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菌活性物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活性,物质,结构,头孢菌素,真菌,病菌,秦岭。
抗菌活性物质论文文献综述
洒荣波,晁强,王晓辉,隋君康,刘训理[1](2019)在《杨树溃疡病生防菌株N6-34抗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杨树溃疡病是一种主要由葡萄座腔菌引起的杨树枝干病害,危害严重。前期从杨树中分离到一株内生拮抗细菌N6-34,研究表明该菌株拮抗效果好,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拮抗作用。【目的】对拮抗细菌N6-34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并鉴定了活性物质组分的结构。【方法】通过硫酸铵盐析、甲醇抽提、分子筛、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N6-34菌株的抗菌活性物质,并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N6-34菌株发酵液经多步分离纯化,共获得14个组分,其中有13个组分具有抗菌活性,经一级质谱分析,获得了13种抗菌活性组分的分子量;经二级质谱分析,将13种抗菌活性物质鉴定为Fengycin A或Fengycin B的同系物或同分异构体。【结论】从N6-34菌株发酵液中分离获得了13种抗菌成分,为杨树溃疡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11期)
杨勇,张勇,李书琴,章帅文,刘群[2](2018)在《黄麻链霉菌AUH-1抗菌活性物质发酵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麻链霉菌AUH-1具有广谱拮抗作用,能产生对水稻纹枯病菌、西瓜枯萎病菌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活性物质。采用响应面法对黄麻链霉菌AUH-1培养基成分中的碳源、氮源进行优化,以期提高黄麻链霉菌AUH-1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利用不同碳氮源进行单因素实验,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确定碳氮源水平,应用Design-Expert 8.05b软件中Box-Benhnken设计响应面试验,得到黄麻链霉菌AUH-1发酵培养基的最优配比组合浓度。结果表明,优化后培养基的成分浓度为蔗糖3.1%、玉米淀粉0.25%、玉米浆4.5%、硫酸铵0.375%,在此浓度配比下黄麻链霉菌AUH-1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最佳,模型预测值为70.504 1%,实际优化值达到69.31%,相比基础培养基提高了5.78%。为进一步研制水稻纹枯病生防制剂和杀菌剂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灾害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尹向田,杨阳[3](2018)在《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GSBM05产抗菌活性物质发酵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GSBM05菌株液体发酵条件,提高菌体及次级代谢物质产量,以菌体生物量和发酵液对葡萄白腐病病菌的抑菌活性为指标,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设计方法对菌株的最适发酵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研究抗菌活性物质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菌株GSBM05最适发酵培养基配方为2. 0%可溶性淀粉,2. 0%豆粕,3. 0%酵母粉,0. 3%NaCl,0. 3%CaCO_3;最佳发酵条件:初始pH值为7. 0,装液量为90 mL/250 mL叁角瓶,接种量为6%,摇床转速为150 r/min,培养温度为30℃,培养时间为72 h。在最佳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菌株GSBM05的抑菌能力提高66. 9%; GSBM05菌株发酵液在pH值为3. 0~11. 0之间抑菌活性较稳定,经40~100℃处理后仍具有较高的活性,当温度为120℃时抑菌活性丧失。经不同时间的紫外线照射后,发酵液抑菌活性趋于稳定。(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0期)
常艳,张夏,李进,胡昌勤[4](2018)在《经不同无害化及资源化技术处理后头孢菌素C发酵菌渣中抗菌活性物质的变化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有效评价抗生素发酵菌渣无害化处理效果的手段。方法:采用敏感菌株对无害化处理菌渣的抗菌活性进行筛查,利用HPLC-MS对菌渣中残留/转化组分的结构进行推断,再结合相关化合物数据库对残留组分生物学/安全性信息进行检索。结果:所研究的4种头孢菌素C菌渣中:未经处理菌渣中具有β-内酰胺类活性物质;3种经无害化处理的菌渣中仅有1种不再具有抑菌活性,其余2种与市政污泥混合进行堆肥处理的菌渣中均产生了有别于未经处理菌渣活性的非β-内酰胺类抑菌物质。结论:在对无害化处理效果进行评价时,除利用菌渣中特定的残留抗生素为评价指标外,还应考虑堆肥过程中菌渣残留成分的生物转化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事》期刊2018年08期)
