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释道对孙思邈医德思想的影响

论儒释道对孙思邈医德思想的影响

一、试论儒佛道思想对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席崇程[1](2021)在《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及其对《黄帝内经》继承发扬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的核心组成、基本框架和临床应用等相关内容;探讨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对《黄帝内经》的继承与发扬以及其肾命学说对现代中医临床的指导作用;以知识图谱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古籍进行研究,望能为现代文献研究提供一条新思路。方法本研究将知识图谱与定性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对于孙一奎、赵献可和张介宾三人的研究,构建其肾命学说知识图谱。对于知识图谱的分析,以节点度、BC度量和人工判定确定肾命学说核心组成,并在可视化展示的基础上,引入扎根理论和数据挖掘的方式。最后从哲学、医学两方面出发探讨三者肾命学说,以及其肾命学说对《黄帝内经》的继承与发扬。对名老中医治疗腰痛的医案以数据挖掘和扎根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分析腰痛的辨治特色,探讨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在现代中医临床的应用。各个板块所涉及的主要数据挖掘算法详细如下。孙一奎:改进后关联规则、K-Means聚类、PCA降维赵献可:改进后关联规则、XGBoost张介宾:神经网络、贝叶斯信念网络名老中医:改进后关联规则结果1孙一奎肾命学说的核心组成包括元气、命门、原气、三焦、真气、动气、肾。原气与动气同类,是人体之命门,位于两肾之间,其气与肾相通;原气与谷气共同构成元气,并以三焦为通道,发挥对后天的管控。在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方面,孙一奎临床辨证多从元气入手,认为劳逸过度、疾病损耗、脾胃不足、人欲过度、滥用苦寒和邪气侵袭是导致元气不足的主要病因病机,从营卫不足、脏腑失养、经络异常、躯体异常、神志异常和三焦异常六方面论述元气不足导致的病症。治疗方面,除了戒除奢欲和日常调养保养元气,孙一奎还通过方药以复元气之不足。关于孙一奎的处方用药经验,本研究一共纳入孙一奎补元气方剂108个,最常用剂型为汤剂;孙一奎补元气常用药物19味,常用药对18个,以温热药物和甘味药物为主。药物剂量方面,人参、茯苓、白术、黄芪、当归等核心药物用量之差较大,但是总体用量偏小。2赵献可肾命学说的核心组成包括命门、命门之水、命门之火、真阴、真水、元精、三焦、相火、真火、真阳、元气、肾阴、肾阳、肾。命门位于两肾之间,其性属火,为真君太极。命门以三焦为通道,主宰后天脏腑。命门水火作为先天之水火,位于两肾之中,二者互根互用,互相制约。相火与真阴为命门水火下一级的先天水火,相火为命门之火寄运于三焦的产物,并由命门之火主管;真阴为命门之水所化生,并由命门之水主管。在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方面,赵献可认为导致命门水火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贪奢之欲望,分而论述命门水火不足的表现与治法。关于命门火衰的表现,赵献可从元气不足、命门之火不归元、水液不化、冲任异常、脾胃阳虚、神光化生不足和真水偏盛七方面进行论述,治之以八味丸进行加减;关于命门水亏的表现,赵献可从冲任异常、后天失养、肾阴不足和相火离位四方面进行论述,治之以六味丸进行加减。关于赵献可的处方用药经验,本研究一共纳入相关方剂77个,赵献可补命门的主要治法体现在对六味丸和八味丸的加减应用。附子、熟地、芍药、肉桂、陈皮、人参对于赵献可补命门水火方剂贡献较大。3张介宾肾命学说的核心组成包括命门、元气、元精、元阳、命门之水、真阴、真气、命门之火、元阴、肾、真水、真阳、真精。命门之水火蕴藏于命门之中,属于先天精气的范畴。命门在人体为子户,兼备水火二性,作为一个中间环节,向上抽象出形而上的真阴,向下形成命门水火。真阴藏于命门,决定命门功能的发挥,嗜欲过度、气血失调、邪气侵扰和不合理治法可以导致真阴异常;命门在两肾之间,其气与肾相通,因此既可通过调节命门水火调补肾阴肾阳,又可补益肾阴肾阳恢复命门水火。张介宾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以真阴与命门水火为中心,而真阴的相关内容可以归入命门水火。张介宾认为嗜欲过度、外邪侵袭、不合理的治疗方法和肾阴不足会影响命门之水,先天不足、外感邪气、命门水盛、后天失养可以影响命门之火。治之之法,张介宾不仅通过戒除奢欲、艾灸等治法恢复命门水火,还自创新方,培补真阴命门。关于张介宾的处方用药经验,本研究一共纳入补命门之水方剂95个,补命门之火方剂152个,补益真阴方剂29个;张介宾补命门常用药物24个,形成补命门之水马尔科夫毯21条,补命门之火马尔科夫毯22条。张介宾补命门之水以平性药和甘味药为主,补命门之火以温热药和辛温药为主。4现代名老中医治疗腰痛方剂一共纳入284份,涉及7位名老中医的腰痛诊治病例,治疗18个西医疾病,共涉及常用药物39味,以温性药和甘味药为主。常用药对49个,以扎根理论的方式进行编码形成亚类别5个,类别2个。结论1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对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相关内容进行结构化整理,并对知识图谱包含的专业知识进行推理,可以获取与传统文献研究方法相似的结论。而在症状、方药节点的处理上,以数据挖掘和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节点进行分析,其信度和效度都十分可观。因此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对中医古籍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切实可行。2孙一奎吸收“气一元论”的思想,借由《黄帝内经》藏象理论、道教和《易经》相关内容定义命门,并借“精气学说”将命门与肾相连;命门以三焦为通道,发挥对后天的管控,构建起命门-三焦主水道系统和命门-三焦气化系统。基于“气一元论”和“理一分殊”,孙一奎构建起元气-原气(动气)系统。在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方面,孙一奎以《黄帝内经》和理学相关理论构建病因病机,确定治法和指导养生,其处方思路大致可以分为温脾健运、补中兼温、补中兼升、脾肾双补和营卫同调五方面。3赵献可从《黄帝内经》、道家、《易经》等角度定义命门,并旁参阴阳学说为指导定义命门水火、真阴相火的相关内容。赵献可借三焦,构建命门-三焦津液代谢系统、命门之火-三焦阳气运行系统和命门之水-三焦神水运行系统。在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方面,对于命门火衰导致的病症,赵献可治之以八味丸进行加减,温补命门、补肾生脾、脾肾双补以益命门之火;对于命门水亏导致的病症,赵献可治之以六味丸进行加减,滋补命门、引火归原、滋阴降火、肝肾同调、脾肾同调以壮命门之水。4张介宾借无极定义真阴,以《黄帝内经》藏象理论和哲学的相关概念定义命门,并以太极为指导,构建命门-命门水火-阴阳系统。同时张介宾借藏象理论构建真阴-命门-肾先后天系统,并以太极、理气、精气和道器等相关概念定义命门与命门水火、真阴与命门之间的关系。在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方面,张介宾以理学和《黄帝内经》相关理论指导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并以此指导治则治法的确立。张介宾将“补法”作为其调理命门之核心,视真阴亏损之程度,而分别采用补益真阴和峻补真阴的治法;补命门水火处方以药物阴阳属性为依据,调节真阴之动静而达到化生命门水火的作用。同时张介宾以精气学说作为切入点,补精以复命门之水,佐以补气“阳中求阴”;补气以复命门之火,佐以补精“阴中求阳”。5明代温补学派继承《黄帝内经》精气阴阳学说,进而构建肾命学说的组成以及各组成之间的关系;继承《黄帝内经》藏象学说,以命门与肾的关系突出命门之重要地位,以三焦和相火为媒介将命门与后天联系起来;继承《黄帝内经》的温补思想,使其与肾命学说相佐为用;继承《黄帝内经》的病因病机理论,指导辨证与处方。6现代名老中医治疗腰痛最常用的治法为补肾、补脾、清湿热、除寒湿和活血。明代温补学派的肾命学说中以六味八味作为补肾基础方,脾肾双补等思想用于现代中医临床腰痛的治疗效果显着。

