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氧化论文_闫婷文,谢东华,潘启发,胡殷

导读:本文包含了初始氧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高温,微观,镁合金,不锈钢,动力学,结构,速率。

初始氧化论文文献综述

闫婷文,谢东华,潘启发,胡殷[1](2019)在《U_3Si_2初始氧化原位XPS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U3Si2作为核燃料,相比于传统的UO2燃料,具有高的铀密度和良好的导热性等优点,是极具潜力的下一代核燃料候选。但目前对U3Si2氧化机理的研究仍有待深入开展。本文采用电弧熔炼方法制备了U3Si2,分别使用SEM和XRD表征了样品的表面形貌和结构。通过原位XPS分析研究了U3Si2的初始氧化行为,结果表明,U3Si2初始氧化时,U与Si表现出不同的氧化行为,U3Si2的氧化产物首先是氧化铀,暴露在足够的氧气中后,U3Si2可能会氧化形成硅酸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0-24)

赵培[2](2019)在《国产航空煤油RP-3及其替代模型高温热解和氧化初始反应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航空发动机是国防、交通等领域的核心装备,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和工业能力。燃烧过程的化学反应机理研究是认识燃烧本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探明航空燃料的燃烧机理是进行发动机燃烧数值模拟,进而推动发动机设计所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RP-3是我国常用的航空煤油,组成成分较为复杂,通常采取构建替代燃料模型的方法来简化燃烧反应机理研究的复杂度。目前已有多种针对RP-3的替代燃料模型被提出,但这些模型中烃的种类和比例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模型的选择和其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带来了较大困难。在本文中,笔者首先依据实验数据构建了RP-3的详细组分(45组分)模型。然后采用基于反应力场(Reactive force field,ReaxFF)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详细组分模型的高温热解和氧化的反应机理。以详细组分的反应机理为基准,对两种已被广泛使用的3组分和4组分RP-3替代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深入评估。在高温热解的模拟研究中,发现3组分和4组分替代模型均会高估主要产物乙烯的产量,其中3组分模型高估约10%,4组分模型高估约15%。这种高估的主要原因是替代模型中直链烷烃的含量过高,3组分中直链烷烃的质量分数为73.0%,而4组分模型中更是高达86.5%。直链烷烃及其热解产物的β-断裂会产生大量的乙烯。在更接近实际燃料的45组分模型中,直链烷烃的含量只有26.7%。除了乙烯之外,3组分替代模型还会高估另一种主要产物丙烯的产量,这主要是因为3组分模型中的1,3,5-叁甲基环己烷分子通过开环产生大量带有甲基的侧链,这种结构极易通过β-断裂生成丙烯分子。在热解模拟的基础上,本文对叁种燃料模型的高温氧化特性也进行了探索,重点比较了氧化过程中主要产物的演化趋势。氧化模拟过程中替代模型与详细组分模型乙烯的产量仍存在明显差异,替代燃料模型对乙烯的高估现象仍比较突出。这也导致了不同模型间的反应网络与燃烧产物存在明显区别。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国产航空煤油RP-3的详细组分模型和典型替代燃料模型的高温热解和氧化反应。研究结果更加深入详细地阐明了RP-3的反应机理,同时对替代模型进行了评估并发现了它们的主要问题所在。本工作不仅可以为航空燃料的反应机理提供深入的认识,还可为更合理的替代模型的构建提供重要参考。此外,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放在相关领域应用较少,本文的研究证明该方法有望成为航空燃料反应机理研究和简化的有效工具。(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5)

