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环境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微环境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一、微环境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曦[1](2021)在《鼻息肉中自噬与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何以红[2](2021)在《IDO1在不同类型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1,IDO1)基因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患者鼻息肉组织及正常下鼻甲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IDO1基因在CRSwNP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该基因作为CRSwNP的潜在治疗标志物的意义。方法1、收集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2020年1月-2020年6月就诊及确诊的CRSwNP并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27例患者的鼻息肉组织,和同期因单纯鼻中隔偏曲的9例患者下鼻甲组织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既往无鼻窦炎病史。并对所有患者采用Lund-Mackey方法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2、采集临床鼻息肉组织标本,利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法,按照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计数将鼻息肉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型鼻息肉(Eosinophilic nasal polyps,EOSNP)和中性粒细胞型鼻息肉(Neutrophilic nasal polyps,NEUNP)。3、对27例鼻息肉组织(分为EOSNP组16例,NEUNP组11例)、9例对照组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下鼻甲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Blotting检测IDO1在EOSNP组与NEUNP组鼻息肉组织及正常下鼻甲组织中的分布及表达。4、用RT-qPCR检测三组组织中IDO1 mRNA表达量,用ΔCt法进行相对定量分析,ΔCt与mRNA的表达量成反比,然后再采用2-ΔΔCt法,计算EOSNP组、NEUNP组及对照组中IDO1 mRNA两两之间的相对表达量。5、本研究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EOSNP、NEUNP及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und-Mackey评分对EOSNP组与NEUNP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Lund-Mackey评分相较于EOSNP组、NEUNP组较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2.HE染色结果显示:NEUNP 11例,EOSNP 16例。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DO1在鼻息肉组织及正常下鼻甲组织中都有表达,在阳性细胞中,可以观察到棕黄色颗粒聚集。在EOSNP组及NEUNP组中,IDO1虽然有表达,但是其染色强度及表达数量相较于正常下鼻甲组织而言明显较低。在EOSNP组中,IDO1的组织化学评分(Histochemistry score,H-score)为24.16±8.54;在NEUNP组中,IDO1的H-score评分为13.76±7.96;在对照组中,IDO1的H-score评分为65.44±18.11。对照组相较于其他两组表达量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OSNP组表达与NEUNP组相比,NEUNP中IDO1表达含量更低(P<0.05)。采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EOSNP、NEUNP、对照组组织中IDO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对照组与NEUNP组及EOSNP组相比,对照组组中IDO1蛋白具有更高的表达水平,P值均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EOSNP组与NEUNP组相比,IDO1蛋白的表达水平较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利用RT-qPCR法对3组组织进行检测,采用方差分析法对EOSNP组、NEUNP组及对照组ΔCt值进行分析,得出其三组ΔCt值分别为(2.37±0.44)、(3.40±1.19)、(1.39±0.78),F值为12.3,P值<0.01。结果表明,在两组息肉组织中IDO1 mRNAΔCt值显着高于正常下鼻甲组织。EOSNP组与NEUNP组相比,EOSNP组IDO1 mRNAΔCt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T-qPCR检测发现,三组IDO1 mRNA表达量为对照组>EOSNP组>NEUNP组,P<0.01,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DO1基因在鼻息肉组织中表达下调,且在NEUNP中表达低于EOSNP中的表达,提示IDO1可能与鼻息肉发病有关,可能成为CRSwNP潜在的新型治疗标志物。

王嘉,田东倩,魏英粉,杨泽垠,邸斌[3](2021)在《慢性鼻-鼻窦炎伴息肉发病中HIF-1α表达及对Alox5和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伴息肉发病中HIF-1α的表达及对Alox5和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受手术治疗的26例慢性鼻-鼻窦炎伴息肉患者的标本为鼻息肉组,选择20例鼻窦炎但无鼻息肉患者的窦黏膜组织为无鼻息肉组,另选同期接受治疗的20例鼻中隔手术或鼻窦囊肿患者的钩突或中鼻甲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鼻息肉组织病理学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中HIF-1α的表达情况,通过qRT-PCR检测炎症因子分泌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lox5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和无鼻息肉组相比,鼻息肉组的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P <0.05);鼻息肉组的HIF-1α的IOD值显着高于无鼻息肉组(P <0.05);鼻息肉组中的1L-4、1L-13、1L-17A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无鼻息肉组(P <0.05);siHIF-1α组中Alox5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阴性对照组(P <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siHIF-1α组中1L-4、1L-13、1L-17A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均P <0.05)。结论慢性鼻-鼻窦炎伴息肉中HIF-1α呈现高表达,沉默HIF-1α,能够降低Alox5的表达和炎症因子分泌,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Alox5来降低炎症因子的分泌。

