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神农丹(涕灭威)防治棉蚜试验

5%神农丹(涕灭威)防治棉蚜试验

一、5%神农丹(涕灭威)防治棉蚜的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任学祥[1](2011)在《噻虫胺替代涕灭威防治烟蚜理论基础及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探明噻虫胺对烟蚜的应用推广价值,研究噻虫胺防治烟蚜的应用技术,为替代涕灭威防治烟蚜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利用点滴法、叶片浸渍法和叶柄内吸法测定了噻虫胺对烟蚜的毒力,以浸渍法测定了PBO、TPP和DEM对噻虫胺的增效作用,检测了噻虫胺在亚致死剂量LC6、LC15和LC30下对烟蚜体内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力影响,测定了不同浓度噻虫胺、噻虫胺与DEM对离体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抑制作用;同时以煤矸石为载体制备了5%噻虫胺颗粒剂,并检测了5%噻虫胺颗粒剂对烟草植株生长的影响和对烟蚜的持效性,研究结果如下:1、室内毒力试验结果表明:噻虫胺对烟蚜点滴、浸渍和内吸LC50分别为1.891,2.341和1.303 mg/L,毒力都很高,说明噻虫胺对烟蚜具有较好的毒力效果,通过比较可知,噻虫胺对烟蚜具有更高的内吸毒力。2、以浸渍法测定了PBO、TPP和DEM对噻虫胺的增效作用,3种酶抑制剂分别与噻虫胺按1:1混用,增效结果表明:PBO对噻虫胺增效达2.41倍,增效作用显着;TPP对噻虫胺增效达1.52倍,增效作用也较明显;DEM对噻虫胺无增效作用。3、以噻虫胺LC30浓度处理烟蚜,处理后24 h其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受到显着抑制,抑制率达41.2%;以LC15和LC30浓度的噻虫胺处理烟蚜,处理后24 h其体内羧酸酯酶比活力分别是对照的1.29和1.36倍,噻虫胺对烟蚜体内羧酸酯酶有显着诱导激活作用;以LC6、LC15和LC30浓度噻虫胺处理烟蚜24 h后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酶活力则受到显着抑制,抑制率分别达7.9%、11.9%和22.7%;离体酶抑制试验显示,0.12.5 mg/L噻虫胺对烟蚜离体羧酸酯酶活性无显着性影响,噻虫胺和噻虫胺与DEM1:1混配对离体谷胱甘肽-S-转移酶有较显着的抑制作用,I50分别为2.5474和0.2341 mg/L。4、以煤矸石为载体,用丙酮溶解吸附法制作了5%噻虫胺颗粒剂,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结果显示:噻虫胺线性方程为y=3.8909x+288.78,其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9;测得噻虫胺的标准偏差为0.78,变异系数为1.65%;测得噻虫胺的平均回收率为95.8%,噻虫胺颗粒剂平均质量分数为4.75%。5、药剂持效性结果显示:0.05 g和0.1 g噻虫胺颗粒剂对烟蚜的持效期大约为30 d,药效在95%以上,0.2 g及以上剂量噻虫胺颗粒剂持效期大约在35 d,期间药效在90%以上,35 d后噻虫胺控制效果减弱;5%涕灭威的药效转折期在40 d左右,比噻虫胺药效推后510天,其中0.05 g、0.1 g及0.2 g剂量的5%涕灭威颗粒剂的持效期在35天左右,药效在95%以上,0.5 g及1 g的5%涕灭威颗粒剂的持效期大约为50天,但有减弱趋势;根施5%噻虫胺颗粒剂的烟草植株的生长趋势与空白对照基本一致,各处理间差异不显着,说明5%噻虫胺颗粒剂对烟草植株的生长基本没有影响,可以应用于烟田蚜虫的防治。

张超逸[2](2010)在《N-甲基氨基甲酸芳酯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了N-甲基氨基甲酸芳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找到了一条有效的合成途径,并合成了18个新型N-甲基氨基甲酸芳酯类化合物,对所合成的18个化合物的结构用IR,1HNMR和13C NMR进行了表征,部分化合物的结构用ESI-MS进行了表征,并初步研究了所合成化合物的杀虫和杀菌活性。(1)以硫代氨基脲和几种羧酸为原料合成了9个2-烃基-5-氨基-1,3,4-噻二唑17a17i;再以噻二唑和水杨醛为原料合成了9个席夫碱18a18i;同时以取代苯胺分别和水杨醛、对羟基苯甲醛反应合成了相应的12个席夫碱18j18u。重点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生成席夫碱的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在乙醇溶液中加热回流时的产率最高。并且发现当噻二唑环上的取代基R为芳基时的产率比R为脂肪基时的产率高,且R为芳基时,苯上取代基为供电子基的产率高于取代基为吸电子基团的产率。(2)用NaBH4对所合成的21个席夫碱18进行还原得到了相应的氨基甲基苯酚19,发现还原由水杨醛与2-氨基-5-烃基-1,3,4-噻二唑反应生成的席夫碱的产率比还原由芳胺与醛反应生成的席夫碱的产率低。同时研究了“一锅法”合成氨基甲基苯酚19,即将醛与取代胺生成的席夫碱未经分离提纯,直接用NaBH4还原制备目标化合物。实验发现“一锅法”的反应收率比分步法的高;而且“一锅法”操作简单,产生废物少,是一类理想的绿色合成方法。(3)然后用所得到的氨基甲基苯酚19与异氰酸甲酯在Et3N的作用下反应得到了18个N-甲基氨基甲酸芳酯类化合物。对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合成的N-甲基氨基甲酸芳酯类化合物具有优良的杀菌活性,但是杀虫活性则较低。杀蚜虫活性稍高于杀红蜘蛛的活性。对于杀菌活性来说,对稻纹枯病菌的活性最高,有8个物质(20b、20e、20f、20i、20j、20n、20t、20u)对纹枯病菌的抑制率达到100%(剂量:500mg/L);其次是对菌核病菌的活性,20p和20t对菌核病菌的抑制率均达到了90.8%(剂量:25mg/L),20b、20k、20l的抑制率均大于70%。

