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歧义的消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歧义,汉语,分词,中文,符号,词序,机器翻译。
歧义的消除论文文献综述
李琳,余青青[1](2019)在《浅谈大学英语四级作文中句法歧义现象及消除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语言系统内部词汇意义非常丰富、句子结构特殊,不论哪种语言都存在着大量的歧义现象,英语语言也不例外。文章通过举例法,对甘肃某高校2016级英语专业学生的60篇大学英语四级模拟考试作文中容易出现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消除歧义的一些方法,如移位法、补全法、代替法、语境法,有利于提高其英语写作水平。(本文来源于《甘肃高师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吕娜,国吉[2](2018)在《网络示情符号多层次符号性质及其歧义消除》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当前网络交际中日益不可或缺的颜文字和表情像为研究对象,从网络"虚拟实示"示情方式的角度回答了这两种网络示情符号大量涌现的原因。为了进一步解决其目前存在的表意歧义、模糊的问题,以皮尔士符号理论为基础,指出网络示情符号的多层次符号性质对表意的影响,并由此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方案。(本文来源于《文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韩冰[3](2018)在《浅析句子歧义的产生与消除》一文中研究指出歧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它在英语中更常见。对英语歧义在句子理解方面的理解是语言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根据保罗格雷斯的说法,语言的使用是为了成功的交流并遵循某种原则。然而,人们并不总是严格遵守这些准则,这些准则可能会因各种原因而被违背。特别是违反了可能导致句子理解歧义的行为准则。因此,在英语中消除歧义的方法,包括展示具体的语境、改变词序和使用不同的词语,都应该尽可能地加以探索。(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8年15期)
黄珠美[4](2018)在《韩汉语机器翻译中歧义现象及消除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歧义是许多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里的难点。本论文以韩汉语歧义现象为主要内容,对两种语言的歧义现象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本文以对比语言学为基础,分析在机器翻译时可能会出现的歧义现象及其消除方法。此外,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及韩汉两种语言的机器翻译。第一章介绍了本研究的目的、对象、方法、现状、意义。第二章说明了本研究的重要概念。第叁章主要包括韩汉语歧义现象的对比,把歧义现象分成叁种,即词汇歧义、词汇语法歧义、语法歧义。词汇歧义包括同音字引起的歧义、多音字引起的歧义、多义词引起的歧义、惯用语引起的歧义。词汇语法歧义包括词类不同引起的歧义、谓语引起的歧义。语法歧义包括修饰关系不明确引起的歧义、并列成分引起的歧义、停顿引起的歧义、比较结构引起的歧义和范围引起的歧义。此外,还对每个类型出现的韩汉语歧义现象作了对比研究,阐述了它们具体具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第四章探讨了从输入者立场出发的、当韩汉语机器翻译时会出现的歧义现象及其消除方法。第五章结语,这一部分是对整篇文章内容的总结。(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6-05)
熊静影[5](2018)在《关联理论视角下英文合同翻译中的歧义消除》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与外国的交往日益密切,人们期待双语合同作为记载双方合意的一种载体能准确地记录双方的权利义务。在制造双语合同的过程中,需要将英文合同翻译成中文版本,然而在该翻译过程中歧义现象时有发生。此时为避免歧义可能引起的争议,需要译者消除合同中的歧义。本文目的在于通过分析讨论消除翻译英文合同时的歧义现象,一方面使英文合同的意图准确无误地被中文合同文本的读者所理解从而达成成功的翻译,另一方面借此探讨关联理论在法律文本翻译领域的解释力。在此视角下,成功的翻译指读者理解译文时仅需花费与译者理解原文合同时相当的认知努力便可使英文合同的意图与中文合同读者的期待相一致。为此,本文将在关联理论的理论框架中探讨在合同翻译过程中产生歧义的原因并试图为消除该歧义现象提供一些思路。当歧义发生时,译者依据关联理论选择合适的认知语境以准确理解英文合同的意图,从而消除歧义。(本文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期刊2018-03-12)
单志文[6](2017)在《如何有效辨识并消除歧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对造成歧义原因的归纳,涉及语音、词汇、语法层面,不管是哪类歧义其本质均为"同形",在高考中常常以表意不明的形式考查,仅凭传统的句法分析难以有效地解决这一偏误,这也就成为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消除歧义通常的做法对于学生而言繁琐且不易掌握,若能引入"语义指向分析法"便可有效地辨识并消除歧义句中的歧义。(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7年16期)
梁超慧[7](2016)在《英语语言歧义产生的原因及其消除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语言的传递过程中,因语言背景的不同经常会发生歧义,从而导致语言不能充分、全面、精确地表达出有关人际、情感、娱乐等功能。在英语语言中,常见的歧义产生主要是单词、句子或者短语在某些特定语境及语法应用上有两种以上的含义。本文拟通过分析英语语言歧义产生的常见类型,分析语言歧义对日常生活及语言应用产生的影响,来探索如何消除语言歧义从而更好的传递语言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华少年》期刊2016年35期)
郭丙华,俞亚堃,李中华[8](2016)在《基于词语搭配关系的一种中文分词歧义性消除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中词与词之间存在固定的搭配关系,基于词语搭配关系提出一种分词歧义性消除方法。该方法先利用正向和逆向最大匹配方法进行句子预切分,并对词的歧义性进行检测和词性标注,再对歧义词与词语搭配词典进行匹配或者动宾搭配判断,实现了较为准确的文档词语歧义性消除。通过词的歧义性检测实验和词语搭配检测对比实验,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期刊2016年10期)
成祖堰[9](2016)在《基于关联理论的歧义消除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is paper holds that relevance is the basis for disambiguation. The process of 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is the process of disambiguation. In communication, the hearer properly uses stimulus and manifestive method and pays attention only to the information which has optimal relevance to obtain maximal contextual effects with the least effort. In this process, ambiguity is eliminated and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is achieved.(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6年09期)
谷瑞[10](2015)在《对中文分词歧义消除算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中文分词算法的理论知识,通过介绍歧义存在的种类,分析分词结果出现歧义的必然性.提出改进"退一字组合法",实现歧义消除.在保持切分速度的前提下,提高切分的精度.为搜索引擎建立索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歧义的消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当前网络交际中日益不可或缺的颜文字和表情像为研究对象,从网络"虚拟实示"示情方式的角度回答了这两种网络示情符号大量涌现的原因。为了进一步解决其目前存在的表意歧义、模糊的问题,以皮尔士符号理论为基础,指出网络示情符号的多层次符号性质对表意的影响,并由此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方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歧义的消除论文参考文献
[1].李琳,余青青.浅谈大学英语四级作文中句法歧义现象及消除策略[J].甘肃高师学报.2019
[2].吕娜,国吉.网络示情符号多层次符号性质及其歧义消除[J].文学研究.2018
[3].韩冰.浅析句子歧义的产生与消除[J].海外英语.2018
[4].黄珠美.韩汉语机器翻译中歧义现象及消除策略[D].浙江大学.2018
[5].熊静影.关联理论视角下英文合同翻译中的歧义消除[D].西南政法大学.2018
[6].单志文.如何有效辨识并消除歧义[J].考试周刊.2017
[7].梁超慧.英语语言歧义产生的原因及其消除策略[J].中华少年.2016
[8].郭丙华,俞亚堃,李中华.基于词语搭配关系的一种中文分词歧义性消除方法[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6
[9].成祖堰.基于关联理论的歧义消除研究(英文)[J].校园英语.2016
[10].谷瑞.对中文分词歧义消除算法的研究[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