司东旭[4](2021)在《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前期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Chronic duration of bronchial asthma,CDBA)中医干预方案研究成果,温润方组(Wenrunformulagroup,WRFG)良好控制率75.44%,明显优于常规辨证组(Rout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group,RSDG)良好控制率 48.33%。本研究进一步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明“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中医干预思路充分反映了中医治疗CDBA的优势与特色。构建基于“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CDBA免疫调控的生物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依托课题——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干预方案,分别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等四个研究中心,开展同时期、多中心、随机、对照、三盲的临床实用性随机对照优效设计研究。应用“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观指导思想下形成的“温润辛金培本”原理系列方药(简称温润方)为中医干预方案。共纳入符合研究要求病例128例,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WRFG和RSDG。为进一步观察两组治疗前血清免疫球蛋白、白介素谱系分布特点,以及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白介素谱系变化趋势,对符合要求的入组患者进行了二次筛选。同时,招募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Healthy group,HG),并收集受试者血清标本。采用ELISA竞争检测方法进行血清标本检测,开展“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CDBA调节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血清白介素水平的免疫调控研究。结果1病例信息分析本研究根据现有各组血清病例数,结合纳入排除标准,确定纳入WRFG24例,RSDG 14例、HG 14例。WRFG与RSDG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只有腰膝酸软1(1,2)(WRFG)、0(0,1)(RSDG),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单项中医症状体征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WRFG与RSDG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均无统计学差异;WRFG组患者疗前疗后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喘息、乏力、口干、心悸、头晕、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咳嗽、咳嗽性质、咳痰不爽、总分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单项中医症状体征均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RSDG组患者疗前疗后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气短、乏力、口干、畏寒肢冷、咳嗽、咳嗽性质、总分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单项中医症状体征多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WRFG与RSDG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差值比较中,WRFG在喘息、口苦、口干、心悸、纳呆、腹胀、口渴喜饮、大便不调、夜尿频、头晕、腰膝酸软、总分等方面较RSDG症状积分降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WRFG与RSDG疗前疗后肺功能比较,两组患者在FEV1%FVC、PEF%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血清免疫球蛋白2.1治疗前组间比较WRFG血清IgA、IgG水平较RSDG和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gE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RSDG血清IgA、IgG、IgE水平较HG无统计学差异。2.2治疗后组间比较WRFG血清IgA、IgG水平较RSDG和HG无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gE水平较RSDG高,具有统计学差异,较HG无统计学差异。RSDG血清IgA、IgG、IgE水平较HG无统计学差异。3血清促炎白介素3.1治疗前组间比较WRFG 血清 IL-1β、IL-2、IL-5、IL-7、IL-8、IL-13、IL-20、IL-25、IL-36y 水平较RSDG、HG 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 血清 IL-3、IL-4、IL-6、IL-9、IL-33 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β、IL-7、IL-8、IL-9、IL-13、IL-20、IL-25、IL-33、IL-36γ 水平较HG无统计学差异。RSDG血清IL-2、IL-3、IL-4、IL-5、IL-6水平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3.2治疗后组间比较WRFG 血清 IL-1β、IL-4、IL-5、IL-6、IL-7、IL-9、IL-33、IL-36γ 水平较 RSDG 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IL-3、IL-8、IL-13、IL-20、IL-25水平较RSDG、HG无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β、IL-3、IL-7、IL-8、IL-13、IL-20、IL-33 水平较 HG 无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2、IL-4、IL-5、IL-6、IL-9、IL-25、IL-36γ 水平较 HG 低,具有统计学差异。