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光眼患者血清及房水一氧化氮浓度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王睿琦,白洁[1](2021)在《Ghrelin在眼部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1999年Kojima及其同事在研究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1a(GHSR-1a)的内源性配体时,从鼠胃提取物中纯化得到了一种由28个氨基酸组成的肽并命名为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由于Ghrelin在饥饿时水平升高,饱餐后下降,故又称为"胃肠道饥饿素"。最初人们对它的认识局限于促进垂体生长激素释放并干扰能量代谢,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Ghrelin可发挥多种生物学效应,包括调节食物摄入、控制体质量、调节全身代谢、调节压力和焦
于梦溪[2](2021)在《人类房水蛋白质组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在青光眼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背景:房水(AH)作为眼部循环、免疫和光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远未被人们从分子水平上理解。在过去的几年里,质谱仪器、蛋白质组学方法学和生物信息学的重大进展极大地改变了眼科学和视觉科学。利用蛋白质组工具为我们提供的大量房水蛋白质组数据可揭示眼科疾病重要的功能和通路信息。方法:在第一部分研究中,研究者利用收集的21名白内障志愿者患者的房水样本,通过LC-MS/MS方法,建立了人类房水蛋白质组的综合轮廓,基于峰值强度半定量法(i BAQ)对房水蛋白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根据不同丰度对蛋白进行分类,利用IPA分析不同丰度区间蛋白质的功能。将房水蛋白质组与血浆以及其他眼液如玻璃体液和泪液进行进一步的通路和功能比较。在第二部分原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AACG)与原发慢性闭角型青光眼(PCACG)、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房水蛋白质组的比较研究中,共纳入175名志愿患者,包括57名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0名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5名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和33名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以33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白内障患者样本作为对照组,与其他类型青光眼病例样本进行蛋白质组学差异比较分析。将上述样本随机分为受试组和验证组,分别用数据独立采集法(DIA)和平行反应监测法(PRM)分析其房水蛋白质组。在受试队列中,用DIA方法比较了PAACG、PCACG、NVG和白内障的房水蛋白质组特征。其次,比较了PAACG、PCACG和NVG三种青光眼的房水蛋白组学特征。在验证队列中,上述比较的关键蛋白通过PRM方法进行验证。通过对不同AH蛋白的功能注释以及这些关键蛋白的通路和功能分析,探讨不同类型青光眼发生的分子机制。随后在第三部分研究中,研究者检测了NVG患者利用康博西普治疗前后的房水蛋白质组学反应。受试组中纳入了3例NVG患者,采用DIA技术对与康博西普治疗前后的共6个AH样本(3个治疗前样本vs 3个治疗后样本)进行比较分析。倍数变化FC>1.5的蛋白质被认为是差异表达蛋白(DEPs)。对这些DEPs进行进一步的生信分析,利用cytoscape以及string数据库构建了DEPs的相互作用网络,并利用Hubgene插件计算出位于网络中心的最高nodedegree蛋白为FN1,并选取与FN1的邻体蛋白进行进一步的验证。验证组纳入了11位NVG志愿患者,收集了14例AH样本,其中治疗前7例,治疗后7例。用PRM技术对目标DEPs进行验证,以FC>1.5,同时P<0.05作为验证蛋白的筛选标准,对最终验证出的蛋白进行网络分析。结果:在第一部分研究的房水蛋白质组数据库中,研究者共鉴定出802个蛋白质,其中318个蛋白质是首次在房水中被鉴定出来。对480个蛋白质进行定量分析,其范围跨越7个数量级。将结果与近几年的其他类似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此研究与其它研究一致性较好,说明房水蛋白质表达相对稳定。大部分房水蛋白是血浆源性蛋白,主要参与免疫和炎症相关的途径。比较了不同丰度的房水蛋白质组的功能。高丰度组房水蛋白主要参与炎症/免疫反应,中丰度组房水蛋白主要参与能量代谢,低丰度组房水蛋白数量大而且种类功能繁杂。将房水蛋白质组与血浆以及玻璃体液、泪液蛋白质组进行对比分析。大部分房水蛋白与血浆蛋白共通(丰度占总质量的91.2%),房水特异蛋白大多是低丰度蛋白,在牛磺酸、1,25-二羟维生素D3生物合成路径显着富集。三种眼液相比较,房水蛋白质组功能集中于不同类型的内吞功能,玻璃体液蛋白质组的功能集中在能量代谢,而泪液蛋白质更多参与了蛋白质的代谢和凋亡,主要与免疫有关。在第二部分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与白内障相比,三种青光眼疾病的共同分子特征是大量参与免疫反应、脂质代谢和细胞凋亡,同时三种青光眼疾病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免疫紊乱。三种蛋白VTN、SERPIND1和CD14在青光眼中表达显着上调,可用于区分青光眼和白内障。PAACG、PCACG和NVG的蛋白质组之间的差异分析显示了三种青光眼的不同特征:PAACG以炎症反应激活为特征;PCACG表现出相对较少的功能紊乱;NVG以血管生成激活为特征。SERPIND1被发现在青光眼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它与眼透光度降低和糖代谢有关。通过进一步评估DEPs,发现SERPIND1、CARTPT和CDHR1三种蛋白的组合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青光眼。第三部分,利用蛋白质组对NVG治疗过程进行研究,研究者在康柏西普治疗前用DIA法在房水中共鉴定出636种蛋白质,并对559种蛋白质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治疗后房水中样品共鉴定出636种蛋白质,566种蛋白质进行了定量。对他们进行基因本体分析和路径分析,以PRM对DEPs进行靶向定量验证,最终筛选出26个DEPs,通过基因本体分析发现验证的DEPs功能集中在结合和催化活性。进一步的IPA功能分析提示康柏西普治疗主要干预了血管生成和凝血等过程,这部分研究表明房水蛋白质组学可以反映出青光眼治疗过程中的多种生理病理变化。值得注意的是,结合了前两章的研究结果,研究者发现脂质代谢深度参与了各种类型的青光眼发病机制以及治疗过程。结论:房水蛋白质组是识别眼部病理生理变化重要标志物的潜在来源,可能协助诊断并为监测眼科治疗提供一个基准平台。此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青光眼疾病的分子机制,为房水蛋白质组在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打下基础。
惠鹏[3](2020)在《microRNA-200a对慢性高眼压小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光眼是一类多种病因造成的以视神经改变及视野损害为特征的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统称,目前已成为全球首位不可逆性的致盲性眼病。虽然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但到目前为止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已有研究表明micro RNAs(mi Rs)参与调节眼压变化。然而,mi R-200a在青光眼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很好的研究。目的:探究mi R-200a通过调控FGF7对慢性高眼压小鼠视网膜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为青光眼疾病治疗提供新靶点。方法:首先,利用微阵列表达谱筛选出青光眼相关差异性表达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确立后续研究的基因FGF7。进一步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双荧光素酶基因检测法验证mi R-200a与FGF7的靶向调控关系。随后对慢性高眼压小鼠进行分组进行体内、体外研究青光眼的相关视网膜神经损伤改变。分别应用HE染色的实验方法,研究上调的mi R-200a或下调的FGF7对视网膜的结构和形态的影响。应用免疫组化、TUNEL法和MTT法,研究上调的mi R-200a或下调的FGF7对CD11b和i NOS表达、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Müller细胞存活。