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海洋放线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放线菌,海洋,产物,霉菌,黄曲霉,活性,次级。
海洋放线菌论文文献综述
孙金柱[1](2019)在《一株海洋放线菌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放线菌,尤其是链霉菌,作为抗生素的重要来源,一直以来都是天然产物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德国北海海水中分离到的一株海洋放线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16S r DNA测序鉴定其与链霉菌Streptomyces sp.strain nenu_DS_21有99%的同源性。本实验将该菌编号为AC1。通过初期大米培养基发酵,发现其代谢产物种类丰富,且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部分对水稻纹枯病菌、梨黑斑病菌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对该菌采用大米发酵以及高氏一号液体培养基发酵,之后用硅胶柱、凝胶柱、C18反相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柱等色谱分离纯化方法结合薄层色谱分析对其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对分离得到的代谢产物成分采用质谱(MS)以及1D和2D核磁(1H-NMR、13C-NMR、HMBC、HSQC)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并进行抑菌活性的研究,最终结果如下:(1)从AC1的大米发酵代谢产物中分离出了编号为I-VIII共8个单体化合物。其中I号化合物为2,3-dihydroxybenzamide,II号化合物为pyramidamycin B,VIII号化合物为flufuran,V、VI、VII号化合物为首次从自然界中分到的酰胺类天然产物,III、IV为新的化合物。I,II,III,IV,VII号化合物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V,VI,VIII号化合物为呋喃类化合物。从高氏一号液体发酵代谢产物当中分到了IX和X两个单体化合物.其中IX号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3-[(3'-amino-3'-oxoprop-1'-en-2'-yl)oxy]benzamide。X号化合物为新的链型酰胺类化合物。在分离鉴定的10个化合物当中,VIII化合物为该菌产生的主要成分。(2)将分离得到的10个化合物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对番茄灰霉病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梨黑斑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玉米大斑病菌5种植物病原真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叁种病原细菌作体外抗菌实验,筛选其中具有抗菌活性的成分,其中VIII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都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V,VI化合物则表现出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活性。X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两种细菌有一定的抑制效果。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对以上活性成分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得VIII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MIC分别为(128μg/m L,128μg/m L,256μg/m L),MBC分别为(512μg/m L,512μg/m L,512μg/m L)。化合物V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为128μg/m L,MBC为512μg/m L,VI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为256μg/m L,MBC为512μg/m L。X化合物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分别为(256μg/m L,256μg/m L),MBC分别为(512μg/m L,1024μg/m L)。综上所述,本课题以一株海洋放线菌为研究对象,从其发酵物中分离到了10个单体化合物,其中6个为分离到的新的天然产物,4个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证明这株放线菌具有开发新的杀菌剂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于鑫,韦霞,冯婵,范倩,王思玉[2](2019)在《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 novaecaesareae次生代谢产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南海来源链霉菌Streptomyces novaecaesareae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经多种柱色谱技术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并结合文献数据比对鉴定其结构分别为:环(4-羟基-L-脯-D-苯丙)二肽(1)、环(4-羟基-L-脯-L-苯丙)二肽(2)、环(4-羟基-L-脯-D-脯)二肽(3)、环(4-羟基-L-脯-L-亮)二肽(4)、环(L-脯-L苯丙)二肽(5)、环(L-亮-L-脯)二肽(6)、环(D-脯-L-亮)二肽(7)、环(8-羟基-L-脯-D-异亮)二肽(8)、N-(4-氧代戊基)-乙酰胺(9)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0)。化合物1-9为叶立德类化合物,且1、3和7含有自然界中不常见的D构型氨基酸。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Streptomyces novaecaesareae中分离得。