马颖,安守静,齐玉明,安凌云,孙乐[3](2019)在《基体预处理及初始加载速率对微弧氧化膜层生长速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硅酸盐体系电解液中对AZ91D镁合金进行微弧氧化处理,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机械清理、酸碱洗和初始加载速率及其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膜层生长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清理和酸碱洗对微弧氧化膜层的生长速率有非常显着的影响,初始加载速率及其与酸碱洗的交互作用对膜层的生长速率也有显着的影响.在实验室场合,获得较高膜层生长速率的工艺方案为砂纸打磨和无酸碱洗的预处理方式,并且初始加载速率快慢均可.但对实际工业生产应用,更为合适的工艺应采用喷砂和酸碱洗的预处理方式,并且缓慢加载.(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越,王剑,张勇,白晋钢,胡亚迪[4](2018)在《2205双相不锈钢密闭容器中高温初始氧化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密闭容器中2205双相不锈钢于1050℃氧化时表面氧化膜的初始形成过程。应用金相显微镜、SEM、Raman光谱仪以及辉光放电光谱仪等表征手段,分析了2205双相不锈钢表层氧化物的形貌、结构和组成。结果表明:氧化初始阶段(小于3 min),铁素体相和奥氏体相表面的氧化程度及氧化物类型明显不同,铁素体相表面主要形成富铬氧化物,而奥氏体相表面主要形成铁氧化物,氧化初始阶段铁素体相抗氧化能力优于奥氏体相。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大于5 min),两相表面富铬和富铁氧化物发生了明显变化,即铁素体相表面的铁氧化物增多,氧化速率加快;而奥氏体相表面的富铬氧化物增加,此时奥氏体相的氧化速率逐渐平缓。氧化过程中,Cr经历了从次表层向表层扩散过程,最终在表层形成了一定厚度的富铬氧化物。密闭环境中,2205双相不锈钢表面极易形成颗粒状氮/氧化物,且在铁素体相表面优先形成;氧化达到一定时间后,奥氏体相表面也开始析出该类型化合物,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其数量越来越多,直至分布于整个试样表面。(本文来源于《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张勇[5](2018)在《LDX2101高温初始氧化行为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相不锈钢由奥氏体相和铁素体相组成,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是一种特别优秀的工程材料。经济节约型双相不锈钢通过锰、氮元素替代价格昂贵的镍元素来减少镍含量,在保证较好性能的同时降低了成本,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LDX 2101是其中一种发展较为成熟的经济节镍型双相不锈钢。双相不锈钢在锻造、成型过程中经常处于高温环境中,表面发生高温氧化形成氧化皮,对钢材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为了能有效地清除热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氧化皮,需要对其组成、结构及元素分布等情况进行了解研究。奥氏体与铁素体不锈钢的高温氧化行为已经被大量地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热处理过程中双相不锈钢的高温氧化行为上。关于LDX 2101高温初始氧化行为的研究虽然也有很多,但奥氏体与铁素体两相氧化物的形成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此外,温度对于氧化行为的影响机制也尚不清晰。本文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和辉光放电光谱仪等检测手段研究了密闭环境中LDX 2101的高温初始氧化行为和相关机理,以及温度对于高温氧化行为的影响。LDX 2101在800℃和900℃下氧化时,奥氏体相上的氧化物均由铁类型氧化物逐渐转变为铬类型氧化物。而在铁素体相上,氧化物先由锰类型氧化物转变为铁类型的氧化物,最后又转变为铬类型氧化物。宏观上体现为试样表面颜色先向红褐色转变,后又向深绿色转变。但在氧化初期800℃和900℃下两相的氧化顺序相反。LDX 2101在1000℃下氧化时,奥氏体与铁素体两相氧化层的形貌和变化过程存在明显差异。氧化初期,奥氏体相表面氧化物呈颗粒状,而铁素体相表面氧化物比较均匀。随着时间增长两相表面逐渐被铬类型的氧化物覆盖。在整个氧化过程中,奥氏体相上氧化物由Fe_2O_3转变为Cr_2O_3。而铁素体相上先由Mn_2O_3转变为Fe_2O_3,最后又转变为Cr_2O_3。宏观上体现为试样表面颜色先向红褐色转变,后又向深绿色转变。此外,在整个氧化过程中Mn元素一直在氧化层表面富集。LDX 2101在800℃、900℃和1000℃氧化时,温度越高,试样表面开始氧化的时间越早。且在氧化初期两相氧化程度也有明显不同,温度较低时,铁素体相氧化严重;当温度升高,奥氏体相氧化较为严重。随着氧化温度的提高,两相氧化层开始相互融合并最终形成一层致密氧化层的时间也大大提前,说明温度的升高明显地加快了LDX 2101在高温密闭环境中的氧化速度。此外温度对于氧化层表面氮化物的析出也有明显的影响。