最后利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中,mi R-200a、FGF7及MAPK信号通路(ERK、JNK、p38)中的m RNA及其磷酸化后蛋白表达。结果:mi R-200a在慢性高眼压小鼠的视网膜中表达减少,同时FGF7被强力诱导表达增加。因此,我们推测FGF7受mi R-200a负调控。在体内、体外实验中,下调mi R-200a可以增加CD11b和i NOS的表达,促进RGCs的凋亡,刺激Müller细胞失活。然而,在FGF7抑制后,mi R-200a下调引起的上述变化被逆转。下调mi R-200a可以通过上调FGF7激活MAPK信号通路,使ERK、JNK、p38和Bax表达升高和Bcl-2表达降低。因此,证明mi R-200a可抑制FGF7介导的MAPK信号通路。结论:我们的研究证明在慢性高眼压小鼠视网膜中,mi R-200a可以通过靶向抑制FGF7介导的MAPK信号通路,对青光眼造成的视神经损害起神经保护作用。使得mi R-200a可能成为青光眼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米秋霖[4](2020)在《芪灯明目胶囊对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眼压的影响及视神经保护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巩膜上静脉烙闭法建立大鼠慢性高眼压青光眼模型,探究芪灯明目胶囊对慢性高眼压青光眼大鼠的降眼压作用以及视网膜、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视网膜活性氧和Caspase-3的影响,为临床治疗青光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高剂量用药组和低剂量用药组,每组各12只。术前3天开始测量大鼠眼压,作为基线眼压,以右眼作为模型眼,烙闭其3条巩膜上静脉,于术后即刻、1-3天、用药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第17天、第21天测量眼压。用药组在造模成功后给予不同浓度芪灯明目胶囊混悬液灌胃(高剂量组浓度为900mg/kg,低剂量组浓度为600mg/kg),阳性对照组用醋甲唑胺混悬液灌胃(2.23mg/kg),模型组用等量灭菌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灌胃21天。灌胃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其眼球,观察其RGCs层及全层视网膜厚度、视网膜ROS的表达、RGCs的凋亡以及Casepase-3的表达。结果:1.用药第1天,各组间眼压值无差异(P>0.05),用药第7、14、21天,模型组相较于高剂量组、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眼压值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相较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用药第7天,阳性对照组相较于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第14天,阳性对照组与高剂量组眼压值比较有差异(P<0.05),与低剂量组眼压值比较无差异(P>0.05);用药第21天,阳性对照组与高剂量组、低剂量组眼压值都有差异(P<0.05),但与低剂量组眼压值差异更小。2.模型组RGCs层厚度相较于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更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RGCs层厚度相较于低剂量组度更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视网膜全层厚度相较于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更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视网膜全层厚度相较于低剂量组更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模型组中RGCs凋亡率、视网膜ROS的含量以及Caspase-3的表达相较于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高剂量组以及低剂量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RGCs凋亡率、视网膜ROS的含量以及Caspase-3的表达相较于低剂量组没有差异(P>0.05)。结论:1、不同剂量组芪灯明目胶囊混悬液均可降低慢性高眼压青光眼大鼠的眼压。2、芪灯明目胶囊混悬液可以降低慢性高眼压大鼠的视网膜损害,减少RGCs凋亡,减少视网膜中ROS含量,并且下调Caspase-3的表达,对青光眼视神经有保护作用。
杨倩[5](2020)在《芪灯明目胶囊对皮质类固醇激素诱导的高眼压大鼠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皮质类固醇激素性高眼压大鼠模型,通过对高眼压大鼠使用芪灯明目胶囊混悬液灌胃,观察大鼠的眼压变化情况和小梁网、视网膜形态结构的改变,并初步探索芪灯明目胶囊对高眼压大鼠降眼压和抗视网膜氧化应激反应的作用。方法通过使用0.1%地塞米松磷酸钠滴眼液(0.02ml)对大鼠右眼进行眼表点滴,每日三次,持续36天,制备皮质类固醇激素性高眼压大鼠模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4只成功造模的高眼压大鼠随机分为4组:芪灯明目胶囊低、高剂量组(芪灯明目胶囊混悬液600、900mg/kg灌胃)、阳性对照组(醋甲唑胺混悬液2.23mg/kg灌胃)、高眼压模型对照组(灌胃与芪灯明目胶囊低剂量组等容的蒸馏水),每组各11只。再另设11只10周龄的SPF级雄性SD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对高眼压大鼠每日灌胃一次,连续28天,并在此期间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变化和右眼眼压变化情况。于28天后处死大鼠,取其右眼眼球石蜡切片处理进行组织学测量,并使用TUNEL染色检测凋亡细胞数,应用流式细胞术、WST-1法、TBA比色法分别测定大鼠视网膜组织中ROS水平、SOD活力及MDA含量。结果在皮质类固醇激素性高眼压模型制备过程中,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滴眼液造模组总计有44只大鼠右眼眼压达到20mm Hg以上,造模成功率为91%。对高眼压大鼠灌胃处理后,芪灯明目胶囊低、高剂量组大鼠右眼眼压值与高眼压模型组对比明显下降,其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地塞米松诱导的各组眼内高压大鼠右眼小梁网厚度均变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处理后,各组大鼠小梁网厚度变薄的情况未改善,与高眼压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地塞米松诱导眼内高压的各组大鼠右眼小梁网细胞数目明显减少,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灌胃处理后,芪灯明目胶囊组大鼠的右眼小梁网细胞数和高眼压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醋甲唑胺组大鼠小梁网细胞数明显多于高眼压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地塞米松诱导眼内高压的各组大鼠右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厚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变薄趋势,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着。使用地塞米松诱导眼内高压的各组大鼠右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目明显减少,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灌胃处理后,芪灯明目胶囊低、高剂量组和醋甲唑胺组大鼠的RGCs数目明显多于高眼压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地塞米松诱导眼内高压的各组大鼠右眼眼球组织中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处理后,芪灯明目胶囊低、高剂量组大鼠眼球组织中凋亡细胞数明显少于高眼压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醋甲唑胺组大鼠眼球组织中凋亡细胞数和高眼压模型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地塞米松诱导眼内高压的各组大鼠右眼视网膜组织中ROS活性明显增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处理后,芪灯明目胶囊高剂量组和醋甲唑胺组大鼠右眼视网膜组织中ROS活性均低于高眼压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地塞米松诱导眼内高压的各组大鼠右眼视网膜组织中SOD活力明显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处理后,芪灯明目胶囊高剂量组大鼠右眼视网膜组织中SOD活力明显高于高眼压模型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10、使用地塞米松诱导眼内高压的各组大鼠右眼视网膜组织中MDA含量明显增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处理后,芪灯明目胶囊高剂量组大鼠右眼视网膜组织中MDA含量明显低于高眼压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滴眼液制备大鼠高眼压模型是一种成功的非侵入性的造模方式,且价格低廉。