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信息处理论文_冯珍,杨菁菁

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信息处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信息,空间,选择性,地平,视听,小行星,冗余。

空间信息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冯珍,杨菁菁[1](2018)在《选择性注意条件下人脑视听觉空间信息处理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获得的信息中约有94%来源于视、听两通道。人脑是自然界最复杂、高效的信息处理系统,通过信息融合处理机制对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指导人体活动。因此,研究人脑视听觉信息处理机制,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具有重要科研及现实意义。设计选择性注意实验,要求被试只注意听觉/视觉通道,对注意通道的刺激的空间位置进行判断,研究被试对单通道视/听觉刺激、双通道视听混合刺激的反应时间及正确率的规律。实验证实,不同注意条件下视听觉信息的处理之间存在明显的影响,不同实验任务下,影响效果不同。(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王苏灵,谢永春,江卫[2](2018)在《一种适用于空间信息处理平台的抗单粒子翻转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应用环境的特殊性,对空间信息处理平台的可靠性设计尤其是抗辐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减小单粒子翻转对空间信息处理平台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空间信息处理平台的硬件设计。采用传统的DSP+FPGA架构,增加反熔丝FPGA作为检测和逻辑译码单元,通过回读对比功能对SRAM型FPGA进行监控和处理。针对单粒子翻转对该处理平台中各主要器件的影响,设计了周期自检、叁模冗余和纠错编码等方法提高处理平台的可靠性,为后续空间信息处理平台抗单粒子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通信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石凤,常月娥,李怀锋,刘志勇,何宗波[3](2018)在《天基空间碎片探测与信息处理仿真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天基空间碎片探测与信息处理仿真系统的主要功能和总体构架,系统硬件/软件设计,并使用碎片识别与轨迹跟踪算法对得到的数据进行仿真。研究工作为仿真系统的研发构建提供了重要参考。该仿真系统将为检验天基空间碎片探测系统总体方案的合理性,为验证演示碎片探测检测和信息处理等关键技术提供重要的工具手段。(本文来源于《空间碎片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杨菁菁,熊伟[4](2017)在《视觉刺激的空间信息对听觉信息处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认知行为学实验方法,研究了视觉刺激的空间位置对人脑听觉信息处理的影响。实验刺激分为单通道听觉刺激、双通道视听觉位置一致刺激和不一致刺激,16名被试参与实验。实验任务分为判断听觉刺激方向和判断听觉刺激强度两种。实验结果发现任务为判断方向时,视觉刺激空间的不一致使反应速度降低正确率下降;任务与方向无关时,无论视觉刺激的位置与听觉刺激是否一致都促进听觉信息的判断。研究结果说明视觉刺激的空间位置对听觉信息处理的影响与实验任务相关,提出实验任务改变非注意通道信息的选择性注意的新观点。(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舒年[5](2017)在《探索小行星,不只是为了挖矿》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1801年,意大利天文学家朱塞普·皮亚齐发现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后,人类已经发现获得永久编号的小行星30万颗左右,而人类对小行星的探索,才刚刚开始。行星探测能力的较量去年9月30日,欧洲空间局的罗塞塔号探测器在楚留莫夫-格拉希门(本文来源于《工人日报》期刊2017-05-19)