梁玲君[2](2021)在《隋唐五代佛医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佛医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隋唐五代是是佛医学的形成时期。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和其他诸多相关文献中蕴含着大量丰富的医学史料和医学思想,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系统而较为全面的整理与研究,以客观呈现隋唐五代时期佛医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探寻佛医学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梳理隋唐五代时期佛医学的发展传承脉络,发掘佛医有效的治疗方法,更好地为大众健康服务。方法本论文通过将隋唐五代佛医学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学、史学等研究方法对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和系统性地整理与研究。从隋唐五代佛教发展史的有关着作,了解隋唐五代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明晰该历史时期佛医学发展的背景。搜集《大正新修大藏经》中隋唐五代时期翻译的佛经医药文献,和《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等史志书目,以及该时期与佛医相关的中医文献,不断挖掘并探讨隋唐五代佛医学佛经医药、佛医学与中医学的关系、医僧的医事活动,以此来客观评价佛医学在隋唐五代这一历史阶段中的历史地位。内容绪论部分,首先对佛医学定义进行介绍,阐明佛医学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其源流演变包括两大脉络,分别为佛经医药和中国佛医。然后对隋唐五代佛医学文献进行界定,说明本论文研究的范畴。最后对隋唐五代佛医学文献类型进行分类介绍。第一部分,探讨隋唐五代佛医学的发展背景。其中,隋前佛医学发展状况,说明了汉魏六朝佛医学的发展为隋唐五代佛医学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隋唐五代佛教发展对佛医学的影响,则反映出隋唐五代时期,佛教的发展为隋唐五代佛医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第二部分,通过对隋唐五代汉译佛经中的医药文献进行研究,从基础理论、诊断、治法、方药、治疗方法以及养生保健、医德规范等方面分析和论述隋唐五代时期佛经医药的学术思想和诊疗,以勾勒该历史时期佛经医药的发展面貌,深入地理解佛经医药丰富的内涵。文中进一步指出佛经医药具有鲜明的佛医特色,并归纳出其特点。第三部分,通过佛经、史志书目、笔记小说、中医学等中关于医僧的记载,分析该时期医僧分为本土医僧和来华医僧两部分,说明当时本土医僧占据主要位置。并且进一步分析该时期医学的医事活动,将医僧的医事活动分为行医治病、着书立说、瞻病施药、药事活动和传播医学五部分,通过这些分析以突显医僧在佛医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第四、第五部分,主要是从医学、诊疗、养生等角度,论述佛医学与中医学的相互影响关系,实质上包含了对佛医学两个即佛经医药和中国佛医影响关系的探讨和分析,反映出隋唐五代时期佛医学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大众对其接受程度,呈现出佛医学如何与中医学结合的状况和程度,以说明隋唐五代佛医学重要的历史地位。通过这两部分的研究,也说明隋唐五代佛医学既包括对古印度佛经医药的发展,又涉及对中医学的借鉴与创新,进一步说明隋唐五代时期佛医学是两种思想文明碰撞的结晶。第六部分,主要是通过前面五部分的研究,总结隋唐五代佛医学发展的特点,将其概括为三点,分别是:佛经医药特色鲜明,且呈现出中印医学交融的现象,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佛经医药与中国佛医并存,佛经医药的比重呈降低趋势;隋唐五代时期,佛医学已经形成。结论通过以上研究过程,隋唐五代佛医学丰富的内涵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的探讨,突出了历史时期佛医学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于更好地帮助理解佛医学理论以及更好地指导医学临床实践有现实价值。通过佛医学与中医学的相互影响关系的分析,说明佛医与中医之间深厚的渊源。探讨隋唐五代佛医学发展的特点,理清了这一时期佛医学的发展脉络为佛经医药与中国佛医并存,中国佛医占主导。佛医学的本土化、世俗化和医学分科现象,说明该时期佛医学发展进入一个新高度。该时期佛医学既全面总结了汉魏六朝佛医学的成就,又为宋朝佛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作好了铺垫。

尹金红[3](2021)在《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提出

蒋立卫,梁尚华[4](2020)在《孙思邈医德思想的文化根源探析》文中认为儒、佛、道三教的冲突和融合是隋唐文化史上的重要特征,该特征也是影响孙思邈医德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的主要因素。孙思邈将儒、佛、道与医学相结合,其医德思想中包含了儒家的仁爱道德,佛家的"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思想,道家"少私寡欲"的成分,系统地整理和完善了医德思想和行为规范。儒佛道文化思想并行不悖,与医学结合后的儒佛道医德思想亦在功能上不可互相替代,这也推动了中医伦理道德思想朝着大一统、封建化的方向发展。

