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朗读和设疑中感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觉性
□邓玉红
〔摘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就必须使学生具备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朗读和质疑。朗读经典范文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朗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朗读能进行作者、教者、学者的情感交流;朗读更能汲取知识、充实思想。设疑能引起学生强烈而持久的兴趣,但应该注意:一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二要根据课文重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疑;三要注意学生的自身差异;四要启发学生主动质疑;五要诱导学生善于质疑。
〔关键词〕朗读设疑感受能力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养成学习自觉性,就必须使学生具备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一篇文章要全面深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有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日常生活中要和别人对话,领会对话的意思,就能触摸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景物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脉搏,品味出语言的精美,就会从中受到感染,产生浓厚的兴趣,展开各种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相反,如果没有这种能力,我们对语言的反应就会迟钝,难以体会到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就无法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也就更无法对语文学习有自觉性。
所以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讲是必不可少的。而朗读和设疑是培养这种能力、创新思维、感情交流的有效途径之一。
1培养朗读习惯,提高感悟能力让学生朗读经典范文是教授语言的重要手段。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几千年来他们教授语言的重要手段就是让学生认真朗读精美范文。“新大纲”明确指出: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同时背诵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背诵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品味十分有益。而要背得下,首先要读的好,这是相辅相承的,朗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能反应出这个人的文学水平的高低。
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渐渐进入诗文所创作的情境,从而受到审美教育,陶冶精神情操,提高理解和鉴赏诗文的能力。初中学生的年龄及阅历有限,对感性知识的接受强于理性知识。所以要增强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趣,使他们的思维融入课文的意境中。当学生听到声情并茂的朗读时,会被它所吸引,所打动,进而产生感情的共鸣,不知不觉地进入到美妙的意境中去,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朗读。朗读首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复朗读能使精美语言、优秀篇章储存在脑海里。平时朗读多的学生,在口头表达时,语言自然清新,写作文时语句连贯流畅明显地较其他同学高出一筹;有了成就感则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能推动学生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钻研学习,努力提高学习质量。
如初三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是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有对祖国和家乡的深情;又有对历史的追溯。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只要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就能感悟到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出诗歌的语言。在美的享受中进入诗歌的交流。它包括作者、教者、学者的情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充沛的感情参与,来感悟文章中的情感。无感情的讲授是呆板的,少热情的学习是被动的。
只有在教师的调动和指导下,使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理解文章,才能把课文的情感转为学生自己的情感,产生一种亲切感。如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对狗的六次称谓,实质上是他的“自画像”。文章采用夸张、对比的写法,增强了讽刺效果,揭示了俄国当时的黑暗现实。这就需要学生反复朗读,细心体会,才能真正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旨意。第三,朗读更能汲取知识,充实思想,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篇佳作,写法灵活多变,各呈异彩。在叙事中说明哲理;在议论中阐明思想;在写物中道出科学知识;学生通过朗读易于理解掌握。教师指导学生以应有的语气朗读,背诵就能获取更高的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和觉悟,体味和养成属于自己的鉴赏能力。例如《神奇的极光》是由故事主动地引出科学知识,记叙笔调是生动的,说明笔调是平实的,朗读时语气不同,学生反复朗读后会更熟悉并运用这两种表达方式,对文中所说明的奥妙莫测的极光亦加深了印象。
2善于质疑,培养兴趣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参与意识,在表现个性的教学原则下教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和环境尽可能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使个性在自我表现中发展。设疑、回答是有效途径之一,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做学问如此,读书亦然。
读书先要会疑,方是进矣。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语)教会学生质疑和解疑,是指导学生完成与作者对话的关键。
同时它能引起学生最强烈、最持久的兴趣,更能提高教学质量。但设疑提问要有启发性,要注意:一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不能搞形式。设疑不能提一些与教学无关紧要的问题或一些简单的带有判断性问题,这种提问,只能是一部分学生趁热闹,一部分学生感到乏味,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钻研教材,挖掘问题,在教学中适时启发,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二是要根据课文重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问题,使学生感到问题看似简单,但回答要动脑、动手。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三是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灵活多样设计问题,适时提出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问中有导、导中有直有曲,正反问相结合,明暗问相结合,启发诱导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时,可先让学生看注释提问:“注释给我们讲明了什么?”学生回答:“交代了课文的出处———《朝花夕拾》。”接着问:“这表明了文章是以什么为主的,什么体裁性文章?”启发回答:“叙事为主,回忆性。”这样的提问由浅入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白了文章的体裁,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四要启发学生主动质疑,把重心放在“朗读———质疑———理解———概念———实践”的思维规律上。通过一系列具体方法诱导学生质疑,包括课前预习的布置,课堂上富于启发性问题的设置和课后相关短文的配备等。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提出见解。通过讨论,归纳出符合文章意旨的概念。让学生用课内学到的知识解决课外阅读中的问题,达到因疑而思,因思而学,因学而得的目的。
五要诱导学生善于质疑,随着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可由他们自己提出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产生质疑的能力。开始的时候,学生想出的问题很有可能带有任务性、随意性或比较肤浅获不着边际。这时教师一定要多加引导鼓励,把握学生思维火花闪现的每个瞬间,激发学生相信在我,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变化,见人所未见,道人所未道,使其喷发出智慧的火焰,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形成善于质疑的能力。
心理学中说,学生认识事物从感性开始,然后在大脑中形成表象,再由表象逐步到抽象的认识。语文教学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官感,让他们去看、听、闻、读、想、说、练,鼓励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各种语言的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言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言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朗读设问回答正是语言实践活动之一,这又是检验学生语感等各方面能力的方法之一。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朗读和质疑,在朗读和设疑中感悟,逐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质疑的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1人民教育,2003(6)2甘肃教育,2004(3)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草峰中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