4血清抗炎白介素4.1治疗前组间比较WRFG 血清 IL-10、IL-21、IL-27、IL-28A、IL-35 水平较 RSDG、HG 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9水平较RSD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较HG无统计学差异;血清IL-12、IL-37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0、IL-12、IL-21、IL-27、IL-28A、IL-29、IL-35、IL-37 水平较 HG无统计学差异。4.2治疗后组间比较WRFG血清IL-10、IL-12、IL-21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7、IL-29、IL-35、IL-37水平较RSDG、HG无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8A水平较RSD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较HG无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0、IL-12、IL-21、IL-27、IL-28A、IL-29、IL-35、IL-37 水平较 HG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 WRFG组在改善哮喘患者喘息、咳嗽、咳嗽性质、咳痰不爽、乏力、口干、心悸、头晕、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总分等全身症状体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体现了WRFG“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整体诊治CDBA的优势与特色。2 WRFG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清促炎和抗炎白介素水平升高并接近健康人水平,可能与温润方减轻了哮喘患者气道慢性炎症这一基础病理损害,使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局部对较高的血清促炎白介素水平耐受性增强,提高了气道对损伤因子的免疫防御及修复能力有关。3 CDBA具有多种免疫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病理变化基础,炎症、免疫参与了疾病宏观表现的微观病理变化。反之,不同的微观炎症免疫调控失衡状态影响着宏观中医哮喘的病机演变。CDBA存在着“肺脾为核心多脏虚”的关键病机共性规律。“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是在全面客观认识CDBA脏腑关系与病机演变规律基础上对中医整体观念、脏腑辨证的继承、发展、应用,强调以“肺脾为核心”的整体观揭示哮喘发病机制。

侯青雯[5](2021)在《醒窍汤治疗慢性鼻窦炎临床疗效评价及Th17/Treg细胞失衡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本课题将临床疗效观察与实验室指标检测相结合,评价醒窍汤对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Th17/Treg细胞失衡的影响;2、基于Th17/Treg细胞失衡理论初步探讨醒窍汤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作用机制,为慢性鼻窦炎Th17/Treg细胞失衡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临床实践支持。研究方法:2019年7月-2020年12月期间,搜集我院耳鼻喉科门诊符合慢性鼻窦炎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醒窍汤治疗。并于治疗前后,分别利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对患者的主观症状进行评分,利用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法进行客观评估,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进行评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样本中白介素-10(IL-10)、IL-17、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IL-23细胞因子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经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2)主观病情症状积分显示,在鼻塞、头痛、流浊涕、嗅觉减退方面,两组均有显着疗效,且治疗组对上述临床症状的改善更为显着。鼻内镜黏膜形态积分显示,在水肿、鼻漏方面两组均有显着疗效,且治疗组对上述症状的改善更为显着;在改善息肉方面,两组无显着差异。(3)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显着降低IL-17、IL-23水平,提高IL-10、TGF-β水平,纠正Th17/Treg细胞失衡状态,且治疗组对上述炎性因子的调节更为显着。(4)疗程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等指标无明显异常,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1、醒窍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鼻窦炎临床疗效显着。2、醒窍汤可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可通过降低IL-17、IL-23,提高IL-10、TGF-β,纠正Th17/Treg平衡失衡,降低鼻黏膜的炎症反应,促进机体免疫平衡稳态的恢复,为醒窍汤调节Th17/Treg细胞失衡治疗慢性鼻窦炎提供临床实践支持。

张梦妮[6](2020)在《迎香穴埋线对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鼻黏膜上皮屏障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鼻黏膜上皮屏障作为机体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与变态反应的发生、进展和好转密切相关。鼻黏膜上皮屏障的破坏可能是变应性鼻炎发病的重要环节,恢复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或许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方法。由此我们猜想穴位埋线对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可能与其对鼻黏膜上皮屏障的正向调节有关。紧密连接位于两个上皮细胞相邻面的顶端并对基底外侧膜间的空隙进行封闭,对黏膜屏障功能起决定性作用。本研究从鼻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着手,推测鼻黏膜屏障功能改变,探求穴位埋线对变应性鼻炎良好疗效的机制。并根据Claudin-1和Occludin的表达情况寻求紧密连接变化可能的机制。