唐禄俊[5](2020)在《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医药文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上至人们的精神世界,下至具体的药方器具。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对中医药人才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出发,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展开了研究。“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研究”有以下几个要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内涵,古代中医的理想人格探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社会认知,中医医院的医院价值文化建设,践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典范,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策略。第一章梳理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四字的内涵。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概括起来,“仁”的内涵是天道为仁、医为仁术、慈悯万物、医不嗜利,“和”是天人和合、人际和谐、身心和谐,调和疾病,“精”是医术之根,“诚”是医品之本。准确把握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意涵是践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第一步。第二章讨论了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古代践行有密切关系的古代中医的理想人格。中医的理想人格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塑造的。古代医家的从医动机是多样的、复合的,可归纳为:口实之需、追名逐利、举业而医、传承家学、疗养君亲、保身逸志、格物致知、修德济世。古代中医的行医境界有三个等级,分别是理想之境、中上之境、不足之境。综合来看,古代中医的理想人格可谓“大医”“良医”“上医”,典型人物可推孙思邈。第三章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当代践行探讨。第一节以问卷调查研究的方式,了解公众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认知情况。3732份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大众最认可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表述是“仁和精诚”,其次为“阴阳中和”和“医道自然”;大众最认可的三个中医药文化符号是依次是太极图、针灸铜人像、杏林;大众最喜欢三个中医药品牌符号依次为同仁堂、云南白药、九芝堂;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程度平均分是59.72分;虽然人们对中医药了解水平自我评分不高,但是对中医药的未来还是抱有很大希望,对中医药未来的信心评分的平均分是76.96分。第二节分析了践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代表人物。“国医大师精神”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的最新诠释,此精神不仅是国医大师群体的个性精神,更是中医药行业的精神。以《人民日报》“走近国医大师”系列为基础,使用人格心理学研究以词汇学为基础的思想与方法,提出国医大师精神为涵盖了大家与我、人与我、我的三层次结构,最终提炼“国医大师精神”为仁爱承新、和善谦诚、严研静廉。中医药技术可有高下之别,精神却可人人秉持、代代承传。因此,弘扬“国医大师精神”对于中医药人塑造中医的完美人格,促进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增加文化自信,改善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第三节是关于中医医院的医院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全国各级中医医疗机构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的重要实践地。为了解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在全国中医医院的践行现状,本文以网络调查的方式查询了 477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的门户网站,结果发现有54家医院将“仁、和、精、诚”四字直接作为院训或医院精神或医院价值观等,至少直接使用“仁、和、精、诚”一字的中医院比例达到了 82.22%。在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几点思考:完善门户网站,突出医院精神文化;全方位把握“仁、和、精、诚”四个维度,精准定位;结合地域名医及其文化,打造区域特色。第四节是关于医院文化建设个案调查的思考。在中国传统视域中,“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符号。家庭不仅是全体家庭成员的情感所系,也是整个社会的最小细胞单位。现今中国,儒家“家”文化的实践地由传统家庭转向了组织文化,作用于组织的归属感、和谐人际关系等方面。以医院文化为例,儒家“家”文化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设新时代医院文化,打造中国特色的医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最后一章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策略讨论。此部分主要分析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践行的外部的政策和文化环境,提出了树立信仰,抑扬结合,众人拾柴,互利双赢、全媒体呈现的建议。总之,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融于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以人为承载,以时代为契机,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鹄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有志之士的加入。

许秀文[6](2020)在《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尽管中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结构、层次都是与国际接轨、借鉴西方国家既有制度构建起来的,但社会保障的思想和措施绝不是舶来品,而是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虽然我国古代没有“社会保障”这个语汇,但是历朝历代由国家主持、兴办,社会组织和个人广泛参与的仓储备荒、赈济灾民、救济孤寡、养老育幼、施医恤病等丰富的思想和活动,都在事实上发挥着社会保障功能,其活动性质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有着一定程度的契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其特定的社会背景与纷乱的政权更迭,社会动荡,战争频仍,自然灾害和疫病频发,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有迫切的被救助的需求。这样的乱世让人怀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与否、即或存在作用又能发挥几何、有没有研究的必要?基于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保障研究与其他断代相比较略显薄弱,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形成合理完善的研究体系。但翻阅史料可知,与人民希望被救助的需求相对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保障不仅存在,而且内容庞杂丰富,散见于各种文献之中,帝王诏令中多有涉及社会保障的内容,纪传经文中也有若干救助、抚恤、慈善的记载,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社会救助机构、医疗机构。当然在这样的时代,政府实施社会保障政策措施肯定有力所不逮的时候,适应社会需要,佛教、道教宗教组织、民间的宗族组织甚至个人广泛参与和开展慈善救助,作用凸显,成为政府保障的有益补充。中国历史上的纷争动荡时期往往也是思想意识活跃、旧制度衰亡、新制度开创的时期,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在制度措施上如果有所发展完善,就是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重要变革,值得全面梳理和总结,深入挖掘和研究,对其在中国社会保障史上的地位加以明确。本文运用历史学和社会保障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内容进行全面梳理研究。首先,从日常和自然灾害、战乱和疫病背景下帝王发布的诏令、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佛教与道教传播过程中的理念和活动以及宗族救助的事例中总结提炼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方社会保障供给主体的社会保障思想。其次,基于这一时期社会保障的具体表现,本着大体符合历史学、社会学研究的分类习惯,同时参考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分类标准的思路,将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划分为五个类别,即政府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宗教慈善和民间救助,由社会保障思想及这五类活动构成魏晋南北朝多元主体社会保障研究的体系架构。再次,对政府、宗教、宗族三方社会保障供给主体做出的社会保障实践进行由个别到整体的研究,对各主体做出的社会保障活动方式、效果进行梳理、归纳和相关探讨,力求从不同角度综合反映这一时期社会保障的总体样貌。主要包括政府主体进行的社会救助制度与实践、社会优抚制度与实践、社会福利制度与实践,宗教组织主体进行的佛教、道教慈善实践以及宗族组织为主体进行的民间救助。政府社会救助制度与实践,按其救助情况和对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灾害救助、贫困救助、医疗救助三类,以灾害救助为主,分别讨论政府在每一类救助中采取了哪些常规性和应急性救助方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各种社会救助措施实施中都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政权应对以上三种情况均有一套历代承袭的制度化举措,不可避免有一些制度流于形式,但也有一些制度的确起到真正的救助作用。社会优抚制度从军功封爵、休假制度、抚恤制度三方面体现了魏晋南北朝对军人以及军人家属政治上和物质上的优待和抚恤。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需要对于兵源的要求比较迫切,因而在优抚制度上下了更多的功夫,优抚思想与实践内容都开始变得比较丰富。这一时期兵役制度非常复杂,优抚制度也体现出等级性特点,比如兵士与将士的抚恤等级不同,北朝汉人服役性质的兵士待遇完全不能和鲜卑本民族军士相提并论。社会福利制度包括养老尊老、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社会若是群体的基本保障福利以及统治阶级官僚阶层的的身份性福利。有些社会福利已经制度化,尤其是在养老和身份性福利方面,其它福利则更多地体现出随机性和随意性特征。宗教慈善即当时的佛教和道教慈善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慈善活动。佛教进入中国后,迅速顺应中国国情,入乡随俗,在意识形态上与玄学、儒学相结合,得以在社会各阶层中广泛传播,宣传其慈悲精神、因果报应思想、福田布施思想,劝导人们止恶从善、劝善化俗,通过济贫救灾、施医给药等慈善实践,为魏晋南北朝慈善思想和实践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活力。本土宗教道教的劝善去恶、救穷周急等慈善思想也成为我国慈善思想的渊源之一,并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通过诸如医疗等救济举动展现出它的功能,发展信众,救济社会,社会效果明显。以家族、宗族为主的民间救助历史悠久,是社会救助的基础层次和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战乱、人民大流徙的背景凸显了宗族的重要。同宗血缘关系成为当时社会组织最理想的纽带,宗族成员间的救济、养老、助葬等慈善活动对敦亲睦族、维护基层社会生活稳定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对各项社会保障活动进行分类探讨的基础上,从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体系的高度进行该时期社会保障研究的整体归纳,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主体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情况进行说明,分析三种不同主体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相互间的联系与冲突。由于动乱社会一些国家的官方社会保障缺失,客观上对民间救助提出了要求,宗族互助、宗教慈善等民间救助赈济活动便应运而生。这是该时期社会保障多元体系发展的社会原因,也是该时期社会保障的重要特征。与先秦至秦汉较单一的政府保障相比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元主体社会保障模式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具有历史的进步性。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并不像一些既有研究认为的那样作用和影响不及秦汉,远输隋唐,在这样的乱世,对社会保障的得失和影响应该辩证看待。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处在初步发展时期,明显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保障层次也较低,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得当运用这一体系的政权,重视民生,保障到位,救助了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起到了安抚民心、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具有竞争力并统治长久;对社会保障不予重视的政权,穷兵黩武,忽视民生,社会保障缺失,在民心向背、社会秩序得失乃至国运长短上也有明显体现,社会保障与政权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因果关系。当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保障的作用也不能够虚夸,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和成效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社会治乱、国力盛衰、帝王贤愚、吏治好坏、经济强弱等情势无一不影响着社会保障功能的发挥,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其进行评价。

