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形成论文_刘海红,徐学欣,吴姗姗,于思益,石岩

导读:本文包含了产量形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产量,小麦,水稻,大豆,刺激素,氮素,冬小麦。

产量形成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红,徐学欣,吴姗姗,于思益,石岩[1](2019)在《雨养条件下不同冬小麦品种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筛选适宜胶东雨养地区高产高效冬小麦品种,本研究于2016-2018年度冬小麦生长季,在雨养条件下选用黄淮海地区32个中强筋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冬小麦品种的产量、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32个冬小麦品种的产量进行分类,共分为5种类型,两年度Ⅰ类冬小麦品种的产量分别为9247.1 kg/hm~2和9219.7 kg/hm~2,并显着高于其余各类冬小麦品种,Ⅰ类冬小麦品种协同提高了库容量(单位面积粒数)和千粒重;Ⅰ类冬小麦品种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前干物质转运量、收获指数、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均显着高于其余各类冬小麦品种;两年度产量与库容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开花后干物质积累、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呈显着正相关关系,2017-2018年度产量与成熟期氮素积累量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综合两年度结果,烟农999和泰麦1918均属于Ⅰ类冬小麦品种,两品种协同提高了库容量和千粒重、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开花前干物质转运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以及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和氮素收获指数,表现出产量较高且稳定。综上所述,在胶东地区半湿润偏旱的气候环境雨养条件下,烟农999和泰麦1918是适宜此地区种植的高产高效冬小麦品种。(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9)

刘红江,郭智,孙国峰,顾克军,张岳芳[2](2019)在《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小麦品种扬麦19为供试材料,设置免耕套播、旋耕撒播、旋耕条播、耕翻+旋耕条播等4种方式,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苏北平原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小麦播种施肥一体机条播小麦,同时机械深施基肥,能显着提高旋耕条播和耕翻+旋耕条播处理的小麦产量,分别平均比旋耕撒播提高7.6%和10.8%。旋耕条播和耕翻+旋耕条播处理均显着提高了小麦的生物产量,明显增加了小麦的经济系数,显着增加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麦田土壤速效氮含量,显着提高了小麦氮肥偏生产力。旋耕条播和耕翻+旋耕条播处理虽然均显着增加了小麦氮素累积量,但小麦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籽粒生产效率均显着降低。说明在小麦生产中,使用小麦播种施肥一体机条播小麦,结合基肥机械深施,减少25%的小麦播种量和10%的氮肥施用量,虽然能增加土壤速效氮素含量,并提高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量,但还需通过合理栽培技术措施的应用,协调好氮素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之间的矛盾,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朱正康,唐东南,曹文雅,李万元,张家星[3](2019)在《水田旱整对机插水稻镇稻99产量形成及土壤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机插秧与麦秸秆全量还田相结合已成为江苏省水稻生产的主推技术。但机插秧秧苗素质弱,生产上普遍存在缓苗期长、分蘖发生迟等问题。传统的稻田整田方式主要为水耕水耙,翻耕、泡田过于频繁,土壤通透性差,不利于幼苗早发根、早分蘖。采用旱耕旱耙方式有利于减轻这一问题。关于旱整方式对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机插水稻茎蘖动态、产量形成、根系及土壤有关性状影响的研究极少。为此,笔者在上海农场、江苏五图河农场,研究了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整田方式对机插水稻镇稻99上述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旱整田茎蘖动态年度间有一定差异,高峰苗与水整田相近,但成穗率高于水整田;旱整田产量高于水整田,平均增产8.36%。旱整田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多,每穗粒数少,结实率较高;旱整田抽穗期、灌浆结实中期的叶面积系数高于水整田,中、后期光合面积明显增加,单位面积颖花量高于水整田;旱整田抽穗期、成熟期干物质生产量、经济系数均大于水整田,结实期茎鞘叶干物质比重降幅小于水整田;旱整田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主要生育时期水稻单丛不定根数多、单丛根干质量大,有利于前期分蘖的发生,也有利于延缓后期叶片衰老,提高光合功能;旱整田有效提高了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了土壤含水率,改善了土壤的通透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19年06期)

