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易损性点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易损,评价,超声,因子,灾害,模型,灾变。
易损性点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应虹,金红,田旭玉,王寒梅,赵德霞[1](2019)在《超声造影与DWI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评价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超声造影(CEUS)与DWI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评价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7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疑似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CEUS及DWI检查,观察CEUS中不同斑块(稳定斑块、易损斑块)的大小、造影剂增强率、相对峰值强度(Imax)、达峰时间(TTP)、增强密度(DE)及新生血管分级,比较DWI中不同斑块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出血率、炎症情况,以病理结果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方法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评估价值。结果 CEUS显示,易损斑块表面较粗糙,连续性中断,伴"穴状"样回声,DWI显示易损斑块呈不规则形,表面不整齐或有溃疡形成,出血及炎症斑块呈高回声;CEUS中易损斑块的斑块大小、造影剂增强率、Imax、DE、新生血管分级Ⅲ~Ⅳ级占比大/高于稳定斑块(P<0.05),而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WI中易损斑块的ADC值低于稳定斑块,而易损斑块出血率、早期炎症发生率高于稳定斑块(P<0.05);CEUS诊断易损斑块的灵敏度低于DWI,而特异度高于DWI,两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更高(P<0.05)。结论CEUS与DWI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均有一定诊断价值,其中CEUS诊断特异度好,而DWI有较高灵敏度,两者联合诊断效能更高,值得在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何雨,金颖,刘景鑫,金春香[2](2019)在《多模态成像无创评价颈动脉斑块易损性:从形态显像到精准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斑块的性质是继狭窄之外各类影像学检查关注的焦点,也代表更为普遍的动脉粥样硬化表型。斑块易损性或易损斑指斑块具有易破裂并诱发血栓形成的特性,从而导致不同心脑血管事件。其在影像学上表现为斑块溃疡,斑块内出血,薄或破裂的纤维帽,脂质丰富的坏死核,钙化以及炎症反应、新生血管形成,多个形态学特性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复合加权决定斑块的易损性。目前的影像学方法尽管可以提供从斑块形态到炎性代谢乃至机械形变的各类信息,但仅凭一种检查手段尚无法可靠评价斑块易损性并预估中风风险。通过多模态成像从不同角度显示斑块特征,有助于全面、客观评价斑块构成和生物学特性,达到对斑块易损性的精准评估。(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设备》期刊2019年07期)
田述军,唐青松,张珊珊,韩培锋,樊晓一[3](2019)在《基于路网结构的岷江上游公路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公路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主要以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为评价指标,而忽略公路主要职能为完成车辆通行的现状,本文以岷江上游地区公路路网为例,从路网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建立了岷江上游地区公路路网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未考虑都汶高速和考虑都汶高速两种路网结构的易损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未考虑都汶高速情况下,较低易损等级所占比重最大,占路网总里程的35%;(2)考虑都汶高速情况下,低易损性所占比重最大,占路网总里程的37%,考虑都汶高速的路网结构易损性明显降低;(3)考虑和未考虑都汶高速两种情况下,岷江上游地区路网易损性趋势为:国道易损性<省道易损性<县道易损性,高等级公路对于降低其自身和路网整体易损性有重要作用;(4)采用新建迂回线路、改建或扩建道路等方式优化路网结构和功能,可有效降低路网整体的易损性。(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9年05期)
梁辉[4](2019)在《混凝土坝—地基体系整体稳定地震易损性分析和抗震安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已建、在建和拟建的高坝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在世界上都是史无前例的。这些高坝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差的西部强震区,其中大部分为混凝土坝,其抗震安全性至关重要,大坝抗震安全评价是工程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地震作用下高混凝土坝坝体连同部分地基整体滑动的失稳破坏是其主要的破坏模式之一。本文以高混凝土坝-地基系统整体抗震稳定安全评价为研究目标,在考虑地震作用和坝基岩体内控制性滑动块体滑裂面力学参数不确定性基础上,建立高混凝土坝-地基系统整体有限元模型,分别对混凝土重力坝和拱坝开展了混凝土坝-地基体系整体稳定地震易损性分析,并构建了基于概率的混凝土坝-地基体系整体稳定的抗震安全评价的初步框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改进并推导了可以考虑残余凝聚力的动接触力模型。针对混凝土重力坝坝基地震抗滑稳定性能的分析,采用改进的动接触力模型,研究了残余凝聚力对坝基交界面处残余滑动位移、滑动开裂长度、最大张开位移和坝体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残余凝聚力能够使重力坝坝基地震滑动稳定控制设计更加合理、经济。