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行政改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行政,中国,行政法,体制改革,义学,产业工人,习近平。
中国行政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李宁[1](2019)在《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情况的进一步发展,行政管理改革势在必行,新公共管理的理念在此刻无疑会是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将结合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当前的政治经济情况做出相关的分析,旨在为我国行政管理改革提供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期刊2019年12期)
陈永杰[2](2019)在《迈向整体性治理:十八大以来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趋势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审视和分析中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进程和基本逻辑,对新时代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中央制度文本和地方案例的实证分析发现,十八大以来中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正迈向整体性治理。具体体现在:中央在改革设计上,开始从精简逻辑向整合逻辑转变;地方在改革实践上,通过整体性治理框架解决行政审批体制要素的碎片化问题。新时代下,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实现四个转变:从碎片化改革向整体性设计转变,从权力本位向责任和服务本位转变,从改革评价的过程导向向结果导向转变,从制度改革向制度与技术的融合创新转变。(本文来源于《南方治理评论》期刊2019年00期)
吕芳[3](2019)在《回顾与反思:中国行政体制改革40年》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体制历经八次改革,呈现出从结构重组到程序重建、从自我改革到关系重构、从关注政府角色到关注治理能力等重要转向,从中可以管窥中国政府改革从内部向外部、从单一维度向多个维度、从静态到动态不断调整的发展逻辑。然而,因为多种因素影响,体制中的一些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理顺党政关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要面对大国的多重不均衡发展,而且要面对风险社会、人工智能等带来的新挑战。(本文来源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蒋硕亮,徐龙顺[4](2019)在《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逻辑、样态与趋向——基于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经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是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代背景下持续推进的,其在演进逻辑和演进样态上均逐渐形成了行政体制变革的中国模式。在演进逻辑上,行政体制改革形成了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高行政效率为源头的逻辑基础,以"放权"与"竞争"为路径的逻辑范式,以政府机构改革为表征的外在逻辑,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内核的内在逻辑,以先经济体制改革再行政体制改革、从先易后难到全面推进、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先中央再地方层层推进为次序的程序逻辑。在演进样态上,行政体制改革树立了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职能体系,实现了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行政方式,形成了日趋规范化的行政权责配置,提高了现代化的政府治理能力,形成了"放管服"一体化的治理格局,建立了全新的现代政府组织体系。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显着成就,但改革并非一蹴而就,未来还需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推动党政军群机构协同改革,进一步深化地方机构改革,进一步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进一步打造智慧政府。(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9年10期)
史万兵[5](2019)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政策分析与高等教育行政改革的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公共政策分析视角对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政策进行分析,进而探索该政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行政改革路径。在概说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政策的演进与变迁的前提下,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政策改革的动力、现行政策的目标与价值、政策文本的制定、执行及移植共六个方面,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现行政策进行分析,旨在增强对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政策的理解与认识、完善并更好地落实现行政策。以此为前提,从合理配置中央与地方高等教育行政权力、明确政策执行者属性并确立执行机关、严格规制政策涉及的系统行为、明晰政策目标群体、审慎选择政策执行方式与手段、中央高等教育行政部门对地方高教教育行政部门及政策目标群体下放权力、及时跟进对该政策的"元评估"以及对"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构建共七个方面论证我国高等教育行政改革的路径,旨在以现行的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政策为引领,提升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进步。(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宋世明[6](2019)在《中国行政体制改革70年回顾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70年波澜壮阔。从1949年以来,中国根据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情况,进行过多次行政体制改革,中央政府机构及其职能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改革开放前数次行政体制改革巩固了国家政权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之后的数次行政体制改革适应并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2018年之后的行政体制改革汇入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本文试图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70年回顾、总结与反思,为持续深化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行政管理改革》期刊2019年09期)
宋华琳[7](2019)在《中国行政法学总论的体系化及其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行政法学着重探求行政管理的法制化,1989年《行政诉讼法》颁布后,逐步建构起以规范和控制行政权为主线的行政法学总论体系,晚近则发展出以行政法的解释和适用为主要取向、以实定法律秩序为出发点、以法律方法为核心要素的行政法释义学。今后,应以宪法为依归,探求行政任务取向下的行政法学总论体系改革。在行政法基本原则的研究中,应着力探讨效能原则;应超越行政主体范式,建构行政组织法研究中的"任务-组织"范式;应推进行政任务导向下的行政行为形式改革,关注非型式化行为,关注如何选择与实现行政任务相匹配的行政行为形式;应推进行政任务导向下的行政程序法改革,以及行政程序的简化。未来可通过深化行政法分论研究,推进行政法总论与分论的相互学习,提升中国行政法学总论的体系化水平。(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高小平,陈宝胜,徐丽华[8](2019)在《学术界对改革开放以来行政管理制度的评价——基于中国知网学术文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多项行政管理制度,文章通过对相关学术文献进行分析来研究学术界对行政管理制度的评价。文章以遴选出的40项行政管理制度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文献内容以及分析发文量、被引率、文献量与被引率迭加等数据,列出最为学术界关注的、创新程度最高的6项行政管理制度,它们分别是应急管理制度、分税制和营改增财税体制改革、绩效管理制度、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公务员制度。在学术界,对行政管理制度研究最富成效的、对制度评价发挥了最突出作用的6位学者(或学术共同体)分别是张成福,贾康等,张康之,薛澜等,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陈振明等。(本文来源于《秘书》期刊2019年05期)
王宇博[9](2019)在《论中国行政复议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一文中研究指出行政复议制度是行政机关自我纠错的一项重要监督制度。行政复议制度面临的问题是行政复议的功能定位不明确、复议机构不独立、复议程序过于行政化以及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不衔接等方面。(本文来源于《河北农机》期刊2019年09期)
[10](2019)在《李玉赋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作报告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扎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6月28日,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组长李玉赋应邀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作形势任务报告,提出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本文来源于《中国工运》期刊2019年08期)
中国行政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审视和分析中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进程和基本逻辑,对新时代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中央制度文本和地方案例的实证分析发现,十八大以来中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正迈向整体性治理。具体体现在:中央在改革设计上,开始从精简逻辑向整合逻辑转变;地方在改革实践上,通过整体性治理框架解决行政审批体制要素的碎片化问题。新时代下,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实现四个转变:从碎片化改革向整体性设计转变,从权力本位向责任和服务本位转变,从改革评价的过程导向向结果导向转变,从制度改革向制度与技术的融合创新转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行政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1].李宁.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9
[2].陈永杰.迈向整体性治理:十八大以来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趋势与启示[J].南方治理评论.2019
[3].吕芳.回顾与反思:中国行政体制改革40年[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
[4].蒋硕亮,徐龙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逻辑、样态与趋向——基于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经验分析[J].江汉论坛.2019
[5].史万兵.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政策分析与高等教育行政改革的路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
[6].宋世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70年回顾与反思[J].行政管理改革.2019
[7].宋华琳.中国行政法学总论的体系化及其改革[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8].高小平,陈宝胜,徐丽华.学术界对改革开放以来行政管理制度的评价——基于中国知网学术文献的研究[J].秘书.2019
[9].王宇博.论中国行政复议制度的改革与完善[J].河北农机.2019
[10]..李玉赋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作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J].中国工运.2019
论文知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