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响应论文_史国强,牛丽君,郭艳双,尹航,周海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气候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气候变化,郧县,长白山,生态系统,气候,物候,组合。

气候响应论文文献综述

史国强,牛丽君,郭艳双,尹航,周海成[1](2019)在《长白山北坡春季物候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统计学方法探讨了长白山北坡1997—2012年间5种植物和4种动物的春季物候期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动、植物的春季物候期表现出不同的年际波动和变化趋势,其中山杨花期和蝶类初见时间显着提前.(2)1997—2012年,不同动、植物物候发生所需0℃以上积温不尽相同,观测的植物中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最高((358±104)℃)、杞柳(Salix liugencii)最低((9±7)℃).(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田义超,王世杰,白晓永,张强,陶进[2](2019)在《桐梓河流域输沙量变化及其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桐梓河流域二郎坝水文站1975-2015年长时间序列降水、蒸散量及输沙量数据,通过累积距平法、Morlet小波分析和Hurst指数等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流域40年以来输沙量的演变过程以及未来变化趋势,并应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评估了研究区降雨量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输沙量变化的影响和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1)40年来流域降水量介于608.10~1132.70 mm之间,其平均值为829.00 mm,呈不显着减小趋势,年均减小量为-3.10 mm/a。(2)流域年输沙量介于0.44万~478.01万t,其平均值为64.68万t,呈极显着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4.13万t/a。未来流域输沙量呈持续递减趋势,但10年后将呈现出增加趋势。(3)1989年为流域输沙量的突变年份,1989年以前呈现上升趋势,1989年之后呈显着下降趋势,且突变年份后输沙量较突变年份前减少了76.82%。(4)输沙量存在12年左右的年代际震荡周期,形成了两个高震荡周期和一个低震荡中心,高震荡周期位于1976-1979年以及1986-1992年,低震荡周期位于1979-1985年。(5)多年季节输沙量呈持续性减少趋势,夏季输沙量在8年之后可能呈现出增加趋势,而其他季节则不存在持续性周期。(6)以1975-1989为基准期,降水量和人类活动对流域输沙量的贡献在1990-2015年分别达到4.87%和95.14%;如果考虑蒸发量对流域输沙量的影响,则人类活动对桐梓河流域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在2003-2015年会增加到98.65%。流域输沙量在1990-2015年的减少主要由人类活动控制,人类活动每年导致输沙量减少1.57万t。(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张慧芳,王艳超,康会霞,李玉平,周玲[3](2019)在《基于Excel VBA实现树轮气候响应的自动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准确快速的完成树轮气候响应参数计算过程,在详细地介绍树轮气候响应参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Excel 2010软件为基础,利用VBA编写了树轮气候响应参数求解的宏程序代码。并以围场地区1956-2012年树轮宽度指数和对应年份月平均气温数据为例进行了调试验证,表明基于Excel VBA开发的树轮气候响应参数自动计算程序,计算过程简单、结果可靠,能满足树轮气候响应参数计算的需要。(本文来源于《邢台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荣欣,易桂花,张廷斌,李景吉,别小娟[4](2019)在《2000~2015年川西高原植被EVI海拔梯度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高原植被系统受地形因子影响在垂直方向上空间特征差异明显。以MODIS EVI遥感数据作为植被动态监测指数,结合高程数据分析2000~2015年川西高原植被EVI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然后根据川西高原内部及附近39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开展川西高原植被EVI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川西高原近16年生长季植被EVI以0.8%/10 a的速率波动增加,沿海拔梯度具有先升高后降低的特点,垂直分布特征差异显着;(2)川西高原植被EVI变化趋势整体处于稳定状态,改善面积多于退化面积。在<1 000 m的低海拔区域,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植被退化严重;中等海拔范围内水热条件充足,利于植被生长,植被逐渐得到改善,局部地区有轻微退化现象;在>4 000 m的高海拔地带,植被EVI波动幅度较低并趋于稳定;(3)不同高程区间内植被EVI变化受气候影响不同,川西高原高海拔地区植被生长主要受气温控制,而中等海拔地区受降水影响较大。(4)在0.05显着性水平下,川西高原植被EVI变化受非气候因子驱动的面积分布较广,约84.22%;受气候因子驱动的面积占比为15.78%,气温对植被生长和分布的驱动作用强于降水驱动作用。(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12期)