方法:采购40只健康的SD大鼠,随机分配于空白组、AR模型组、丙酸氟替卡松组、穴位埋线组、假埋线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以外的所有大鼠均依照卵清蛋白造模法制备AR大鼠模型。模型完备后,AR模型组和空白组不予干预;丙酸氟替卡松组以丙酸氟替卡松干预,每日1次,连续2周;穴位埋线组迎香穴(LI20)埋线,每周1次,连续2周;假埋线组行埋线假动作,不埋线,时间同埋线组。对大鼠AR相关行为学打分并记录,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s Ig E,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鼻黏膜炎性反应变化,透射电镜下观察鼻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和内质网超微结构同时测定紧密连接的宽度,WB法测定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和Occludin的表达。结果:1.大鼠AR相关行为学评分结果:和空白组比较,AR模型组、假埋线组变应性鼻炎相关症状评分之和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AR模型组、假埋线组比较,穴位埋线组和丙酸氟替卡松组评分都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2.ELISA检测血清s Ig E结果显示:AR模型组与假埋线组结果均显示血清s Ig E水平明显升高,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穴位埋线组与丙酸氟替卡松组均能明显降低血清s Ig E值(P<0.05),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3.光镜下鼻黏膜组织HE染色显示:模型组、假埋线组鼻黏膜纤毛排列杂乱、倒落,出现较多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黏膜下腺体增生明显。与模型组相比,穴位埋线组和丙酸氟替卡松组炎症反应较轻。4.透射电镜下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空白组紧密连接呈连续的狭窄带;模型组和假埋线组紧密连接严重破坏,呈不规则扩张,连续性中断,紧密连接宽度增大(P<0.05);穴位埋线组与丙酸氟替卡松组紧密连接趋于规则,宽度较模型组和假埋线组减小(P<0.05)。5.透射电镜下上皮细胞内质网形态:模型组和假埋线组内质网肿胀扩张、甚至出现大量空泡状,核糖体脱落明显,穴位埋线组与丙酸氟替卡松组上皮细胞内质网病理情况好转。6.WB结果显示:在各组Claudin-1和Occludin测定结果的比较中,假埋线组、模型组表达明显下降,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穴位埋线组和丙酸氟替卡松组均能促进Claudin-1和Occludin蛋白表达,且组间显示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和Occludin的表达下降,紧密连接遭到破坏,鼻黏膜上皮屏障功能减弱,利于变应原的跨上皮传递而引发变态反应,或许是AR发病的关键机制。2.穴位埋线能使AR大鼠血清s Ig E下降,缓解鼻黏膜的炎性反应,明显地减轻AR相关症状,且和丙酸氟替卡松治疗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穴位埋线能提高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的水平,改善鼻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加强鼻黏膜屏障功能,从而减少变应原的入侵,缓解AR相关症状,对AR的治疗产生积极作用。

李思佳,赵守琴[7](2020)在《分泌性中耳炎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的常见病,常引起儿童听力下降及生活质量降低,甚至是言语发育异常。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不清,现在普遍认为免疫学方面的发病机制尤为重要。本文就变态反应相关的分泌性中耳炎免疫学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李倩[8](2020)在《儿童鼻息肉组织学特征及与成人鼻息肉组织学差异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深圳地区儿童鼻息肉组织学特征,探讨儿童后鼻孔息肉及中鼻道息肉组织学特点的差异,比较儿童鼻息肉与成人鼻息肉组织学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及临床特点差异。材料方法:1临床材料回顾性分析于2018.1.1至2020.2.30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及深圳市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鼻息肉摘除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共63例患者资料,分为2组进行观察对照。其中观察组为儿童组有45例,成人组18例作为对照组。术前采集所有患者临床症状,Lund-Mackay鼻窦评分、Lund-Kennedy内镜评分、总IgE水平,过敏原检测水平以及外周血标本血细胞计数分析等。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切除鼻息肉,取鼻息肉组织进行HE染色及组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检查。2实验及统计方法收集临床信息,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并记录结果。术后对2组鼻息肉组织标本制片,并进行H&E染色,观察其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定义为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比例大于所有炎性细胞的10%。实验所有结果的统计学分析我们将采用SPSS 22.0软件。对于两组患者的计数资料,如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患者性别、既往史、总IgE水平占比、变应原的阳性率临床表现等,将以百分数表示,并进行卡方检验。对于计量资料,如年龄、病程、鼻窦CT评分、内镜评分、血液学指标,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情况等,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正态性检验,根据正态性检验结果,选用(sx±)或M(P25,P75)表示,进行t检验或秩和检验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差异,相关性研究采用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1.入组病例共63例,儿童组为45例,男性34例,女性11例,最小年龄为4岁,最大年龄14岁,年龄中位数为10(7,12)岁,病程中位数为1(0.5,2)年。成人组18例,男性11例,女性7例,其中位年龄为38(33.5,41.5)岁。病程中位数为4(1,9)年。对比成人组,儿童组多为单侧发发病(67.44%vs33.33%,P=0.01<0.05),病程更短(1年sv 4年,P=0.001<0.05),而在性别上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2.