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肌幼虫可溶性抗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原,可溶性,幼虫,旋毛虫,线虫,免疫,电泳。
肌幼虫可溶性抗原论文文献综述
周洋,陈家旭,陈韶红,蔡玉春,卢艳[1](2013)在《异尖线虫Ⅲ期幼虫可溶性抗原组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异尖线虫Ⅲ期幼虫抗原,寻找用于免疫诊断的有效抗原组分。方法用新鲜活异尖线虫Ⅲ期幼虫口饲感染SD大鼠,获得感染鼠血清。取异尖线虫Ⅲ期幼虫,以匀浆冻融及超声法制备Ⅲ期幼虫可溶性抗原(solubleantigens of third-stage larvae of anisakis,SAA);用SAA包板,采用ELISA检测感染鼠及其他寄生虫病患者血清特异TgG抗体,观察SAA的反应原性和特异性;以SDS-PAGE电泳分析SAA组分,并转移至NC膜,进行Western blot,分析其与感染鼠血清的反应性。结果 SAA-ELISA检测感染鼠血清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100%,与华支睾吸虫病和囊虫病患者血清的交叉反应率均为10%。SDS-PAGE分析SAA,获得2条分子质量单位为38、55ku的主蛋白带和介于10~170ku之间的10条次带。经Western blot分析,SAA有14个抗原组分能被感染大鼠血清识别,以170、130、73、38、22、15ku蛋白反应较强。SAA与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囊虫病、旋毛虫病、蛔虫病、钩虫病、弓形虫病、舌形虫病患者及健康人血清无交叉反应,70ku和93ku组分与并殖吸虫病、鞭虫病患者血清起交叉反应。结论异尖线虫Ⅲ期幼虫可溶性抗原组分复杂,其中的38.55ku蛋白可能是较理想的诊断抗原组分,其性质及诊断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杨晓红,赵华明,汤兆强,范雪梅,宋丽云[2](2008)在《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免疫小鼠抗旋毛虫感染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muscle larvae soluble antigen,MLSAg)滴鼻免疫小鼠诱导的抗旋毛虫感染作用,确定MLSAg滴鼻免疫适宜剂量。方法C57BL/6J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用5,10,20,30μg MLSAg溶于20μl生理盐水滴鼻免疫小鼠2次,间隔2周;对照组用0.9%NaCl20μl滴鼻。末次免疫后7d,用旋毛虫肌幼虫150条/只灌胃攻击全部小鼠,观察健康状况,记录体重。攻击后28d,检测血清和肠液IgG、IgA。计数舌肌、咬肌、膈肌及后肢肌肉的虫荷。结果攻击后对照组小鼠体重逐渐减轻,而4个免疫组小鼠体重仍呈增高趋势。5,10,20和30μg组小鼠血清IgG水平分别为1.255,1.281,1.394和1.441;血清IgA水平分别为1.108,1.282,1.262和1.326,均高于对照组(1.158,1.035)。肠液IgA水平分别为1.974,2.026,2.057和2.015明显高于对照组(1.785);10,20和30μg组小鼠肌肉虫荷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及5μg组(P<0.05)。结论不同剂量MLSAg滴鼻免疫小鼠均可诱导抗旋毛虫感染,滴鼻免疫剂量以20μg为佳。(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期刊2008年12期)
杨晓红,赵华明,汤兆强,范雪梅,宋丽云[3](2008)在《肌幼虫可溶性抗原滴鼻免疫小鼠诱导的抗旋毛虫感染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muscle larvae solubleantigen,MLSAg)滴鼻免疫小鼠诱导的抗旋毛虫感染作用,确定MLSAg滴鼻免疫适宜剂量。方法 C57BL/6J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用5、10、20、30μg MLSAg/只滴鼻免疫小鼠2次,间隔2周,对照组用0.9%NaCl 20μl滴鼻。末次免疫后7d,用旋毛虫肌幼虫150条/只灌胃攻击全部小鼠,观察健康状况,记录体重。攻击后28d,检测血清和肠液IgG、IgA。计数舌肌、咬肌、膈肌及后肢肌肉的虫荷。结果攻虫后对照组小鼠体重逐渐减轻,而4个免疫组小鼠体重仍呈增高趋势。5μg组、10μg组、20μg组和30μg组小鼠血清IgG分别水平为1.255、1.281、1.394和1.441,血清IgA分别为1.108、1.282、1.262和1.326均高于对照组(1.158,1.035);肠液IgA水平分别为1.974、2.026、2.057和2.015明显高于对照组(1.785)。10μg、20μg和30μg组小鼠肌肉虫荷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及5μg组(P<0.05)。结论不同剂量MLSAg滴鼻免疫小鼠均可诱导抗旋毛虫感染,滴鼻免疫剂量以20μg为佳。(本文来源于《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8-10-16)
来利红,崔晶,王中全,姜鹏[4](2007)在《肌幼虫可溶性抗原与ES抗原检测抗旋毛虫抗体效果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SAg)与ES抗原(ESAg)检测抗旋毛虫抗体的效果。方法应用SAg-ELISA和ESAg-ELISA对旋毛虫病患者血清、感染旋毛虫的小鼠血清及肉汁、其他寄生虫感染人及动物血清进行抗旋毛虫抗体的检测。结果SAg-ELISA和ESAg-ELISA对10例旋毛虫病患者血清检测时抗体阳性率均为100%,但对10份正常人血清检测时SAg-ELISA的背景较深,两种抗原的A值相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应用两种抗原对旋毛虫感染小鼠和正常小鼠血清及肉汁的检测结果与对人血清的检测结果相似。SAg与肝吸虫、肺吸虫、血吸虫等寄生虫感染人及动物血清均有交叉反应,而ESAg仅与1例肺吸虫病患者血清有交叉反应。结论旋毛虫肌幼虫SAg和ESAg检测抗旋毛虫抗体的敏感性相同,但ESAg的特异性优于SAg;肉汁也可作为样本进行抗旋毛虫抗体的检测。(本文来源于《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期刊2007年03期)