武茹茹[6](2015)在《低轨空间目标光电观测与信息处理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碎片数量的急剧增加对空间活动和空间资产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安全威胁,低地球轨道(LEO)的空间碎片更加密集,所造成的危害更大。地基远程雷达是实施LEO空间目标监测的主要手段,地基光电望远镜可以提高低轨空间目标监测的弧段长度、可观测圈次等,是低轨空间目标监测的重要补充手段,可以提升低轨空间目标监视能力。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的1.2m地平式光电望远镜在观测低轨空间碎片目标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本论文以其实测数据为基础,开展低轨空间目标光电监测数据处理分析方法研究。主要工作如下:LEO空间目标运行角速度快,极易飞出视场,望远镜实测图像(FITS图像)中会出现目标不在视场内、目标图像拖尾等观测模糊问题,提出自适应双门限图像分割和目标提取方法,自动消除图像中大部分的噪声背景,自动区分目标光斑和背景光斑。FITS图像中几乎没有背景恒星,无法采用相对定位法测量目标的角位置,提出基于灰度加权的LEO空间目标角位置测量方法,提取LEO空间目标的质心并获取其脱靶量,使用轴系定位法计算LEO空间目标的绝对位置,生成LEO空间目标运动序列。针对LEO空间目标运行速度快、难捕捉导致的角位置数据短弧段特点,基于上面计算得来的角位置数据,设计了稳健轨道确定方法。同时,考虑到异常数据的存在及其消极影响,设计了基于加权的异常值剔除方法。最终,通过将基于角位置测量得到的初轨根数与NASA公布的TLE轨道根数进行对比分析来评估角位置测量方法以及FITS图像处理方法。两个结果的高度吻合验证了FITS图像处理、角位置测量以及异常值剔除等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是利用地基光电望远镜进行LEO空间目标监测的有益探索,设计了一套基本的图像数据分析处理软件,实现了高帧频FITS图像的自动化处理。实测数据分析表明,LEO空间目标的角位置测量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初轨确定的准确性,因此,测量数据误差达到一定精度范围以内才能满足初轨确定的要求,这也是后续数据分析的前提与基础。(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5-12-01)

赵欣[7](2015)在《利用ANNS的空间信息处理服务智能集成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ANNS,即人工神经网络因其自身对非线性复杂关系的逼近和基于网络神经元的信息鲁棒性与容错性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多个领域,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领域。为了进一步提高网络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对ANNS的服务语义和匹配算法进行描述,进而对ANNS的空间信息在服务智能集成算法中的应用展开了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期刊2015年09期)

满梦华,张娅,马贵蕾[8](2015)在《基于S空间编码的神经信息处理抗扰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神经元在噪声干扰环境下信息处理的的抗扰特性,为电磁防护仿生研究提供借鉴。利用Hodgkin-Huxley模型建模神经元电信号的产生,结合S空间编码理论分析神经信息的表达,在此基础之上研究神经信息处理在噪声干扰环境下的抗扰特性。建立具有噪声耦合方式的神经元数学模型,并在不同噪声强度下,计算神经元输出电信号对输入刺激的S空间编码,讨论噪声对编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空间中,神经元将输入刺激信号编码成符号序列,符号序列间的排序关系与输入信号频率间的排序关系所对应。输入噪声能够改变符号序列的值,但并没有改变符号序列间的排序关系,从而不会影响神经元在S空间中所表达的信息。因此,S空间编码是神经元抵御输入噪声干扰的一种重要机制,值得电子系统借鉴以提高其抗扰能力。(本文来源于《静电放电:从地面新技术应用到空间卫星安全防护—中国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全国静电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5-08-12)

徐卓揆[9](2015)在《基于开放云平台的空间信息处理服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云GIS研究和建设时,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建设和维护用于部署空间信息处理云服务的云平台,这种方式具有费用高、难度大和效率低的缺点,针对这些缺点,提出一种利用开放云平台构建空间信息处理服务的新模型,并给出了实现实例。实践证明该模型能充分利用开放云平台的优点,具有易开发、低成本和高效益的优点,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工程勘察》期刊2015年06期)

