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青:“四个意识”与“四个自信”的逻辑关联论文

于海青:“四个意识”与“四个自信”的逻辑关联论文

【摘要】“四个意识”与“四个自信”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二者指向的都是思想认识层面的问题,但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同时落脚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从而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当前,“四个意识”与“四个自信”统一并共同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关键词】 “四个意识” “四个自信” 逻辑关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四个意识”与“四个自信”是重要的创新性阐释,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正确认识“四个意识”与“四个自信”的内在关联,对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发展形式错综复杂,国内外市场的逐步融合加大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各类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同时存在。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来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可更为便利的使用技术分析获得消费者喜好、特征,进而得到更为精准、丰富的消费者数据,如社交数据、网站浏览数据及地理追踪数据等,辅助传统产业从多个维度细分消费者,展开个性化营销等。事实上,“互联网+”大数据思维恰恰最大的优势与价值在于可以全局性的思维,针对性的细分消费者群体,并将媒体、消费者、营销等更为个性化、精准化的处理。在明确消费者和市场需求、动态走向等后,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发展自然更为顺遂。

除此之外,我们的研究还涉及到各种智能设备,比如说无人车的配送,还有AI人脸识别。我们现在已经在杭州试点,今后在黄岛、即墨也会做,这样整体效率就会提升很快。

“四个意识”与“四个自信”的互补性

“四个意识”与“四个自信”直面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思想认识领域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但关注的重点不同、回应的问题各异、达成的目标有别。二者互相补充、互为支撑,共同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从出发点看,“四个意识”强调的是党的建设的方向性、原则性问题,凸显作为党员的根本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要求,为党员守好政治规矩、增强政治定力,在政治言论和政治行为上“不走岔”“不走偏”确立了基本政治规范,提供了根本政治遵循。“四个自信”的核心是解决党员干部思想、行动的“总开关”和“总阀门”问题,通过强化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筑牢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滋养政治灵魂,坚守精神支柱,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坚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信心,勇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进而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广泛价值共识。

树立“四个意识”,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必然要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既是我国长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更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增强“四个意识”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其中,强化政治意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时刻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决做到“四个服从”,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首要条件;强化大局意识,跳出部门框框,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自觉服从大局、维护大局,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基本前提;强化核心意识,始终把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摆在首位,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本质要求;强化看齐意识,在思想、政治、行动、作风等方面始终做到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根本保证。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广大党员干部切实筑牢“四个意识”,坚定政治方向、强化政治信仰、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自觉,有助于进一步落实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从践行目标看,“四个意识”旨在净化党内思想,加强党员党性修养,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集中整饬党风,全面从严治党,着力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使广大党员干部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四个自信”最终落脚于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夯实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之凝聚全社会精神力量,使广大党员干部既胸怀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又能脚踏实地、矢志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而奠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基石。

从问题指向看,“四个意识”所针对的是党员政治性不强,政治意识薄弱,政治纪律松弛、组织软弱涣散等现象,尤其是党内政治生活中一些严重损害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严重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的突出问题,以任人唯亲、拉帮结派、制造谣言、收买人心、封官许愿、阳奉阴违、妄议中央等“七个有之”为典型。而“四个自信”是对多元社会思潮冲击下,社会上一些缺乏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的不良现象甚至是错误论调的有力回应,比如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心缺失,宣扬共产主义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共产主义渺茫论”;妄自菲薄、自我矮化,盲目相信“外国的月亮总比中国圆”的“崇洋媚外论”;诋毁改革开放成就,渲染中国道路不可持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失败的“中国崩溃论”;以“重评”或“新论”历史为幌子,否定中国革命以及党和人民斗争历史,丑化英雄形象,曲解民族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论;打着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的幌子,进行文化渗透,试图否定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普世价值论”;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形形色色“其他主义论”,等等。