尹翔宇[3](2008)在《陇县烟田烟蚜发生动态》文中指出烟蚜作为烟田生产的主要害虫,不但自身直接为害烟叶,还能够传播病毒病,影响烟株的正常生长。通过对陇县烟田调查研究发现,在2007年呈现单峰态势,在6月底种群数量达到最高峰。无翅蚜的发生从7月中旬开始,从此便进入了有翅蚜与无翅蚜两型共存的状态。烟蚜从顶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底部叶片扩散。随着烟株底部叶片采收,向杈上的叶片转移。直至烟株叶片去光,仍有无翅型烟蚜存在。黄板诱蚜结果表明,有翅蚜的迁飞高峰期出现在6月上旬。有翅蚜贯穿烟草栽培全程。到7月中旬,有翅蚜与无翅蚜两型并存,且有翅蚜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状态。这说明,烟田烟蚜不断有横向感染和多向来源的条件以及烟蚜发生期种内群体结构的复杂性,这是烟蚜在生产防治上控制困难的最基本根源。经过研究,无翅蚜的发生动态基本呈单峰趋势。无翅蚜的为害程度与光照无关,而与温湿度有关。烟田水平状态及烟株垂直分布,均呈现聚集型分布。在水平分布型上,除具有种性控制下的小区内聚核分布特点外,还受到环境影响,特别是风向影响。导致烟蚜发生的边际效应明显。随着烟株的叶片数增加,烟蚜种群重心逐渐上移,但总与顶部生长点保持在23片叶的距离。同生长期不同品种的株高不同,叶片数也有差异,烟蚜种群数量分布不同。顶部叶片的蚜虫量与整株的蚜虫量明显呈正相关关系。最顶部两片叶的蚜量直接影响到了整株烟蚜量的变化。从顶叶的数量可以判断整株的蚜量。基于此,完全可以以顶部2片叶的蚜虫量作为整株蚜量估测指示,并以此来确定防治指标,更为方便。调查与分析表明,品种“9717”,表现强的抗蚜能力,“秦烟96”次之。在陇县烟区,这两个品种应作为首选品种。在烟苗的旺长期用药的次数最多。从用药时间看,用药时间集中在9:00-12:00和15:00-20:00,且分别占总用药次数的44.74 %和39.47 %。在烟田普遍使用的是手动喷雾器,而较少使用机动喷雾器。笔者建议,尽快普及机动喷雾器,推广合理化使用方法。提高烟农的用药效率,并优化用药方法。