张兵兵,吕晓,杨璐,高全,吴航[5](2019)在《基于气候变化下的辽西地区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与水热变化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分期播种试验引用干燥度指数作为水热因子的均一化指标,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对水热变化的响应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玉米的全生育期呈现显着缩短的趋势,平均气温对玉米生长速率的显着影响主要表现在出苗及营养生长阶段,对生殖生长影响较小;干燥度与出苗速率及生殖生长速率显着相关,K每上升0.1,出苗速率降低20%,而抽雄至成熟间生长速率提升23%左右。抽雄—乳熟期的干燥度对产量的影响最大,玉米各发育阶段K对产量影响的程度由重至轻依次为:抽雄—乳熟>拔节—抽雄>出苗—拔节>乳熟—成熟。(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3期)

魏璐瑶,陆玉麒[6](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带一路"是基于全球化背景下,旨在打造利益、命运与责任共同体的发展举措。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恶劣影响,在复杂的利益关系博弈中占有积极主动的地位,成为新时期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在纵观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历程的基础上,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各主权国家和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举措,提出中国特有的响应机制,为树立良好的国家外交形象和有效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困境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9年12期)

张辰华,李书恒,白红英,朱显亮,杨琪[7](2019)在《太白山地区7月NDVI多尺度周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尺度周期变化是植被研究的重要前沿问题之一,对揭示植被系统变化规律及其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太白山地区树轮宽度年表重建的近172年的7月NDVI资料数据,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EEMD)对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太白山地区南北坡7月NDVI呈微弱的非线性上升趋势,北坡/南坡NDVI分别具有3.3 a/3.5 a、8.1 a/8.8 a的年际尺度周期,以及18 a/19.1 a、36 a/34.4 a和64.8 a/68.8 a的年代际尺度周期。②重构的年际尺度变化较好地呈现了NDVI原始序列的波动细节,而年代际尺度变化则揭示了不同时期内NDVI的增减交替变化。北坡NDVI的年际尺度波动较大,而南坡NDVI的年代际尺度波动略强。③在年际尺度上影响NDVI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年代际尺度上影响NDVI的主要因素是气温。④北坡NDVI变化主要受水分因素控制,而南坡NDVI则受热量因素影响更为明显。分析太白山地区NDVI的多尺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研究太白山地区植被生长的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范泽孟,范斌,岳天祥[8](2019)在《欧亚大陆植被生态系统潜在分布情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欧亚大陆植被生态系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未来如何变化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亟需研究的关键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在对HLZ生态系统模型进行修正、拓展和完善的基础上,结合欧亚大陆气候观测数据(1981~2010年)和CMIP5 RCP26、RCP45和RCP85叁种情景数据,实现欧亚大陆植被生态系统潜在分布变化特征及未来情景的模拟,并采用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模型和生态系统斑块连通性模型,定量揭示欧亚大陆HLZ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的变化情景.模拟结果显示,寒温带潮湿森林、冷温带湿润森林和荒漠是欧亚大陆最主要的植被生态系统类型,占整个欧亚大陆总面积的36.71%;叁种情景下,极地/冰原面积减少最多,平均每10年减少26.75×106km~2,亚极地/高山湿润苔原减少最快,平均每10年减少10.49%;其中, RCP85情景下的欧亚大陆植被生态系统的变化速度快于其他两种情景,亚极地/高山湿润苔原减少最快,平均每10年减少10.88%.欧亚大陆HLZ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整体呈减少趋势,其中RCP26、RCP45和RCP85叁种情景的HLZ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在2010~2100年间,平均每10年将分别减少0.09%、0.13%和0.16%;植被生态系统斑块连通性在叁种情景下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国区、蒙俄区、西亚区、中亚区、南亚区、东南亚区和欧洲区的HLZ生态系统时空分布及其变化差异特征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高佳佳,杜军,刘朝阳,周刊社[9](2019)在《西藏地区主要农作物敏感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西藏地区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方法对1980—2015年西藏地区农作物单产资料及气温、降水量逐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温和降水量异常敏感区均位于沿雅鲁藏布江和藏东林芝地区,青稞和春小麦敏感区主要位于沿雅鲁藏布江中段,豆类敏感区主要位于拉萨市和藏东南地区,油料敏感区位于拉萨市。青稞产量在1983和2000年存在突变,1984—1999年处于相对低产阶段,2000年之后转为高产阶段。日喀则市青稞产量变化与气温和降水量EOF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对应关系较好,说明日喀则市青稞产量对气候变化存在明显响应,且对气温的敏感性优于对降水量的敏感性。(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崔天宇,庞奖励,张文桐[10](2019)在《湖北郧县庹家湾黄土剖面风化成壤特征及其55ka以来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汉江上游庹家湾剖面沉积学、色度参数、磁化率、粒度及地层年代的研究,揭示了庹家湾剖面的风化成壤特征及55 ka以来的气候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红度、红度/黄度、磁化率值及黏粒含量在古土壤层出现峰值,在马兰黄土层表现为低值区;其在228~260 cm和294~370 cm深度处为较高值,明显高于典型马兰黄土而接近古土壤(S_0),属于弱古土壤层(L_1-S_1和L_1-S_2),形成年龄在27.5~21.5 ka BP之间。该剖面风化成壤强度的变化反映了区内55ka以来的气候变化,晚更新世末期(55.0~11.5 ka BP)气候干冷,其中27.5~21.5 ka BP期间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全新世早期(11.5~8.5 ka BP)气候由干冷向暖湿转变,全新世中期(8.5~3.1 ka BP)气候最为暖湿,全新世晚期(3.1 ka BP以来)气候由暖湿向干冷转变。(本文来源于《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气候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桐梓河流域二郎坝水文站1975-2015年长时间序列降水、蒸散量及输沙量数据,通过累积距平法、Morlet小波分析和Hurst指数等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流域40年以来输沙量的演变过程以及未来变化趋势,并应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评估了研究区降雨量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输沙量变化的影响和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1)40年来流域降水量介于608.10~1132.70 mm之间,其平均值为829.00 mm,呈不显着减小趋势,年均减小量为-3.10 mm/a。(2)流域年输沙量介于0.44万~478.01万t,其平均值为64.68万t,呈极显着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4.13万t/a。未来流域输沙量呈持续递减趋势,但10年后将呈现出增加趋势。(3)1989年为流域输沙量的突变年份,1989年以前呈现上升趋势,1989年之后呈显着下降趋势,且突变年份后输沙量较突变年份前减少了76.82%。(4)输沙量存在12年左右的年代际震荡周期,形成了两个高震荡周期和一个低震荡中心,高震荡周期位于1976-1979年以及1986-1992年,低震荡周期位于1979-1985年。(5)多年季节输沙量呈持续性减少趋势,夏季输沙量在8年之后可能呈现出增加趋势,而其他季节则不存在持续性周期。(6)以1975-1989为基准期,降水量和人类活动对流域输沙量的贡献在1990-2015年分别达到4.87%和95.14%;如果考虑蒸发量对流域输沙量的影响,则人类活动对桐梓河流域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在2003-2015年会增加到98.65%。流域输沙量在1990-2015年的减少主要由人类活动控制,人类活动每年导致输沙量减少1.57万t。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候响应论文参考文献