2.皮质类固醇激素诱导的高眼压大鼠患眼的眼球组织中会发生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小梁网厚度变薄,小梁网细胞数目减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视网膜组织中ROS活性增加、SOD活力下降和MDA含量增加等变化。此外,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厚度也呈现变薄的趋势。3.芪灯明目胶囊对皮质类固醇激素性高眼压大鼠有明显的降低眼内压作用。4.芪灯明目胶囊能够抗皮质类固醇激素诱导的高眼压大鼠眼球组织中细胞的凋亡。5.芪灯明目胶囊能够抑制皮质类固醇激素诱导的高眼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ROS活性增加,同时还能增强SOD的活力、并降低MDA的含量,芪灯明目胶囊可以通过抗大鼠视网膜氧化应激反应,来改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丢失,从而达到保护视神经的作用。
武越[6](2020)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血清及房水中炎症因子水平及其相关性的初步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是一种眼科常见的青光眼类型,以破坏性极强、致盲率极高且不可逆转为主要特点,病程晚期会表现出较重的临床症状,如因眼压明显升高造成的剧烈眼痛及头痛,其治疗无论是通过药物方式还是手术途径都很难达到理想效果。NVG的发病较为隐匿,原发病因多种多样,常常是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阻塞等多种眼病的终末期并发症。目前NVG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多与眼部缺血缺氧刺激多种新生血管相关因子释放、进而导致眼部异常血管产生有关,是否存在其他参与新生血管的机制尚未知晓,早期诊断缺乏有效指标等成为NVG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难点。本研究试图通过检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血清及房水中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等炎症因子,比较各炎症因子在NVG患者血清及房水中水平的差异,以期发现各炎症因子在NVG诊治中的预测价值;通过分析各炎症因子与眼压指标之间的变化规律,探索两者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通过检测不同病因来源和不同视网膜病变程度的NVG患者血清及房水中炎症因子水平,以期发现不同病因、不同病变程度和各炎症因子间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为临床NVG发生及眼部病变程度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自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眼科检查后确诊并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性别及年龄不限,分为A、B两组,A组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实验组),B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对照组)。A组中按原发病因及程度不同又分为四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NPDR)为A1组,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PDR)为A2组,视网膜静脉阻塞组(RVO)为A3组,其他病因患者为A4组。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一般资料的收集、常规眼科检查,收集血清及房水标本,采用流式荧光细胞检测方法检测各组患者房水中炎症因子(IL-2、IL-4、IL-6、IL-10、TNF-α和IFN-γ)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IL-2、IL-6、TNF-α)水平。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收集自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眼科检查后确诊并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共60例,A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5例,B组(老年性白内障)25例,各组患者年龄、性别、血压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平均眼压51.633±7.651mm Hg明显高于B组平均眼压16.337±2.020mm Hg(P=0.000)。进一步对A组患者进行分组,A1组(NPDR)11例,A2组(PDR)17例,A3组(RVO)5例,A4组2例,A1组和A2组间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眼压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A3、A4组例数较少,考虑不具有代表性,此次研究未做分析。2.A、B组血清中各炎症因子检测结果IL-2水平:A组为413.857±125.731(pg/ml),B组为376.667±106.211(pg/ml),P=0.358;IL-6水平:A组为3.467±1.574(pg/ml),B组为2.981±1.006(pg/ml),P=0.353;TNF-α水平:A组为10.812±5.326(pg/ml),B组为11.260±7.271(pg/ml),P=0.832。以上各炎症因子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B组房水中各炎症因子检测结果IL-6水平:A组为7035.018±6930.587(pg/ml),B组为56.676±43.321(pg/ml),P=0.000;IL-10水平:A组为10.673±7.714(pg/ml),B组为4.318±0.349(pg/ml),P=0.001。以上两种炎症因子A组高于B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IL-2水平:A组为4.128±0.451(pg/ml),B组为3.939±0.484(pg/ml),P=0.238;IL-4水平:A组为4.086±0.226(pg/ml),B组为4.089±0.289(pg/ml),P=0.961;TNF-α水平:A组为3.392±0.218(pg/ml),B组为3.462±0.214(pg/ml),P=0.349;IFN水平:A组为3.308±0.795(pg/ml),B组为3.389±0.418(pg/ml),P=0.128。以上各炎症因子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A1、A2和B组血清中各炎症因子检测结果IL-2水平:A1组为415.220±112.362(pg/ml),A2组为483.770±107.521(pg/ml),B组为376.667±106.211(pg/ml),A2组与B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IL-6水平:A1组为2.446±0.997(pg/ml),A2组为4.360±1.600(pg/ml),B组为2.981±1.006(pg/ml),A2组与A1组和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16)。其余各炎症因子在A1、A2和B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A1、A2和B组房水中各炎症因子检测结果IL-2水平:A1组为4.480±0.432(pg/ml),A2组为4.014±0.474(pg/ml),B组为3.939±0.484(pg/ml),A1组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IL-6水平:A1组为4627.714±4377.502(pg/ml),A2组为11230.867±6698.614(pg/ml),B组为56.676±43.321(pg/ml),A2组与A1组和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00);IL-10水平:A1组为6.400±1.418(pg/ml),A2组为13.191±7.667(pg/ml),B组为4.318±0.394(pg/ml),A2组与A1组和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00)。