沈静[4](2007)在《鲁南主要烟区烟蚜的发生和综合控制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属于同翅目,蚜科,又称桃蚜,是烟草上的重要害虫。除直接刺吸汁液为害烟草外,还可分泌蜜露,并传播多种病毒病,严重影响烟叶的品质。本文以鲁南临沂费县烟区为代表,系统调查了烟蚜及其主要天敌在烟田的种群消长动态,烟草品种、施肥量和种植方式对烟蚜发生的影响,并研究了应用防虫网和膜下栽烟技术对烟蚜和病毒病发生的影响、化学药剂防治及综合控制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5和2006年的烟蚜田间种群消长均为双峰型曲线。第一个蚜量高峰期出现在5月底~6月初,第二个蚜量高峰期出现在7月中旬。2006年的两个蚜量高峰期的平均蚜量均高于2005年。2005和2006年伴随着烟蚜的消长,瓢虫的发生亦出现两个峰值,分别在6月上旬和7月下旬,与烟蚜田间发生高峰基本同步或略晚;蚜茧蜂仅有一个发生高峰在6月上旬,与烟蚜发生高峰基本同步,6月中旬后数量迅速下降。草蛉在烟田发生也呈现单峰型,但发生高峰出现较晚,在7月中下旬达到高峰,与烟蚜的田间第二个高峰基本一致。2.不同烟草品种对烟蚜的敏感性不同,在供试的9个烟草品种中,K326最敏感,ZC01、CF209、中烟201、KD6、NC89居中,K10、中烟100和CF201对蚜虫最不敏感,但2007年蚜虫发生的第二个最高峰均在7月上旬。烟草品种的抗病毒病的特性主要由品种本身的特性所决定与易感蚜性没有直接的相关性。3.烟草的种植方式不同对烟蚜的发生有明显的影响。在烟蚜发生的第二个高峰期(7月中旬),以纯作春烟和麦茬烟烟蚜的数量最多,次之为烟薯间作和烟花生间作,膜下烟上烟蚜的数量最少。但在6月底以前蚜虫的发生数量为纯作春烟>烟薯间作和烟花生间作>膜下烟和麦茬烟。4.烟田不同施肥量对烟蚜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空白对照上的烟蚜的数量最多,三种施肥量对烟蚜发生的影响不同,以52.5Kg/公顷和112.5Kg/公顷处理上烟蚜数量较多,而82.5Kg/公顷处理上烟蚜较少。5.覆盖防虫网可以有效的阻隔蚜虫,在移栽后40d田间调查,覆盖纱网处理的烟草上均无蚜虫发生。覆盖防虫网在有效的阻隔蚜虫的同时,有效的控制了病毒病的发病率,蚜传病毒CMV和PVY的发病率为0%,而未覆盖纱网地块上的平均发病率分别为5.78%和8.82%;普通花叶病毒TMV在覆盖防虫网地块上较未覆盖纱网地块上发生也减轻,覆盖纱网和未覆盖纱网地块上的平均发病率分别为2.97%、4.37%。覆网技术明显的提高了烟叶产量、质量和效益。6.膜下栽烟能够显着减少烟苗上烟蚜的数量,有效的阻挡了有翅蚜往烟苗上的第一次迁飞高峰,膜下烟上的蚜虫数量显着低于纯作春烟,仅占春烟的6.05%。膜下移栽烟苗同时能够减轻病毒病的发生,与普通栽培模式相比病毒病的发病率降低一半以上,烟叶的公顷产量、公顷产值和上等烟比例等均明显提高。7.25%噻虫嗪WG稀释2000倍喷雾处理烟苗,处理后15d对烟蚜的驱避率仍达50%以上,对蚜虫传播的病毒病有显着控制作用。室内毒力表明,吡虫啉、噻虫嗪和啶虫脒对烟蚜的LC50分别为0.9535mg/L、3.0303mg/L和4.2984mg/L,毒力分别是氧乐果的38.7倍、12.2倍和8.6倍,杀虫毒力都很高,其中又以吡虫啉的毒力最高。8.5%吡虫啉EC 2000倍、3000倍,25%噻虫嗪WG 8000倍、10000倍,3%啶虫脒EC 1500倍喷雾防治烟蚜,药后14 d的防效达100%,是防治烟蚜的理想药剂。5%涕灭威颗粒剂栽烟时根区施用,对烟蚜的控制期长,药后50d,用量为9000g/公顷、11250g/公顷和13500g/公顷的防效分别达93.6%、96.0%和98.0%,对蚜传病毒的控制效果达51.1%以上。9.研究组配适用于山东主要烟区的烟蚜综合防治技术。

陈琳[5](2007)在《瑞香狼毒灭蚜活性物质的结构优化和杀虫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农药创制研究中,以天然产物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研究、开发新农药品种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以具有活性的天然产物为先导化合物不仅可以更快、更经济的发现活性更高的类似物,而且因其内在的性能使产品更易符合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之需要。在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我们从瑞香狼毒中分离出了三个重要的具有杀虫活性的化合物,分别是1,5-二苯基-1-戊酮(A),1,5-二苯基-2-烯-1-戊酮(B)和1,5-二苯基-3-羟基-1-戊酮(C)。生物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1,5-二苯基-1-戊酮和1,5-二苯基-2-烯-1-戊酮对棉花蚜虫和麦二叉蚜具有较好的触杀毒性和拒食活性,其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47和0.23g/L,毒性实验表明化合物A和B对小鼠,白鼠和家兔毒性较低,属微毒级。化合物1,5-二苯基3-羟基-1-戊酮对菜粉蝶3龄幼虫的触杀致死中浓度(LC50)是0.48g/L。我们发现这些化合物与杀线虫剂Daphneolone,查尔酮,二氢查尔酮,黄烷酮等均具有C6-Cn-C6的基本结构,这个C6-Cn-C6基本结构可能对杀虫活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寻找到高效低毒的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品种,本文以C6-C5-C6为结构模板,采用分子相似方法,设计合成了两个系列共20个目标化合物,其中7个化合物未见任何报道。通过氢谱和气质联用谱对这些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认。并对目标化合物的灭蚜活性进行了生物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用杂环取代苯环能够提高化合物的活性,其中化合物呋喃甲酸苯丙酯显示了较好的活性,其致死中浓度LC50为0.85 g/l。这将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打下基础。

