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昭明文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明文,文选,正德,诗歌,南北朝,意象,后代。
昭明文选论文文献综述
王美婧,张铁慧[1](2019)在《浅谈《昭明文选》对后代文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学始终以一种不可或缺的力量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占据着一席之地。在反复研读经典之作的过程中可以使灵魂得到进一步洗涤,使心灵更加纯粹。《昭明文选》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详细记录各领域文献的文集,为其日后文学层面的研究与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巨匠在研读其中流传千年的诸多经典后,在为之震撼的基础上也通过提升自身的文学创作也在使文学发展一次又一次达到了新的高度。本文在对《昭明文选》进行起源、发展、内容、价值、影响等层面的诸多阐述后,通过对比分析方法得出其对后代文学存在艺术技巧、主题深刻以及文献参考等诸多曾面的有利影响的研究结论。(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9年11期)
高歌[2](2019)在《《昭明文选》“杂拟”类诗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昭明文选》由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纂,这部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在当世及后世,都产生了广泛影响,研究《文选》之学即是“文选学”。《文选》选录的作品,不仅保留了其原始面貌,也反映出编选者的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和批评思想。《文选》选诗专列“杂拟”一类,收录自陆机《拟古诗十二首》至江淹《杂体诗叁十首》,共六十叁篇拟诗。据现存文献记载,在总集的编纂中,萧统首创“杂拟”一类。且从收录诗作数量来看,《文选》中“杂拟”类诗仅次于杂诗类、赠答类,位居第叁,可见选者的重视程度。本论文选取《文选》“杂拟”类诗作为研究对象,从以下方面展开详细分析论述:绪论总体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选题缘起、六朝拟古诗与《文选》“杂拟”类诗歌相关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意义。第一部分《文选》“杂拟”类诗歌概述。从西晋、晋宋之交、刘宋、齐梁四个时期,对“杂拟”类诗歌进行分析总结。第二部分《文选》“杂拟”类诗歌的特点。从形神兼备的模拟风格;袭故弥新的模拟手法;情韵兼通的抒情模式叁个方面,对“杂拟”类诗歌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论述。第叁部分《文选》“杂拟”类诗歌的意义。从文学自觉,发展演进的史学意义;超越时代,符合惯例的审美价值两个方面,对“杂拟”类诗歌的意义进行具体阐述。第四部分《文选》“杂拟”类诗歌体现的萧统文学观。从既坚持儒家文学观,又肯定新变;清晰明确的选文辨体意识;不同流俗的文学审美意识叁个方面,对“杂拟”类诗歌体现出的萧统文学观进行深入分析论述。(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王蕾[3](2019)在《论《昭明文选》潘岳赋中的“冷”意象与“悲”意象——以《怀旧赋》《秋兴赋》《寡妇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潘岳,中国古代"第一美男子",才多姿美,但他存于《昭明文选》中的赋却充满冷悲的意象。冷意象词在其《怀旧赋》《秋兴赋》《寡妇赋》叁篇赋中比比皆是。本文以这叁篇赋为例,并联系潘岳几升几落的曲折人生经历,从其赋中的"冷"意象与"悲"意象两方面展开论证,从而进一步探究潘岳悲凉的内心和对官场仕途的无奈。(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董宏钰,王延东[4](2019)在《陈八郎本《昭明文选》五臣音注韵类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陈八郎本《昭明文选》(以下简称"陈本《文选》")是现今仅存惟一一部宋刊五臣单注全帙本,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其中的大量音注材料典型、集中地体现了唐代语音特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陈本《文选》韵部系统穷尽性地系联、归纳,并将之与《广韵》比较,得出其音系韵类反映的是唐代士人阶层传承的读书音系统。