(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曹利,车程川,刘金锋,巩志金,梁光杰[3](2019)在《拮抗黄曲霉海洋放线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从黄海海域沉积物中筛选一株能高效抑制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的海洋放线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并以抑菌圈直径为响应值,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及响应面试验对其产抑菌活性物质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筛选获得一株对黄曲霉抑制活性较高的菌株B11,并鉴定其为锈赤蜡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rubiginosohelvolus);菌株B11产抑菌活性物质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及接种量,最优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9℃、发酵时间11d、接种量5%。在此最优发酵条件下,抑菌圈直径达到(2.9±0.15)cm,抑菌圈直径比优化前(1.4±0.15)cm增大51.72%。(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03期)
梁光杰[4](2019)在《抗菌海洋放线菌的筛选及其次级代谢物的分离与结构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放线菌是多种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潜在来源,在微生物药物开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海洋放线菌由于其特殊的生长环境造成了与陆地放线菌不同的代谢途径,能够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是天然药用化合物的重要生产者。从不同海洋环境中筛选放线菌,并对其次级代谢产物分离提取寻找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日照海岸线海洋沉积物中放线菌的筛选,揭示了日照海岸线放线菌的分布、抑菌潜力及其多样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五种不同的筛选培养基以及五种不同的预处理方法进行放线菌的筛选一共得到208株放线菌。牛津杯法被用来检测抑菌活性,其中91株具有抑菌活性。35株对产气杆菌(Aerobacter aerogenes)CGMCC 1.183有抑制作用,25株对变形杆菌(Proteus)CGMCC 1.491有抑制作用,17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ATCC25923有抑制作用,9株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ATCC25922有抑制作用,2株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GMCC 1.15148有抑制作用,3株对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CGMCC 3.3950有抑制作用。然后,选取25株抗菌活性较好的菌株,以16S rRNA基因为基础,对其进行系统进化研究,25株菌可以分为22个种,属于叁个不同的属:链霉菌属(18株),拟诺卡氏菌属(4株)和糖单胞菌属(3株)。(2)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海洋灰略红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rubens)SSGRZ-F8菌株最佳发酵条件。在此实验中结果表明菌株SSGRZ-F8产抑菌活性物质的最佳培养时间为11天,最佳接种量为8%,最佳培养温度为30℃,最佳初始pH为8。通过发酵条件的优化,菌株SSGRZ-F8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杆菌以及变形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提高了8 mm、12 mm、7 mm。同时进行了菌株所产抑菌活性物质性质的研究,发现抑菌活性物质具有较好的酸碱稳定性、热稳定性、光照稳定性以及遗传稳定性。(3)运用葡聚糖凝胶LH-20柱层析、反向MPLC以及HPLC等分离方法从发酵液有机相中分离得到5个单体化合物。利用一维核磁、二维核磁以及LC-MS鉴定五个化合物分别为:化合物1[cyclo(L-Val-L-Pro)]、化合物2[cyclo(L-Pro-L-Leu)]、化合物3[cyclo(L-Pro-L-Tyr)]、化合物4(N-acetyltyramine)、化合物5[cyclo(L-Pro-L-Phe)]。运用732阳离子交换树脂、AB-8大孔树脂以及葡聚糖凝胶G-25柱层析等分离方法从发酵液水相中得到复合物Z3.(4)对化合物1-5和复合物Z3进行了生物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是160μg/mL、120μg/mL、100μg/mL,化合物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是180μg/mL、150μg/mL、130μg/mL,复合物Z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是100μg/mL、30μg/mL、20μg/mL。同时还发现化合物1、2、3、5能够抑制A549细胞的侵袭与迁徙。(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3-10)