氮化物颗粒容易在温度较低时析出,当温度升高时,氮化物开始析出的时间变迟,且析出区域由铁素体向奥氏体转变。温度升高虽然降低了氮化物的析出倾向,但是却显着地加快了氮化物颗粒的生长以及数量的增加。(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李昕宇[6](2017)在《锂—空气电池阴极催化剂氧化铈表面初始氧还原反应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应对由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全世界都在竭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技术。由于新能源技术输出不稳定的原因,在其发展过程中,高能量密度电池起到关键作用。在目前已存在的所有类型电池中,锂-空气电池(LOBs)由于具有与汽油相当的高理论能量密度,受到了全世界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其发展仍然存在许多瓶颈,例如较大的过电势和较差的循环性能。作为锂-空气电池阴极的催化剂,CeO_2展现出了对氧还原反应和氧析出反应良好的催化性能,特别是在放电过程开始阶段。为了获得CeO_2表面上初始氧还原反应的微观机理,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系统地研究了CeO_2(111)表面上的氧吸附、锂吸附和初始氧还原反应(ORR)反应过程。根据CeO_2表面晶格氧较易析出的特点,构建了叁种不同的CeO_2(111)表面(标准化学计量,标记为ST;表面氧空位,标记为SOV;和次表面氧空位,标记为SSOV);研究了氧气和锂原子在这些表面上吸附过程。结果表明:在ST和SSOV CeO_2(111)表面上的氧气吸附是弱吸附,而在SOV CeO_2(111)表面,氧气吸附是强吸附;锂原子在所有CeO_2(111)表面上都是强吸附,并且会导致表面一个最近或次近的Ce~(4+)被还原为Ce~(3+),当该Ce~(3+)位于离吸附的锂原子次近的位置(NN)时,吸附作用最强;此外,态密度(DOS)计算结果进一步验证了Ce~(4+)被还原为Ce~(3+)的结论;基于叁种表面对氧气和锂原子不同的吸附性能,研究了这些表面上ORR反应可能的路径,以及该路径中反应中间物和产物的自由能变化和结构参数等。结果表明:由于氧气吸附后填补氧空位、锂吸附和氧化时的高放热,SOV CeO_2(111)表面具有最佳初始ORR反应催化性能;在SOV CeO_2(111)表面的所有可能产物中,存在一种放热较多且拥有Li_2O_2(0001)表面相似结构参数的Li_3O_2分子簇,该Li_3O_2簇可以为Li_2O_2晶体生长提供合适的位置。基于以上计算模拟的结果,我们提出了在CeO_2阴极表面上最可能的反应路径:放电开始时,很多Li_2O_2、Li_3O_2分子簇生长在SOV CeO_2(111)表面;由于Li_3O_2的特殊结构和阴极的导电性质,最终表面氧空位会被Li_2O_2或Li_3O_2分子簇填满,Li_2O_2晶体会开始在这些分子簇的顶部和边缘上生长,直至阴极表面被全部覆盖。这个结论可以合理地解释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李越[7](2017)在《双相不锈钢表面高温初始氧化过程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双相不锈钢因其独特的两相组织,兼具单一的铁素体和奥氏体不锈钢特点,如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因此在许多领域可替代奥氏体不锈钢。由于双相不锈钢制备、成型过程中,常常经历热加工过程,热加工过程中会发生高温氧化,对双相不锈钢的表面质量产生较大影响。目前双相不锈钢高温氧化研究主要集中于氧化动力学,而针对其在氧化过程中各相表面所形成氧化物结构、类型的研究却相对匮乏,尤其是氧化初始过程各个相氧化过程方面的研究。为了深入分析双相不锈钢各个相的高温初始氧化过程,本文选取2205双相不锈钢和2507双相不锈钢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短时间氧化实验,分析了双相不锈钢表面氧化物的组成、结构和形貌。对更好的理解双相不锈钢的高温氧化行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对2205双相不锈钢在密闭空气气氛下高温(1050℃)短时间氧化时表面氧化膜形成过程的观察发现,氧化初始阶段,双相不锈钢中铁素体和奥氏体表面氧化程度和氧化物类型明显不同,铁素体表面主要是以含铬的氧化物为主,而奥氏体相表面则以含Fe类型氧化物为主,铁素体相初始氧化阶段的抗氧化能力优于奥氏体相。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两相表面含铁和含铬类型氧化物的相对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铁素体相表面含铁类型的氧化物增多,即氧化速度加快;而奥氏体相表面含铬类型的氧化物增多,表明氧化速度趋于平稳。对2507双相不锈钢在密闭空气气氛下高温(1150℃)短时间氧化时表面氧化膜形成过程的观察发现,初始氧化阶段铁素体相的抗氧化能力优于奥氏体相。但从氧化物中各元素成分来看,两相表面氧化物成分较为相似且Cr含量接近基体;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铁素体相反应加快,奥氏体相较为稳定,超过20 min时,两个相的氧化表面已无法分辨,在表面形成致密完整的氧化层。该氧化层成分为Fe、Cr和O。综合两种双相不锈钢的氧化形貌发现,在密闭空气环境中,双相不锈钢表面极易形成颗粒状含氮、氧化合物,并优先形成于铁素体相表面。