(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美婧[5](2018)在《《昭明文选》编纂中对赋的选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昭明文选》编纂中对赋的选取研究,是在研究古典文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赋在《昭明文选》中共有56篇,占到《昭明文选》总体篇幅的叁分之一以上,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因此《昭明文选》编纂中对赋的选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昭明文选》编撰中对赋的选取研究作为主要内容,以分类研究作为研究基础,对赋的选取特点以及具体的要求进行详细的分析解读。另外,本文的研究也分析了未入选《昭明文选》的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政府的鼓励,在这情形下,文学迅速发展起来,所以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对《昭明文选》赋的选取研究不仅可以促进《昭明文选》自身的研究发展,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内容。(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8年07期)
高博[6](2018)在《正德本《昭明文选》音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朝鲜正德四年(1509)本《五臣注文选》中的全部音注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校勘的基础上建立数据库,归纳出了正德本音注的体例,使用反切系联法、音注类比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正德本音注的声、韵、调系统进行了全面研究,并将其与陈八郎本音注、《宋本广韵》《宋刻集韵》等文献资料进行了有选择性的对比,得出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结论。正德本中共有音注7326条,其中反切3964条,直音3034条,声调标注328条,含标注叶(协)韵的音注共计85条,去重后,共有有效音注5583条,其中有效反切3253条,有效直音2146条,有效声调标注184条,从总体上看,其声、韵、调系统显示出一些比较明显的规律性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正德本音注共有50个声类,245个韵类,平、上、去、入四个调类。其声、韵、调系统中所体现出的特征与隋唐时代其它重要语音资料有较高的一致性,其注音形式及用字大部分与陈八郎本等重要《文选》版本相一致。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正德本音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五臣音注的原貌。此外,通过与其它文献资料的对比可知,正德本音注中亦含有明显的经后人修改过的痕迹。部分音注体现了隋唐以前语音系统的特点,这说明正德本音注具有一定的“存古”性质。通过比较研究可知,陈八郎本中有193条音注为正德本所无,正德本中则有565条音注为陈八郎本所无。统计数据表明,陈、正两版本音注与诸韵书的差异程度在伯仲之间。两版本音注不存在孰优孰劣、哪个更接近“五臣注原貌”的问题。在“恢复五臣音注原貌”这一研究课题上,两个版本都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此外,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正德本音注的语音系统在轻重唇分化、浊音清化及韵类分合等方面与《博雅音》音系有着非常高的相似性,而两者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又多与其他同时代语音资料所反映的音系特点不同。据此,我们推测五臣在给《文选》注音时,极有可能参考了曹宪等人的研究成果。黄侃曾指出,“(五臣音注)直音反切间用,又绝类《博雅音》之体”,从音系特征来看,这个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期刊2018-06-15)
江祎婧[7](2018)在《萧统《昭明文选》的诔文编选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昭明文选》收录的八篇诔文反映了萧统的诔文编选特征及文体观念。内容上诔文由述德与写哀两部分组成,萧统更重视写哀的部分,欣赏个性地、真挚地抒发哀情的作品。艺术上萧统受齐梁求华的文风影响,偏爱文辞优美的诔文,但追求情感与艺术的结合,体现了对美的综合性要求。同时,萧统注意到诔文体制上的新变,对"骚体"句的产生与"定谥"功能的弱化现象都加以关注,体现了自由包容的文体观念。(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董宏钰[8](2017)在《苏轼诗歌对《昭明文选》的接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选》又称《昭明文选》,由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定,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收录了从先秦到南朝梁之间一百叁十余位作家的七百六十多篇作品。