其余各炎症因子在A1、A2和B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各炎症因子相关性分析房水中IL-6与IL-10呈正相关性,R=0.663,P=0.000。房水中IL-2与IL-4呈正相关性,R=0.469,P=0.004。其余各炎症因子在血清和房水中均不具有相关性(P>0.05)。7.炎症因子与眼压的相关性分析房水中IL-6水平与眼压水平呈正相关性,R=0.501,P=0.002;房水中IL-10水平与眼压水平呈正相关性,R=0.407,P=0.014。其余各炎症因子与眼压不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1.本研究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组患者房水中IL-6、IL-10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之间呈正相关性,提示在NVG疾病过程中眼部炎症反应处于活跃状态,IL-6与IL-10之间可能相互影响,对临床NVG疾病诊断具有一定预测价值。2.本研究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组患者房水中IL-6和IL-10水平与眼压水平存在正相关性,提示在NVG疾病过程中炎症反应与眼压之间可能相互影响。3.本研究中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患者血清中IL-2、IL-6水平均高于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患者,提示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来源的NVG患者眼底病变发展至增殖期时,全身炎症反应可能处于更加活跃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检测血清中IL-2、IL-6等炎症因子水平预测该类NVG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可能具有参考意义。
陈前波[7](2019)在《阿克苷通过miR-342-3p/OPTN分子轴及下游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RGC-5细胞自噬和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青光眼(glaucoma)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危险因素,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作为继白内障之后全球第二位致盲眼病,青光眼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视觉健康。因为一些体内、外不良因素的诱导或刺激造成眼压的升高或大幅度波动,如果眼压的变化超过了眼球内组织,尤其是视网膜视神经所能承受的限度,将给眼内组织尤其是视神经及其视觉通路和视觉功能带来损害,最典型和最突出的表现是视盘的凹陷性萎缩和视野的特征性缺损缩小。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视野可以全部丧失终至失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临床上表现为特征性的视神经萎缩,是神经节细胞轴突变性的直接表现,所有类型青光眼的主要病理学特征都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的死亡。长期以来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可以归纳为两大类:机械压力学说和血管缺血学说。机械压力学说强调眼压作用,认为眼压升高引起筛板各层变形移位产生剪切力,使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轴浆流阻滞于筛板区,轴突蛋白的生成和转运减少阻碍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获得,最终导致RGCs凋亡。而血管缺血学说认为,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视乳头微循环障碍,导致视乳头及其周围组织营养物质供应减少,RGCs轴突即视神经纤维缺血缺氧并最终凋亡。由于RGCs破坏后不能再生,RGCs的死亡将导致视力的永久性丧失。临床上青光眼的治疗主要采用降眼压类药物或手术方式,其主要目的在于控制眼压,然而部份患者虽然眼压控制良好,但视野仍然出现进行性丢失并最终导致盲。由此可见单纯的降低眼压并非能完全控制青光眼患者RGCs的丢失。随着对青光眼视神经损伤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的深入研究及认识,在临床治疗中尽早的采取抑制RGCs死亡,促进神经修复和视神经保护的治疗措施,成为改善视神经病变患者视力的重要途径,得到了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已成为目前视神经保护研究的重点及难点。阿克苷(C29H36015)是苯丙素总苷的主要成分,来源于云南苦丁茶。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阿克苷对损伤模型RGCs具有保护作用。在大鼠慢性高眼压模型和视神经钳夹伤模型中,给予阿克苷治疗后,RGCs数量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增加,同时RGCs特异性标志物Thy-1的表达水平也显着高于对照组,证明了阿克苷可以减少RGCs凋亡。在大鼠视网膜再灌注损伤模型中,阿克苷能促进细胞形态恢复,减少RGCs凋亡,减轻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为了进一步研究阿克苷对RGCs的保护作用,我们发现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阿克苷显着下调RGCs的LC3和Beclin-1的表达,上调p62蛋白表达。同时,应用阿克苷联合自噬抑制剂3MA作用于RGCs细胞,发现阿克苷可以下调OPTN的表达并抑制LC3的表达,而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Rampamycin)可以上调OPTN的表达。说明阿克苷可能通过下调OPTN自噬受体从而抑制自噬。但阿克苷是怎样通过OPTN调控RGCs细胞的自噬?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在体外水平探究阿克苷调控细胞自噬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5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1、体外培养RGC-5细胞,采用浓度梯度的CoCl2处理,构建RGC-5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用0、10、20、40、80、160、320 μmol/L的CoCl2处理细胞,探索构建损伤细胞模型的合适浓度。采用高中低三种不同浓度的阿克苷处理氧化应激损伤的RGC-5细胞,检测阿克苷对CoCl2损伤的RGC-5细胞的保护作用。2、应用CCK-8、透射电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阿克苷对RGC-5细胞增殖、自噬和凋亡的作用。3、Affymetrix microRNA表达谱芯片检测阿克苷促进RGC-5细胞损伤修复过程中miRNA的差异表达。将冻存细胞从液氮中取出后,在37℃水浴锅内不断摇动促进其融化。经离心、清洗、接种并放于培养箱中培养。当传代培养使用时清洗后以吸管上下吸放数次以打散细胞团块,混和均匀后,补足3n(n为传代瓶数)ml培养基(MEM),依稀释比例转移至新的培养瓶中,并放入CO2培养箱培养。按照Affymetrix microRNA表达谱芯片提供的杂交操作流程采用相应的杂交Gene Chip Hybridization Wash and Stain Kit试剂盒对RNA样品和芯片进行杂交结合,根据试剂盒操作说明;配制杂交反应液,加入到上述生物素标记的样品中;采用Gene Chip-Scanner-3000 进行结果扫描,以及 GeneChip Command Console Software5.0读取结果。4、差异miRNA(miR-342-3p)与其靶基因OPTN的靶向作用关系检测。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342-3p与OPTN的靶向作用。构建用于双荧光检测的野生型和突变型OPTN重组质粒(pmirGLO-OPTN-WT/MUT),与miR-342-3p mimics共转染到HEK293T细胞,对照组用miR-342-3p scramble阴性对照与OPTN的野生型或突变型重组质粒共转染。按荧光素酶活性检测试剂盒(Promega)操作说明,检测荧光相对强度。5、miRNA-342-3p与OPTN的过表达或敲降转染。采用miR-342-3p mimic或inhibitor对miRNA-342-3p进行过表达或敲降转染;采用pcDNA3.1-OPTN重组质粒或OPTN敲降序列sh-RNA-OPTN对OPTN进行过表达或敲降转染。其中,miR-342-3p的过表达或敲降转染以miR-scramble为对照;OPTN的过表达转染以空载质粒作为对照,敲降转染以nonsence shRNA转染作为对照;每组转染实验组设置NC对照,每个实验组设3个复孔。