“四个意识”与“四个自信”的协同性

在这一层面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成为“四个意识”与“四个自信”共有的“根”和“魂”。在新时代,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关键就是做到“两个维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这么大一个党、一个国家,没有集中统一,没有党中央坚强领导,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权威,是不行的、不可想象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在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关系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的领导机制保障,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执政之基。当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高度政治自觉践行“两个维护”,才能将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中高大建筑物数量与日俱增,城市规划部门一方面要衡量现有建筑是否符合规划要求,另一方面又要对未来城市改造提供方案。传统日照分析方法主要是依据手工制表、手工计算、手工作图分析,耗时、费力、工作量大、效率低。随着数字城市的建设,在大量城市建筑数据的支持下,应用 GIS 空间分析方法就可以快速找出不符合GB 500096—2011《住宅设计规范》[1]要求的建筑,为城市规划与设计提供依据。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也是坚定“四个自信”的根本和前提。“四个自信”建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高度认同。无论是经由新中国七十年艰辛探索、四十多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高度凝练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充分彰显优越性和发展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乃至以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代表、积极发挥思想塑造与引领作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都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根本,是前提。离开党的领导,任何自信都无从谈起。因此就本质而言,“四个自信”就是政党自信,坚定“四个自信”归根结底就是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四个意识”与“四个自信”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封闭体系。作为沟通其逻辑关系的纽带,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使二者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互动体系。

“四个意识”与“四个自信”的统一性

当今世界正经历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与“机”同生并存,在这一过程中,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二者统一并共同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1〉 对规划容量已明确、扩建条件较好的厂址,可连续扩建时,要按规划容量作好全厂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总体布置,对本期工程的建、构筑物不应布置在厂区扩建端。

以增强“四个意识”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在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与此同时,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国内改革也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困难和阻碍明显增多。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全面从严治党已经取得了许多重大的历史性成就,党的自身建设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党风政风明显改善,党心民心更加凝聚。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一些基层组织仍然存在纪律松弛、软弱涣散等问题。部分党员干部中仍然存在理想信念动摇、身份意识淡化、宗旨观念淡薄等问题,存在为官不为、为官乱为、贪污腐化等消极现象,党内思想、组织、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的挑战仍然严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首先必须把党自身建设好,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精神把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引向深入。在这场伟大斗争中,以增强“四个意识”引领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确保全党方向和立场坚定正确,确保局部和整体协调一致,确保团结和集中统一,确保党的队伍整齐划一,从而更加有力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各样的拦路虎和绊脚石,有效应对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风险,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以坚定“四个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党领导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方面取得了全方位、深层次、开创性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奇迹”,广大人民群众的国家自豪感、民族自信心获得前所未有的提升。这既昭示着“四个自信”达到了新的高度,也成为激发全党全民继续坚定“四个自信”的力量源泉。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依然严峻,各种错误思潮粉墨登场,不断影响和干扰着人们的思想和认知。比如在“逆全球化”来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引发我国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加大的形势下,妄言中国必败、中国经济必崩溃、中国必因贸易战被推向“失落的二十年”等各色“唱衰中国论”卷土重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欢迎,曲解、污蔑中国和平发展的论调花样翻新,“修昔底德陷阱”“新殖民主义”“债务陷阱”“锐实力”“新冷战”“文明冲突”等新版本“中国威胁论”遭到热炒;围绕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相互关系、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孰优孰劣、公民社会概念是否存在话语陷阱等争论激烈,深刻反映了思想领域的多元化倾向及其认识混乱;以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幌子,用被西方主观唯心主义、人性论等改装过的观点来重新“阐释”“补充”马克思主义,以及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试图恢复儒学独尊地位的各种西化、儒化马克思主义的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思潮仍然不时兴风作浪。在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只有坚定“四个自信”,真正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拨开理论迷雾,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自觉同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进行坚决斗争,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正确前进方向,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我们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年。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孙垚 美编、图解设计/李祥峰

标签:;  ;  ;  ;  ;  ;  ;  ;  ;  ;  ;  

于海青:“四个意识”与“四个自信”的逻辑关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