(2)建立了混凝土重力坝和拱坝坝体-地基体系有限元模型,对于重力坝,考虑地基深层滑块滑裂面接触非线性;对于拱坝,在将坝体-地基作为一个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坝体横缝、坝肩可能滑动岩体的边界、坝底与地基交接面等处接缝的局部开合与滑移以及坝体和地基的动力相互作用等各项因素的影响,基于增量动力分析方法(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开展了接触面上抗剪强度参数对混凝土坝-地基体系地震整体滑动稳定性的参数敏感性分析,提出了采用残余滑动位移和滑动面积比作为评价指标的混凝土坝地震滑动失稳水平的评价方法,定量地评价了各抗剪强度参数在混凝土坝-地基体系地震整体抗滑稳定中的相对重要性,揭示了抗剪强度参数对重力坝深层滑动失稳和拱坝坝肩失稳破坏过程的影响机理。(3)在(2)所建立的模型基础上,考虑滑裂面抗剪强度参数的不确定性,通过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生成分析样本,基于IDA方法,开展了混凝土坝坝体-地基体系的地震抗滑稳定参数不确定性分析。发现了由于抗剪强度参数的随机性导致混凝土地震滑动失稳破坏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性。对于拱坝-地基体系,基于残余滑动位移和滑动面积比评价指标,讨论了抗剪强度参数的变化对拱坝坝肩地震抗滑稳定性能变异性的影响,发现了滑动面积比指标能够更全面地呈现出滑动面滑动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而残余滑动位移更直观的呈现出滑块发生滑动的最终结果,两者均可作为评价拱坝坝肩地震抗滑整体稳定性的一个方便的、有效的指标。无论是混凝土重力坝还是拱坝,地震作用下,其特征点残余滑动位移或滑动面积比的IDA曲线整体平均值、50%分位数值与基本参数模型下的结果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4)基于(3)所得到的计算分析结果,引入地震易损性分析的概念,给出了混凝土坝地震易损性分析流程,提出采用残余滑动位移和滑动面积比平均IDA曲线上的拐点界限值作为混凝土坝的地震滑动稳定性能水平划分准则,分别定义了重力坝和拱坝-地基体系整体地震滑动失稳破坏过程中相应的性能水平,依据所给出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流程,绘制了不同性能水平下的重力坝和拱坝-地基体系整体滑动稳定地震易损性曲线,进一步比较分析了考虑和不考虑残余凝聚力的地震易损性曲线的区别。基于所得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对设计地震和最大可信地震作用下,不考虑和考虑残余凝聚力的混凝土重力坝和拱坝-地基体系地震整体稳定性能进行了分析,为混凝土坝坝体-地基体系的抗震安全评价提供参考依据。(5)基于所获得混凝土坝-地基体系整体稳定地震易损性曲线解析函数,通过引入幂指数函数的形式来描述地震危险性曲线,结合所构建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得到了地震危害性分析的解析函数,基于此以实际工程为例,对混凝土重力坝和拱坝-地基体系整体稳定进行了地震危害性分析,给出了重力坝和拱坝-地基体系在设计基准期限内到达不同性能水平的概率,为其在极限地震下的抗震安全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期刊2019-05-01)
李雯,陈文凯,周中红,高娜,孙艳萍[5](2019)在《中国典型区域地震灾害生命易损性模型适用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地震灾害生命损失为研究对象,系统收集整理了国内51例地震的人员死亡数据,并对5类具有代表性的地震灾害生命易损性模型进行适用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M <5.5级地震,5类模型的多数评估结果基本都在合理范围内;5.5≤M <6.0级地震,5类评估模型结果误差较小且在合理范围内的模型为基于震中烈度和适用特定区域的模型;6.0≤M <7.0级地震,5类模型的多数评估结果不在一个数量级;M≥7.0级地震一般需采用特定适用范围的评估模型和专家经验参与,才可能会得到相对准确的评估结果,但仍然存在较大的误差.2)地震灾害生命易损性模型不适用于城市直下型地震生命损失评估,对于此类地震5种模型的评估结果都出现了较大偏差.3)在空间上地震灾害生命易损性模型存在分区现象,评估结果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王丹璇[6](2019)在《赣江上游区洪水灾害易损性定量评价与区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层次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与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对赣江上游区洪水灾害易损性进行了定量评价与区划。结果表明:高、较高易损性地区分布于河网周边和低坡地,易损性最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崇义县、大余县;中部、东南部洪水灾害易损性较高且在赣江上游区间隔分布。本文成果提供了遭受洪水的潜在损失程度的决策信息,对于提升防灾、救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旅游纵览(下半月)》期刊2019年03期)
冯燕明,张礼兵,杨姗姗[7](2018)在《基于易损性理论的边坡安全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边坡安全评价通常是根据安全系数的值来判断,或者根据某个安全系数发生的概率(可靠度)等方面来评价,这种方法不能宏观地从概率的角度给出边坡的稳定情况。为此,基于Geostudio软件和结构易损性理论,利用随机法,根据不同易损等级评价边坡安全性。结合叁岔河水电站进水口边坡进行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水电站边坡安全评价。(本文来源于《云南水力发电》期刊2018年05期)
杨龙[8](2018)在《一种智能制造系统的易损性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智能制造系统越来越复杂,集成度越来越高,所面对的内、外界因素也更加复杂多变,系统的易损性则体现了系统应对攻击的能力。近年来,制造领域遭受攻击的频繁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加,虽然现存的安全评价体系较为完善,但在智能制造系统易损性分析和防范方面需进一步加强。提出了一种易损性评价方法,用于认证可能出现在智能制造系统中的攻击并对这种攻击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交叉映射技术来认证易损性,采用决策树对攻击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进而为制造者提供高、中、低叁个档次的安全示警,提供更直观的评价结果。(本文来源于《制造业自动化》期刊2018年09期)