李薇[7](2020)在《明清时期山陕会馆崇拜体系及其伦理意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清时期的山陕商人,为了推进他们的商贸事业,在经商各地捐资修建了数量众多的山陕会馆,并将敬神庥作为会馆的基本功能之一。但是,对于明清山陕会馆崇拜体系,以及这种崇拜体系所体现的伦理思想,无论是中国思想史研究抑或是明清会馆史研究,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往的山陕会馆神只崇拜研究仅是从商人祈福免灾的角度,探讨了山陕会馆神只崇拜产生的原因,人们几乎没有将山陕会馆神只崇拜放到明清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无法揭示山陕会馆崇拜体系及其伦理意涵。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出现了士向商靠拢与商向士看齐上下交互移动导致士商合流的出现。在这种士商合流背景下,儒家欲通过“化俗为任”,将儒家的伦理思想向商贾靠拢而世俗化为指导商业活动的行为规范;而商贾通过向儒家看齐欲将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升到思想体系的高度,在这种双向需求和彼此互动中,商业伦理的出现就成为了可能。而明清时期儒释道的三教融合以及世俗化发展路径,也为明清时期商业伦理的出现提供了思想来源。因此明清时期工商会馆特别是山陕会馆所以将敬神庥作为会馆功能的第一要务,不仅是为了满足商人们祈福免灾和联络乡情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是适应明清时期儒家伦理世俗化的需要,是通过神只崇拜的宗教信仰方式唤醒商人们的人格自尊与职业自觉,促使明清时期的中国商业走上规范化、伦理化的发展道路。就山陕会馆而言,形成的是以关公崇拜为主、道教佛教崇拜为辅的崇拜体系。关公作为会馆的主祭之神,是宋代以来关公崇拜日渐兴盛的表征,然而山陕会馆的崇拜关公,除为山陕商人护持财富外,更重要的是山陕商人以关公为亲缘关系,甚为敬爱。其次,关公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的忠义仁勇伦理特质,也是儒家伦理观念的下落,是明清时期士商合流的“契合点”。再次,关公因具有一定的超验力,又可保证赏善惩恶的公正,对于商人的利益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总之,关公作为山陕会馆的崇祀主神,体现了作为世俗化的神灵在商人心中的价值,这较之于超脱性的佛道更应和了当时的整个精神氛围。山陕会馆的崇拜体系还将道教崇拜导入其中,这不但表现在对道教神只的崇拜上,还表现在对会馆的选址、会馆的布局等体现着道教思想的诸多方面,而山陕会馆的道教崇拜又将道教的道法自然呈现以“尊道贵德”的伦理意涵,以此形成山陕商人“利而不害”的经营理念和“生活简朴”的生活观念。山陕会馆还将佛教崇拜导入会馆的崇拜体系之中,山陕会馆的佛教崇拜主要通过会馆对佛教神只的崇拜、会馆戏楼屋顶的神龛佛像、会馆聘请的主持僧等方面表现出来,并以佛教“善恶果报”的伦理观念,规劝山陕商人惩恶扬善。而山陕会馆的行业神崇拜,对山陕商人在实际的商业经营中更起到了德业相劝和德业自律的作用。正因为山陕会馆的崇拜体系是以关公崇拜为主、以道教佛教崇拜为辅的崇拜体系,因此就使山陕会馆的崇拜体系呈现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特点。但在山陕会馆这种“三教合一”的崇拜体系之中,“三教”之间并不是平分秋色,形成的是以儒家崇拜为主、以道教和佛教崇拜为辅的序列层级崇拜体系。山陕会馆的崇拜体系,为山陕商人提供了市场行为必需遵循的伦理标准和经商业贾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因此山陕会馆的崇拜体系对于安抚山陕商人异地经商的不安心理、对于促进商贸活动的和顺发展以及维护山陕商人的共同利益具有抚慰、激励和向心的功能。山陕会馆的崇拜体系还发挥着文化融合与文化认同作用。山陕会馆崇拜体系的文化融合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同籍文化、异籍文化和客地文化的融合,而在对异籍文化的融合中突出的方面就形成了关公崇拜社区信仰中心和关公崇拜祭祀文化圈。而山陕会馆崇拜体系的文化认同旨在说明明清时期由于士商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山陕会馆神只崇拜体系之下的山陕商人所具有的文化自觉和山陕商人对商业风险的正确认识。

闫彦敬,马真,李亚军[8](2019)在《孙思邈德性医学伦理思想发微》文中指出孙思邈的德性医学伦理思想,系总结《内经》以来历代医家的有关论述、儒道佛有关思想与修行并结合其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而成。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珍重生命""学养精术""见诚于行"这三大方面。这些方面,又都各有细分。而从总到分,无论于古于今,均深具切用而特殊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其之今用,须就"内化""外显""和合"和切实的长效保障等,从其各种关联与系统的角度进行考虑并实行联动,才能切实为功。