李云德[6](2006)在《5%神农丹(Aldicrab)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结线虫病是发生在蔬菜等植物上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不仅可造成30%~50%的产量损失,同时根结线虫危害危害作物又加重了枯萎病、根腐病等土传性真菌病害和部分细菌病害的发生[1] [2]。我国目前开发的防治植物根结线虫的主要品种有:甲基异柳磷、呋喃丹、丁硫克百威、杀线威、涕灭威、威百亩、溴甲烷及克线丹、三唑磷等。这些品种中由于多年使用,已产生严重的抗药性,效果逐年下降,而且有的品种属于高毒农药,危害较大,在部分地区已禁止使用[3][4][5][6]。因此开发防治根结线虫的高效低毒无公害的生物农药显得尤为重要。本试验研究历经多年,在13种国内外杀线虫剂农药中,筛选出国产农药5%神农丹。通过32次药剂试验、200余次示范证明:该药剂是当代优秀的强内吸杀线虫剂,同时可兼治蚜、螨、虱、蚧等顽固性害虫。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用量和多种施药方式,在防治各种植物线虫上,成功的摸索出最佳施药期,施药量和施药方式,使5%神农丹的综合用效应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剂型的农药品种,为防治甘薯、烟草、花生等作物上检疫性线虫病方面探讨出一条成功的防治新途经。研究结果表明,应用5%神农丹不用水,不用专用药械,地下施药,上下灭虫的施药方式,解决了广大丘陵旱区缺水,缺药械,运输不畅等防治病虫中的实际困难,为促进旱区普及病虫防治,提高防治质量,提供了一条简便宜行的新措施。研究还表明,5%神农丹隐蔽施药的方式,减少了地面打药次数,减轻了环境污染,保护了天敌昆虫,有利于生态平衡;可兼治了传毒昆虫,减轻了植物病毒病的发生,提高了作物的抗逆力,促进了植物健壮生长,最终达到提高产量和质量的目的。多次反复试验示范,在防治甘薯茎线虫病、烟草根结线虫病、花生根结线虫病、大豆孢囊线虫病、果树、花卉等作物害虫上都取得良好防治效果,其防效相当于15%铁灭克,高于3%呋喃丹15%,防治成本比铁灭克低压40%,在同等防治效果下,每公顷防治成本低10%左右。随着5%神农丹推广工作的进展,将对河南省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夺取连年丰收发挥重要作用。

曹威[7](2005)在《瑞香狼毒素灭蚜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作者采用系统溶剂分离法分级萃取得到瑞香狼毒根的几种提取物,取灭蚜生物活性最高的正己烷萃取物和氯仿萃取物,经大柱初分、中柱细分、合并薄层检测与反相层析制备瑞香狼毒素样品,经HPLC检测为纯样。 利用瑞香狼毒素对农业上几种常见的蚜虫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烟蚜(Myzus nicotianae B.)、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和甘蓝蚜(Brevicorvne brassicae L.)进行了触杀活性测定,触杀毒力LC50分别为232.16mg/L、373.0mg/L、252.89mg/L和734.32mg/L,具有较显着的毒杀活性。 通过连续观察蚜虫受药后72h内行为特征及中毒症状,发现蚜虫中毒症状与神经毒剂作用相类似。进一步研究瑞香狼毒素对棉蚜解毒水解酶系关键酶羧酸酯酶和对神经系统关键酶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发现瑞香狼毒素对这两种酶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抑制作用。5×103mg/L处理浓度的瑞香狼毒素丙酮溶剂对棉蚜酯酶、羧酸酯酶活性的抑制力分别为48%和56%。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效果显着,瑞香狼毒素5×103mg/L处理浓度的抑制力达到70%。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与生物活性试验中观察到的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结果一致,表明昆虫神经系统关键酶乙酰胆碱酯酶极有可能是瑞香狼毒素的作用靶标。