几乎囊括了当时所能见到的诗文菁华,被后人视为总集之首、文章渊薮。《文选》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世的文学、文人都曾产生相当深刻、广泛地影响。先贤对于唐代与“文选”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硕繁富,然而论及宋代与“文选”文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为沉寂。普遍认为宋代是“选学废矣”低谷时期,历来不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重点,关注不多,成果较少。专门对《文选》与宋代诗歌之间接受和影响关系研究、《文选》对宋人诗歌创作影响的个案研究论文鲜见,着作更为凤毛麟角,这正是需要我们去挖掘研究的地方。本学位论文选取被传统“文选学”界视为“衰落”的宋代作为一个独立研究的时期,以中国文学的集大成者、宋代文学的翘楚——苏轼的诗歌为研究个案,以现代“文选学”视角下的“《文选》接受”为着眼点,结合注释学、文字学、训诂学、接受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以“宋人注苏诗”为主要参考文献并且结合清人对苏诗的注释,来分析苏轼诗歌对《文选》的接受。通过对苏轼诗歌的句式、句法、典故、词汇、结构、体式等方面的分析、归纳、总结,来与《文选》中的作品建立某种联系,力求发现、找到苏轼在诗歌创作上对唐代文学接受以外的以《文选》为代表的汉魏六朝文学的接受、借鉴情况,以期能从接受视角探析苏轼对《文选》接受方式与转化内涵所产生的原因及其内在规律,提升我们对《文选》在天水一朝流传与影响的理性认知。有鉴于此,本学位论文以《苏轼诗歌对<昭明文选>的接受研究》为题目,以文本精读、宋人注释、清人注释和电子检索手段相结合,详细梳理苏轼全部诗歌的2700多首作品。本学位论文共分四大部分,自分述如下:第一部分:“绪论”部分,简要论述苏轼诗歌对《文选》接受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材料、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第二部分:上编,分为叁章,主要是从整体上对宋代“文选学”进行综合考察,以及从宏观上探讨苏轼对《文选》的接受。第一章,宋代“文选学”概述。首先,从时代背景的角度考察宋代“文选学”发展的情况。分别探讨隋唐“文选学”兴起的原因、《文选》在宋代接受的社会条件等两个方面;其次,梳理考证《文选》在唐宋两朝经典化地位的确立过程。唐宋时期《文选》经典化地位的形成,在“文选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对于明清时期“文选学”高潮的再次出现和《文选》经典地位的再次确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章,宋代“文选学”背景下的宋人诗词创作。首先,对宋代“文选学”几个问题进行考辨:分别考辨宋人借鉴《文选》的问题、宋人注宋诗与《文选》的关系等两个方面;其次,探讨《文选》与宋人诗词创作的关系,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考证两宋文人对《文选》的学习和评价、两宋文人诗词创作对《文选》接受、借鉴的方式等方面问题,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第叁章,从宏观上探讨苏轼对《文选》的接受。首先,从苏轼科举考试的经历来考察其对《文选》的接受:分别考察北宋初到“熙宁变法”前期科举考试制度的变革与《文选》的传播、北宋科举考试制度对苏轼所受教育的导引作用等两个方面;其次,探讨苏轼对《文选》的评价及对《文选》的接受等内容。可见,苏轼对《文选》的接受带有一定的应试目的,正是为了应试科举而煞费苦心,在潜移默化中对《文选》就烂熟于心,其诗歌创作受《文选》影响也在情理之中。第叁部分:下编,分为六章,在上编的基础上,重点论述苏轼诗歌文本对《文选》接受的艺术表现,通过对苏轼诗歌的定量分析,发现、找到苏轼对《文选》接受、借鉴的原因及其内在规律。此部分为本文的重点。以时间为线索,把苏轼诗歌创作分为六个时期,每一个时期为一章,分别探讨苏轼早期;凤翔时期;杭、密、徐、湖州时期;黄州时期;元佑时期;岭海时期等六个时期创作的2700多首诗歌作品与《文选》诗文做定量分析。努力揭示出苏轼借鉴《文选》的方式,从苏轼对先唐文人形象及作品直接的引用;对《文选》字面、句意形式的语典借鉴;对《文选》语句的化用、反用(翻案法)、事典以及意象等方面的量化分析苏轼所受《文选》的影响,探讨其规律,勾画其发展脉络。第四部分:结论。通过对苏轼诗歌与《文选》关系的研究,可以透视宋代诗歌发展与汉魏六朝文学传统之间内在关系的一个重要的视窗。从本学位论文研究可以发现,《文选》对苏轼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特征:一、苏轼诗歌创作对《文选》语典、事典、意象等方面的接受、学习,是苏轼诗歌受《文选》影响最为直接的表现,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二、苏轼诗歌创作对《文选》承传创变与宋代新诗格的定型确立关系紧密。苏轼广泛、自觉、主动地学习以《文选》为代表的汉魏六朝的文化和文学传统,吸收其艺术经验、掌握其艺术规律,根据自己和时代的需求,创作出属于自己、也属于自己时代的艺术典范,从而更好的反映出自己独特的生活、生命体验,对宋调的最终确立以及对后世诗歌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12-01)