[1].史国强,牛丽君,郭艳双,尹航,周海成.长白山北坡春季物候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田义超,王世杰,白晓永,张强,陶进.桐梓河流域输沙量变化及其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响应[J].自然资源学报.2019

[3].张慧芳,王艳超,康会霞,李玉平,周玲.基于ExcelVBA实现树轮气候响应的自动计算[J].邢台学院学报.2019

[4].荣欣,易桂花,张廷斌,李景吉,别小娟.2000~2015年川西高原植被EVI海拔梯度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5].张兵兵,吕晓,杨璐,高全,吴航.基于气候变化下的辽西地区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与水热变化的响应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9

[6].魏璐瑶,陆玉麒.“一带一路”背景下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9

[7].张辰华,李书恒,白红英,朱显亮,杨琪.太白山地区7月NDVI多尺度周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J].资源科学.2019

[8].范泽孟,范斌,岳天祥.欧亚大陆植被生态系统潜在分布情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

[9].高佳佳,杜军,刘朝阳,周刊社.西藏地区主要农作物敏感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

[10].崔天宇,庞奖励,张文桐.湖北郧县庹家湾黄土剖面风化成壤特征及其55ka以来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9

论文知识图

年总径流气候弹性系数的四分位图:(...澳大利亚流域年径流成分弹性估算中确...柱样估算海表温度剖面及对应年...地表水量平衡划分的示意图多年平均植被覆盖与多年平均降水、干...澳大利亚流域总径流气候弹性参数四分...

标签:;  ;  ;  ;  ;  ;  ;  

气候响应论文_史国强,牛丽君,郭艳双,尹航,周海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