曹利[5](2019)在《抗生海洋放线菌的筛选及其次级代谢物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放线菌由于特殊的生态环境可能会产生各种不同于陆地微生物的生物活性物质,进而可以从中找到新的有效药物分子来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及治疗肿瘤等恶性疾病。本研究对日照海洋沉积物中的海洋放线菌进行分离筛选,并对筛选到的一株高生物活性的海洋放线菌进行条件优化及代谢产物活性研究,为后续分离纯化出结构新颖、功能独特、低毒副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提供了理论依据。(1)采用5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和5种不同的筛选培养基从日照海洋沉积物中分离筛选出105株海洋放线菌,通过拮抗黄曲霉活性筛选,获得一株对黄曲霉具有较强抑制活性的抗生菌株SSRRZ-B11。经16S rDNA序列分析,并结合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试验,确定菌株SSRRZ-B11为锈赤蜡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rubiginosohelvolus)。(2)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海洋锈赤蜡黄链霉菌SSRRZ-B11菌株产抑菌活性物质的发酵条件,结果显示最适培养基为改良ISP2培养基;最适培养条件为:接种量为5%、培养温度30℃、初始pH 7.0、培养时间11 d、装液量为90 mL/300 mL。通过P-B实验设计,确定了温度、培养时间和接种量为主要影响因子,通过最陡爬坡实验及响应面实验对产抑菌活性物质的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9℃、培养时间11 d、接种量5%,在此条件下实际抑菌活性物质的抑菌圈直径达到(29±0.1)mm,与原始发酵条件相比,抑菌活性物质活性提高了51.72%。(3)使用沉淀法对海洋锈赤蜡黄链霉菌SSRRZ-B11菌株产抑菌活性物质进行初步提取,结果发现,80%饱和度下硫酸铵沉淀对黄曲霉的抑制活性保持率达到82.1%。因此可以用硫酸铵分级沉淀法来对拮抗黄曲霉活性物质进行初步提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抑菌活性物质的温度、酸碱性、储藏时间、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SSRRZ-B11菌株所产抑菌活性物质对温度比较敏感,在60℃以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pH在4~10这一范围内能够保持稳定;储存到5~15 d之内其抑菌活性降低不显着,仍具有较强的活性;并且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这些研究为今后该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4)对筛选到的抗生菌株海洋锈赤蜡黄链霉菌SSRRZ-B11进行细胞活性检测,发现其能显着抑制人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发酵原液的ID_(50)值高达460。对抗生菌株所产抗肿瘤活性代谢产物进行极性实验,发现能够通过乙酸乙酯萃取到大部分的抗肿瘤活性物质,说明该抗肿瘤活性物质大部分为中等极性的代谢产物。抗肿瘤活性物质的温度、酸碱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活性物质在40~80℃及pH 7~11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通过细胞周期检测发现抗肿瘤活性物质倍数依赖性地使A549细胞的S期细胞数量增多,说明主要将人肺癌A549细胞阻遏至S期。细胞凋亡实验结果表明抗肿瘤代谢产物粗提物稀释到1.6×10~4、3.2×10~4和6.4×10~4倍均可明显诱导人肺癌A549细胞发生凋亡。(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3-10)
周彪[6](2019)在《五株海洋放线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是创新药物及其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海洋微生物资源丰富,产生了许多结构新颖、生物活性良好的次级代谢产物,这些活性代谢产物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先导化合物。本论文以抗肿瘤活性为导向,选取海洋来源的5株抗肿瘤活性较好的放线菌进行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并对获得的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和激酶抑制活性等进行研究。综合运用凝胶柱色谱、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分离纯化方法和液质联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等结构鉴定技术从5株目标活性链霉菌的发酵培养基中共分离鉴定了 76个化合物,包括9个新的星孢菌素类化合物streptocarbazoles C(1),3'-epi-K252d(2),2',4'-epi-K252d(3),7-oxo-holyrine A(16),4'-N-formyl-7-oxo-holyrine A(17),3'-(hydroxyl(oxiran-2-yl)methoxy)-holyrine A(18),3'-epi-5'-methoxy-K252d(19),7-oxo-MLR-52(20),7-oxo-K252b(21);2个美达霉素类新骨架化合物purmedermycin A(35)和purmedermycin B(36);3个新的美达霉素类化合物lactoquinomycin C-E(37,38,64);2个新的angucyclinone类化合物gephyyamycin(54)和cysrabelomycin(55)和3个新的萘并吡咯二酮类化合物nitroquinomycin A-C(61-63)。对所得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和激酶抑制等活性研究,其中化合物22和39对PC-3细胞表现出强抑制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0.06μM和0.02μpM;化合物2和3对PC-3细胞显示中等抑制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9.7和6.8μM,对激酶PKCa和BTK都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的范围0.25~1.91μM;化合物35和36对PC-3细胞和HCT-116细胞表现出中等抑制活性,其IC50范围1.33~7.33μM;化合物63和64对卵巢癌A2789细胞均具有中等抑制活性,其IC50分别为4.77和2.92μM。本论文主要以大米固体培养基对目标菌株进行发酵,从常规微生物中发现了多个新的二次代谢产物,显示改变培养基是一种发现海洋微生物活性代谢产物的有效途径,同时说明常规微生物也可能挖掘新的二次代谢产物。(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3-01)
