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公开了一种铝木结合转接装置,包括角铝和方木,角铝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两个侧壁,方木通过若干螺栓固定在任一侧壁的外侧面上,螺栓贯穿方木和角铝,其中,角铝上区别于安装方木的另一侧壁用于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铝模,方木用于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木模。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了一种铝木结合转接装置,通过利用角铝与方木紧密连接后组成的一种铝木结合转接装置,使方木与木模连接,角铝与铝模连接,不止成本低廉,转化后铝模和木模均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进行转接固定,稳定性较强,使铝模和木模结合的结构满足更高的强度要求,且周转次数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铝木结合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角铝和方木,所述角铝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两个侧壁,所述方木通过若干螺栓固定在任一所述侧壁的外侧面上,所述螺栓贯穿所述方木和所述角铝,其中,所述角铝上区别于安装所述方木的另一所述侧壁用于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铝模,所述方木用于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木模。
设计方案
1.一种铝木结合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角铝和方木,所述角铝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两个侧壁,所述方木通过若干螺栓固定在任一所述侧壁的外侧面上,所述螺栓贯穿所述方木和所述角铝,其中,所述角铝上区别于安装所述方木的另一所述侧壁用于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铝模,所述方木用于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木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木结合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等距分布,所述角铝通过销钉、销片与所述铝模连接,所述方木通过铁钉与所述木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铝木结合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铁钉均匀分布,且所述铁钉位置与所述螺栓相互错开。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铝木结合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铝两侧壁的大小、形状相同,所述木模抵紧所述方木,并同时抵紧与所述方木同侧的所述角铝的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铝木结合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木与其所在的所述角铝的侧壁完全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铝木结合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铝模与所述角铝的接触部分设有若干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铝木结合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铝两侧壁的相交区域进行加厚和倒圆角处理。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铝木结合转接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对外窗窗框进行施工时,一般采用纯木模板,纯木模板取材方便,现场裁割成异形结构也比较方便,但最终结构的尺寸偏差依赖于工人的加工熟练度或发挥,可能出现与实际需求尺寸偏差较大的情况,因此其精度得不到保证,而因为是木质材料,材料耐腐性差,且周转次数低除此之外,最大的问题在于木模板不能满足一定的强度要求,由于木材料本身材质所限,常用木材在面临有一定强度要求的施工环境时均有其局限性,因此,也有采用更换材料的手段,即采用铝合金模板来施工,由于整个采用铝合金模板的成本较高,且由于材质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来重新对铝合金模板设计异形结构难度较高,因此此方案具有局限性;因此,结合以上两种,现有技术在保证成本提高强度的要求下,一般采用铝模木模结合的方法来施工,扬长避短,合理利用好木模板灵活裁割优点和铝合金模板成型质量好的优点。但现有技术采用的方式是直接连接,该方式并不稳定可靠,经常造成木模与铝模的连接部位承受过大压力,因此,需要一种新的连接工具,以保证铝模板和木模板结合使用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铝木结合转接装置,装置的角铝部分与铝模相连,方木部分与木模相连,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同时使用铝模板和木模板用作窗户外框结构的情况下,铝模板和木模板结合使用稳定性不强、周转次数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铝木结合转接装置,包括角铝和方木,角铝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两个侧壁,方木通过若干螺栓固定在任一侧壁的外侧面上,螺栓贯穿方木和角铝,其中,角铝上区别于安装方木的另一侧壁用于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铝模,方木用于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木模。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螺栓等距分布,角铝通过销钉、销片与铝模连接,方木通过铁钉与木模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铁钉均匀分布,且铁钉位置与螺栓相互错开。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角铝两侧壁的大小、形状相同,木模抵紧方木,并同时抵紧与方木同侧的角铝的侧壁。