儿童组根据其鼻息肉来源分2组,为儿童后鼻孔息肉组(共2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5例)及儿童中鼻道鼻息肉组(共2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我们发现两组在性别上均表现为男性高占比(80%与75%,P>0.05)。儿童后鼻孔息肉多为单侧发病(22例,88%),儿童中鼻道鼻息肉则倾向双侧发病(10例,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临床特点上,我们统计了嗅觉障碍、血涕、喷嚏鼻痒、框周、额部胀痛、头晕、临近器官并发症等表现,其中儿童组与成人组患者的邻近器官并发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成年人较儿童出现更多的并发症(占比22.2%),其余临床症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鼻窦CT的Lund-Mackay评分上,儿童中鼻道息肉组较儿童后鼻孔息肉组额窦评分更高(1.89vs0,P<0.05),余各组鼻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成人组相比,儿童组患者评分明显低于成人组患者(7vs 11,P>0.05);而在L-M各单项评分上成人组双侧上颌窦,前组、后组筛窦和额窦均有更高的得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蝶窦、窦口鼻道复合体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镜Lund-Kennedy评分方面,儿童后鼻孔息肉组与儿童中鼻道鼻息肉组在LundKennedy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7vs8,P>0.05)。与成人组相比,儿童组L-K评分总分低于成人组(7.5vs9.1)但两组在鼻息肉LK评分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液检测方面,儿童组与成人组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水平、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其百分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变应原检测方面,儿童组总IgE>100 U/mL占比(64.52%vs83.3)及总IgE>200 U/mL占比(25.8%vs50%)均较成人组更低,但差异并没有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变应原阳性率中食入类变应原阳性率、吸入类变应原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儿童后鼻孔息肉组与儿童中鼻道息肉组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后鼻孔息肉组及儿童中鼻道鼻息肉组与成人鼻息肉组在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炎性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占比均比成人更少,除了儿童中鼻道鼻息肉组与成人组在炎性细胞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在各组不同疾病分期中的占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7.Eos浸润程度在儿童组及成人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血清Eos计数、血清Eos百分比、CT评分(总分)、Lund-Kennedy评分(总分)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1)儿童后鼻孔息肉多为单侧发病,男性多见,主要来自上颌窦,炎症表现更轻,与儿童中鼻道来源鼻息肉相比,两者鼻息肉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无明显差异。(2)儿童鼻息肉与成人鼻息肉患者相比,儿童疾病病程短,症状轻,多为单侧发病,临近器官并发症少,炎症更少累及全组鼻窦。(3)儿童鼻息肉与成人鼻息肉组织学存在差异,成人组中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而儿童组鼻息肉以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4)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和变应原检测结果儿童与成人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过敏指标在儿童鼻息肉和成人鼻息肉两类人群中无显着性差别。

罗嫱楠[9](2020)在《真菌性鼻-鼻窦炎过敏原检测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真菌性鼻-鼻窦炎进行过敏原检测及临床分析,探究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过敏原分布与临床特点、过敏性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以期提高对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认识。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06月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手术治疗的资料完整的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74例为观察组(分为两个亚组:真菌球,及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同期住院的无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及变应性鼻炎的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40例为对照组。全部病例入院均采用深圳市爱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URANUS AE 85全自动酶免仪进行过敏原检测,治疗方式均为插管全麻下功能性鼻内镜下鼻窦手术(FESS手术),观察组及对照组均严格按照相同的围术期处理,术后12周行鼻内镜复查进行Lund Kennedy评分,随访6月-12月,收集研究临床资料及各项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入性过敏原sIgE分布状况为:最常见为屋尘螨6.76%(5例)及粉尘螨6.76%(5例),其次为屋尘4.05%(3例);食入性过敏原sIgE分布状况为:最常见为花生4.05%(3例)及螃蟹4.05%(3例),其次为牛肉2.70%(2例)及大豆2.70%(2例)。