当氧化达到一定时间后,奥氏体表面也析出了该化合物,且其大小和数目均随着氧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最终分布在整个试样表面,该含氮、氧化合物的形成对两相选择性氧化有较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齐玉明[8](2017)在《基体预处理及初始加载速率对镁合金微弧氧化膜层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机械清理、酸碱洗和初始加载速率叁个因素及其间所有二元交互作用对AZ91D镁合金在硅酸盐体系电解液中进行微弧氧化(MAO)处理所得膜层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预处理基体和MAO膜层的表面和截面形貌,并通过能谱仪(EDS)分析了膜层的元素组成。采用TT260测厚仪测量膜厚,并通过Image J软件测量试样截面SEM照片加以验证。通过点滴实验中腐蚀液完全变色时间、电化学测试的腐蚀电流密度表征了膜层的耐蚀性。研究结果表明,机械清理和酸碱洗对微弧氧化膜层的厚度有非常显着的影响,对耐蚀性也有显着影响;前者对膜层的厚度和基于电化学测试表征的耐蚀性影响略大,而后者对基于点滴实验表征的耐蚀性影响略大。初始加载速率对膜层的厚度和基于点滴实验表征的耐蚀性都有显着影响,显着性水平低于机械清理和酸碱洗;但对基于电化学测试表征的耐蚀性并无显着影响。机械清理和酸碱洗之间的交互作用仅对微弧氧化膜层基于电化学测试表征的耐蚀性有显着影响,且显着性水平介于两因素之间;酸碱洗与初始加载速率的交互作用仅对膜厚有显着影响,且显着性水平高于初始加载速率;机械清理与初始加载速率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膜厚和耐蚀性的影响都不显着。微弧氧化膜层的膜厚和基于电化学测试表征的耐蚀性在砂纸打磨、不酸碱洗处理、快速加载时都分别优于喷砂处理、酸碱洗处理、缓慢加载时的情形;基于点滴实验表征的耐蚀性则在砂纸打磨、酸碱洗处理、快速加载时表现更佳。膜层综合性能最佳的工艺方案为:砂纸打磨+无酸碱洗+快速加载,也是实验室研究通常采用的方案。“喷砂处理+酸碱洗+缓慢加载”则最接近一般生产实践的情形。若以前者为基准,后者所得微弧氧化膜层的厚度到了79.3%的水平、点滴实验中的耐蚀性表现达到了90.6%的水平,电化学测试的耐蚀性表现却仅有2.5%的水平;膜层的生长速率也达到了79.3%的水平,单位膜厚能耗节约了4.0%。较之于通过测厚仪做无损检测,基于截面SEM照片的有损检测手段在经过喷砂或(和)酸碱洗处理的基体上采集膜厚数据的适用性和正确性更强。(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党理[9](2017)在《镍基单晶高温合金DD5的初始氧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涡轮叶片在工作过程中受到服役环境高温气流的氧化腐蚀作用,诱发表层显微组织结构变化,叶片在服役过程中蠕变强度下降,缩短叶片的使用寿命。叶片用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在升温过程中发生的初期氧化是后期工作温度服役过程中深度氧化的开始和必经阶段,了解合金的初始氧化行为有助于深入理解高温服役状态下合金的氧化行为和机理。本文研究镍基单晶高温合金DD5在水蒸气环境下由室温升温到1150℃过程中发生的初始氧化行为,着重关注合金内氧化的初始形成和发展。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对DD5合金试样进行原位氧化形貌观察,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能谱技术对氧化样品的表面和横截面形貌、氧化物的结构和成分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研究发现:γ'相表面主要发生非晶氧化铝的形成和生长以及内氧化物y-Al_2O_3在非晶氧化铝和γ1界面间的形核和生长。γ相表面主要发生Ni、Co和Cr等元素的外扩散氧化形成Ni_xCo_(1-x)O和Ni_xCO_(1-x)Cr_2O_4以及γ-Al_2O_3内氧化颗粒在γ相亚表面的形核和生长。垂直于合金表面的γ-γ'相界促进非晶氧化铝的初始形成,该处900℃时形成的γ-Al_2O_3颗粒在980℃时和γ相亚表面形成的γ-Al_2O_3生长合并成一个大的γ-Al_2O_3内氧化颗粒。900℃开始γ'相表面氧化物对γ相表面氧化物的组成产生影响:非晶氧化铝生长侵入到γ相表面的Ni_xCo_(1-x)Cr_2O_4和γ-Al_2O_3界面;2)Al~(3+)从非晶氧化铝向Ni_xCo_(1-x)O和Ni_xCo_(1-x)Cr_2O_4的界面扩散,溶入Ni_xCO_(1-x)Cr_2O_4并引起Ni_xCo_(1-x)Cr_2O_4分解。非晶氧化铝局部向基体侧快速生长凸出以及γ-Al_2O_3在合金亚表面的形核和生长先后为DD5合金内氧化的主要形式。在合金亚表面,γ相、γ'相以及垂直于合金表面的原始γ-γ'相界附近依次在600℃、810℃和900℃的温度下达到γ-Al_2O_3的形核条件。O~(2-)内扩散以及Al外扩散的难易程度决定了 γ-Al_2O_3的形核速率、已有γ-Al_2O_3颗粒的粗化速率以及内氧化反应前沿的移动速率。1150℃时,各位置形成的y-Al_2O_3颗粒倾向于形成处于同一个平行于合金外表面平面的反应前沿。γ-Al_2O_3的形核和长大对合金亚表面处造成压应力,直接引起外侧非晶氧化膜的局部形变或者通过Ni、Co和Cr等元素外扩散氧化或沿合金亚表面扩散到邻近的非晶氧化膜和Y1的界面上形成γ2得到释放。(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5-01)