涂佳佳,鞠建华,付少彬,李青连[7](2019)在《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 koyangensis SCSIO 5802中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candicidin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分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一株深海放线菌S.koyangensis SCSIO 5802中分析鉴定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candicidin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并推导其生物合成途径。方法①利用PCR-targeting方法对负责abyssomicin类化合物的聚酮合酶abmB1进行同框缺失,并利用HPLC-MS对获得的突变株SCSIO 5802A代谢产物进行分析以鉴定其它新型化合物;②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S.koyangensis SCSIO 5802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注释分析,以寻找candicidin的生物合成基因簇;③结合candicidin结构特征、基因簇内生物合成基因的功能以及I型聚酮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原理,对其生物合成途径进行推导;④利用阿普拉抗性基因片段对candicidin生物合成基因簇中的聚酮合酶基因canD进行替换突变,以确定基因簇的正确性。结果 abmB1基因的同框缺失突变株SCSIO 5802A不生产abyssomicins类化合物,从该突变株中鉴定了一类之前未发现的多烯大环内酯类化合物candicidins;利用生物信息学鉴定了candicidin生物合成基因簇,并对其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推导;对聚酮合酶基因canD进行抗性替换突变获得的突变株SCSIO 5802AC不生产candicidins类化合物,确认了该基因簇的正确性。结论本研究将为利用组合生物合成的方法获得candicidin新结构衍生物以及基于基因组信息的新型天然产物挖掘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遵义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晓婷,赫卫清[8](2019)在《海洋放线菌天然活性产物的发掘》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微生物生活在高盐、高压、低温、低营养或无光照等特殊生境,造就了其种类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能产生海洋微生物所特有的结构新颖、作用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在海洋微生物中放线菌具有较为复杂的发育分化过程,还能产生大量次级代谢产物。该文综述了近年来从海洋放线菌中筛选天然活性化合物的有效方法,包括优化培养基,改进培养方法和检测技术,运用基因组挖掘技术等。这些有效方法的运用使得从海洋放线菌中筛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02期)
王聪,邱子言,雷福厚,谭学才,姜明国[9](2019)在《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 sp.MDW-06中1个新的聚酮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分离鉴定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 sp.MDW-06的次级代谢产物。利用柱色谱等方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质谱、核磁共振和比旋光等手段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药敏纸片法和DPPH法评价了化合物的抗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从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 sp.MDW-06的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1~6):streptopentanoic acid(1),germicidin A(2),germicidin B(3),isogermicidin A(4),isogermicidin B(5)以及oxohygrolidin(6)。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在100 mg·L~(-1)下显示有弱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清除率为36. 4%。(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陈亮宇[10](2019)在《光对海洋放线菌代谢物合成的影响及关键菌株基因组挖掘》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海洋放线菌可能具有独特的代谢特征,其合成的次生代谢物是多种新天然产物和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因此,利用海洋放线菌生产次生代谢物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已知多种环境条件可影响放线菌合成次生代谢物,但是光照的作用到目前为止研究很有限。基于分子网络策略的质谱分析平台GNPS(Global Natural Product Social Molecular Networking)可用于在高效液相质谱检测大量样品后快速筛选到目标产物或排除重复发现的物质,并且有助于发现并鉴定已知化合物的新颖类似物。另一方面,利用基因组挖掘可加速新天然产物的发现,但目前对海洋放线菌基因组挖掘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微生物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基因信息更易获得,并深入开发微生物的生物合成潜力,但是利用基因信息快速确定和分离鉴定预测的化合物仍然存在挑战。因此,结合GNPS平台和基因组挖掘技术可有助于加速研究和开发海洋放线菌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潜力。本文首先利用高效液相质谱技术结合GNPS分子网络分析平台,研究了光照和黑暗条件下63株海洋放线菌次生代谢物的合成情况。结果表明,光照对放线菌也长和代谢产物的合成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菌株的菌落形态以及孢子产生量在光照和黑暗条件具有差异。