窦兰清,李春鲜,史晓红,朱兴全,石磊[5](1995)在《旋毛虫成虫及新生幼虫可溶性抗原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旋毛虫成虫及新生幼虫可溶性抗原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窦兰清,李春鲜,史晓红,朱兴全,石磊,牛炳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730016)关于旋毛虫抗原生化特性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取材相对容易、制备成本较低的肌幼虫可溶性抗原,而对...(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科技》期刊1995年04期)
朱兴全,窦兰清,史晓红,石磊,牛炳亨[6](1995)在《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排泄分泌抗原的电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IEF)电泳及二维电泳(IEF/SDS-PAGE)对旋毛虫肌动虫排泄分泌(ES)抗原和肌幼虫可溶性抗原的分析结果。肌幼虫ES抗原经SDS-PAGE后用考马斯亮蓝染色蛋白质,结果显示16条蛋白带,分子量范围21~80KD,其中主带9条。IEF电泳后分别用PAS染多糖、考马斯亮蓝R-250染蛋白质、Nile's蓝染脂、醋酸a-萘酯/坚固蓝染酪酶同工酶,结果肌幼虫ES抗原分别显示16,26、7及0条带;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分别显示21、38、4及11条带。二维电泳后用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多肤斑点,结果ES抗原显示多肽斑点61个;肌幼虫可溶抗原显示122个多肽斑点。(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1995年02期)
张进顺,朱静和,孙学海[7](1990)在《旋毛虫肌肉幼虫可溶性抗原成份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Disc—PAGE)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旋毛虫肌肉幼虫的可溶性抗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Disc—PAGE电泳后可辨认出16条带。经SDS—PAGE电泳后可辨出22条带,其中有6条主带,文中对各主带在保护性免疫及免疫诊断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张家口医学院学报》期刊1990年04期)
肌幼虫可溶性抗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muscle larvae soluble antigen,MLSAg)滴鼻免疫小鼠诱导的抗旋毛虫感染作用,确定MLSAg滴鼻免疫适宜剂量。方法C57BL/6J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用5,10,20,30μg MLSAg溶于20μl生理盐水滴鼻免疫小鼠2次,间隔2周;对照组用0.9%NaCl20μl滴鼻。末次免疫后7d,用旋毛虫肌幼虫150条/只灌胃攻击全部小鼠,观察健康状况,记录体重。攻击后28d,检测血清和肠液IgG、IgA。计数舌肌、咬肌、膈肌及后肢肌肉的虫荷。结果攻击后对照组小鼠体重逐渐减轻,而4个免疫组小鼠体重仍呈增高趋势。5,10,20和30μg组小鼠血清IgG水平分别为1.255,1.281,1.394和1.441;血清IgA水平分别为1.108,1.282,1.262和1.326,均高于对照组(1.158,1.035)。肠液IgA水平分别为1.974,2.026,2.057和2.015明显高于对照组(1.785);10,20和30μg组小鼠肌肉虫荷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及5μg组(P<0.05)。结论不同剂量MLSAg滴鼻免疫小鼠均可诱导抗旋毛虫感染,滴鼻免疫剂量以20μg为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肌幼虫可溶性抗原论文参考文献
[1].周洋,陈家旭,陈韶红,蔡玉春,卢艳.异尖线虫Ⅲ期幼虫可溶性抗原组分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
[2].杨晓红,赵华明,汤兆强,范雪梅,宋丽云.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免疫小鼠抗旋毛虫感染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8
[3].杨晓红,赵华明,汤兆强,范雪梅,宋丽云.肌幼虫可溶性抗原滴鼻免疫小鼠诱导的抗旋毛虫感染作用[C].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4].来利红,崔晶,王中全,姜鹏.肌幼虫可溶性抗原与ES抗原检测抗旋毛虫抗体效果的比较[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07
[5].窦兰清,李春鲜,史晓红,朱兴全,石磊.旋毛虫成虫及新生幼虫可溶性抗原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J].中国兽医科技.1995
[6].朱兴全,窦兰清,史晓红,石磊,牛炳亨.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排泄分泌抗原的电泳分析[J].畜牧兽医学报.1995
[7].张进顺,朱静和,孙学海.旋毛虫肌肉幼虫可溶性抗原成份的分析[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