6、应用 qRT-PCR、Western blotting 检测 RGC-5 细胞中 miR-342-3p 与 OPTN 表达的影响。离心后收集各组细胞,采用Trizol法裂解和抽提各组RRGC-5细胞的中的总RNA。应用逆转录试剂盒进行逆转录,并采用SYBR Green Master Mix实时荧光定量PCR试剂盒进行相对表达检测。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阿克苷对RGC-5细胞中OPTN的表达情况。7、应用Western blot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和检测RGC-5细胞中PI3K/AKT/mTOR通路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提取细胞总蛋白,SDS-PAGE凝胶电泳,Western blot反应检测RGC-5中PI3K/AKT信号通路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Soluble-p62、Insoluble-p62、LC3-Ⅰ/Ⅱ)、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 和 caspase7)等的表达。制备细胞爬片,4%多聚甲醛固定,免疫荧光检测自噬标志Beclin-1、LC3Ⅱ的表达。[结果]1、阿克苷对RGC-5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用30μmol/L的CoCl2干预RGC-5细胞24h构建RGC细胞损伤模型显着抑制了 RGC细胞的增殖活力,促进细胞的凋亡水平。电镜检测结果表明,CoCl2损伤组RGC-5细胞的自噬水平显着升高,自噬小体的含量显着高于正常细胞组,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损伤组细胞Beclin-1的表达显着上调,可溶性p62蛋白显着升高,不可溶性p62明显降低,Ⅱ型LC3蛋白的转化也显着高于对照组。三组浓度的阿克苷处理均显着促进了 RGC-5细胞增殖活力、降低了细胞损伤后的自噬和凋亡水平。2、阿克苷显着上调RGC-5细胞中miR-342-3p的表达。microRNA Array 4.0芯片,对正常对照组、CoCl2损伤组、阿克苷处理组RGC-5细胞进行miRNAs表达分析结果表明,阿克苷组RGC-5细胞有64个miRNAs差异表达,上调的miRNAs有41个,上调倍数最大的是miR-342-3p,上调倍数为4.65。3、敲降miR-342-3p显着降低了阿克苷对RGC-5细胞的保护作用。与阿克苷组相比,阿克苷+敲降miR-342-3p组显着降低了 RGC-5细胞的增殖活力促进了 RGC-5细胞的自噬和凋亡水平。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发现敲降miR-342-3p组RGC细胞Beclin-1的表达显着上调,可溶性p62蛋白显着升高,不可溶性p62明显降低,Ⅱ型LC3蛋白的转化水平升高。4、miR-342-3p靶向负调控OPTN的靶向作用。starBase数据库的预测结果表明,OPTN可能是miR-342-3p的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表明,OPTN野生型载体中,对照组与miR-342-3pmimics组RGC-5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分别为 10.044±0.462、4.820±0.284(t=5.685,P=0.008);而 OPTN 突变型载体中,对照组与miR-342-3p mimics组RGC-5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分别为10.015±0.439、9.957±0.514(t=0.402,P=0.859)。5、阿克苷通过miR-342-3p/OPTN分子轴调控RGC-5细胞增殖、自噬及凋亡。与损伤模型组(NC组)RGC-5细胞相比,过表达OPTN组RGC-5细胞的增殖活力受到显着抑制、细胞的凋亡和自噬水平进一步显着升高;与阿克苷组相比,阿克苷+过表达OPTN组显着降低了阿克苷对损伤细胞的保护作用,阿克苷+过表达miR-342-3p+过表达OPTN组与阿克苷组的检测结果在细胞增殖活力、凋亡和自噬方面无明显差异。6、阿克苷通过激活PI3K/AKT/mTOR通路抑制RGC-5细胞自噬。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阿克苷或3-MA均能够单独同时激活PI3K和AKT,进而导致RGC-5细胞的自噬受到抑制。阿克甙处理显着降低了雷帕霉素诱导的细胞自噬。并且阿克苷与自噬抑制剂3-MA共同联用对细胞中自噬体的数量的降低作用与单独使用相比,具有更强的效果。7、阿克苷通过OPTN与PI3K/AKT/mTOR通路的协同作用抑制RGC-5细胞自噬而降低RGC-5细胞凋亡水平。[结论]1.阿克苷促进损伤的RGC-5细胞增殖,抑制RGC-5损伤导致的细胞自噬和凋亡2.阿克苷显着促进损伤的RGC-5中miR-342-3p的表达。3.阿克苷通过上调miR-342-3p/OPTN分子轴促进RGC-5细胞增殖,抑制细胞自噬及凋亡。4.阿克苷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降低RGC-5细胞的自噬和凋亡。5.阿克苷通过促进OPTN和PI3K/AKT信号通路的协同作用,实现对RGC-5细胞的保护作用。
于红霞[8](2019)在《间隙连接在iPSC促进内源性小梁网增殖与调控眼压的作用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光眼是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视乳头和视神经的凋亡导致视觉损伤的一类眼科疾病,是世界第二位致盲性疾病。青光眼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眼压,在众多导致眼压升高的因素中,小梁网的病变为重要原因之一,小梁网的变性和凋亡都会导致房水外排阻力的增加从而升高眼压。间隙连接是细胞膜上广泛存在的一种膜蛋白,为了证明间隙连接在正常房水外排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我们检测了不同的间隙连接蛋白压型在小梁网上的表达并证明了阻断间隙连接会导致小梁网房水外排受阻和眼压升高。自2016年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出现以来,通过iPSC重塑小梁网成为一种潜在的治疗手段。我们前期研究证实源自iPSC的小梁网类似细胞(iPSC-TM)可重塑已退行或正在退行的小梁网,有效的缓解青光眼症状。然而,其作用机制并不明确,致使iPSC的临床应用进展缓慢。本研究从iPSC重塑小梁网的作用机制入手,证明iPSC-TM和小鼠小梁网之间的间隙连接对iPSC介导的组织重塑至关重要。此研究不仅明确了干细胞重塑小梁网的生物学本质,也为后期筛选关键促增殖因子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证据。研究目的:探究间隙连接在正常小梁网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在房水外排和眼压维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探索间隙连接在iPSC来源的小梁网促进内源性小梁网细胞增殖中的关键作用。研究方法:利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人类小梁网细胞上21种间隙连接蛋白的表达情况;前房注射间隙连接抑制剂FFA和CBX评价其对房水流畅系数和眼压的影响;通过条件培养基诱导分化iPSC得到小梁网类似细胞,并在体外建立与小梁网细胞的共培养模型。研究结果: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证明间隙连接在人的小梁网细胞和组织上高表达,在21种间隙连接蛋白中,GJA1,GJA8,GJB6,GJC1的表达量相对较高;正常小鼠前房注射CBX和FFA可以降低房水外排,升高眼压;诱导分化14天后,对磁珠分选得到的iPSC-TM进行RT-PCR和免疫荧光鉴定,结果显示TIMP3和LAMA4等小梁网相关生物标记物高表达,Nanog和SOX2等干细胞相关生物标记物低表达甚至不表达,证实iPSC来源的小梁网细胞具有与小梁网细胞相类似的特性;免疫荧光实验证明在小鼠小梁网细胞和iPSC-TM上均表达间隙连接蛋白GJA1和GJC1,共培养后,在两种细胞连接处高表达;在共培养体系中,Cell Tracker Red标记的小鼠小梁网细胞,与iPSC-TM共培养24 h和48 h后,共培组小鼠小梁网细胞数目显着高于对照组;经过间隙连接的抑制剂——CBX和FFA处理后,iPSC-TM的促增殖作用被显着抑制;Dye Transfer实验表明iPSC-TM与小鼠小梁网细胞之间存在着钙离子的传递。研究结论:1.在人类小梁网细胞中高表达4种间隙连接蛋白,GJA1,GJA8,GJB6和GJC1,其中表达量最高的是GJA1和GJA8。2.间隙连接在小梁网外排房水和调控眼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靶向间隙连接可以成为缓解青光眼中高眼压症状的一种治疗手段。4.iPSC通过条件培养基诱导分化可以得到小梁网类似细胞,它在基因水平,蛋白水平以及功能方面都与小梁网十分相似。5.干细胞来源的小梁网细胞可能是通过间隙连接促进内源性小梁网细胞的增殖。