韩文素[8](2004)在《华北地区温室黄瓜病虫害发生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温室生态系统是人为创造的适合作物生长的独特生态环境。这种人为环境条件同时适于害虫种群的迅速增长和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危害,因而温室内病虫害的发生往往较露地更为严重。本研究基于温室生态系统的整体,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等领域的知识,探讨华北地区温室生态系统中黄瓜害虫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和病害侵染流行规律,分析天敌生物、土壤处理、生态环境(温度、湿度)、生物农药在温室生态系统中对害虫种群和病害的调控作用,以及这些因子之间的联合效应,揭示温室生态系统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应用群落结构、种群动态、相对丰富度等指标,对日光温室内黄瓜主要虫害消长动态和主要病害发展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病虫害管理措施,对虫害和病害的种群动态均有显着的影响。综控温室害虫的种群数量远远低于化控温室,害虫种群消长缓慢;综控温室病害发生病情指数远远小于化控温室,病害种类少于化控温室,而综控温室内有益生物数量多于化控温室。(2)在温室内释放浆角蚜小蜂、食蚜瘿蚊对温室白粉虱、蚜虫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经多次释放,浆角蚜小蜂对温室白粉虱的寄生率高达77.5%,能在温室内建立相对稳定的种群;保持1∶20的益害比释放食蚜瘿蚊可以在较长时间内有效控制黄瓜上蚜虫的种群数量。(3)土传病害是温室作物减产的关键因素,多年来农户一直用高毒药剂防治,是温室作物农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原因。本试验在温室空闲期用低毒新型杀虫杀菌剂大扫灭(dazomet)进行土壤处理,表明在整个温室黄瓜生长期,能有效地控制根结线虫的危害和黄瓜枯萎病的发生蔓延。使用2年左右的温室,可用15g/m2进行防治,使用5年左右的温室,可用30g/m2进行防治。(4)生物农药能减少病虫害损失,又能与环境相容,是综控温室天敌或生态防治失控时,作为一种补救措施施用,也可以在病虫害发生较重时将生物农药与天敌释放技术协调使用。本试验采取几种生物药剂对温室黄瓜上的主要病虫害进行防治,结果表明:3×107孢子/ml的蜡蚧轮枝菌水剂能有效防治温室白粉虱若虫,采用超低量喷雾器喷施效果优于普通喷雾器;百草一号(0.36%苦参碱水剂)、菜喜(多杀菌素)、爱福丁(阿维菌素)可有效防治温室白粉虱成虫,扑虱灵(25%噻嗪酮)可有效防治温室白粉虱若虫,百草一号可有效防治蚜虫,爱福丁能有效防治斑潜蝇;春雷霉素能有效防治灰霉病,多抗霉素能有效防治霜霉病,农抗120能有效控制白粉病。(5)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原菌生长的环境,即生态防治。本实验通过调节温室的温湿度,初步对病害的防治进行了研究。本文分析了温室生态系统中害虫和病害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天敌释放技术、土壤处理技术、生物农药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对温室病虫害进行控制与管理,初步建立了温室生态系统对病虫害进行控制与管理的技术体系。

农三师四十四团农技推广站[9](2000)在《5%神农丹(涕灭威)防治棉蚜的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严和,王自金[10](2000)在《对隐蔽施药防治棉花害虫效果的探讨》文中认为

二、5%神农丹(涕灭威)防治棉蚜的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神农丹(涕灭威)防治棉蚜的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噻虫胺替代涕灭威防治烟蚜理论基础及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烟蚜的防治及抗药性研究
        1.1.1 烟蚜的危害特点及药剂防治现状
        1.1.2 烟蚜的抗性现状
        1.1.3 噻虫胺对烟蚜的抗性机理研究现状
        1.1.4 影响棉蚜抗药性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2 噻虫胺的特点及应用现状
    1.3 噻虫胺的抗性问题研究现状
    1.4 颗粒剂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1.5 噻虫胺对烟蚜天敌等的研究现状
    1.6 噻虫胺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试剂和主要仪器
        2.1.1 供试药剂
        2.1.2 主要供试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供试昆虫
        2.2.1 供试蚜虫及饲养
    2.3 毒力测定方法
        2.3.1 毛细管点滴法
        2.3.2 叶片浸渍法
        2.3.3 叶柄内吸法
    2.4 增效剂活体增效作用测定
    2.5 生化测定方法
        2.5.1 羧酸酯酶活性的测定
        2.5.2 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测定
        2.5.3 谷胱甘肽-S-转移酶测定
        2.5.4 酶源蛋白质含量测定
    2.6 离体酶活性测定
        2.6.1 酶液制备
        2.6.2 测定方法
    2.7 5%噻虫胺颗粒剂的配置及质量检测
        2.7.1 颗粒剂的配置
        2.7.2 5%噻虫胺颗粒剂分析方法研究
    2.8 噻虫胺颗粒剂对烟蚜的药效测定及对烟草植株的影响
        2.8.1 5%噻虫胺颗粒剂及5%涕灭威颗粒剂对烟蚜的持效性测
        2.8.2 5%噻虫胺颗粒剂对烟草植株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噻虫胺替代涕灭威防治烟蚜效果评估
        3.1.1 噻虫胺对烟蚜的作用方式及毒力研究
        3.1.2 噻虫胺对烟蚜的致毒机理研究
        3.1.2.1 噻虫胺亚致死浓度对烟蚜AChE 比活力的影响
        3.1.2.2 噻虫胺亚致死浓度对烟蚜CarE 比活力的影响
        3.1.2.3 噻虫胺对烟蚜离体CarE 的抑制作用
        3.1.2.4 噻虫胺亚致死浓度对烟蚜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的影响
        3.1.2.5 噻虫胺、噻虫胺+DEM 对烟蚜离体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抑制作用
        3.1.2.6 酶抑制剂对噻虫胺的毒力的影响
    3.2 噻虫胺对烟蚜的应用技术研究
        3.2.1 噻虫胺颗粒剂及涕灭威颗粒剂对烟蚜的药效对比测定
        3.2.2 噻虫胺及涕灭威颗粒剂对烟草安全性试验结果
        3.2.2.1 5%噻虫胺颗粒剂对烟草植株株高的影响
        3.2.2.2 5%噻虫胺颗粒剂对烟草植株茎粗的影响
        3.2.2.3 5%噻虫胺颗粒剂对烟叶产量的影响
        3.2.3 噻虫胺颗粒剂质量检测结果
        3.2.3.1 色谱条件的选择
        3.2.3.2 分析方法的线性相关试验
        3.2.3.3 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测定
4.讨论
    4.1 涕灭威的替代问题研究
    4.2 噻虫胺对烟蚜的生化机理研究
    4.3 噻虫胺颗粒剂的研制及应用
5.结论
6 参考文献
7.致谢
8.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N-甲基氨基甲酸芳酯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氨基甲酸酯类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1.2.1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1.2.2 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1.3 氨基甲酸酯类物质的合成
    1.4 本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N-甲基氨基甲酸芳酯的合成与结果讨论
    2.1 合成路线设计
    2.2 2-氨基-5-烃基-1,3,4-噻二唑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2.2.1 2-氨基-5-烃基-1,3,4-噻二唑类化合物17 的合成
        2.2.2 波谱分析
        2.2.3 2-氨基-5-烃基-1,3,4-噻二唑生成的反应机理
    2.3 席夫碱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2.3.1 含 1,3,4-噻二唑基席夫碱类化合物~ 118 的合成
        2.3.2 苯胺类席夫碱化合物~218 的合成
        2.3.3 波谱分析
        2.3.4 席夫碱生成的反应机理
    2.4 氨基甲基苯酚19 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2.4.1 氨基甲基苯酚19 的合成(分步法)
        2.4.2 氨基甲基苯酚19 的合成(“一锅法”)
        2.4.3 波谱分析
    2.5 N-甲基氨基甲酸芳酯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2.5.1 N-甲基氨基甲酸芳酯20 的合成
        2.5.2 波谱分析
第三章 N-甲基氨基甲酸芳酯的生物活性
    3.1 杀菌活性
    3.2 杀虫活性
第四章 实验部分
    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1.1 主要试剂及规格
        4.1.2 主要仪器及规格
    4.2 2-氨基-5-烃基-1,3,4-噻二唑类化合物17 的制备
    4.3 席夫碱类化合物18 的制备
    4.4 氨基甲基苯酚19 的制备
    4.5 N-甲基氨基甲酸芳基酯20 的制备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部分谱图)