吸入性过敏原的阳性率高于食入性过敏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TIgE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周鼻内镜Lund Kennedy评分差值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RS组术后12周鼻内镜Lund Kennedy评分差值d低于F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2.4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9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性鼻-鼻窦炎中真菌球治疗有效率为85.71%,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治疗有效率为72.2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性鼻-鼻窦炎过敏原阳性患者疗效低于阴性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遵义地区真菌性鼻-鼻窦炎过敏原以吸入性过敏原为主,食入性过敏原次之,最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为屋尘螨、粉尘螨;食入性过敏原最常见为花生、螃蟹;2.真菌性鼻-鼻窦炎疗效比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差,真菌性鼻-鼻窦炎中真菌球疗效好;3.过敏原阳性的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治疗效果欠佳,过敏性因素可能对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生发展和术后恢复有影响。

邹庆云[10](2020)在《Sirt5通过调控M2型巨噬细胞分化促进慢性鼻-鼻窦炎的效应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人群发病率高达约8%,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CRS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即使是相同的临床分型,内在的细胞和分子病理机制存在巨大差异,仅依靠目前分型很难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因此CRS慢性炎症如何维持的调控机制亟待研究。Th2型免疫过度活化和嗜酸性粒细胞大量浸润是CRS的重要致病因素,也是难治性CRS的特征。研究表明,器官特异性或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的巨噬细胞的不同分化状态(M1/M2)与免疫系统激活类型(Th1/Th2)紧密相关。Ⅲ型乙酰化酶家族成员(Sirt1-7)Sirt5在炎性疾病中,对巨噬细胞有调控作用。然而在CRS发生发展过程中,Sirt5与巨噬细胞分化与功能的关系尚未有研究报道。目的:本工作将研究CRS中Sirt5在M2型巨噬细胞活化中的作用和机制,并进一步解释其在CR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研究CRS潜在的药物靶点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临床样本分析:探索Sirt5表达与CRS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收集临床标本;分析CRS鼻黏膜中Sirt5的表达水平及其与M2型巨噬细胞的临床评分的相关性。2.动物模型分析:1)建立小鼠CRS模型(1mg/ml OVA腹腔致敏3次,100mg/ml OVA+0.9%SEB滴鼻8周,检测鼻黏膜中Sirt5、M2型巨噬细胞含量以及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情况;2)行为学检测小鼠慢性鼻-鼻窦炎严重程度,在OVA+SEB诱导的CRS小鼠模型中,比较WT小鼠和Sirt5基因敲除小鼠CRS症状,小鼠鼻黏膜检测Th2型细胞因子、M2型巨噬细胞表面分子及效应分子含量与小鼠行为学表现相关性。3.细胞实验功能分析:Sirt5促进M2型巨噬细胞分化与功能的细胞学效应。该部分研究将应用小鼠来源的骨髓细胞诱导和活化M2型巨噬细胞模型(Sirt5 KO小鼠及WT小鼠来源的骨髓细胞,M-CSF培养诱导初始型巨噬细胞,IL-4或IL-13进一步活化M2型巨噬细胞),检测M2型巨噬细胞表面分子及效应分子的表达情况。证实Sirt5促进M2巨噬细胞分化与功能的细胞学效应。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RS患者鼻黏膜Sirt5表达量显着增高,鼻黏膜组织内Sirt5主要由M2型巨噬细胞表达。2.OVA+SEB诱导的小鼠CRS模型稳定,鼻黏膜组织Sirt5表达增高,鼻黏膜组织中Sirt5主要由M2型巨噬细胞表达,Th2型细胞因子(IL-4、IL-13)表达增高。3.Sirt5基因敲除的小鼠CRS症状明显缓解,鼻黏膜中Th2型细胞因子(IL-4、IL-13)、M2型巨噬细胞表面分子(CD206)、效应分子(Arg-1)表达水平降低。4.与WT小鼠相比,Sirt5 KO的小鼠骨髓巨噬细胞,M-CSF培养诱导初始型巨噬细胞,IL-4进一步活化M2型巨噬细胞,M2型巨噬细胞表面分子(CD206)及效应分子(TGF-β1、Arg-1)表达明显降低。结论:研究发现CRS患者和OVA+SEB诱导CRS小鼠的鼻腔黏膜内Sirt5表达显着增高,且主要由M2型巨噬细胞表达;Sirt5敲除可有效减缓CRS的发生发展,小鼠鼻黏膜组织内炎症反应减轻、上皮细胞的破坏减轻;Sirt5缺失的巨噬细胞经IL-4进一步活化为M2型巨噬细胞后,M2型巨噬细胞表面分子及效应分子明显降低;本课题研究证实Sirt5可以通过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分化加重CRS的效应;为研究CRS潜在的药物靶点提供理论基础。

二、微环境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环境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2)IDO1在不同类型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CRSwNP的诊断标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标本收集及处理
    2 仪器及试剂
        2.1 主要仪器
        2.2 主要试剂及耗材
    3 实验方法
        3.1 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 HE)
        3.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3.3 Western-blotting
        3.4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
    4 图片处理及数据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统计
    2 临床资料
    3 HE染色结果
    4 免疫组化结果
    5 Western-blotting结果
    6 RT-qPCR结果
讨论
    1 HE染色结果与临床资料分析
    2 正常鼻黏膜与鼻息肉中IDO1表达差异分析
    3 EOSNP与NEUNP中IDO1表达差异分析
    4 IDO1在CRSwNP研究中的展望
    5 本实验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Th1/Th17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主要炎症因子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课题资助情况

(3)慢性鼻-鼻窦炎伴息肉发病中HIF-1α表达及对Alox5和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材料和仪器