李臻,崔巍[9](2013)在《蒙古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房水及血清一氧化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房水及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探讨一氧化氮与蒙古族闭角型青光眼高发病率的关系。方法:采用亚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蒙古族青光眼患者房水和血清一氧化氮浓度,并与汉族患者进行对比。结果:蒙古族患者房水和血清一氧化氮浓度与汉族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蒙古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高发的原因与一氧化氮浓度无关,可能与其它因素有关。
吕炳健,王瑞夫,董晓云,吉秀祥[10](2012)在《剥脱综合征性青光眼患者血清和房水中NO浓度的测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测定剥脱综合征性青光眼(peseudoexfoliation glaucoma,PEG)患者血清及房水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并探讨其在PEG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PEG患者(实验组)及白内障患者(对照组)血清及房水NO浓度。结果:实验组血清及房水NO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PEG患者血清及房水NO浓度降低,可能是导致房水滤过阻力增高的原因之一。
二、青光眼患者血清及房水一氧化氮浓度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光眼患者血清及房水一氧化氮浓度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Ghrelin在眼部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Ghrelin在眼部组织中的表达 |
2 Ghrelin与眼部相关疾病的作用机制 |
2.1 Ghrelin与晶状体疾病 |
2.2 Ghrelin与葡萄膜炎 |
2.3 Ghrelin与青光眼眼压变化 |
2.3.1 不同类型青光眼房水中Ghrelin水平变化: |
2.3.2 青光眼患者Ghrelin血清浓度和房水浓度的关系: |
2.3.3 Ghrelin与POAG患者视野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
2.3.4 药物对Ghrelin房水浓度的影响: |
2.3.5 青光眼患者Ghrelin血清、房水浓度与遗传因素的关系: |
2.4 Ghrelin与剥脱综合征 |
2.5 Ghrelin与青光眼 |
2.6 Ghrelin与帕金森病(PD)视网膜病变 |
2.7 Ghrelin与缺血性视网膜病变(OIR) |
3 展望 |
(2)人类房水蛋白质组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在青光眼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房水及青光眼概述 |
1.3 房水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1.4 该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2章 人类房水蛋白质组数据库综合图谱的建立 |
2.1 实验材料 |
2.1.1 伦理许可 |
2.1.2 样本收集 |
2.1.3 试剂和耗材 |
2.1.4 实验仪器 |
2.1.5 配制试剂 |
2.1.6 软件工具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样本收集 |
2.2.2 蛋白质提取 |
2.2.3 用Bradford法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
2.2.4 蛋白质消化 |
2.2.5 固相萃取纯化肽段 |
2.2.6 BCA法测定多肽浓度 |
2.2.7 离线HPLC |
2.2.8 LC-MS/MS |
2.2.9 数据处理以及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工作流程 |
2.3.2 数据集:房水蛋白质组的综合概况 |
2.4 讨论 |
2.4.1 房水蛋白质组的功能分析 |
2.4.2 房水、玻璃体体液和泪液蛋白质组的比较 |
2.5 小结 |
第3章 原发性急慢性闭角、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和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房水蛋白质组的比较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研究样本及样本前处理 |
3.1.2 房水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3.1.3 高pH-RPLC分离 |
3.1.4 LC-MS/MS分析 |
3.1.5 谱库生成 |
3.1.6 DDA/DIA数据分析 |
3.1.7 PRM验证 |
3.1.8 蛋白质功能注释 |
3.2 结果 |
3.2.1 房水蛋白质组分析工作流程 |
3.2.2 多种青光眼房水蛋白质文库的建立 |
3.2.3 数据的质量控制 |
3.2.4 青光眼与白内障之间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
3.2.5 三种类型青光眼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
3.3 讨论 |
3.3.1 青光眼的房水蛋白组学特征 |
3.3.2 不同类型青光眼的分子机制 |
3.3.3 SERPIND1是青光眼的重要蛋白 |
3.4 小结 |
第4章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中房水蛋白质学的应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伦理许可 |
4.1.2 样本制备 |
4.1.3 Bradford法测蛋白质浓度 |
4.1.4 反相色谱柱分离 |
4.1.5 LC-MS分析 |
4.1.6 DDA数据生成 |
4.1.7 PRM分析 |
4.1.8 数据分析DIA-MS数据 |
4.1.9 生物信息学分析 |
4.2 结果 |
4.2.1 工作流程 |
4.2.2 受试组治疗前后NVG房水蛋白质组学的差异分析结果 |
4.2.3 验证组NVG房水蛋白治疗前后的蛋白质组学差异分析 |
4.3 讨论 |
4.3.1 NVG治疗过程中DEPs的 GO以及IPA分析 |
4.3.2 经PRM验证的DEPs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致谢 |
(3)microRNA-200a对慢性高眼压小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青光眼概述 |
1.2 青光眼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
1.2.1 RGC在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研究现状 |
1.2.2 Müller细胞在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研究现状 |
1.2.3 小胶质细胞在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研究现状 |
1.3 FGF7概述及研究现状 |
1.4 microRNA概述 |
1.5 microRNA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现状 |
1.6 microRNA在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研究现状 |
1.7 microRNA-200a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现状 |
第2章 microRNA-200a对慢性高眼压小鼠视网膜的作用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系 |
2.1.2 实验动物 |
2.1.3 质粒 |
2.1.4 主要实验试剂 |
2.1.5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青光眼基因表达芯片的获取及其与正常组的差异分析 |
2.2.2 青光眼已知基因的检索及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分析 |
2.2.3 预测调控FGF7的miRNAs |
2.2.4 慢性高眼压小鼠模型的建立 |
2.2.5 视网膜组织提取 |
2.2.6 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
2.2.7 质粒小提 |
2.2.8 ARPE-19细胞的培养 |
2.2.9 细胞转染 |
2.2.10 双荧光素酶基因检测 |
2.2.11 动物转染分组 |
2.2.12 石蜡切片制备 |
2.2.13 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 |
2.2.14 免疫组织化学 |
2.2.15 TUNEL(TdT-mediated d UTP-biotin nick end-labeling)检测 |