(3)陇县烟田烟蚜发生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烟蚜的直接为害及次生为害
        1.1.1 烟蚜对烟草的直接为害
        1.1.2 烟蚜的次生为害
    1.2 烟蚜的生活史规律
        1.2.1 烟蚜的生活史
        1.2.2 烟蚜田间发生规律
    1.3 烟蚜空间格局与种群动态
        1.3.1 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1.3.2 烟蚜的时序动态
        1.3.3 烟蚜动态影响因子
    1.4 烟蚜化防研究现状
        1.4.1 药剂选择
        1.4.2 烟蚜的防治
        1.4.3 化学防治存在的问题
        1.4.4 烟蚜化学防治展望
    1.5 陇县烟田烟蚜发生动态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田概况
        2.1.1 烟田选择
        2.1.2 种植品种
        2.1.3 烟田管理
    2.2 调查方法
        2.2.1 烟蚜动态变化的系统调查
        2.2.2 无翅蚜盆栽试验
        2.2.3 田间用药方式的调查
    2.3 数据处理
        2.3.1 聚类分析
        2.3.2 烟蚜空间分布型
        2.3.3 烟株生长期蚜量与叶位关系
        2.3.4 差异显着性比较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烟田烟蚜种群时序动态
        3.1.1 烟蚜种群动态
        3.1.2 有翅蚜动态
        3.1.3 盆栽烟株烟蚜无翅蚜动态
        3.1.4 烟蚜在田间及盆栽烟株上的动态与烟蚜管理的关系
        3.1.5 烟蚜种群聚类分析
    3.2 烟蚜种群空间分布
        3.2.1 烟蚜田间水平分布
        3.2.2 不同生境烟田烟蚜分布
        3.2.3 烟田烟蚜空间分布型
        3.2.4 烟蚜在烟株上的垂直分布
        3.2.5 烟株各叶位烟蚜种群量变化
    3.3 烟草品种的抗蚜性比较
        3.3.1 不同烟草品种上烟蚜种群动态
        3.3.2 不同品种间烟蚜种群差异性比较
    3.4 烟田用药情况调查
        3.4.1 用药次数
        3.4.2 用药时间的选择
        3.4.3 用药方式的选择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烟田烟蚜时序动态
        4.1.2 烟蚜田间空间分布
        4.1.3 不同烟草品种的实际感蚜程度比较
        4.1.4 烟田用药情况调查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鲁南主要烟区烟蚜的发生和综合控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烟蚜的发生与防治现状
    1.2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烟蚜和主要天敌昆虫田间消长动态
    2.2 烟田主要生态因子对烟蚜发生的影响
        2.2.1 烟草品种
        2.2.2 不同种植方式
        2.2.3 烟田不同施肥量
    2.3 烟蚜防治技术的研究
        2.3.1 防虫网对烟蚜发生和烟草产量质量的影响
        2.3.2 膜下栽烟防蚜技术
        2.3.3 化学防治
        2.3.3.1 供试药剂
        2.3.3.2 室内毒力测定
        2.3.3.3 噻虫嗪驱避作用测定
        2.3.3.4 田间药效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鲁南主要烟区烟蚜和主要天敌的田间消长动态
        3.1.1 烟蚜田间种群消长动态
        3.1.2 烟蚜主要天敌的田间种群消长动态
    3.2 烟田主要环境因子对烟蚜发生的影响
        3.2.1 烟草品种对烟蚜发生的影响
        3.2.1.1 不同烟草上烟蚜的种群发生动态
        3.2.1.2 烟草品种与烟草病毒病发生的影响
        3.2.2 烟草不同种植方式对烟蚜发生的影响
        3.2.3 烟田不同施肥量对烟蚜发生的影响
    3.3 烟蚜防治技术的研究
        3.3.1 防虫网对烟蚜发生和烟草产量质量的影响
        3.3.2 膜下栽烟防蚜技术
        3.3.2.1 膜下栽烟对烟蚜和病毒病发生的影响
        3.3.2.2 小苗移栽技术要点
        3.3.3 化学防治
        3.3.3.1 室内毒力
        3.3.3.2 噻虫嗪驱避作用
        3.3.3.3 田间药效试验
    3.4 烟蚜综合控制技术
4 讨论
    4.1 膜下小苗移栽技术的优点、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措施
    4.2 药剂防治的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瑞香狼毒灭蚜活性物质的结构优化和杀虫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棉蚜概述
    2 瑞香狼毒的研究概况
    3 结构优化对新药发现的意义
    4 本实验的思路和意义
第一章 瑞香狼毒灭蚜活性物质类似物的合成
    1 试剂和仪器
    2 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 结果与讨论
第二章 瑞香狼毒灭蚜活性物质类似物的杀虫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4 总结
第三章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或已接收的论文
致谢