杨镇,何远航[10](2016)在《纳米铝团簇初始氧化过程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铝团簇在不同氧化剂中氧化特性及机理,采用ReaxFF反应力场分别对Al-O2和Al-H2O系统的初始氧化过程进行了模拟.在Al-O2系统中,环境温度决定初始氧化过程铝团簇周围是否出现单独Al原子,且存在一个温度阈值,当低于温度阈值时不会出现单独Al原子.在Al-H2O系统中,研究了初始水分子数和温度对初始氧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分子对铝团簇表面吸附的水分子离解过程具有促进作用.分析了直径为2nm铝团簇与水发生反应的机理,并与Aln(n=3~20)团簇与水分子反应机理进行了比较,发现纳米铝团簇与水分子反应机理在不同初始水分子数和温度下存在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初始氧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航空发动机是国防、交通等领域的核心装备,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和工业能力。燃烧过程的化学反应机理研究是认识燃烧本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探明航空燃料的燃烧机理是进行发动机燃烧数值模拟,进而推动发动机设计所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RP-3是我国常用的航空煤油,组成成分较为复杂,通常采取构建替代燃料模型的方法来简化燃烧反应机理研究的复杂度。目前已有多种针对RP-3的替代燃料模型被提出,但这些模型中烃的种类和比例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模型的选择和其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带来了较大困难。在本文中,笔者首先依据实验数据构建了RP-3的详细组分(45组分)模型。然后采用基于反应力场(Reactive force field,ReaxFF)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详细组分模型的高温热解和氧化的反应机理。以详细组分的反应机理为基准,对两种已被广泛使用的3组分和4组分RP-3替代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深入评估。在高温热解的模拟研究中,发现3组分和4组分替代模型均会高估主要产物乙烯的产量,其中3组分模型高估约10%,4组分模型高估约15%。这种高估的主要原因是替代模型中直链烷烃的含量过高,3组分中直链烷烃的质量分数为73.0%,而4组分模型中更是高达86.5%。直链烷烃及其热解产物的β-断裂会产生大量的乙烯。在更接近实际燃料的45组分模型中,直链烷烃的含量只有26.7%。除了乙烯之外,3组分替代模型还会高估另一种主要产物丙烯的产量,这主要是因为3组分模型中的1,3,5-叁甲基环己烷分子通过开环产生大量带有甲基的侧链,这种结构极易通过β-断裂生成丙烯分子。在热解模拟的基础上,本文对叁种燃料模型的高温氧化特性也进行了探索,重点比较了氧化过程中主要产物的演化趋势。氧化模拟过程中替代模型与详细组分模型乙烯的产量仍存在明显差异,替代燃料模型对乙烯的高估现象仍比较突出。这也导致了不同模型间的反应网络与燃烧产物存在明显区别。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国产航空煤油RP-3的详细组分模型和典型替代燃料模型的高温热解和氧化反应。研究结果更加深入详细地阐明了RP-3的反应机理,同时对替代模型进行了评估并发现了它们的主要问题所在。本工作不仅可以为航空燃料的反应机理提供深入的认识,还可为更合理的替代模型的构建提供重要参考。此外,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放在相关领域应用较少,本文的研究证明该方法有望成为航空燃料反应机理研究和简化的有效工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初始氧化论文参考文献