吾尔恩·阿合别尔迪,玛依努尔·阿力木江,恩特马克·布拉提白[5](2018)在《天山雪莲内生菌抗菌活性物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天山雪莲内生菌中的抗菌活性物质。方法采用传统平板培养法从雪莲叶片、花、茎等部位分离内生真菌,用乙酸乙酯萃取和浓缩其PDB培养基,将得到的发酵萃取物用于抑菌测试。结果 N4菌株能够生产对4种主要指示菌株,即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有抑制作用的活性物质。ITS序列和形态特征分析显示N4和N7菌株分别为Eurotium tonophilum和Talaromyces stollii。结论 N4和N7菌株能产抗菌活性物质,N4菌株抗性活性物质抑菌谱较广,其次级代谢产物值得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8年06期)
刘磊[6](2018)在《黄芪药渣中半纤维素多糖的提取纯化、结构解析及抗肿瘤、抗菌膜活性物质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选题依据:黄芪,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大宗药材之一。根据估算,每年我国使用的黄芪药材达到了10万吨,因此每年会有数万吨黄芪药渣产生。当前,对药渣的再利用都集中应用于制成各种食用菌的底料、制成肥料、动物饲料等。但是这些衍生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在生产过程中甚至会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中药药渣主要由细胞壁的成分组成,现代研究发现一些植物细胞壁的组分(半纤维素、果胶)中含有许多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多糖成分,因此被称为未被开发的“药物资源库”。周素梅等发现麦麸细胞壁半纤维素中的阿拉伯木聚糖的抗肿瘤活性比较高。本课题组前期发现黄芪药渣中的半纤维素主要含有阿拉伯糖和木糖等单糖,推测该多糖组分可能具有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因此,从黄芪药渣中开发具有抗肿瘤等生物活性的多糖产品,对于实现黄芪资源的充分利用具有重大意义。目的:提取纯化黄芪药渣中的半纤维素,解析其结构,并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抗人肺腺癌细胞的活性以及抗菌膜活性。为黄芪药渣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通过分级提取法从黄芪药渣中提取半纤维素,运用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对提取的药渣半纤维素进行了分离纯化。运用凝胶色谱法测定药渣半纤维素的相对分子质量,采用GC-MS法测定其单糖组成,通过甲基化方法确定单糖之间的连接位点,并结合IR、NMR分析其结构。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包括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DPPH清除实验。评价了黄芪药渣半纤维素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和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建立了体外菌膜模型并用于筛选抗菌膜活性物质。评价了黄芪药渣半纤维素、微生物代谢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菌膜的破坏作用。研究结果:1、从黄芪药渣中提取纯化获得了4个半纤维素组分,分别记为AX-I-1、AX-I-2、AX-I-3、AX-I-4。2、研究了4个半纤维素组分的化学结构,发现AX-I-1含有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其摩尔比为0.006:14.113:8.284:0.116:0.468:1,通过甲基化分析确定其主链中含有阿拉伯糖和木糖,并通过β-(1→2),(1→3),(1→4)糖苷键组成,支链由(1→4)βArap,(1→3)βGalp,(1→2)βMan组成,非还原末端由αRhap,βGclp,βGalp组成。发现AX-I-2中含有阿拉伯糖、木糖,其摩尔比为11.2:8.9。AX-I-2中单糖残基的连接方式为:→4)-D-Xylp-(1→、→4)-D-Arap-(1→。AX-I-3中含有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通过计算得到其摩尔比为10.4:79.3:1.1。AX-I-3中单糖残基的连接方式为:→2,3,4)β-D-Xylp(1→、→4)β-D-Arap(1→、→5)β-D-Glcp(1→。AX-I-4中含有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通过计算得到其摩尔比为12.6:76.1:2.4。AX-I-4中单糖残基的连接方式为:→2,3,4)β-D-Xylp(1→、→4)β-D-Arap(1→、→5)β-D-Glcp(1→。3、当浓度在0.1~0.5 mg/mL之间时,4种半纤维素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在5%左右。AX-I-1对超氧自由基的体外清除率在10%左右,AX-I-2,AX-I-3对超氧自由基的体外清除率在30%左右,AX-I-4对超氧自由基的体外清除率在40%左右。当多糖浓度在0.1~0.5 mg/mL之间时,AX-I-2,AX-I-3和AX-I-4对DPPH的体外清除率在30%左右。AX-I-1对DPPH的体外清除率在5%左右。4、当AX-I-1的浓度为1 mg/mL时,AX-I-1对A549细胞有杀伤作用,给药后其细胞活力在70%左右。在该浓度下AX-I-1对BEAS-2B细胞也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当AX-I-3的浓度在100~1000μg/mL之间时,AX-I-3对A549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当AX-I-3的浓度为1 mg/mL时,给药后其细胞活力在50%左右。