张运红,杨占平,郑春风,和爱玲,秦毛毛[4](2019)在《几种生物刺激素对小麦产量形成及品质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比较农用腐殖酸、生化腐殖酸、海藻酸钠寡糖、氨基酸、复合生物刺激素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了这5种生物刺激素喷施对小麦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5种生物刺激素均可一定程度促进小麦旗叶的生长和提高SPAD值,以海藻酸钠寡糖处理效果最优,其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均显着增加,气孔限制值则显着下降。除氨基酸处理外,其他生物刺激素处理均可不同程度增加小麦产量,也以海藻酸钠寡糖处理效果最佳,其穗顶部、中部和基部的籽粒重、穗粒数及千粒重均显着增加。5种生物刺激素处理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小麦总淀粉含量,以生化腐殖酸处理效果最优;此外,生化腐殖酸、农用腐殖酸和海藻酸钠寡糖处理还可提高支链淀粉含量,降低直/支比。除农用腐殖酸外,其余生物刺激素处理的蛋白质、湿面筋和干面筋含量均显着下降。综合而言,5种生物刺激素中,以海藻酸钠寡糖对小麦产量形成的促进效果较好,但对品质具有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庞婷,陈平,袁晓婷,雷鹿,杜青[5](2019)在《种间距对不同结瘤特性套作大豆物质积累、鼓粒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间套作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解决粮食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间套作体系下作物和谐共生受种间互作强度的重要影响。本研究以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玉豆种间距对不同结瘤特性大豆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2016—2017年,连续2年进行大田试验,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A因素为不同玉豆种间距,大豆净作(A1)与玉米大豆套作(4种玉豆种间距:30 cm,A2;45 cm,A3;60 cm,A4;75 cm,A5),B因素为3个大豆品种(贡选1号,弱结瘤;桂夏3号,中度结瘤;南豆25号,强结瘤),分析大豆干物质积累、鼓粒、产量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玉豆种间距对不同结瘤大豆的物质积累分配有显着影响,鼓粒前期净作大豆的干物质积累量显着高于套作,R4期(盛荚期)达到最高;套作大豆的干物质积累则在R5期(始粒期)达到最高,并逐渐高于净作,以玉豆种间距45、60 cm下的物质积累量较高;玉豆种间距60 cm(A4)下的南豆25号在荚果分配率、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营养器官对荚果的贡献率等方面优于桂夏3号和贡选1号。各品种在套作下均以A4种间距下的鼓粒时间最长、达到最大鼓粒速率时的籽粒重最高,百粒重与产量最大,且与净作产量差异不显着;各玉豆种间距下以南豆25的鼓粒能力最强,A4种间距下南豆25的平均产量分别比桂夏3号、贡选1号高5.4%和6.3%。【结论】强结瘤的南豆25号能较好适应玉米大豆套作环境,且在种间距60 cm下表现最优,有利于干物质向籽粒分配和鼓粒,以增加百粒重,弥补荚数不足,达到套作与净作产量相当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1期)

