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不断上升以及海洋灾害天气频繁出现,海岸侵蚀问题也愈发严重,严重威胁着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岸水生植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海岸生态防护工具,其不仅能维护近海岸生态系统平衡,同时还能显著地消波波能,在岸滩保护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开展植物与波浪相互作用研究,减轻海啸、风暴潮的灾害以及减少海岸线侵蚀是十分必要的。植物消波的实质是植物与波浪相互作用时,植物的阻力效应使得波浪能量产生一定的衰减。现实情况下,海洋波浪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同时,植物的根、茎、叶的消浪特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综合考虑植物根部、树干(茎)以及冠部(枝叶)消波效应的影响,开展植物与不规则波相互作用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借助根、茎、叶均可量化的植物模型,开展波浪水槽物理模型实验,研究不同植物形式下植物群消波不规则波的机制。通过改变水深、入射波高、周期、植物分布密度等因素,研究水动力因素及植物因素对不同植物形式作用下植物群沿程波高衰减机制和透射系数变化规律的影响,利用谱分析与FFT变换对不同植物形式作用下不规则波频谱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实验数据,得到不规则波作用下植物群透射系数与水动力因素及植物因素之间的拟合关系式,为植物护岸工程提供一定的依据。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彭浩
导师: 陈杰
关键词: 植物,不规则波,波高衰减,频谱分析,透射系数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Ⅱ辑
专业: 地球物理学,水利水电工程
单位: 长沙理工大学
分类号: TV139.2
DOI: 10.26985/d.cnki.gcsjc.2019.000104
总页数: 89
文件大小: 9708K
下载量: 14
相关论文文献
- [1].规则波作用下簇状沉水植物群消浪特性实验[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11)
- [2].甘肃华亭中侏罗统延安组植物群组成及古气候指示[J]. 古生物学报 2017(01)
- [3].城镇绿化植物群软分类[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8(04)
- [4].漠河盆地额木尔河群古植物群研究[J]. 地学前缘 2015(03)
- [5].第二届中俄东亚植物群演化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J]. 世界地质 2012(04)
- [6].云南临沧晚中新世邦卖组植物群[J]. 古生物学报 2011(03)
- [7].基于叶缘分析法定量重建中国始新世植物群的年均温[J]. 古生物学报 2009(01)
- [8].物候和波谱——位置分析在城镇绿化植物群分类中的应用[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05)
- [9].甘肃窑街中侏罗世植物群特征及古生态研究[J]. 地质学报 2018(10)
- [10].“植物群”计算机信息系统[J]. 电脑与电信 2008(06)
- [11].“植物群”计算机信息系统[J]. 电脑与电信 2008(10)
- [12].内蒙古乌达煤田下二叠统山西组4,5号煤层底板植物群研究[J]. 古生物学报 2019(01)
- [13].植物也有想法[J]. 视野 2010(06)
- [14].植物也有想法[J]. 文苑(经典美文) 2012(07)
- [15].植物也有想法[J]. 中华活页文选(初二年级) 2012(11)
- [16].禹州植物群——中、晚期华夏植物群之瑰宝[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2(08)
- [17].黑龙江阿城晚二叠世安加拉-华夏混生植物群——兼述古亚洲洋的关闭问题[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12)
- [18].黔南地区晚二叠世大隆组植物群生态学研究[J]. 贵州地质 2013(04)
- [19].柴达木盆地宗马海湖地区中新统上油砂山组轮藻植物群[J]. 地层学杂志 2019(04)
- [20].河北宽城地区中元古界高于庄组微古植物群[J]. 地质通报 2015(09)
- [21].论中国北方晚二叠世混生植物群的区系划分[J]. 古生物学报 2019(01)
- [22].叶缘—年均温中国模型在定量重建中国新生代植物群古年均温中的应用[J]. 地质论评 2010(05)
- [23].内蒙古乌达早二叠世火山凝灰岩植物群中长星叶Asterophyllites longifolius(Sternberg)Brongniart的形态复原与生态习性探讨[J]. 古生物学报 2017(03)
- [24].种子[J]. 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版) 2009(03)
- [25].青藏高原库木库里盆地中中新世末期动植物群与古环境[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0(02)
- [26].祝贺作品[J]. 美与时代(中) 2015(12)
- [27].头条新闻[J]. 生命世界 2010(11)
- [28].北京西山中侏罗世植物群的古气候意义[J]. 中国地质 2010(02)
- [29].甘肃玉门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J]. 地质论评 2010(03)
- [30].中国西北甘肃地区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形成机制研究[J]. 现代地质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