2.2.16 Müller细胞的培养 |
2.2.17 MTT法检测 |
2.2.18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 |
2.3.1 FGF7参与青光眼的发生发展 |
2.3.2 miR-200a在慢性高眼压小鼠视网膜的表达 |
2.3.3 FGF7是miR-200a的靶基因 |
2.3.4 上调的miR-200a或下调的FGF7可减轻视网膜的结构和形态改变 |
2.3.5 上调的miR-200a或下调的FGF7 抑制了CD11b和 iNOS的表达 |
2.3.6 上调的miR-200a或下调的FGF7 能抑制RGCs的凋亡 |
2.3.7 上调的miR-200a或下调的FGF7 促进Müller细胞的存活 |
2.4 讨论 |
第3章 microRNA-200a对慢性高眼压小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主要实验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慢性高眼压小鼠模型的建立 |
3.2.2 动物转染分组 |
3.2.3 视网膜组织提取 |
3.2.4 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
3.2.5 Western Blot及显色 |
3.2.6 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 |
3.4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芪灯明目胶囊对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眼压的影响及视神经保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实验一 :芪灯明目胶囊对慢性高眼压青光眼大鼠模型眼压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耗材与设备信息 |
1.3 试剂的配置 |
2 实验方法 |
2.1 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的建立 |
2.2 实验分组 |
2.3 眼压的测定 |
2.4 大鼠灌胃 |
3 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慢性高眼压青光眼大鼠模型的建立结果 |
4.2 大鼠用药后各组眼压情况 |
5 小结 |
实验二 :芪灯明目胶囊对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视网膜、RGCS、ROS及 CASPASE-3 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耗材与设备信息 |
2 实验方法 |
2.1 视网膜组织切片的制备 |
2.2 SD大鼠眼球组织的TUNEL检测 |
2.3 流式细胞仪测定SD大鼠视网膜ROS |
2.4 RT-PCR |
3 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视网膜厚度 |
4.2 RGCs层厚度 |
4.3 RGCs凋亡 |
4.4 视网膜中ROS含量 |
4.5 视网膜中Caspase-3 的表达 |
5 小结 |
讨论 |
1 西医对青光眼的认识 |
1.1 青光眼RGCs凋亡机制 |
1.2 治疗 |
2 中医对五风内障的认识 |
2.1 五风内障的分类 |
2.2 五风内障的病因病机 |
2.3 中医治疗五风内障 |
3 芪灯明目胶囊的研究 |
3.1 葛根 |
3.2 黄芪 |
3.3 灯盏细辛 |
3.4 芪灯明目胶囊复方的研究 |
4 大鼠慢性高眼压青光眼模型 |
5 高眼压对视网膜的影响 |
6 青光眼视网膜中ROS的变化 |
7 青光眼视网膜中CASPASE-3 的变化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青光眼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5)芪灯明目胶囊对皮质类固醇激素诱导的高眼压大鼠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二、实验内容 |
实验一 、大鼠皮质类固醇激素性高眼压模型的制备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选择 |
1.1.2 实验药品及溶液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分组 |
1.2.2 制备大鼠皮质类固醇激素性高眼压模型的方法 |
1.2.3 点眼后大鼠全身情况与眼部情况的观察 |
1.2.4 眼压的测量 |
1.3 数据统计 |
1.4 造模结果 |
1.5 总结 |
实验二 、芪灯明目胶囊对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大鼠降眼压作用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选择 |
2.1.2 实验药品及其混悬液配制方式 |
2.1.3 实验试剂与试剂配制方法 |
2.1.4 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分组与给药 |
2.2.2 给药后大鼠全身状况与眼部情况的观察 |
2.2.3 眼压测量 |
2.2.4 HE染色与组织学测量 |
2.2.4 TUNEL染色并检测凋亡细胞计数 |
2.2.5 流式细胞术测定大鼠视网膜组织ROS水平 |
2.2.6 WST-1 法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SOD活力 |
2.2.7 TBA比色法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MDA含量 |
2.3 数据统计 |
2.4 实验结果 |
2.4.1 给药后大鼠全身状况与眼部情况的观察 |
2.4.2 SD大鼠眼压测量值 |
2.4.3 SD大鼠小梁网形态学变化 |
2.4.4 SD大鼠视网膜形态学变化 |
2.4.5 SD大鼠眼球组织细胞凋亡率 |
2.4.6 SD大鼠视网膜组织中ROS活性 |
2.4.7 SD大鼠视网膜组织中SOD活力 |
2.4.8 SD大鼠视网膜组织中MDA含量 |
2.5 总结 |
三、讨论 |
3.1 制备皮质类固醇激素性高眼压模型 |
3.1.1 造模动物选择 |
3.1.2 造模药物选择 |
3.1.3 造模方法选择 |
3.2 皮质类固醇激素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讨论 |
3.2.1 小梁网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改变 |
3.2.2 细胞外基质改变 |
3.3 中医药治疗青光眼的机制研究 |
3.3.1 病因病机的认识 |
3.3.2 中医治疗 |
3.4 芪灯明目胶囊对皮质类固醇诱导的高眼压大鼠的作用研究 |
3.4.1 芪灯明目胶囊对皮质类固醇激素性高眼压大鼠降眼压作用研究 |
3.4.2 芪灯明目胶囊对类固醇激素性高眼压大鼠小梁网形态学的影响 |
3.4.3 芪灯明目胶囊对类固醇激素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氧化应激状态、形态学改变和视神经的保护作用探讨 |
四、结论 |
五、不足和展望 |
六、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中药治疗青光眼的研究进展 |
1.枸杞多糖 |
2.灯盏细辛 |
3.葛根素 |
4 藏红花素 |
5.银杏叶黄酮 |
6.川芎嗪 |
7.刺五加 |
8.蒺藜 |
9.槲皮素 |
10.姜黄素 |
11 天麻素 |
结语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件1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血清及房水中炎症因子水平及其相关性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细胞因子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 |
致谢 |
(7)阿克苷通过miR-342-3p/OPTN分子轴及下游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RGC-5细胞自噬和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青光眼 |
RGC细胞与青光眼 |
RGC细胞凋亡 |
青光眼发生发展中RGC细胞的自噬异常 |
自噬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
自噬水平异常影响RGC细胞的存活和凋亡 |
白噬相关通路 |
mTOR信号通路 |
PI3K信号通路 |
LC3信号通路 |
阿克苷在神经损伤或退行性疾病中对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
OPTN与RGC细胞自噬、凋亡及青光眼的发生发展相关 |
本研究意义 |
第一部份阿克苷(Acteoside)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
1.实验方法 |
1.1 实验资料与材料 |
1.2 细胞复苏 |
1.3 细胞传代与培养 |
1.4 CoCl_2诱导RGC-5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的建立 |
1.5 实验分组及处理 |
1.6 CCK-8实验测定各组RGC-5细胞的增殖活力 |