王丹,李升东,冯波,李华伟,王宗帅[6](2019)在《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光合性能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耕作方式是影响小麦产量水平发挥的关键因素,明确其对小麦农艺性状指标的影响,可为选择适宜该区域的高效耕作方式提供理论支撑。本试验设免耕(NT)、旋耕(RT)、深松(DL)和深翻(DT)四种耕作方式,研究其对小麦光合性能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NT)有利于小麦植株根重密度(DRWD)的增加,旋耕(RT)的小麦根重密度最小,两地区(德州和泰安)小麦免耕(NT)和旋耕(RT)处理的根重密度分别相差25.7%和21.7%,差异达显着水平;免耕(NT)处理的小麦叶绿素值(SPAD)最高,有助于灌浆后期叶片捕捉更多光能供光合作用所用,从而增加小麦产量;深松(DL)处理能够显着增加开花期叶面积指数(LAI=5.4),相反旋耕(RT)处理的开花期叶面积指数最小为3.6,两者相差33.3%,差异显着;两地区各耕作方式处理的小麦旗叶光合速率(Pn)表现为:NT﹥DL﹥RT、DT和NT、DL﹥DT﹥RT;泰安地区成熟期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免耕(NT)处理为22 673.6 kg/hm~2,旋耕(RT)处理为18 930.3 kg/hm~2,总体表现为NT﹥DL﹥DT﹥RT;从产量构成因素看,免耕(NT)和深松(DL)处理更有利于小麦栽培高效轻简方式的形成和产量的增加。(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王晓丹,阮松林,肖文斐,易子豪,陈惠哲[7](2019)在《免疫诱抗剂对水稻秧苗生长与产量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植物免疫诱抗剂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以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中浙优1号为材料,在浸种、苗期和穗分化后期喷施免疫诱抗剂保康灵1号和保康灵2号,研究其对秧苗素质、产量、纹枯病和白叶枯病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保康灵1号和保康灵2号处理能提高种子出苗率,促进根系生长,提高秧苗的根冠比;保康灵1号处理还能提高水稻产量,增加穗粒数,并降低纹枯病、白叶枯病病情指数,实现化学农药减施。(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张国伟,陈新,陈华涛,杨长琴,王晓婧[8](2019)在《播期和氮肥对鲜食大豆产量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变,国内外市场对鲜食大豆的需求量日趋增加,鲜食大豆生产呈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江苏省鲜食大豆发展迅速,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0万hm~2以上,其中沿海和沿江地区已经成为江苏省鲜食大豆对外出口的主要基地。长期以来,鲜食大豆呈现上市越早,效益越高的现象,近期研究者培育出大量早熟品种,但相关栽培技术及产量形成机理缺少相关研究。因此,有必要加强鲜食大豆产量形成规律的研究,为提高鲜食大豆产量提供技术支撑。【材料与方法】试验于2019年在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大豆实验基地和江苏省盐城市新洋试验站进行,以江苏省大面积种植的早熟品种苏早2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置,以播期(3月25日、4月5日、4月15日和4月25日)为主区,氮肥(0 kg N·hm~(-2)、45 kg N·hm~(-2)和90 kg N·hm~(-2))为裂区。3次重复,小区面积20m~2,密度设置为24万株hm~(-2),研究播期和氮肥对鲜食大豆养分吸收利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与分析】随播期推迟,鲜食大豆生育时期推迟,植株生育期日均温逐渐升高,生育期由86天逐渐缩短为74天,增施氮肥对鲜食大豆生育期影响未达显着性水平。播期和施氮显着影响鲜食大豆植株形态指标,随播期推迟,鲜食大豆株高、茎粗、第一果荚高度和第一节间长度逐渐增加,增施氮肥显着增加株高、茎粗、第一果荚高度和第一节间长度。播期和施氮显着影响鲜食大豆干物质累积、养分吸收与分配,以及产量形成,4月5日和15日播期下,鲜食大豆干物质和养分在经济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养分总积累量及生产效率较高,鲜荚产量最高,达到9660 kg·hm~(-2)。3月25日播期下,鲜食大豆植株生物量和养分累积量最低,虽然生物量和养分经济系数最高,但是鲜荚产量最低,4月25日播期下,尽管鲜食大豆植株生物量和养分累积量最高,鲜荚产量较高,但是经济系数和养分利用效率最低。增施氮肥显着提高鲜食大豆鲜荚产量,随施氮量增加,产量增幅逐渐降低,其中3月25日、4月5日、4月15日和4月25日播期下,与不施氮处理相比,45 kg N·hm~(-2)处理下产量分别增加27.8%、18.8%、16.7%和16.4%,与45 kg N·hm~(-2)处理相比,90 kg N·hm~(-2)处理下,产量增幅分别为5.6%、2.8%、5.4%和6.5%;【结论】在江苏省沿海和沿江地区,苏早2号在4月5~15日左右播种,氮肥施用量为45 kg N·hm~(-2)为最优种植模式。(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金彦刚,王歆,夏中华,杨永乐,任仰涛[9](2019)在《高产抗病小麦品种瑞华麦523产量形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瑞华麦523是江苏瑞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育成的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利用国家黄淮南片和江苏省区试的多年实验数据对该品种进行了产量形成分析。结果表明,瑞华麦523在连续8年的省级和国家小麦区域试验中均增产显着;株高82 cm,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有效穗数600万·hm~(-2)以上,穗粒数30粒以上,千粒重45 g以上,产量叁因素协调;抗逆性强,在6 900~8 400 kg·hm~(-2)产量水平范围内均有良好表现,瑞华麦523是一个具有推广潜力的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9年10期)