    1.3 HE染色
    1.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5 Western blot检测
    1.6 q RT-PCR检测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鼻息肉组织病理学观察
    2.2 鼻息肉组织中HIF-1α的表达
    2.3 炎症因子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
    2.4 抑制HIF-1α对Alox5表达的影响
    2.5 抑制HIF-1α对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
        前言
        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免疫调控特征
        2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炎性因子与免疫调控的相互关系
        3 免疫调控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预后转归的影响
        4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的临床需求
        5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的临床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
        前言
        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中医观
        2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临床特征与免疫炎症的相关性
        3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病机演变与免疫调控的相互关系
        4 中医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炎性因子与免疫调控的作用
        5 中医通过免疫调控影响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预后转归
        6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免疫调控的优势与特色
        7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免疫调控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理论研究
    1 “脏腑整体辨证”观
        1.1 整体观念
        1.2 脏腑辨证
        1.3 “脏腑整体辨证”的含义
    2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观
        2.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关键病机的共性规律特征
        2.2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含义
    3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方药的临床应用
        3.1 “温润辛金培本”治则理论基础
        3.2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方药系列疗法
        3.3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内服方药
        3.4 温润方
    4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与西医免疫调控的异同
        4.1 免疫调控失衡的认识思路不同
        4.2 免疫调控的方法有别
        4.3 免疫调控的目的一致
    5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继承与发展了中医解决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问题的优势与特色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
    研究一 基于RCT的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临床信息分析及血清标本收集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调节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调节促炎ILs水平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四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调节抗炎ILs水平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特色与创新
    3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附录
    附件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实用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案
    附件2 试验过程的标准作业程序质量控制(即SOP管理)
    附件3 各中心血清采集及哮喘控制情况

(5)醒窍汤治疗慢性鼻窦炎临床疗效评价及Th17/Treg细胞失衡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慢性鼻窦炎的认识
        1.1 慢性鼻窦炎的定义及诊断
        1.2 慢性鼻窦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方法
    2. 中医学对鼻渊的认识
        2.1 病名源流
        2.2 病因病机探讨
        2.3 中医药治疗
        2.4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 选题依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病例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药物组成及制备
        2.3 给药方案
        2.4 治疗疗程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3.1 疗效判断标准
        3.2 综合疗效评定
        3.3 血清处理及检测
        3.4 安全性评价
        3.5 统计学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4.2 临床疗效比较
        4.3 IL-10、TGF-β、IL-17、 IL-23表达量的比较结果
        4.4 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Th17/Treg细胞失衡研究进展