1.7 透射电镜观察RGC-5细胞自噬小体的水平 |
1.8 免疫荧光实验检测OPTN或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 |
1.9 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RGC-5细胞凋亡 |
1.10 实验数据处理 |
2.结果 |
2.1 CoCl_2诱导RGC-5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的构建结果 |
2.2 CoCl_2损伤对RGC-5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
2.3 CoCl_2损伤对RGC-5细胞损自噬水平和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
2.4 阿克苷处理对损伤的RGC-5细胞增殖、自噬和凋亡的影响 |
3.讨论与小结 |
第二部份阿克苷对CoCl_2损伤的RGC-5细胞miRNA表达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miRNA-seq检测RGC-5损伤与修复过程中异常表达的miRNA |
2 结果 |
2.1 芯片扫描结果 |
2.2 miRNAs在正常对照组、CoCl_2损伤组、阿克苷处理组RGC-5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情况 |
3.讨论与小结 |
第三部份阿克苷通过促进miR-342-3p对OPTN的负调控对损伤的RGC-5细胞的保护作用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1.2 实验分组及转染 |
1.3 OPTN重组质粒构建与敲降序列 |
1.4 CCK-8实验测定各组RGC-5细胞的增殖活力 |
1.5 qRT-PCR检测RGC-5细胞中miR-342-3p的表达 |
1.6 Western blotting检测RGC-5细胞中OPTN或细胞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 |
1.7 免疫荧光实验检测OPTN或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 |
1.8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342-3p与OPTN的靶向作用 |
1.9 透射电镜观察RGC-5细胞自噬小体的水平 |
1.10 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RGC-5细胞凋亡 |
1.11 实验数据处理 |
2.结果 |
2.1 OPTN重组质粒构建结果 |
2.2 阿克苷对RGC-5细胞miR-342-3p和OPTN表达的影响 |
2.3 敲降miR-342-3p显着降低阿克苷对损伤RGC-5细胞的保护作用 |
2.4 miR-342-3p与OPTN的靶向作用关系 |
2.5 阿克苷通过miR-342-3p/OPTN分子轴调控RGC-5细胞增殖、自噬及凋亡 |
3.讨论与小结 |
第四部份 阿克苷通过OPTN和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RGC-5细胞增殖、自噬和凋亡的作用机制 |
1.实验方法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实验分组 |
1.3 细胞培养与转染 |
1.4 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小体水平 |
1.5 Western blotting检测RGC-5细胞中OPTN或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 |
1.6 免疫荧光实验检测OPTN或PI3K/AKT信号通路及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 |
1.7 检测Caspase3/7 |
1.8 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处理 |
2.结果 |
2.1 阿克苷通过OPTN抑制自噬 |
2.2 阿克苷通过PI3K/AKT/mTOR通路抑制自噬 |
2.3 阿克苷与OPTN和PI3K/AKT/mTOR通路协同作用 |
2.4 阿克苷通过对自噬抑制的作用而降低RGC-5的凋亡水平 |
3.讨论与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视神经节细胞的凋亡及视神经保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间隙连接在iPSC促进内源性小梁网增殖与调控眼压的作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探究间隙连接在人类小梁网中的表达以及对眼压调控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试剂 |
2 实验仪器 |
3 实验材料与动物 |
4 实验方法 |
5 数据处理 |
结果 |
1 人类小梁网细胞的鉴定 |
2 从mRNA水平上检测间隙连接在人类小梁网细胞中的表达 |
3 从蛋白水平上检测间隙连接在人类小梁网细胞中的表达 |
4 免疫荧光确认间隙连接在人类小梁网细胞中的表达 |
5 免疫荧光定位间隙连接蛋白在小梁网组织上的表达位置 |
6 CBX和 FFA可以通过阻断间隙连接来降低房水流畅系数和升高眼压 |
讨论 |
结论一 |
第二部分 间隙连接在i PSC重塑小梁网中的重要功能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试剂 |
2 实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小鼠原代小梁网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3.2 小鼠iPSC培养与诱导分化 |
3.3 磁珠分选系统 |
3.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4 数据处理 |
结果 |
1 iPSC与iPSC-TM的鉴定工作 |
1.1 小鼠iPSC细胞的鉴定 |
1.2 iPSC-TM细胞的鉴定工作 |
2 iPSC-TM与小鼠TM体外共培养可以促进小鼠TM的增殖 |
3 间隙连接抑制剂CBX和 FFA可以阻断iPSC-TM的促增殖效应 |
4 共培养体系中在两种细胞连接处表达间隙连接蛋白Cx43与Cx45 |
5 共培养体系中两种细胞的钙信号传递 |
讨论 |
结论二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9)蒙古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房水及血清一氧化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测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3 讨 论 |
四、青光眼患者血清及房水一氧化氮浓度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Ghrelin在眼部作用的研究进展[J]. 王睿琦,白洁.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21(09)
- [2]人类房水蛋白质组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在青光眼中的应用[D]. 于梦溪. 吉林大学, 2021(01)
- [3]microRNA-200a对慢性高眼压小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惠鹏. 吉林大学, 2020(03)
- [4]芪灯明目胶囊对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眼压的影响及视神经保护的研究[D]. 米秋霖.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芪灯明目胶囊对皮质类固醇激素诱导的高眼压大鼠的作用研究[D]. 杨倩.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血清及房水中炎症因子水平及其相关性的初步探讨[D]. 武越.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7]阿克苷通过miR-342-3p/OPTN分子轴及下游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RGC-5细胞自噬和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D]. 陈前波.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2)
- [8]间隙连接在iPSC促进内源性小梁网增殖与调控眼压的作用探究[D]. 于红霞. 青岛大学, 2019(02)
- [9]蒙古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房水及血清一氧化氮研究[J]. 李臻,崔巍.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3(05)
- [10]剥脱综合征性青光眼患者血清和房水中NO浓度的测定[J]. 吕炳健,王瑞夫,董晓云,吉秀祥. 国际眼科杂志,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