张亚楠[9](2018)在《傅山医学伦理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傅山是明末清初着名思想家和医学家,他的进步思潮影响了整个时代,他的医学成就及高尚医德被后世广为称颂。虽然对傅山的研究由来已久,成果颇多。但目前人们对傅山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书法、绘画、诗词、文赋等方面,从医学和伦理学双重视角出发研究傅山的文章可谓凤毛麟角。因此对傅山医学伦理思想进行研究,使之得到更好的发扬与应用是极有必要的。医学来源于实践,所以医学思想是深深植根于历史土壤中的。同样,傅山的医学伦理思想不是孤立的,是有着深刻历史背景的。复杂深刻的历史背景,广博精深的儒、道、佛文化均对傅山医学伦理思想的构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傅山相关文献和行医实践进行分析,发现其医学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首重医德,爱众利众;最讲实用,医以济世;苛求医术,千锤百炼;深恶名利,一世清廉;痛斥等级,人人平等;猛抨旧礼,关爱女性。傅山的这些思想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医者,并为当今医学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如:以人为本的医疗态度、以律为准的医疗规范、以艺为精的敬业精神、以爱为媒的医疗理念。研究傅山的医学伦理思想对促进中医良性发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重塑医学人文精神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贺剑英[10](2017)在《孙思邈生命哲学思想探究》文中研究说明今天人类面临的两大危机,一是生态危机,一是伦理危机。人们所依存的地球出了问题,环境、空气、水等都存在着潜在的危险;人们之间的信任也出现了危机,道德危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开发和运用道教养生文化资源造福于当代中国和世界势在必行。孙思邈于生命哲学上的贡献在东方哲学中具有典型意义。所以,本论文选取了孙思邈的生命哲学作为研究对象,以挖掘其思想内涵和其所具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从五个方面评述了孙思邈生命哲学思想产生的来源、理论内涵、特色及其历史贡献与地位。导论部分介绍了论文选题的原因及学术和现实意义;梳理了关于孙思邈生命哲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孙思邈生命哲学的研究现状;论文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努力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在充分掌握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发孙思邈的生命哲学思想的内涵和特色;从道教学的视角分析孙思邈修道养生思想的理论架构。论文第一章阐述了孙思邈的生平及其着作,分析了其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和思想背景;在评述和描写中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孙思邈的人生经历和历史环境。第二章主要探析孙思邈的道论及修道养生观,首先分析了孙思邈与《道德经》的历史渊源关系;阐发了孙思邈的治未病、动态养生修道养生原则对老子的吸收和发挥;从两部《千金方》中解读了孙思邈对道的理解和发挥。第三章论述了孙思邈对儒、释、医思想的应用,分别论述了其与儒家、佛教和医家的融合和辩证关系,说明孙思邈的生命哲学是在充分吸收和借鉴诸家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谓代表了一个时代医学发展的高度和水平,由此也说明孙思邈是医学发展的里程碑式的人物。第四章阐发了孙思邈生命哲学思想的内涵,分析了养性修命思想的历史渊源和修炼原则,考察了孙思邈的养性修命思想的历史发展和医学实践。第五章分析了孙思邈生命哲学思想的理论特色,将其理论特色概括为以下方面;即其唯物主义的辩证自然观,重视医德的精神,"法于阴阳"而"和于术数"的思想,侧重房中养生和性科学的精神理念。孙思邈的生命哲学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定会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和生命困境的解决做出突出贡献。论文力求仔细研读孙思邈的医学原着,并注意将其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中分析其思想的脉络和流变;借鉴历史而关注当下,对现有的研究孙思邈的学术成果进行了充分的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力求真实而全面的揭示孙思邈的生命哲学思想的内涵及特色。论文主要采取了从原着入手的研究方法,即对孙思邈研究相关的着作和同时代的相关的资料进行认真研读和剖析梳理,论文的写作建立在详实、扎实、丰富的历史资料基础之上而坚持历史性与逻辑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关注孙思邈医学理论在现实当中的运用和价值,为解决现实社会问题而做出贡献,尤其是在人的身心健康方面吸收孙思邈着作中有益的养分和资源;采取了学科交叉的思想史的研究法,论文运用思想史研究的方法对道教思想史与医学思想史的交叉点进行研究,这种理论嫁接的研究方法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孙思邈生命哲学思想的主旨和现代价值。论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对孙思邈的人体科学展开论述,从一种全新的思维维度去把握孙思邈的生命哲学的思想内涵;尤其是从道家、道教的视角分析孙思邈的生命哲学,可以更准确地领略其生命哲学的真实含义。二、分析了孙思邈对大道的体悟和实践,将其生命哲学思想放在儒释道融合的大的背景下来进行研究,可以立体、动态、全面地揭示其生命哲学思想的内涵。三、论述了孙思邈生命哲学的基本原则和理论架构,从而更加清晰地反映其理论的实质与逻辑。四、剖析了孙思邈对生命哲学的贡献,以期反映其在生命哲学研究中的历史地位和成就。五、厘清和阐释了孙思邈生命哲学思想的理论特色,从其自然观、重视医德、术数学、阴阳双修的性科学等方面展开评述,从而能够准确地评价孙思邈在生命哲学上的独特的价值和地位。

