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基偏振控制器件的设计与研究

硅基偏振控制器件的设计与研究

论文摘要

近年来,绝缘体上硅(SOI)材料在光子集成领域得到了较高的关注,但其波导层和包层间的高折射率差会引入显著的偏振相关性问题,极大的限制了Si基光子器件应用范围。作为解决方案之一,偏振分集系统又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偏振控制器件作为该系统中的核心器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因此本文围绕Si基偏振控制器做了如下工作:(1)依据模式耦合原理,设计了基于非对称定向耦合器(ADC)型偏振分束器(PBS)。首先,通过调整波导的宽度和高度,使其满足相位匹配条件,达到偏振分束的目的。其次,通过增加Si3N4材料覆盖层以及引入弧形波导,优化器件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在1550nm波长处,TM0和TE0偏振模的偏振消光比(PER)显著增大,均大于29.8dB;损耗(Loss)进一步缩小,均小于0.33dB;器件总长度约为6μm。(2)依据模式混合原理,设计了基于表面等离子体(SPPs)波导的偏振旋转器(PR)。通过引入Ag金属条形成非对称截面,其所激发出的两个混合模式相互干涉,在传输一定距离后实现偏振旋转。仿真结果表明:在1550nm波长处,改变Ag金属条宽度对其转化效率影响不大,其值均大于98%。通过合理选取Ag条宽度与高度(W1=h1=W2=h2=100nm),可以获得较短的偏振转换长度(LC=1.26μm)和较低的损耗(Loss=2.06dB)。(3)依据模式耦合原理,设计了基于混合等离子体波导(HPW)结构的偏振分束-旋转器(PSR)。通过调整直波导(DW)和HPW宽度,使DW中TM0偏振模的有效折射率和HPW中TE0偏振模的有效折射率相等,发生偏振旋转的同时又实现了偏振分束的功能。仿真结果表明:在1550nm波段处,TM0和TE0偏振模的PER分别为34.6dB和24.8dB;Loss分别为1.688dB和0.072dB,此时器件的耦合长度仅为6.6μm。所设计的Si基偏振控制器件除了可在偏振分集系统应用外,还可应用到偏振-模分联合复用等系统中,为扩展通信容量提供理论参考。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对偏振控制器件的研究现状
  •     1.2.1 偏振分束器的研究现状
  •     1.2.2 偏振旋转器的研究现状
  •     1.2.3 偏振分束-旋转器的研究现状
  •   1.3 SOI材料的选择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理论及数值研究方法
  •   2.1 光波导中的模式耦合理论
  •   2.2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基本概念
  •     2.2.1 金属-介质截面处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
  •     2.2.2 SPPs的激发方式
  •   2.3 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非对称定向耦合器的偏振分束器的研究
  •   3.1 ADC型 PBS的设计
  •     3.1.1 原理与结构设计
  •     3.1.2 性能与仿真分析
  •   3.2 ADC型 PBS的优化设计
  •     3.2.1 材料选择与结构优化
  •     3.2.2 性能与仿真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波导的偏振旋转器的研究
  •   4.1 原理与结构设计
  •   4.2 性能与仿真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混合等离子体波导的偏振分束-旋转器的研究
  •   5.1 原理与结构设计
  •   5.2 性能与仿真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应用与总结
  •   6.1 硅基偏振控制器件的应用
  •     6.1.1 偏振控制器件在偏振分集系统中的应用
  •     6.1.2 偏振控制器件在偏振-模分联合复用系统中的应用
  •   6.2 总结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禹乐

    导师: 汪静丽

    关键词: 基波导,偏振分束器,偏振旋转器,偏振分束旋转器

    来源: 南京邮电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信息科技

    专业: 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

    单位: 南京邮电大学

    分类号: TN256

    DOI: 10.27251/d.cnki.gnjdc.2019.001093

    总页数: 84

    文件大小: 4707K

    下载量: 143

    相关论文文献

    • [1].光学腔内两正交偏振模振幅和相位的补偿[J]. 量子光学学报 2017(01)
    • [2].各向异性光反馈注入的垂直表面发射激光器的矢量偏振模转换机理[J]. 物理学报 2008(03)
    • [3].新型宽带单偏振单模光子晶体光纤的设计[J]. 光学学报 2011(07)
    • [4].基于偏振模干涉的光纤光栅动态应变解调系统[J]. 量子电子学报 2012(04)
    • [5].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信号损伤缓解与补偿技术探讨[J]. 电子制作 2014(12)
    • [6].冷原子系综中两正交光场偏振模高效率存储的实验研究[J]. 物理学报 2018(01)
    • [7].光电负反馈下单向耦合注入垂直腔表面发射激光器的混沌同步特性研究[J]. 物理学报 2009(07)
    • [8].单偏振单模聚合物光子晶体光纤设计[J]. 应用光学 2011(04)
    • [9].利用PDM技术实现DWDM-CO-OFDM超高速传输的研究[J]. 光电子.激光 2012(11)
    • [10].电光调制对外部光反馈垂直腔表面发射激光器输出矢量混沌偏振的操控[J]. 物理学报 2012(03)
    • [11].基于复折射率的偏振模型及其应用[J]. 激光与红外 2013(10)
    • [12].单向耦合VCSEL偏振模的同步与编码[J]. 激光技术 2010(06)
    • [13].入射角对对称结构一维三元光子晶体透射谱的影响[J]. 河池学院学报 2010(02)
    • [14].保偏光纤偏振模间延迟的放电调整及波片制作[J]. 中国激光 2015(04)
    • [15].基于偏振模干涉的可变系数微波光子滤波器[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3(11)
    • [16].浅谈光孤子在光纤中传输的特性[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03)
    • [17].1m红外太阳望远镜折轴光路与封窗偏振建模[J]. 光学学报 2015(08)
    • [18].基于偏振的红外成像目标模拟技术研究进展[J]. 红外 2014(02)
    • [19].光注入和光电反馈联合作用下垂直腔表面发射激光器的动力学特性研究[J]. 物理学报 2012(11)
    • [20].掺镱双包层光纤激光器的径向偏振振荡[J]. 光子学报 2009(09)
    • [21].双信道偏振复用保密通信系统的完全混沌同步的操控性研究[J]. 物理学报 2014(07)
    • [22].一种宽带低损耗单模单偏振光子晶体光纤[J]. 光通信研究 2016(01)
    • [23].一种四排短轴渐减椭圆空气孔阵列的单模单偏振光子晶体光纤[J]. 光学学报 2011(08)

    标签:;  ;  ;  ;  

    硅基偏振控制器件的设计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