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木与其所在的角铝的侧壁完全接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铝模与角铝的接触部分设有若干凹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角铝两侧壁的相交区域进行加厚和倒圆角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利用角铝与方木紧密连接后组成的一种铝木结合转接装置,使方木与木模连接,角铝与铝模连接,不止成本低廉,转化后铝模和木模均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进行转接固定,稳定性较强,使铝模和木模结合的结构满足更高的强度要求,且周转次数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铝木结合转接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铝木结合转接装置的工作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区域的实际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方案和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如无特殊说明,当某一特征被称为“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此外,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描述仅仅是相对于附图中本实用新型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来说的。
此外,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组合。
参照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铝木结合转接装置的立体示意图,本实施例中,铝木结合转接装置包括角铝11和与安装在角铝11一侧的方木12,角铝11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两个侧壁,其两个侧壁组成了一个横截面为“L”型的长条状的角铝11,方木12也是长条状,方木12上每隔一定相同间距开孔钻眼,并用贯穿方木12和角铝11的螺栓13将方木牢固固定在角铝一侧,由于在现有技术中,因为木模和铝模(为行文方便,木模、铝模代指实际工程中木模板与铝模板)需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进行连接,在承载压力时,部分木模与铝模的连接部分压力过大,直接转移到木模上,受压的木模区域可能承担超出强度的压力,该方式不满足工程上需要木模受力均衡的需求,本实施例采用的铝木结合转接装置中角铝11部分通过销钉、销片等与铝模连接,方木12部分通过铁钉与木模连接,因此角铝11和铝模的连接牢靠而稳固,方木12与木模的连接也很稳固,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将传统的铝模木模直接连接进行中转,使铝木的接触部分由现有技术中的不匹配的形状接触变成了形状匹配且紧密贴合的角铝11与方木12的连接,其力的传递在铝材料和木材料的接触面上分布均匀,整个窗户外框结构的承压强度有所上升。
在本实施例中,长条状的角铝11和长条状的方木12紧密结合,等距排列的螺栓13穿过角铝11的一侧和整个方木12,角铝11和方木12之间力的传递均衡且稳定。
进一步地,角铝11的两个侧壁的形状、大小均相同。
进一步地,角铝11的两侧壁的连接部位进行加厚和倒圆角处理。
参照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铝木结合转接装置的工作示意图。如图所示,木模2和铝模3依靠铝木结合转接装置1来完成转接,铝模3上均匀分布气孔32。
进一步地,铝模3与铝木结合转接装置1接触的部位上设有凹槽,其作用在于增加其销钉、销片连接的稳定性。
参照图3,示出了图2中A区域的实际放大示意图,实际上也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铝木结合转接装置的安装示意图。由图中可见,铝模3与角铝11通过销钉111和销片112进行安装,销片112卡入销钉111的通槽内,卡紧后使铝模3牢牢与角铝11的一侧连接。
角铝另一侧通过螺栓13连接方木12,本图中对螺栓13穿过方木12并将其固定在角铝11与铝模3接触的另一侧(即与木模接触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原有的木模2并不直接与角铝11相连,而是通过若干均匀分布的铁钉与方木12相连(图中未示出),铁钉位置与螺栓13位置有一定距离,避免相互干扰,也避免铁钉影响螺栓13将方木12和角铝11紧密固定。
进一步地,木模2与方木12相连,并抵紧方木12所在的角铝11的一个外侧面。
因此,铝模3与角铝11刚性连接,不易脱落,然后角铝11与方木12通过螺栓13连接,方木12和角铝11的一侧都为平面且相互全面接触,若干等距分布的螺栓使从角铝11传来的力均匀分布在方木12上,且方木12与角铝11不易脱落,形成了一个整体,接着木模2通过若干均匀铁钉直接钉在方木12上,在木模2与铝模3没有接触或接触点很小的情况下完成了两者的固定,且值得说明的是,木模2由于是木质结构,通过铁钉与方木12的结合也是十分紧密的,但是在实际工程中,直接将木模2与铝模3连接,不仅连接不够紧密,其强度也不像长条状的方木12与长条状的角铝11紧密结合一样拥有较高强度。
因此,本实施例中的铝木结合转接装置在实际工程中有相当大的实际意义,在保证成本的前提下大幅提高了现有技术铝木结合窗框的强度。木模板任意裁剪也不影响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且拆卸后可多次周转使用。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的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68304.X
申请日:2019-01-1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4(深圳)
授权编号:CN209837685U
授权时间:20191224
主分类号:E04G15/02
专利分类号:E04G15/02
范畴分类:36E;
申请人:深圳市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深圳市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8048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沙路国都高尔夫花园二期三楼
发明人:刘文斌;王天鹏;黄壮雄;蔡志赢;吴康;陈海光;杨鸿操;郎宇飞;孟阳庆东;陈杰;刘贝;陈金龙;郭立瑶;王刚;刘宴
第一发明人:刘文斌
当前权利人:深圳市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唐致明
代理机构:44205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