二、试论儒佛道思想对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儒佛道思想对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及其对《黄帝内经》继承发扬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1 明代温补学派概述
        2 肾命学说的基本内容
        3 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4 小结
    综述二 知识图谱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1 知识图谱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现状
        2 知识图谱在中医药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
        3 小结
    综述三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
        3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应用问题及解决建议
        4 小结
    综述四 扎根理论在中医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1 扎根理论在中医应用现状
        2 扎根理论在中医药领域应用存在问题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知识图谱构建与分析
    第一节 知识图谱构建
        1 数据来源
        2 抽样方法
        3 本体构建
        4 知识抽取
        5 消歧技术
        6 知识补充
        7 剂量换算
        8 核心组成确定
        9 图数据库构建
        10 知识图谱构建流程图
    第二节 知识图谱分析
        1 可视化展示
        2 扎根理论编码
        3 数据挖掘
    第三节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孙一奎肾命学说研究
    第一节 孙一奎肾命学说研究结果
        1 知识图谱结果概述
        2 肾命学说内容展示
        3 肾命学说核心内容展示
        4 元气不足内容展示
        5 补元气用药特点
    第二节 以藏象和儒道相关概念定义命门
        1 借太极阐释命门特征
        2 以气一元论定义命门所指
        3 以藏象理论、道教和《易经》确定命门位置
    第三节 基于精气学说构建命门-肾主后天系统
        1 以精气学说将命门与肾相连
        2 命门-肾主呼吸系统
        3 命门-肾主后天系统
    第四节 基于三焦的命门-三焦先后天系统
        1 命门-三焦-膀胱主水道系统
        2 命门-三焦气化系统
    第五节 基于“气一元论”和“理一分殊”的元气-原气思想
        1 元气真气所指为一
        2 元气原气所指不同
        3 原气动气所指相同
    第六节 以《黄帝内经》与哲学相关理论指导肾命学说临床应用
        1 以《黄帝内经》“劳伤”与理学“人欲”构建病因病机
        2 以《黄帝内经》治则和理学“革尽人欲”构建治法
        3 以《黄帝内经》与哲学、道教“真气”指导养生
    第七节 基于元气理论的辨治思路
        1 温脾健运
        2 补中兼温
        3 补中兼升
        4 脾肾双补
        5 重营卫气血
    第八节 孙一奎肾命学说总结
        1 孙一奎肾命学说框架
        2 孙一奎以元气为纲的辨治特色
第三章 赵献可肾命学说研究
    第一节 赵献可肾命学说研究结果
        1 知识图谱结果概述
        2 肾命学说内容展示
        3 肾命学说核心内容展示
        4 命门水火异常内容展示
        5 补命门水火用药经验
    第二节 以精气、藏象和哲学定义命门
        1 以精气学说将命门与肾相连
        2 以真君真主、太极定义命门人身之主
        3 以“中道”“坎卦”和“小心”确定命门位置
        4 以命门指导养生
    第三节 以阴阳为指导阐释先天水火
        1 医哲范畴下的阴阳
        2 以阴阳理论构建先天水火
        3 以阴阳理论阐述先天水火关系
        4 以阴阳理论指导先天水火的临床应用
        5 以阴阳理论形成“重阳”特色
    第四节 基于“理气”与藏象阐释命门-命门水火-肾系统
        1 基于理气关系构建命门与命门水火的关系
        2 从藏象理论阐释先天水火-肾内容
    第五节 借三焦构建命门-三焦先后天系统
        1 三焦概念
        2 命门-三焦-膀胱的津液代谢系统
        3 命门之火-三焦-相火的阳气运行系统
        4 命门之火-相火-君火的阳气运行系统
        5 命门之水-三焦-神水的神水运行途径
    第六节 肾命学说下的命门水火应用
        1 八味丸处方思路
        2 六味丸处方思路
    第七节 赵献可肾命学说研究总结
        1 赵献可肾命学说框架
        2 赵献可肾命学说临床应用
第四章 张介宾肾命学说研究
    第一节 张介宾肾命学说研究结果
        1 知识图谱结果概述
        2 肾命学说内容展示
        3 肾命学说核心内容展示
        4 命门水火异常内容展示
        5 补命门水火用药特点
    第二节 借无极定义真阴
        1 真阴类似无极
        2 真阴之象在形体
    第三节 以藏象和太极定义命门
        1 以藏象定义命门形而下内容
        2 以哲学构建命门形而上的内容
    第四节 以太极定义命门-命门水火-阴阳系统
        1 以太极定义命门主宰后天
        2 以太极定义命门水火为阴阳之根
    第五节 以藏象理论构建真阴-命门-肾先后天系统
        1 真阴藏于肾与命门
        2 命门主肾
    第六节 借“道器”、太极动静定义先天关系
        1 命门与命门水火关系
        2 真阴与命门关系
    第七节 以理气阴阳阐释命门水火之关系
        1 以理气为框架阐释命门与命门水火
        2 以阴阳精气阐释命门水火之联系
        3 以重阳思想定义命门之火的重要性
    第八节 以理学和《内经》指导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1 以“过用”指导认识病因病机
        2 将“灭人欲”作为真阴命门异常基本治则
    第九节 肾命学说下的真阴、命门应用
        1 真阴之治分缓急
        2 命门水火重精气动静
    第十节 张介宾肾命学说研究总结
        1 张介宾肾命学说框架
        2 张介宾肾命学说临床应用
第五章 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研究内容讨论
    第一节 医哲互参构建基本框架
        1 哲学思想为划分先后天之依据
        2 医学思想是肾命学说成形之保证
        3 医哲相合服务肾命学说临床应用
    第二节 以阴阳学说作为基础,辅以精气
        1 以阴阳学说决定肾命学说的组成
        2 以精气学说对肾命学说进一步完善
    第三节 重阳思想与肾命学说互补互用
        1 重阳思想贯穿于肾命学说
        2 肾命学说为重阳思想提供理论支持
    第四节 重视命门与脏腑的相关性
        1 肾与命门理论相关
        2 补肾以复命门之不足
        3 温脾以助补肾
    第五节 三者肾命学说特色
        1 三者肾命学说框架比较
        2 孙一奎肾命学说重元气
        3 赵献可肾命学说重水火
        4 张介宾肾命学说重水火精气
    第六节 小结
第六章 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对《黄帝内经》的继承发扬
    第一节 对《黄帝内经》中精气阴阳学说的继承发扬
        1 天人相应理论
        2 精气学说
        3 阴阳学说
    第二节 对《黄帝内经》藏象理论的继承发扬
        1 命门与肾
        2 脾与肾
        3 三焦与相火
    第三节 对《黄帝内经》温补思想的继承发扬
        1 温补思想来源于《黄帝内经》
        2 处方思路来源于《黄帝内经》
    第四节 对《黄帝内经》病机治法的继承发扬
        1 命门之不足源于“过用”
        2 保命门之关键在于防止过用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在现代中医临床应用举隅
    第一节 现代名老中医医案研究流程
        1 数据来源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现代名老中医医案研究结果
        1 数据基本情况
        2 jaccard相关系数结果
        3 定量研究结果
        4 扎根理论研究结果
    第三节 现代名老中医治疗腰痛辨治思路
        1 扶正以治本
        2 驱邪以治标
        3 现代名老中医与明代温补学派诊治相似之处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2)隋唐五代佛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绪论
    一、佛医学定义
        1、佛医学与佛教医学
        2、佛医诞生和发展的原因
        3、佛医传承脉络
    二、隋唐五代佛医学文献界定
    三、隋唐五代佛医学文献类型
        1、佛经医药文献
        2、中医涉佛文献
        3、其他文献
第一章 隋唐五代佛医学发展背景
    一、隋前佛医学发展状况
    二、隋唐五代佛教发展对佛医学的影响
        1、佛经大量翻译
        2、佛教民间化的推广
        3、寺院的蓬勃发展
        4、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第二章 隋唐五代佛经医药文献研究
    第一节 佛经医药学术体系
        一、基础理论
        二、诊断
        三、治法总则
        四、方药
        五、治疗方法
        六、养生保健
        七、医德规范
    第二节 佛经医药特点探论
        一、以医喻佛,阐明佛理
        二、宗教特色,万病心生
        三、诸法众多,注重禅咒
        四、心法疗疾,身心共治
        五、佛门戒律,规范防治
        六、特色治疗,疗效显着
第三章 隋唐五代医僧及医事活动研究
    一、医僧辈出
        1、本土医僧
        2、来华医僧
    二、僧医的医事活动
        1、行医治病
        2、着书立说
        3、瞻病施药
        4、药事活动
        5、传播医学
第四章 佛经医药对中医学的影响
    一、佛教术语对中医的影响
    二、佛医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影响
        1、四大学说
        2、烦恼致病说
    三、佛医对中医治疗思想的影响
        1、药物疗法
        2、金针拨障术
        3、禅定疗法
        4、咒禁疗法
    四、佛医对中医养生思想的影响
        1、揩齿养生
        2、饮食养生
        3、服药养生
        4、持戒养生
    五、佛医对中医医德规范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中医学对佛医学的影响
    一、中医学对佛经医药的影响
        1、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吸收
        2、对中医病因观的吸收
        3、对中医诊断学的吸收
        4、对中医方药学的吸收
        5、对中医治疗方法的吸收
    二、中医学对中国佛医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 隋唐五代佛医学发展特点
    一、佛经医药特色鲜明,且呈现出中印医学交融的现象,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二、佛经医药与中国佛医并存,佛经医药的比重呈降低趋势
    三、隋唐五代时期佛医学已经形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隋唐五代佛经佛医文献简表
附录2 《续高僧传》中医僧
附录3 《宋高僧传》中医僧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孙思邈医德思想的文化根源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儒家仁爱思想在孙思邈医德思想中的体现
2 佛家慈悲观在孙思邈医德思想中的体现
3 道家“无己无为”思想在孙思邈医德思想中的体现