陈剑武[10](2015)在《空间高帧频背照式CCD驱动与信息处理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光谱成像技术以其出色的地物识别能力,已成为航天遥感领域最重要的观测技术之一。随着星载高光谱成像系统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需求的提高,对信息获取系统的灵敏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高性能探测器及其应用技术已成为系统性能进一步突破所依赖的一项关键技术,而背照式CCD以其量子效率的显着优势,目前仍是星载高光谱成像仪中首选的可见近红外探测器。本课题针对星载高光谱成像系统中高帧频背照式CCD的应用,从CCD驱动技术和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在CCD驱动技术方面,研究了帧转移CCD拖尾现象对光谱辐射测量精度和信噪比的影响,并采取电路优化和CCD内部结构优化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低至100ns的行转移时间,使CCD在高帧频应用中最大的缺陷得到弥补。另外,研究了CCD的暗电流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提出了根据暗像元信号自适应调整驱动时序及偏压的暗电流抑制方法,使CCD在不同温度下的暗电流得以稳定在较低水平。针对空间电离辐射效应造成的表面暗电流增大和电荷容量下降的问题,提出了可在轨调整驱动偏压的驱动方式,以弥补辐照损伤的影响。在CCD信息获取技术方面,研究了驱动信号整形、模拟前端芯片的选型、时钟抖动和接地方式等因素对系统噪声的影响,据此进行了低噪声信息获取电路的设计,并提出了谱段可变增益的方法提升了紫光和近红外波段的信噪比。研究了多通道CCD的通道间串扰问题,并通过CCD内部结构的优化使串扰系数得到了显着改善。针对电离辐照效应对读出放大器增益和工作点漂移的影响,采用可在轨调整读出放大器偏压的方式,同时采用模拟前端芯片进行增益补偿,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辐照损伤的影响。在CCD信息处理技术方面,分析了背照式CCD的etalon效应产生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通过空间维平均及光谱维平滑的方法获得参考光谱曲线,并以此生成etalon效应校正系数,在对卤钨灯光谱曲线的校正实验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针对拖尾问题,提出了基于面阵数据与暗行数据相结合以估计帧转移时刻光强数值及分布的拖尾校正算法,从而提高了算法对景物变化的适应能力,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校正方法的有效性。另外,研究了基于暗像元信号及基于温度监测值的暗电流估计方法,获得了较理想的估计效果,从而使地面测试及在轨运行时的暗电流校正流程得到简化,同时提高了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本课题根据高光谱成像系统的特点进行了定制CCD的指标需求设计及系统实现,在高灵敏度模式下电路等效输入噪声可低至23e-,在正常工作模式和500Hz帧频下噪声也仅为70.8e-,动态范围大于78d B。在典型的测试条件下,410~900nm光谱范围内的信噪比均高于300,光谱成像实验获得的图像清晰,光谱信息准确。论文的最后就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和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的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期刊2015-04-01)

空间信息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空间应用环境的特殊性,对空间信息处理平台的可靠性设计尤其是抗辐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减小单粒子翻转对空间信息处理平台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空间信息处理平台的硬件设计。采用传统的DSP+FPGA架构,增加反熔丝FPGA作为检测和逻辑译码单元,通过回读对比功能对SRAM型FPGA进行监控和处理。针对单粒子翻转对该处理平台中各主要器件的影响,设计了周期自检、叁模冗余和纠错编码等方法提高处理平台的可靠性,为后续空间信息处理平台抗单粒子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信息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1].冯珍,杨菁菁.选择性注意条件下人脑视听觉空间信息处理机制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王苏灵,谢永春,江卫.一种适用于空间信息处理平台的抗单粒子翻转技术研究[J].通信技术.2018

[3].石凤,常月娥,李怀锋,刘志勇,何宗波.天基空间碎片探测与信息处理仿真系统设计[J].空间碎片研究.2018

[4].杨菁菁,熊伟.视觉刺激的空间信息对听觉信息处理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5].舒年.探索小行星,不只是为了挖矿[N].工人日报.2017

[6].武茹茹.低轨空间目标光电观测与信息处理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

[7].赵欣.利用ANNS的空间信息处理服务智能集成算法[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

[8].满梦华,张娅,马贵蕾.基于S空间编码的神经信息处理抗扰特性研究[C].静电放电:从地面新技术应用到空间卫星安全防护—中国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全国静电学术会议论文集.2015

[9].徐卓揆.基于开放云平台的空间信息处理服务[J].工程勘察.2015

[10].陈剑武.空间高帧频背照式CCD驱动与信息处理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5

论文知识图

实验采用的DEM数据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运动想象认知过程...空间信息处理操作本体片段事件相关电位P200成分和P300成分的脑...地图扫描数字化过程哈特曼-夏克波前传感原理

标签:;  ;  ;  ;  ;  ;  ;  

空间信息处理论文_冯珍,杨菁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