杨德春[9](2017)在《关于《昭明文选》篇章作者的署名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昭明文选》并非所有有字之作者均以字称,屈平即在有字不以字称而称名之列,《昭明文选》五臣注空疏荒陋,不足为据。误以为《昭明文选》所有有字之作者均以字称之原因就在于《昭明文选》五臣注之误导作用。《昭明文选》之五臣注基本上没有学术价值,《昭明文选》之五臣注原则上绝不可作为考证材料而用于学术目的。(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杨德春[10](2017)在《关于《昭明文选》篇章作者的署名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昭明文选》并非所有有字之作者均以字称,屈平即在有字不以字称而称名之列,《昭明文选》五臣注空疏荒陋,不足为据。误以为《昭明文选》所有有字之作者均以字称之原因就在于《昭明文选》五臣注之误导作用。《昭明文选》之五臣注基本上没有学术价值,《昭明文选》之五臣注原则上绝不可作为考证材料而用于学术目的。(本文来源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昭明文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昭明文选》由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纂,这部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在当世及后世,都产生了广泛影响,研究《文选》之学即是“文选学”。《文选》选录的作品,不仅保留了其原始面貌,也反映出编选者的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和批评思想。《文选》选诗专列“杂拟”一类,收录自陆机《拟古诗十二首》至江淹《杂体诗叁十首》,共六十叁篇拟诗。据现存文献记载,在总集的编纂中,萧统首创“杂拟”一类。且从收录诗作数量来看,《文选》中“杂拟”类诗仅次于杂诗类、赠答类,位居第叁,可见选者的重视程度。本论文选取《文选》“杂拟”类诗作为研究对象,从以下方面展开详细分析论述:绪论总体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选题缘起、六朝拟古诗与《文选》“杂拟”类诗歌相关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意义。第一部分《文选》“杂拟”类诗歌概述。从西晋、晋宋之交、刘宋、齐梁四个时期,对“杂拟”类诗歌进行分析总结。第二部分《文选》“杂拟”类诗歌的特点。从形神兼备的模拟风格;袭故弥新的模拟手法;情韵兼通的抒情模式叁个方面,对“杂拟”类诗歌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论述。第叁部分《文选》“杂拟”类诗歌的意义。从文学自觉,发展演进的史学意义;超越时代,符合惯例的审美价值两个方面,对“杂拟”类诗歌的意义进行具体阐述。第四部分《文选》“杂拟”类诗歌体现的萧统文学观。从既坚持儒家文学观,又肯定新变;清晰明确的选文辨体意识;不同流俗的文学审美意识叁个方面,对“杂拟”类诗歌体现出的萧统文学观进行深入分析论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昭明文选论文参考文献
[1].王美婧,张铁慧.浅谈《昭明文选》对后代文学的影响[J].文学教育(上).2019
[2].高歌.《昭明文选》“杂拟”类诗歌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9
[3].王蕾.论《昭明文选》潘岳赋中的“冷”意象与“悲”意象——以《怀旧赋》《秋兴赋》《寡妇赋》为例[J].文化学刊.2019
[4].董宏钰,王延东.陈八郎本《昭明文选》五臣音注韵类考[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
[5].王美婧.《昭明文选》编纂中对赋的选取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8
[6].高博.正德本《昭明文选》音注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8
[7].江祎婧.萧统《昭明文选》的诔文编选特征[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
[8].董宏钰.苏轼诗歌对《昭明文选》的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7
[9].杨德春.关于《昭明文选》篇章作者的署名问题[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
[10].杨德春.关于《昭明文选》篇章作者的署名问题[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