(6)5%神农丹(Aldicrab)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生物学持性
    1.2 线虫为害特点
    1.3 农业综合防治
    1.4 药剂防治
    1.5 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杀线虫剂的筛选
        2.1.1 试验目的
        2.1.2 供试药剂
        2.1.3 试验处理
    2.2 5%神农丹不同施药方式、施药量的研究
        2.2.1 试验目的
        2.2.2 供试药剂
        2.2.3 试验方法
    2.3 5%神农丹对甘薯茎线虫病防治最佳施药量试验
        2.3.1 试验目的
        2.3.2 试验方法
    2.4 5%神农丹防治烟草药效试验
        2.4.1 试验目的
        2.4.2 供试药剂及处理
        2.4.3 试验设计
    2.5 5%神农丹对花生根结线虫的药效试验
        2.5.1 试验目的
        2.5.2 试验方法
    2.6 5%神农丹对果树的药效试验
        2.6.1 试验目的
        2.6.2 试验方法
    2.7 5%神农丹防治花卉害虫药效试验
        2.7.1 试验目的
        2.7.2 试验方法
    2.8 5%神农丹防治玉米害虫药效试验
        2.8.1 试验目的
        2.8.2 试验方法
    2.9 5%神农丹防治棉花蚜虫
        2.9.1 试验目的
        2.9.2 试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杀线虫剂的筛选
    3.2 5%神农丹不同施药方式、施药量的研究
    3.3 5%神农丹防治甘薯茎线虫病
    3.4 5%神农丹防治烟草病虫害
    3.5 5%神农丹防治花生根结线虫
    3.6 5%神农丹防治果树害虫
    3.7 5%神农丹防治花卉害虫
    3.8 5%神农丹防治玉米害虫
    3.9 5%神农丹防治棉花蚜虫
第四章 结论
    4.1 神农丹防治害虫的优点
    4.2 神农丹的应用技术
    4.3 应用5%神农丹应注意的事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瑞香狼毒素灭蚜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部分:瑞香狼毒素(1,5-二苯基-2-烯-1-戊酮)的制备及生物活性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 讨论及小结
第二部分:瑞香狼毒素对不同种类蚜虫的生物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 讨论及小结
第三部分:瑞香狼毒素对棉蚜毒性作用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 讨论及小结
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声明
致谢