(5)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内涵
    1.1 医心“仁”
        1.1.1 天道为仁
        1.1.2 医为仁术
        1.1.3 慈悯万物
        1.1.4 医不嗜利
    1.2 医道“和”
        1.2.1 人天和合
        1.2.2 人际和谐
        1.2.3 形神合一
        1.2.4 调和疾病
    1.3 医术“精”
    1.4 医品“诚”
2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古代践行
    2.1 习医动机
        2.1.1 口实之需
        2.1.2 追名逐利
        2.1.3 举余而医
        2.1.4 传承家学
        2.1.5 疗养君亲
        2.1.6 保身逸志
        2.1.7 格物致知
        2.1.8 修德济世
    2.2 行医境界
        2.2.1 理想之境
        2.2.2 中上之境
        2.2.3 不足之境
    2.3 “大医”理想人格
        2.3.1 特色辨析
        2.3.2 现代启示
3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当代践行
    3.1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社会认知
        3.1.1 对象与方法
        3.1.2 结果分析
        3.1.3 讨论
    3.2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典范
        3.2.1 “国医大师精神”的提出
        3.2.2 “国医大师精神”的提炼
        3.2.3“国医大师精神”评析
        3.2.4 “国医大师精神”的当代价值
    3.3 中医医院的医院价值文化建设调查
        3.3.1 对象与方法
        3.3.2 结果分析
        3.3.3 讨论
        3.3.4 问题与思考
    3.4 儒家“家”文化视角下的医院文化建设反思
        3.4.1 传统儒家“家”本观念
        3.4.2 新儒家“家”文化
        3.4.3 和谐医院文化建设
        3.4.4 医院“家”文化建设实例
4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策略
    4.1 环境分析
        4.1.1 政策环境
        4.1.2 文化环境
    4.2 策略分析
        4.2.1 树立信仰
        4.2.2 抑扬结合
        4.2.3 众人拾柴
        4.2.4 互利双赢
        4.2.5 全媒体呈现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6)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
        (二)20世纪80年代至今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 主要着力点及创新点
    五 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的历史背景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 儒家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概况
        (二)天谴灾异说
        (三)仁政思想
        (四)民本思想
        (五)宗族互助思想
    二 佛教的慈善思想
        (一)佛教的传播
        (二)慈悲精神
        (三)因果报应
        (四)福田思想
    三 道教的慈善思想
        (一)《太平经》中的慈善思想
        (二)其他经书中的慈善思想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方社会救助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灾害概况
    二 灾害救助措施
        (一)下诏罪己,检讨政策
        (二)削减开支,节用救荒
        (三)整顿吏治,省刑赦罪
        (四)赈济救恤,救荒活民
        (五)蠲免赋役,减轻负担
        (六)兴修水利,防御灾害
        (七)南朝时期水灾与救助的个案考察:建康水灾记录再认识
    三 贫弱群体救助
        (一)皇帝登基、改元救助
        (二)立后、立太子救助
        (三)皇帝出巡救助
        (四)朝廷日常和重大事件救助
        (五)地方政府官员救助
        (六)其他救助
    四 疫病救助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病
        (二)颁书办学,普及医学常识
        (三)发放药物,医治疾疫
        (四)埋骨助葬,防控疾疫
        (五)隔离消毒,重视预防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优抚
    一 优抚制度古已有之
    二 脱籍封爵制度
    三 休假制度
    四 抚恤制度
        (一)三国抚恤制度
        (二)晋朝抚恤制度
        (三)南朝抚恤制度
        (四)北朝抚恤制度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
    一 尊老恤老福利
        (一)“养老”对象的界定
        (二)大赦诏令中的养老救济
        (三)日常诏令中的养老救济
        (四)三老五更之礼
        (五)行乡饮酒礼
        (六)存留养亲制度
        (七)版授高年制度
        (八)赐几杖制度
    二 妇女儿童福利
        (一)妇女福利
        (二)儿童福利
    三 残疾人福利
        (一)残疾人日常救助
        (二)残疾人免役制度
    四 官员致仕福利
        (一)致仕年龄
        (二)致仕福利
    五 官办福利机构
        (一)六疾馆
        (二)孤独园
        (三)别坊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慈善
    一 佛教慈善活动
        (一)佛教慈善的宣传
        (二)魏晋南朝的佛教慈善活动
        (三)北朝佛寺的慈善活动
    二 道教慈善活动
        (一)以医疗救助促进道教传播
        (二)葛洪的医疗慈善
        (三)鲍姑的医疗慈善
        (四)陶弘景的医疗慈善
        (五)其他道教慈善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慈善救助
    一 宗族慈善救助
        (一)宗族救助的基本内容
        (二)宗族安全救济
        (三)宗族贫困救济
        (四)宗族养老育幼
    二 个人慈善救助
        (一)赈灾救荒
        (二)医疗救济
        (三)施棺助葬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基本古籍
    二 学术着作
    三 学位论文
    四 学术论文
附录
    附录:北魏汉译佛经所见“布施”词例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7)明清时期山陕会馆崇拜体系及其伦理意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明清时期的山陕会馆与神只崇拜
    第一节 山陕商帮和山陕会馆
        一、山陕商帮
        二、山陕会馆
    第二节 山陕会馆神只崇拜的产生与历史变迁
        一、山陕会馆神只崇拜的产生
        二、山陕会馆神只崇拜的发展
        三、山陕会馆神只崇拜的消亡
    第三节 山陕会馆神只崇拜产生的原因及山陕会馆的“馆庙合一”特点
        一、山陕会馆神只崇拜产生的原因
        二、山陕会馆的“馆庙合一”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清时期山陕会馆的崇拜体系
    第一节 山陕会馆的关公崇拜
        一、山陕会馆关公崇拜的缘起
        二、山陕会馆关公崇拜的表现和仪式
    第二节 山陕会馆的道教崇拜
        一、山陕会馆道教崇拜的缘起
        二、山陕会馆道教崇拜的表现
    第三节 山陕会馆的佛教崇拜
        一、山陕会馆佛教崇拜的缘起
        二、山陕会馆佛教崇拜的表现
    第四节 山陕会馆的行业神崇拜
        一、山陕会馆行业神崇拜的缘起
        二、山陕会馆行业神崇拜特点
    第五节 山陕会馆崇拜体系的特点与功能
        一、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特点
        二、山陕会馆崇拜体系的功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明清时期山陕会馆崇拜体系的伦理意涵
    第一节 儒家伦理与关公崇拜
        一、关公崇拜的忠义仁勇
        二、关公崇拜的伦理体验
    第二节 道教崇拜与尊道贵德
        一、道教的尊道贵德
        二、尊道贵德的伦理实践
    第三节 佛教崇拜与善恶果报
        一、佛教的善恶果报
        二、善恶果报的伦理实践
    第四节 行业神崇拜与德业相功
        一、行业神崇拜与德业相劝
        二、行业神崇拜与德业自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陕会馆崇拜体系的文化融合与文化认同
    第一节 山陕会馆崇拜体系的文化融合
        一、同籍文化的融合
        二、异籍文化的融合
        三、客地文化的融合
    第二节 山陕会馆崇拜体系的文化认同
        一、明清时期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
        二、山陕商人的文化自觉
        三、山陕会馆商业风险中的神灵性
    本章小结
结束语
附录一 明清时期(部分现存)山陕会馆神只崇拜一览表
附录二 河南、安徽、山东等省山陕会馆及解州关帝庙考察情况
参考文献
学术简历
致谢