余超然,张白鸽,宋钊,陈潇,曹健[10](2019)在《避雨栽培对苦瓜产量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南地区雨季时间长、强度大,不利于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开花授粉坐果,严重影响其产量形成。因此,苦瓜生产对保护地避雨栽培的需求越来越大。但避雨棚架造成遮阴弱光胁迫是限制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通过设置避雨栽培试验,研究弱光条件下苦瓜源库代谢能力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为避雨栽培的应用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以华南主推大顶苦瓜‘翠绿3号’为试材,2017年8月在广州市天河区(113°38′E,23°16′N)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大丰试验基地进行苦瓜避雨栽培试验。设置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2个处理。前茬辣椒收获后晒田60 d,于8月搭建避雨棚。试验处理完全随机,重复3次。苦瓜1垄2行种植,每小区2垄,小区面积10.0 m×4.3 m,垄长10 m,垄面宽1.0 m,垄间0.8 m。每垄25株,行距0.6 m,株距0.8 m。种植密度11 600株·hm-2。苦瓜采用穴盘育苗(2017年8月8日播种),8月23日大苗移栽。底肥为鸽粪有机肥12 t·hm-2(N 18.1 g·kg-1,P2O5 20.9 g·kg-1,K2O 19.8 g·kg-1),初花期补施复合肥(15︰15︰15)750 kg·hm-2。其他田间管理均按当地高产栽培要求进行。避雨棚膜显着降低光照强度,距地面0.5、1.0和1.5 m高度分别下降56.19%、54.88%和58.90%,对不同高度温度和相对湿度影响不显着。避雨栽培下土壤淋洗减少,在苦瓜抽蔓期、盛果期,瓜田土壤容重、相对含水量和淋洗液体积均下降,其中淋洗液体积较露地栽培分别下降了57.23%和37.99%。避雨栽培显着提高苦瓜群体抽蔓期侧蔓生物量,对群体总生物量、主蔓和盛果期侧蔓生物量无显着影响。避雨栽培处理提高侧蔓生物量占地上部生物量的比例,抽蔓期和盛果期侧蔓/主蔓较露地栽培提高252%和50%。在避雨栽培处理下,苦瓜茎和蕾、花、幼果生物量分配率呈上升趋势,叶片的生物量分配率呈下降趋势。避雨栽培对苦瓜群体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无显着影响,避雨栽培下苦瓜群体叶面积(16 358.0 m2·hm-2)较露地栽培(11 838.23 m2·hm-2)提高38.18%,而其叶片载荷量(1.20 kg·m-2)较露地栽培(1.38 kg·m-2)降低13.57%,同时两处理盛果期总生物量接近,说明避雨栽培处理下群体叶片同化能力减弱,且单位叶面积碳水化合物转化为产量的能力下降,其产量的维持是由群体叶面积增加所致。苦瓜群体叶片同化能力的减弱可能是避雨棚遮光严重造成的,而露地栽培下光照充足,产量与避雨栽培的无显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土壤养分淋洗,因此下一步需要研究苦瓜植株养分含量、瓜田土壤和淋洗液营养元素含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产量形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小麦品种扬麦19为供试材料,设置免耕套播、旋耕撒播、旋耕条播、耕翻+旋耕条播等4种方式,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苏北平原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小麦播种施肥一体机条播小麦,同时机械深施基肥,能显着提高旋耕条播和耕翻+旋耕条播处理的小麦产量,分别平均比旋耕撒播提高7.6%和10.8%。旋耕条播和耕翻+旋耕条播处理均显着提高了小麦的生物产量,明显增加了小麦的经济系数,显着增加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麦田土壤速效氮含量,显着提高了小麦氮肥偏生产力。旋耕条播和耕翻+旋耕条播处理虽然均显着增加了小麦氮素累积量,但小麦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籽粒生产效率均显着降低。说明在小麦生产中,使用小麦播种施肥一体机条播小麦,结合基肥机械深施,减少25%的小麦播种量和10%的氮肥施用量,虽然能增加土壤速效氮素含量,并提高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量,但还需通过合理栽培技术措施的应用,协调好氮素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之间的矛盾,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量形成论文参考文献

[1].刘海红,徐学欣,吴姗姗,于思益,石岩.雨养条件下不同冬小麦品种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特征的研究[C].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刘红江,郭智,孙国峰,顾克军,张岳芳.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9

[3].朱正康,唐东南,曹文雅,李万元,张家星.水田旱整对机插水稻镇稻99产量形成及土壤性状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9

[4].张运红,杨占平,郑春风,和爱玲,秦毛毛.几种生物刺激素对小麦产量形成及品质的调控[J].麦类作物学报.2019

[5].庞婷,陈平,袁晓婷,雷鹿,杜青.种间距对不同结瘤特性套作大豆物质积累、鼓粒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9

[6].王丹,李升东,冯波,李华伟,王宗帅.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光合性能和产量形成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9

[7].王晓丹,阮松林,肖文斐,易子豪,陈惠哲.免疫诱抗剂对水稻秧苗生长与产量形成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9

[8].张国伟,陈新,陈华涛,杨长琴,王晓婧.播期和氮肥对鲜食大豆产量形成的影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9].金彦刚,王歆,夏中华,杨永乐,任仰涛.高产抗病小麦品种瑞华麦523产量形成分析[J].种子.2019

[10].余超然,张白鸽,宋钊,陈潇,曹健.避雨栽培对苦瓜产量形成的影响[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论文知识图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天然气增长动力预...正常供水和干旱胁迫下氮素形态对玉米...草地类型代表站分布图一4不同搅拌转速下发酵罐实际状态(:a57...不同类型甜高粱品种生长发育和产量形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产量形成的影响

标签:;  ;  ;  ;  ;  ;  ;  

产量形成论文_刘海红,徐学欣,吴姗姗,于思益,石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