    2. Th17/Treg细胞失衡与CRS的联系
    3. 治疗用药分析
        3.1 醒窍汤组成及研究进展
        3.2 组方分析
        3.3 现代药理学研究
    4. 临床疗效分析
        4.1 单项分析
        4.2 综合疗效分析
        4.3 安全性指标分析
    5. 血清样本的表达量分析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迎香穴埋线对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鼻黏膜上皮屏障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选题背景
        1.1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
        1.2 鼻黏膜上皮屏障
        1.3 穴位埋线
        1.4 穴位埋线治疗变性鼻炎
    2 选题目的及意义
    3 研究内容
        3.1 制备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
        3.2 干预治疗
        3.3 记录每组大鼠变应性鼻炎相关行为学评分
        3.4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s Ig E
        3.5 苏木精-尹红染色(HE)后光镜下观察鼻黏膜组织
        3.6 透射电镜下观察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和内质网形态并测量紧密连接宽度
        3.7 蛋白质印迹法(WB)测定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和Occludin
        3.8 统计分析
    4 技术路线图
研究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埋线材料和器械
        1.4 重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
        2.2 造模
        2.3 干预方法
    3 标本取备
    4 观察项目
        4.1 AR相关症状
        4.2 血清sIgE水平
        4.3 鼻黏膜组织炎性反应情况
        4.4 鼻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和内质网
        4.5 鼻黏膜组织Claudin-1和Occludin的表达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及分析
    1 大鼠行为学评分
    2 大鼠血清sIgE
    3 大鼠鼻黏膜炎性反应的情况
    4 大鼠鼻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
    5 大鼠鼻黏膜上皮细胞内质网形态
    6 大鼠鼻黏膜Claudin-1和Occludin测定结果
讨论
    1 动物模型
    2 致敏原和佐剂
        2.1 致敏原的选择
        2.2 佐剂的选择
    3 造模方法
    4 实验分组
    5 穴位
        5.1 迎香穴的传统理论研究
        5.2 迎香穴的现代研究
        5.3 大鼠迎香穴定位
    6 埋线
        6.1 埋线材料和针具
        6.2 埋线周期
        6.3 埋线操作及注意事项
        6.4 埋线的安全性
    7 麻醉药物和采血方法
        7.1 麻醉药的选择
        7.2 采血方法的选择
    8 观察指标
        8.1 行为学评分
        8.2 血清sIgE
        8.3 鼻黏膜组织病理切片
        8.4 紧密连接
        8.5 内质网
        8.6 Claudin-1
        8.7 Occludin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Claudins与五官科疾病的研究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儿童鼻息肉组织学特征及与成人鼻息肉组织学差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真菌性鼻-鼻窦炎过敏原检测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Sirt5通过调控M2型巨噬细胞分化促进慢性鼻-鼻窦炎的效应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一、临床相关性研究
    二、动物模型机制研究
    三、细胞机制研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Sirt5 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四、微环境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鼻息肉中自噬与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D]. 陈曦. 海南医学院, 2021
  • [2]IDO1在不同类型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何以红. 大理大学, 2021(09)
  • [3]慢性鼻-鼻窦炎伴息肉发病中HIF-1α表达及对Alox5和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研究[J]. 王嘉,田东倩,魏英粉,杨泽垠,邸斌. 西南国防医药, 2021(05)
  • [4]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D]. 司东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醒窍汤治疗慢性鼻窦炎临床疗效评价及Th17/Treg细胞失衡机制初探[D]. 侯青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迎香穴埋线对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鼻黏膜上皮屏障功能的影响[D]. 张梦妮.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分泌性中耳炎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李思佳,赵守琴.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0(04)
  • [8]儿童鼻息肉组织学特征及与成人鼻息肉组织学差异比较研究[D]. 李倩.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9]真菌性鼻-鼻窦炎过敏原检测及其意义[D]. 罗嫱楠.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10]Sirt5通过调控M2型巨噬细胞分化促进慢性鼻-鼻窦炎的效应与机制研究[D]. 邹庆云.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微环境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