(8)孙思邈德性医学伦理思想发微(论文提纲范文)

1 “珍重生命”是孙思邈德性医学伦理思想的初心和高义
2 “学养精术”是孙思邈德性医学伦理思想的根基和保障
3 “见诚于行”是孙思邈德性医学伦理思想的高标和行为
4 孙思邈德性医学伦理思想今用问题的思考

(9)傅山医学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道德和伦理
        1.3.2 医学伦理思想和医学伦理学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 傅山医学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1 政治背景
    2.2 经济背景
    2.3 思想背景
    2.4 文化背景
3 傅山医学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3.1 儒学影响
        3.1.1 医乃仁术
        3.1.2 知医为孝
    3.2 道学影响
        3.2.1 身为命依
        3.2.2 知有不尽
    3.3 佛学影响
        3.3.1 众生平等
        3.3.2 身心共调
4 傅山医学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4.1 首重医德,爱众利众
    4.2 最讲实用,医以济世
    4.3 苛求医术,千锤百炼
    4.4 深恶名利,一世清廉
    4.5 痛斥等级,人人平等
    4.6 抨击旧礼,关爱女性
5 傅山医学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5.1 以人为本的医疗态度
        5.1.1 一视同仁
        5.1.2 贵命重生
        5.1.3 先公后私
    5.2 以律为准的医疗规范
        5.2.1 重义轻利
        5.2.2 力求慎独
        5.2.3 持之以恒
    5.3 以艺为精的敬业精神
        5.3.1 精益求精
        5.3.2 注重实践
        5.3.3 勇于创新
    5.4 以爱为媒的医疗理念
        5.4.1 换位思考
        5.4.2 力行安慰
        5.4.3 关爱女性
6 傅山医学伦理思想的局限之处
    6.1 政治性
    6.2 单向性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孙思邈生命哲学思想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孙思邈的生平、着作和历史背景
    第一节 孙思邈的生平与着作
        一、孙思邈的生平
        二、孙思邈的着作
    第二节 孙思邈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思想背景
第二章 孙思邈生命哲学中的道论
    第一节 《道德经》对孙思邈修道养生思想的影响
        一、老子的治未病和动态养生的修道思想对孙思邈的影响
        二、孙思邈对老子修道养生原则的引用发挥
    第二节 从两部《千金方》中解读孙思邈对道的理解
        一、孙思邈的修道、体道、悟道
        二、孙思邈的修道养生原则和方法
第三章 孙思邈生命哲学对儒、释、医思想的吸收与应用
    第一节 孙思邈生命哲学与儒家
        一、对仁、礼、孝的理解与实践
        二、对天人合一的吸收与借鉴
    第二节 孙思邈生命哲学与佛家
        一、佛教禅理与孙思邈的修道养生
        二、舍身度众对孙思邈医德观的影响
        三、孙思邈在药材的使用上深受佛教影响
    第三节 孙思邈生命哲学与医家
        一、孙思邈修道养生思想对中医的影响
        二、孙思邈修道养生实践与医道互融
第四章 孙思邈生命哲学思想的内涵
    第一节 孙思邈养性修命思想之渊源探析
        一、养性
        二、修命
        三、养性修命
    第二节 孙思邈养性修命思想的原则
        一、清静自然
        二、行善积德
        三、饮食有度
        四、宝精节欲
        五、运动行气
        六、四季顺时
    第三节 孙思邈养性修命思想的历史考察与实践
        一、孙思邈养性修命思想的历史考察
        二、孙思邈养性修命思想的实践
第五章 孙思邈生命哲学的思想特色
    第一节 唯物主义的辩证自然观
    第二节 孙思邈重视医德的精神
    第三节 孙思邈对术数学的运用和发挥
    第四节 孙思邈的房中养生与性科学
孙思邈年谱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试论儒佛道思想对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及其对《黄帝内经》继承发扬的研究[D]. 席崇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隋唐五代佛医学研究[D]. 梁玲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尹金红. 锦州医科大学, 2021
  • [4]孙思邈医德思想的文化根源探析[J]. 蒋立卫,梁尚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06)
  • [5]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研究[D]. 唐禄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研究[D]. 许秀文.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明清时期山陕会馆崇拜体系及其伦理意涵研究[D]. 李薇. 南京大学, 2020(04)
  • [8]孙思邈德性医学伦理思想发微[J]. 闫彦敬,马真,李亚军.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9(07)
  • [9]傅山医学伦理思想研究[D]. 张亚楠.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孙思邈生命哲学思想探究[D]. 贺剑英. 中央民族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论儒释道对孙思邈医德思想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