巴拉图苏和高大帅气、性格内敛,养马、驯马、调马远近闻名,医治牲口、制作马具无所不通。
内蒙古有个达茂旗,那里有广袤辽阔的草原,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素材。今年3月31日,我有幸参加了2018年度人民摄影“品唐”杯明星摄影家作品全国首展暨明星摄影家大型采风活动。活动在包头的内蒙古摄影展览馆启动。在当地著名摄影家王争平先生的安排下,我们午饭后从包头出发,去草原拍摄给小马驹打马印的精彩活动。大约走了5个多小时,天黑时走进牧场,道路很难辨别,王争平打电话给牧民,过一会来了一辆小车,车上走下一位身穿蒙古袍的中年汉子,王争平给我们介绍说:这就是“马王”巴拉图苏和。大约晚上八点多钟,我们一行人到了巴拉图苏和的家,热情的牧民唱着歌、端着奶茶,给每一位进蒙古包的客人送上哈达,“马王”将客人一一安排就座,老伴哈斯高娃唱起了优美的敬酒歌,给客人们一一敬上美酒。歌声、美酒、蒙古包、热情的牧马人让我终生难忘,那歌声让我更加了解蒙古人,感受到了蒙古人的热情、善良。美女摄影家黄虹多次来这里拍片,与女主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次她给女主人送了一部数码相机,教她如何使用。女主人非常高兴,拿起相机不停地按快门。附近的牧民也纷纷赶来,歌声一浪高过一浪,队员们也忘记了旅途的疲劳,与牧民们一起欢唱,气氛更加热烈,聚会直到深夜。
给马打印记工作量大,需要有许多人的参加和分工操作。
打马印的草场中间地带,早就燃起了一堆炭火,两块准备进行烫烙的铁块,正在火中加热。
第二天清晨五点多钟,听到队友相机的快门声,我赶忙起床,去看那辽阔的草原。清晨的草原,气温很低,我们这些内地来的队员都冷得不行,冻得耳朵生疼生疼,我跑回房间,穿上棉袄就往外走,真是天蓝蓝,野茫茫,风吹草低不见人。听“马王”讲,草原上每到春季,都要给出生两年的小马驹打马印,打马印是难得一见的精彩画面。巴拉图苏和与马之间的感情特别深,他的生活中从来没有离开过马,二十来岁的时候他就开始自己驯马。几乎每年都会参加赛马比赛,得过冠军无数,因此,人送外号“马王”。
“马王”挥舞套马杆。
套马、打马印之前,为不伤及幼马,事先要将小马驹和成年马分离,以免成年马匹踩踏致伤幼马。
套马时由技术娴熟的套马手执掌套马杆,这是巴拉图苏和最熟练的技巧。
巴拉图苏和养马好多年了,蒙古马冬天不怕冷,生草也吃,熟草也吃,不挑食。他23岁那年与24岁的哈斯高娃结婚,生有两个姑娘,现在都大了。他们的女儿女婿没有和他们住在一起,如果家中有事,女儿就过来帮忙,他们也常常过去帮孩子们。巴拉图苏和说,他夏天喜欢穿格子衬衣,牛仔裤,这样打扮有风时不冷,骑马也方便,蒙古袍子基本上不穿了。冬天穿皮袄加上皮大衣,羊皮裤和羊毛做的皮靴子、皮帽子、皮手套,这些都是他自己缝制的。他的家里养有三十几只羊,五十几匹马,经济来源主要靠马。巴拉图苏和说: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我们老了以后想去旗里的百灵庙生活。楼房也买了,车库也买了。打算在草原待到七十多岁,干不动了再到城里去。草原上空气好、水好,羊也都是自己喂的好。劳动对身体也是一种锻炼,经常有朋友到家里来聊天喝茶,我们舍不得离开草原。
初识“马王”巴拉图苏和,被他的善良热情爽朗吸引。了解了他的经历和想法,更是目睹了他驯马骑马的精湛技艺,让我对草原对牧民有了更深的情感。通过我的镜头,留下了“马王”和马儿间温暖人心的画面和他的飒爽身姿,留下了蒙古草原的辽阔,留下了牧民们善良勇敢勤劳的身影。?
熟练的套马手不用绊住马腿就可以剪马鬃马尾。马鬃毛是做捆扎蒙古包绳索的最好原材料。
巴拉图苏和的外孙跑来看热闹。
打马印结束了。巴拉图苏和夫妇为前来帮忙的牧民们摆上一桌丰盛的午餐。
马的春季防疫和打马印一般会同时进行。防疫药量必须精确,给成年马防疫是一项很危险的工作。勇敢彪悍的牧民们在长期养马过程中,积累了丰富养马经验,既懂得马的习性又练就了一身闪转腾挪的好身手。
标签:巴拉论文; 草原论文; 牧民论文; 摄影家论文; 马驹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 《金秋》2019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