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教学启示

中国古典舞教学启示

据此,笔者认为:今后的中国古典舞教学,应认认真真地补上:“圆——中国传统文化之核”这一课!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圆民族传统文化之核

中图分类号:C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91x(2010)01

每一种民族文化艺术形态,都必然蕴含民族的文化传统特质在内里。这一论断,相信早已为众人所熟知。而作为中国舞蹈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古典舞,其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质又是什么呢?众口一词,回答肯定是:圆。

以“圆曲、拧倾、收放、含仰”八个字为动态特征的中国古典舞,是以“圆”为其独特审美特征的。

舞蹈界都知道,作为传统文化启发下重创的一个体系,中国古典舞脱胎于中国戏曲舞蹈。按说其源流关系很是明晰,但中国古典舞创立人之一唐满城教授在《对戏曲舞蹈的再认识》一文中却说:“戏曲舞蹈是中国古典舞的流,不是源。”那其源又在哪里呢?

循着其独特审美特征,我们不难找到其源,那就是:“圆”。

如同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现象都只能从该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去寻找其根源一样,中国古典舞“圆”的形成之因,也需要将其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联系起来加以探究。

掀开中华史册,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圆”不但是中国古典舞之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

中华民俗中崇尚的“中秋月圆”,古代话本、今日小说中结局的“大团圆”,戏曲中讲究的“字正腔圆”,太极中由阴阳二鱼盈满闭合形成的外圆,以主体建筑为核心、以中心建筑群为轴线、左右辅陈、前后延伸、和谐对称、错落有致、给人以圆润丰满辉煌之感的中国古建筑布局,以及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以圆为核心的诸多词语,如:圆满、圆润、圆通、圆熟、圆顺、圆活、圆梦、圆房、圆场、团圆、、汤圆、破镜重圆、花好月圆等等,都从不同角度、诸多层面证实,“圆”已经渗透于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固有思维模式。可以说,“圆”在中国,在中华民族中,早已成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行为习惯,一种处事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千百年来,“圆”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影响着中华的人文历史。甚或说,“圆”之于中华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传承意义。

再回到中国古典舞,我们会发现,作为传统文化启发下重创的一个新的体系,中国古典舞从戏曲舞蹈中抽取的只是“圆曲、拧倾、收放、含仰”等外在表现形式,其根系仍然牢牢地扎植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其内核依然是“圆”。

任何一个艺术门类,其实都是民族个性心理和民族独特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中国古典舞遵循的“圆”的运动轨迹,万变不离其“圆”的变幻规律,内里其实沉淀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尚“圆”心理,蕴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圆”的运动轨迹、变幻规律,其实都是民族思维方式的一种外化,其内核与中华民族千百年形成的独有思维模式、处世哲学、行为方式、生活习性,或者说对自然界的认识都有着必然的联系。

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认为,宇宙和万物永恒地循着周而复始的环周运动,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人事的发生、发展、消亡,都在环周运动中进行。这里所谓的周,即是圆,环周运动,其实就是圆周运动,也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圆道观。圆道观是古代中国哲学最根本的观念之一。

《吕氏春秋序意篇》曰:“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大戴礼保傅篇》说:“古之为路车也,盖圆以象天。”东汉科学家张衡认为:“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可见“圆”作为“天”的形状,在中华宇宙观中,是一个具象化了的概念,也是一个至高无尚的形态。再由中华文明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太极图图形,我们可以发现,两个严丝合缝的阴阳鱼,相互对立,又各自向对立面转化,以互补的方式,按照圆周运动周而复始地运动,且始终运动在一个外圆之内。这其实建构了中国人“宇宙是一个轮回周转、循环往复世界”这样一种世界观,一种哲学理念,进而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及审美心理和审美取向。清张英《聪训斋语》曾曰:“天体至圆,万物做到极精妙者,无有不圆。圣人之至德,古今之至文、法帖,以及一艺一术,必极圆而后登峰造极。”表现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形形色色的“圆”——“大圆套小圆,线圆落形圆,动静要求圆,势势都要圆”和“平圆、立圆、八字圆”等等,无不是围绕“万物做到极精妙者,无有不圆”而进行。《文心雕龙杂文篇》曰:“义明而词净,事圆而音泽,磊磊自转,可称珠耳。”说的也是意义表达鲜明而又文词简净,事理完备而又音韵和谐,好像许多圆石转动不已。这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章的“圆满”之美。现代著名学者钱钟书经考证曾得出这样的结论:“盖自六朝以还,谈艺者于‘圆’字已闻之耳熟而言之口滑矣。”又曰:“形之浑简完备者,无过于圆。”(《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在形态上,圆是一种除却棱角、化去僵硬、摒弃呆滞、在矩中求变的闭合而周全的图形,其首尾相接,无始无终。既有着形态上的完满,也代表着一种理想的境界。“圆”不但具有浓厚的文化艺术色彩,而且具有强大的社会文化功能。即使为人处事,中华民族也讲一个“圆”字。外圆内方,应该说是中华民族为人处事的最高原则。正如中国古代铸钱之形。这里的“圆”是圆活、圆润、圆通之意,讲究为人处事要讲求变通、婉转、回旋。而“方”则指方正,说的是为人要正直,要讲原则。在这里,“方”是具象,是可感可触的,“圆”是超越于方的,所以由“方”入“圆”,即由具象到超越,是一个臻于完美的辩证的运动过程。也即国人熟识的所谓“中庸”。宋代理学大师程颐这样解释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方要有圆的润滑,圆要有方的制约。只圆不方,八面玲珑,是为圆滑。只方不圆,四处碰壁,是为不智。外圆而内方,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之所在。

基于上述认识,作为一名高校我舞蹈教师,笔者突然间萌发一种对现今通行的中国古典舞教学进行一番检视的想法:以往,我们在教学中,重视的是中国古典舞的“圆”之形,强调的是舞姿造型、动势动态上的走圆运动法则,讲的是“圆曲、拧倾、收放、含仰”八字诀;源流不辨,把从戏曲舞蹈中抽取的“圆”的形,当作唯一的讲授内容;而对蕴含“圆曲、拧倾、收放、含仰”八个字之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之核,对其“圆”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之根脉关系,教材上写得很少,教授中基本不去涉猎,更谈不上什么细致讲授、深入研究。这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对中华人文历史的传播,对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舞蹈之精髓,都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据此,笔者认为:今后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我们真该认认真真地补上:“圆——中国传统文化之核”这一课!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潘多玲

广东省广州市解放北路桂花岗东一号(广大老校区)19栋701室

标签:;  ;  ;  

中国古典舞教学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