(8)华北地区温室黄瓜病虫害发生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温室黄瓜病虫害发生现状
    1.2 温室黄瓜病虫害发生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温室生态系统
        1.2.2 群落生态学与生物群落
        1.2.3 种群及种群动态
        1.2.4 病虫害的综合控制与管理
        1.2.5 生物防治的可持续性
        1.2.6 病虫害的环境控制与管理(生态防治)
    1.3 温室生态系统黄瓜病虫害研究的有关进展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温室生态系统(黄瓜)病虫害的发生动态
        2.1.1 调查时间与地点
        2.1.2 温室类型
        2.1.3 温室环境
        2.1.4 实验方案
        2.1.5 调查方法
        2.1.6 数据处理
        2.1.6.1 丰富度(S)与相对丰富度(m`)
        2.1.6.2 优势集中性指数(C)
        2.1.6.3 病情指数
    2.2 浆角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的应用研究
        2.2.1 试验温室概况
        2.2.2 供试天敌
        2.2.3 白粉虱的数量动态的调查
        2.2.4 浆角蚜小蜂对白粉虱若虫寄生率的调查
        2.2.5 放蜂方法、数量与时间
    2.3 食蚜瘿蚊防治蚜虫的应用研究
        2.3.1 试验温室概况
        2.3.2 供试天敌
        2.3.3 调查方法
        2.3.4 释放时间、数量
    2.4 温室土壤处理试验
        2.4.1 试验时间、地点
        2.4.2 供试药剂
        2.4.3 不同药剂量对根结线虫的防效实验
        2.4.4 土壤处理温室与土壤未处理温室植株发病情况比较
        2.4.5 施药方法
        2.4.6 根结线虫调查方法
        2.4.7 黄瓜枯萎病调查方法
    2.5 蜡蚧轮枝菌对白粉虱若虫的室内药效测定
    2.6 使用普通喷雾器与超低量喷雾器的防效实验
    2.7 生物农药对黄瓜病虫害的防效试验
        2.7.1 生物农药种类、来源
        2.7.1.1 生物杀虫剂
        2.7.1.2 生物杀菌剂
        2.7.2 试验方法
        2.7.3 调查方法
    2.8 温室黄瓜病害生态防治试验
        2.8.1 实验设计
        2.8.2 病害调查方法
        2.8.3 高温闷棚实验操作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温室生态系统(黄瓜)病虫害的发生动态
        3.1.1 温室白粉虱的发生动态
        3.1.2 温室瓜蚜的发生动态
        3.1.3 温室美洲斑潜蝇的发生动态
        3.1.4 温室生态系统黄瓜主要虫害的丰富度与相对丰富度
        3.1.5 温室生态系统黄瓜主要虫害的优势集中性指数
        3.1.6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动态
        3.1.7 黄瓜白粉病的发生动态
        3.1.8 黄瓜灰霉病的发生动态
    3.2 浆角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的应用研究
        3.2.1 温室白粉虱成虫与若虫的种群数量动态
        3.2.2 浆角蚜小蜂对白粉虱若虫的寄生率
    3.3 食蚜瘿蚊防治蚜虫的应用研究
        3.3.1 食蚜瘿蚊对蚜虫防效
        3.3.2 释放食蚜瘿蚊后蚜虫种群数量动态
    3.4 温室土壤处理试验
        3.4.1 不同药剂量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
        3.4.2 土壤处理与未土壤处理的根结线虫发病情况比较
        3.4.3 土壤处理与未土壤处理的枯黄萎病发病情况比较
    3.5 蜡蚧轮枝菌对白粉虱若虫的室内药效测定
    3.6 使用普通喷雾器与超低量喷雾器的防效实验
    3.7 生物农药对黄瓜病虫害的防效试验
        3.7.1 各种药剂对温室黄瓜上白粉虱的防治效果
        3.7.2 各种药剂对温室黄瓜上蚜虫的防治效果
        3.7.3 各种药剂对温室黄瓜上斑潜蝇的防治效果
        3.7.4 各种生物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
        3.7.5 各种生物药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
        3.7.6 各种生物药剂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效
    3.8 温室黄瓜病害生态防治试验
第四章 小结与讨论
    4.1 温室生态系统黄瓜病虫害的发生动态
    4.2 浆角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的应用研究
    4.3 食蚜瘿蚊防治蚜虫的应用研究
    4.4 温室土壤处理试验
    4.5 蜡蚧轮枝菌对白粉虱若虫的室内药效测定
    4.6 使用普通喷雾器与超低量喷雾器的防效实验
    4.7 生物农药对黄瓜病虫害的防效试验
    4.8 温室黄瓜病害生态防治试验
    4.9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5%神农丹(涕灭威)防治棉蚜的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噻虫胺替代涕灭威防治烟蚜理论基础及应用技术研究[D]. 任学祥.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2]N-甲基氨基甲酸芳酯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张超逸. 湖南科技大学, 2010(05)
  • [3]陇县烟田烟蚜发生动态[D]. 尹翔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4]鲁南主要烟区烟蚜的发生和综合控制技术的研究[D]. 沈静. 山东农业大学, 2007(04)
  • [5]瑞香狼毒灭蚜活性物质的结构优化和杀虫活性研究[D]. 陈琳. 四川大学, 2007(05)
  • [6]5%神农丹(Aldicrab)应用技术研究[D]. 李云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6)
  • [7]瑞香狼毒素灭蚜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D]. 曹威. 四川大学, 2005(02)
  • [8]华北地区温室黄瓜病虫害发生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D]. 韩文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1)
  • [9]5%神农丹(涕灭威)防治棉蚜的试验[J]. 农三师四十四团农技推广站. 新疆农业科学, 2000(S1)
  • [10]对隐蔽施药防治棉花害虫效果的探讨[J]. 张严和,王自金. 石河子科技, 2000(05)

标签:;  ;  ;  ;  ;  

5%神农丹(涕灭威)防治棉蚜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