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欧洲认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我们是谁,多元文化主义,主导文化,公民认同
欧洲认同论文文献综述
鲍永玲[1](2019)在《欧洲国家民族认同之建构——以主导文化为核心的新移民文化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后的多次移民潮,使民族主义的欧洲逐步转变为"多元文化"的欧洲,也使欧洲的传统民族国家转变为多种族国家。随着欧洲日趋移民化和难民危机的不断激化,为了应对叁十年来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所造成的国家内部族群的离心和分裂现象,欧洲逐渐兴起了以主导文化(leading culture)观念为核心的新移民文化政策。该主张主要围绕"我们是谁"的国家民族认同之建构问题,指向欧洲主导文化、国家主导文化和乡土主导文化叁个内涵层面。目前,主导文化主张仍然受到欧美主流左翼意识形态的压制,但它正逐渐成为右翼保守党派的共识和对抗多元文化主义的强大理论资源,并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欧洲各国移民文化政策的变迁。(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19年07期)
赵永华,刘娟[2](2019)在《中欧关系的投影:欧洲传播领域的对华认同壁垒——以Politico Euro涉华报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欧洲媒体PoliticoEuro涉华报道的分析发现:在定位上,欧洲国家以自我为中心,把中国定位为"系统性竞争对手";在同一性层面则主要集中在经贸合作等领域,文化、历史、艺术等层面的同一性牵涉较少;在归属性上,欧洲涉华认同呈现出复杂性和矛盾性,对华关注度和亲密性有待提升。即使在日益增强的中欧相互依赖关系中(尤其是经贸关系),认同壁垒的存在仍将加深彼此之间的沟通赤字和理解赤字。认同层面的问题较难通过物质层面——经贸技术合作等途径来解决,而是需要回归到文化的认同层面。对欧传播应充分关注这些已经存在的认同壁垒及其成因。(本文来源于《国际传播》期刊2019年04期)
马海燕,马淑梅[3](2019)在《流动人口的全球性适应——《欧洲之旅:伊斯兰、移民与认同》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作者艾哈迈德系美国华盛顿特区美国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亦是伊斯兰文化研究中心伊本·卡尔顿讲座教授,出生于阿拉哈巴德恒河畔的一个小镇,当时是英属印度。艾哈迈德是一位杰出的人类学家、作家和电影制作人。长期以来,他积极参与鼓励不同宗教、信仰间的对话和交流。为了促进伊斯兰教和西方文明之间相互理解与彼此接受,(本文来源于《中国穆斯林》期刊2019年02期)
林精华[4](2019)在《俄罗斯认同始于何时何处?——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俄国化的文学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9世纪初,俄国突然出现了一大批历史小说家,他们的作品畅销程度远超过普希金,甚至普希金也深受这一历史小说潮流的感染。这种历史小说是欧洲浪漫主义运动在俄国本土化的成果:不再是直接模仿欧洲题材和叙述方式,而是多取材于俄国历史,或以不同时代为背景,极富想象力地塑造那些强烈认同俄罗斯的主人公形象,多番呈现出1812年卫国战争胜利后帝俄身份意识增强的大势,深得当时读者青睐。正是这些作品成就了一大批着名的流行小说家,更是引领了此后文学朝着俄罗斯认同方向发展,小说日渐成为主要文类。但这种满足读者审美需求的通俗文学的发展事实,与批评家和文学史家追求文学高雅的贵族趣味相矛盾,从而不被当时和后来的文学史家所尊重。(本文来源于《俄罗斯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余冬林,任国斌,刘绪荣[5](2018)在《近十年欧洲认同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欧洲一体化进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走在世界区域一体化的前列。但是,近年来欧盟的内部矛盾和外在压力都在深刻地影响着自身未来的发展愿景。一方面,移民问题、欧债危机、反穆斯林情绪的蔓延以及英国脱欧等现实问题引发了学术界的思索与探讨;另一方面,其功能性一体化的道路理论以及实际措施在辐射面日益扩大和影响力日益加深的同时,也逐步凸显了在隐形文化因素方面的忽视与缺失。为深刻理解欧洲认同,从发展趋势、主要研究理论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反思。(本文来源于《文化软实力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王联[6](2018)在《移民问题与欧洲认同的“多样统一”》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欧洲爆发难民危机以来,欧盟内部一直争吵不断。极右翼政党借助民粹主义思潮乘势而起,公开奉行反移民、反一体化、反伊斯兰的立场,进而上台执政,进一步强化边境检查,阻止移民进入或过境本国,枉顾欧盟早先曾经确立的规则,在移民问题上大肆推动民族主义的政策立场。叁年过后,欧盟内部在移民问题上的矛盾与分裂,并没有因外来人口数量的减少而有所缓解。相反,极右翼政党不放过任何能够煽动民粹、提升自我的机会,坚持以一国利益和立场为中心,反对和阻挠欧盟通过单一政策来规范移民问题的解决。欧洲联合进程中曾经的"多样统一",正遭遇来自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势力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期刊2018年18期)