当AX-I-4的浓度在200~1000μg/mL之间时,AX-I-4对A549细胞有杀伤作用,给药后其细胞活力在80%左右。5、AX-I-1、AX-I-2、AX-I-3、AX-I-4对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膜均无破坏作用。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乳杆菌L1/L5/L7的代谢产物对白色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膜均具有显着的破坏作用。并发现大肠杆菌代谢产物中抗菌膜活性成分是蛋白质,该蛋白质通过下调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转录从而发挥抗菌膜作用。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乳杆菌L1/L5/L7的代谢产物对白色念珠菌的生长无显着性影响。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的代谢产物对金葡菌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乳杆菌L1/L5/L7的代谢产物完全抑制其生长。结论:从黄芪药渣中提取纯化获得了4个半纤维素组分。采用HPLC凝胶色谱法、GC-MS单糖组成分析、GC-MS甲基化分析、IR和NMR解析了AX-I-1、AX-I-2、AX-I-3、AX-I-4的结构。评价了4种半纤维素组分的抗氧化活性,并评价4种半纤维素组分的抗肿瘤、抗菌膜活性。结果表明AX-I-1、AX-I-2、AX-I-3和AX-I-4均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AX-I-3对A549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同时也能杀伤BEAS-2B细胞,有一定的细胞毒性。AX-I-1、AX-I-2、AX-I-3和AX-I-4均无抗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膜活性。(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闫立志[7](2018)在《“肥猪散”中何首乌等活性物质的提取及抗菌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猪产业的发展,饲料工业相继迅速发展,为了抵御育肥猪的各种疾病,饲料加工厂都会添加抗生素和抗菌药物类饲料添加剂,长期饲喂这些添加剂会导致畜禽机体免疫力下降,引起动物内源性感染和二重感染,进而导致耐药菌株的生长和抗生素在动物体内残留量上升等问题。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可解决在畜牧业生产中滥用抗生素、化学合成药和激素类药物带来的畜产品药物残留、耐药性及毒副作用,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等问题。本实验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药饲料添加剂肥猪散的提取工艺进行探究,并对其主要中药成分的抗菌活性进行研究,然后进行体外临床试验,对肥猪散用于育肥猪后发病率以及生长速度进行了分析。为了探究肥猪散的检测方法、提取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肥猪散含量,本实验分别用水和95%乙醇为溶媒,采用回流提取获得肥猪散提取物;以间苯叁酚和二苯乙烯苷为对照品,采用UV法检测提取物中两种成分的含量,微管-平板法检测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MIC,以肥猪散主要活性成分间苯叁酚、二苯乙烯苷含量为指标,利用正交表L16(4~5)设计试验,考察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料液比4个因素对检测指标的影响,优选乙醇回流法提取肥猪散的提取工艺参数。结果显示,95%乙醇提取物中间苯叁酚和二苯乙烯苷的含量分别为2.4800mg和0.0999mg,水提取物中二者的含量分别为2.2360mg和0.0326mg。95%乙醇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41.77mg/ml和56.00mg/ml,水提取物对两种细菌的MIC分别为250.00mg/ml和315.35mg/ml。乙醇回流法提取肥猪散最佳工艺参数:乙醇浓度为50%、料液比为1:80、提取温度95℃、提取时间4h;该条件下获得提取物HPLC检测间苯叁酚含量为5.615%、二苯乙烯苷含量为0.325%。由此表明,肥猪散以50%乙醇回流提取间苯叁酚和二苯乙烯苷含量较高,且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为肥猪散提取工艺、质量标准的研究,为HPLC检测肥猪散样品制备奠定了基础。在临床试验中同等条件下,按照说明添加肥猪散的育肥猪要比不添加肥猪散的育肥猪体重增加的快,平均每日多增重309g,而且降低了育肥猪的发病率,为养猪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收益。