余海歌,何文,张东,宁彬,阚艳敏[9](2018)在《多模态超声评价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多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二维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超声造影颈动脉斑块相关的声像图特征及临床卒中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明确对缺血性卒中最有影响的斑块特征及危险因素,明确超声联合诊断效能。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超声科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存在颈动脉斑块的患者92例,共105个斑块,依据临床诊断是否发生缺血性卒中症状分为症状组和非症状组。记录斑块声像图特征及患者临床资料。将单因素分析有差异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指数、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增强程度、CEUS显示斑块表面形态、超微血管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显示新生血管、SMI显示斑块表面形态、钙化结节位置在症状组和非症状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显示,CEUS高增强[比值比(oddsratio,OR)9.61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734~33.779,P<0.001]、SMI显示斑块表面不规则(OR 4.483,95%CI1.323~15.189,P=0.016)、表面钙化结节(OR 7.206,95%CI 1.609~32.265,P=0.010)是预测缺血性卒中的易损斑块特征。上述征象ROC曲线下面积、预测缺血性卒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23、75.8%、67.4%;0.657、50.1%、76.1%;0.679、40.7%、82.6%。多模态超声联合诊断预测缺血性卒中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37、90.5%、62.0%。结论 CEUS高增强、SMI显示斑块表面不规则、表面钙化结节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是预测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超声联合诊断对预测缺血性卒中准确性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卒中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罗冠枝,陈全明,王国卫[10](2018)在《坡面泥石流灾变易损性分析评价及防灾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17日8时至13时,湖南省古丈县默戎镇发生强大的坡面泥石流,在灾害发生前15分钟成功转移群众500余人,无造成人员伤亡。以此背景,提出了坡面泥石流灾变易损性的概念,建立了坡面泥石流灾变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灰色聚类理论构建坡面泥石流灾变易损性的评估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行,为工程建设选址和方案优化、工程建设抗灾能力分析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提出"防灾于前,减损于后"的防灾模式,为今后类似的灾害防治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易损性点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斑块的性质是继狭窄之外各类影像学检查关注的焦点,也代表更为普遍的动脉粥样硬化表型。斑块易损性或易损斑指斑块具有易破裂并诱发血栓形成的特性,从而导致不同心脑血管事件。其在影像学上表现为斑块溃疡,斑块内出血,薄或破裂的纤维帽,脂质丰富的坏死核,钙化以及炎症反应、新生血管形成,多个形态学特性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复合加权决定斑块的易损性。目前的影像学方法尽管可以提供从斑块形态到炎性代谢乃至机械形变的各类信息,但仅凭一种检查手段尚无法可靠评价斑块易损性并预估中风风险。通过多模态成像从不同角度显示斑块特征,有助于全面、客观评价斑块构成和生物学特性,达到对斑块易损性的精准评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易损性点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应虹,金红,田旭玉,王寒梅,赵德霞.超声造影与DWI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评价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
[2].何雨,金颖,刘景鑫,金春香.多模态成像无创评价颈动脉斑块易损性:从形态显像到精准诊断[J].中国医疗设备.2019
[3].田述军,唐青松,张珊珊,韩培锋,樊晓一.基于路网结构的岷江上游公路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J].公路.2019
[4].梁辉.混凝土坝—地基体系整体稳定地震易损性分析和抗震安全评价[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9
[5].李雯,陈文凯,周中红,高娜,孙艳萍.中国典型区域地震灾害生命易损性模型适用性评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王丹璇.赣江上游区洪水灾害易损性定量评价与区划[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
[7].冯燕明,张礼兵,杨姗姗.基于易损性理论的边坡安全评价方法[J].云南水力发电.2018
[8].杨龙.一种智能制造系统的易损性评价方法[J].制造业自动化.2018
[9].余海歌,何文,张东,宁彬,阚艳敏.多模态超声评价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2018
[10].罗冠枝,陈全明,王国卫.坡面泥石流灾变易损性分析评价及防灾模式[J].防灾减灾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