不同放线菌光/暗条件下的代谢产物都有所不同,大多数海洋放线菌在光照条件下产生特殊化合物,只有少数海洋放线菌在黑暗条件下产生较多特定化合物。同时发现不同海洋放线菌受光照的影响程度不同,海洋放线菌如L036、S077和L014能在光照条件下产生超过40个特定化合物,而有的菌株如L064则没有特定化合物产生。此外,部分海洋放线菌如L159和S092在黑暗条件下比在光照条件下能产生更多的代谢物。对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化合物进行分析,大多数化合物为环状化合物,包括环肽类,如表面活性肽、piperazimycin和surugamide,以及大环内脂类(如巴佛洛霉素)等化合物,且相对较多的化合物会只在有光条件下检测到。这些光照条件下合成的化合物大多都具有抗菌生物活性,且都具有一定转运离子或者营养物质的功能。因此推测,光照条件下这些代谢物的产生可能有利于富集更多营养支持生长。此外,美达霉素、放线菌紫素和链玉红菌素都为色素类化合物,这些光吸收化合物能减少光胁迫,也可能将光能转化为海洋放线菌可以利用的化学能。以上研究发现个别菌株具有生产多种化合物的潜力,其中海洋链霉菌菌株DUT11、S063和星海链霉菌Streptomyces xinghaiensis NRRL B-24674T(菌株S187)的发酵液具有较好的抗补体活性,可用于开发药物治疗多种由于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引起的疾病。此外,海洋烷源戈登氏菌Gordonial alkanivorans S104具有良好的色素生产能力。因此,本文进一步利用基因组挖掘和GNPS平台对这些关键海洋放线菌菌株合成次生代谢物进行了研究。通过Streptomy,cessp.DUT11基因组挖掘和GNPS提供的质谱比对信息,鉴定了美达霉素(medermycin)、无活菌素(nonactin)及衣霉素(tunicamycin)类化合物,并发现前两者存在新的结构类似物。对菌株S063进行基因组测序,获得了完整的基因组,进一步敲除了 4个非核糖体多糖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后获得的突变体抗补体活性没有变化,说明这4个基因簇与抗补体活性物质的合成无相关性。对海洋烷源戈登氏菌S104基因组进行分析,结合基因簇信息,验证了光对其色素合成的影响,基因组信息的挖掘也证明了该菌为具有海洋适应性的新颖海洋放线菌。最后,利用基因组挖掘对星海链霉菌S187的抗补体活性物质生物合成基因簇进行了研究,发现该菌株基因组存在一个糖肽类化合物基因簇nrps1,该基因簇与已知抗补体活性物质complestatin合成基因簇相似性很高,但多出两个基因sinPS和sinAS,同时推测核心肽上少一个甲基修饰。敲除前体合成基因sinPD,所获得的突变体抗补体活性消失,从而确定基因簇nrps1的产物与S187合成抗补体活性物质相关。本论文结合分子网络策略GNPS分析平台和基因组挖掘,对光照条件下海洋放线菌生成的次生代谢物进行了研究,发现了新的类似物,并确定了星海链霉菌合成抗补体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基因簇,所取得的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海洋放线菌生产活性物质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1-08)
海洋放线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南海来源链霉菌Streptomyces novaecaesareae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经多种柱色谱技术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并结合文献数据比对鉴定其结构分别为:环(4-羟基-L-脯-D-苯丙)二肽(1)、环(4-羟基-L-脯-L-苯丙)二肽(2)、环(4-羟基-L-脯-D-脯)二肽(3)、环(4-羟基-L-脯-L-亮)二肽(4)、环(L-脯-L苯丙)二肽(5)、环(L-亮-L-脯)二肽(6)、环(D-脯-L-亮)二肽(7)、环(8-羟基-L-脯-D-异亮)二肽(8)、N-(4-氧代戊基)-乙酰胺(9)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0)。化合物1-9为叶立德类化合物,且1、3和7含有自然界中不常见的D构型氨基酸。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Streptomyces novaecaesareae中分离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洋放线菌论文参考文献
[1].孙金柱.一株海洋放线菌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于鑫,韦霞,冯婵,范倩,王思玉.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novaecaesareae次生代谢产物[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曹利,车程川,刘金锋,巩志金,梁光杰.拮抗黄曲霉海洋放线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J].中国酿造.2019
[4].梁光杰.抗菌海洋放线菌的筛选及其次级代谢物的分离与结构解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9
[5].曹利.抗生海洋放线菌的筛选及其次级代谢物活性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6].周彪.五株海洋放线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D].浙江大学.2019
[7].涂佳佳,鞠建华,付少彬,李青连.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koyangensisSCSIO5802中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candicidin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分析鉴定[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9
[8].张晓婷,赫卫清.海洋放线菌天然活性产物的发掘[J].中国酿造.2019
[9].王聪,邱子言,雷福厚,谭学才,姜明国.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sp.MDW-06中1个新的聚酮类化合物[J].中国中药杂志.2019
[10].陈亮宇.光对海洋放线菌代谢物合成的影响及关键菌株基因组挖掘[D].大连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