(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邓振山,高飞,刘玉珍,魏婷婷,李静[8](2018)在《一株酸枣内生菌的鉴定及其抗菌活性物质的初步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从酸枣中筛选出内生菌并分析其代谢产物中的活性成分,用于开发和生产药物,该研究通过组织块分离法和划线分离法,从陕北野生酸枣植株体内分离得到内生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其对7株供试指示菌的抗菌活性,以心神宁片提取液为对照,对各拮抗菌株的发酵液进行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从野生酸枣中共分离得到121株内生菌,其中内生细菌49株,内生放线菌6株,内生真菌66株;通过抗菌试验,发现54株内生菌(细菌33株,真菌21株)对1~7种指示菌具有抗菌活性,占分离菌株总菌数的44.63%,其中A-04、A-05、B-03、C-03、C-06和D-04共6株菌株的抗菌谱较广,对7种供试指示菌均具有抑菌活性;薄层层析检测结果显示菌株B-03发酵产物在R_f值为0.46处有与酸枣提取液层析带迁移率相同的显色带,液相色谱分析结果显示其属于黄酮类物质;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菌株B-03与Bacillus axarquiensis的相似性为99%。菌株B-03能发酵产生黄酮类或产生与黄酮类类似的化合物,表明酸枣内生菌具有合成黄酮类药物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8年11期)
李伟,邱盼盼,张云阳,丁立建,何山[9](2018)在《海绵共生真菌产黄青霉LS16抗菌活性物质的分离及结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真菌能够产生大量活性独特的次级代谢产物。为了探明海绵共生真菌产黄青霉LS16发酵液中抗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的活性物质,本实验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的抑菌活性进行跟踪,采用VLC(vacuum liquid chromatography)、Sephadex LH-20柱层析、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从海绵共生真菌LS16乙酸乙酯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5个化合物。进一步实验证明,化合物2具有抗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活性。根据该化合物的波谱数据(1H NMR、13C NMR)对其化学结构进行鉴定,确定其分子式为C15H15NO3,为生物碱类化合物。(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蔺蓓蓓,徐尤美,吴叁桥,陈琛[10](2018)在《秦岭植物源抗菌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秦岭植物资源抗菌活性物质的分类及抑菌作用(抗细菌、抗真菌、抗植物病原菌等),指出了目前植物抗菌活性物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为研究和开发秦岭植物抗菌活性物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3期)
抗菌活性物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麻链霉菌AUH-1具有广谱拮抗作用,能产生对水稻纹枯病菌、西瓜枯萎病菌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活性物质。采用响应面法对黄麻链霉菌AUH-1培养基成分中的碳源、氮源进行优化,以期提高黄麻链霉菌AUH-1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利用不同碳氮源进行单因素实验,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确定碳氮源水平,应用Design-Expert 8.05b软件中Box-Benhnken设计响应面试验,得到黄麻链霉菌AUH-1发酵培养基的最优配比组合浓度。结果表明,优化后培养基的成分浓度为蔗糖3.1%、玉米淀粉0.25%、玉米浆4.5%、硫酸铵0.375%,在此浓度配比下黄麻链霉菌AUH-1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最佳,模型预测值为70.504 1%,实际优化值达到69.31%,相比基础培养基提高了5.78%。为进一步研制水稻纹枯病生防制剂和杀菌剂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菌活性物质论文参考文献
[1].洒荣波,晁强,王晓辉,隋君康,刘训理.杨树溃疡病生防菌株N6-34抗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J].微生物学通报.2019
[2].杨勇,张勇,李书琴,章帅文,刘群.黄麻链霉菌AUH-1抗菌活性物质发酵优化研究[J].生物灾害科学.2018
[3].尹向田,杨阳.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GSBM05产抗菌活性物质发酵条件优化[J].江苏农业科学.2018
[4].常艳,张夏,李进,胡昌勤.经不同无害化及资源化技术处理后头孢菌素C发酵菌渣中抗菌活性物质的变化情况[J].中国药事.2018
[5].吾尔恩·阿合别尔迪,玛依努尔·阿力木江,恩特马克·布拉提白.天山雪莲内生菌抗菌活性物质分析[J].中成药.2018
[6].刘磊.黄芪药渣中半纤维素多糖的提取纯化、结构解析及抗肿瘤、抗菌膜活性物质的筛选[D].山西大学.2018
[7].闫立志.“肥猪散”中何首乌等活性物质的提取及抗菌作用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8
[8].邓振山,高飞,刘玉珍,魏婷婷,李静.一株酸枣内生菌的鉴定及其抗菌活性物质的初步分离[J].广西植物.2018
[9].李伟,邱盼盼,张云阳,丁立建,何山.海绵共生真菌产黄青霉LS16抗菌活性物质的分离及结构鉴定[J].菌物学报.2018
[10].蔺蓓蓓,徐尤美,吴叁桥,陈琛.秦岭植物源抗菌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