[1].闫婷文,谢东华,潘启发,胡殷.U_3Si_2初始氧化原位XPS研究[C].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2019

[2].赵培.国产航空煤油RP-3及其替代模型高温热解和氧化初始反应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3].马颖,安守静,齐玉明,安凌云,孙乐.基体预处理及初始加载速率对微弧氧化膜层生长速率的影响[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9

[4].李越,王剑,张勇,白晋钢,胡亚迪.2205双相不锈钢密闭容器中高温初始氧化过程分析[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18

[5].张勇.LDX2101高温初始氧化行为及机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

[6].李昕宇.锂—空气电池阴极催化剂氧化铈表面初始氧还原反应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7].李越.双相不锈钢表面高温初始氧化过程的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7

[8].齐玉明.基体预处理及初始加载速率对镁合金微弧氧化膜层性能的影响[D].兰州理工大学.2017

[9].党理.镍基单晶高温合金DD5的初始氧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7

[10].杨镇,何远航.纳米铝团簇初始氧化过程分子动力学模拟[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在AT/ST摩尔比为1:1.1的条件下,分别...不同电压下TiO2纳米管的SEM照片(a)...氯和二氧化氯对MS2的灭活曲线(pH7.2...叁苯胺、TPA-1AN、TPA-2AN、TPA-3AN...初始二氧化硅微球(a),白由基引发剂修...()通过St6bre法制备的初始二氧化硅微...

标签:;  ;  ;  ;  ;  ;  ;  

初始氧化论文_闫婷文,谢东华,潘启发,胡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