刘悦[7](2018)在《欧洲的中国新移民——形象、认同及社会参与》一文中研究指出"欧洲的中国移民——形象、认同及社会参与国际学术研讨会(Chinese New Immigrants in Europe:Image, Identity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于2017年9月15~17日在浙江大学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德国学研究所主办,由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刘悦副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本文来源于《国际学术动态》期刊2018年04期)
彭枭[8](2018)在《社会认同视角下欧洲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分析——经验观察、机制探索与柏林圣诞卡车恐袭的案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欧洲的伊斯兰极端主义作为一个地区热点问题,已经成为学界与社会关心的重要话题。但伊斯兰极端主义存在的社会性群际根源,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在批判与反思已有解释的基础上,借鉴"社会认同"这一群体研究的重要理论,分析欧洲的伊斯兰极端主义的群体认同机制,总结欧洲的伊斯兰极端主义与群际矛盾产生的原因。通过效能感、共享价值、相对剥夺感等社会观念环节梳理了一个包括"个体认同激发"、"内群认同聚合"、"群际认同评价"在内的理解机制,最后辅以柏林圣诞卡车恐袭事件作为实证。从群体认同机制出发分析欧洲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可透视出诸多"社会事件"的逻辑内核,从而使恐怖分子、恐怖组织和社群以及恐怖主义现象叁个层次得到系统梳理和解释。(本文来源于《欧洲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赵光锐[9](2018)在《哈贝马斯的欧洲认同思想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哈贝马斯认为"欧洲"主要是从政治上界定的,一体化是欧洲特质的重要内容,欧洲认同是建构的产物,政治归属感不一定非要沿民族国家边界才能形成,可以利用民族国家认同的形成逻辑来培植欧洲认同。由地方和部落意识上升抽象为民族国家意识,再扩展为欧洲认同,最后形成世界公民意识,其集体认同理论呈现连续扩展和超越的逻辑脉络。他的欧洲认同主要源于西欧经验,未能真正摆脱欧洲中心论,他强调全球化造成同质化但又忽视地方化和"根性"意识的增强。以美国为对立面界定欧洲身份隐含着实力政治的危险因素,与他对世界主义的期待格格不入,对于欧洲认同向世界公民意识转化的论证也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和现实困境。(本文来源于《国际论坛》期刊2018年03期)
廖维[10](2018)在《新伊拉斯谟教育计划对欧洲集体认同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欧盟重新整合伊拉斯谟在内的7个教育计划,形成新的伊拉斯谟教育计划,这是欧盟在新时期对欧洲认同缺失的背景下实施的新举措。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阻力之一是其集体认同的缺失,而集体认同是有建构性、可行性的。欧盟教育计划中强调流动性、技能培训和语言培训的思路为我们解决现阶段教育资源不均以及民族地区教育培训的问题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欧洲认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对欧洲媒体PoliticoEuro涉华报道的分析发现:在定位上,欧洲国家以自我为中心,把中国定位为"系统性竞争对手";在同一性层面则主要集中在经贸合作等领域,文化、历史、艺术等层面的同一性牵涉较少;在归属性上,欧洲涉华认同呈现出复杂性和矛盾性,对华关注度和亲密性有待提升。即使在日益增强的中欧相互依赖关系中(尤其是经贸关系),认同壁垒的存在仍将加深彼此之间的沟通赤字和理解赤字。认同层面的问题较难通过物质层面——经贸技术合作等途径来解决,而是需要回归到文化的认同层面。对欧传播应充分关注这些已经存在的认同壁垒及其成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欧洲认同论文参考文献
[1].鲍永玲.欧洲国家民族认同之建构——以主导文化为核心的新移民文化政策[J].学术界.2019
[2].赵永华,刘娟.中欧关系的投影:欧洲传播领域的对华认同壁垒——以PoliticoEuro涉华报道为例[J].国际传播.2019
[3].马海燕,马淑梅.流动人口的全球性适应——《欧洲之旅:伊斯兰、移民与认同》述评[J].中国穆斯林.2019
[4].林精华.俄罗斯认同始于何时何处?——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俄国化的文学表现[J].俄罗斯学刊.2019
[5].余冬林,任国斌,刘绪荣.近十年欧洲认同研究综述[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8
[6].王联.移民问题与欧洲认同的“多样统一”[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
[7].刘悦.欧洲的中国新移民——形象、认同及社会参与[J].国际学术动态.2018
[8].彭枭.社会认同视角下欧洲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分析——经验观察、机制探索与柏林圣诞卡车恐袭的案例研究[J].欧洲研究.2018
[9].赵光锐.哈贝马斯的欧洲认同思想评析[J].国际论坛.2018
[10].廖维.新伊拉斯谟教育计划对欧洲集体认同的建构[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