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自由作为人类自由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范畴,其实现不能超越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具有现实性、受制约性和历史规定性。但是,学术自由作为人类精神生产领域的自由,又是一个开放和发展的体系,具有超越性特征。在认识论意义上,人类自由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以其内在的超越性不断认识和“挑战”必然性限度的历史。
学术自由超越性的内涵
作为人类典型意义上的精神生产活动,学术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它是以观念的形式展开其对象化的过程,并以精神形态反映着人类对真善美的无限追求,体现着人类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和探索。在一般意义上,学术自由的超越性,是指学术自由作为学术活动主体的基本价值原则和社会心理文化环境,激励和鼓舞着学术主体自觉将追求学术领域的自由王国作为根本动力和终极目标,不断克服现实性限度和功利性动机,在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展开对对象世界的无限探索,从而推动人类不断认识和把握必然性而达致自由的能动性过程和自觉自主状态。它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指学术自由作为一种人类文明发展机制,学术活动主体能够在学术自由精神的引领和激励下突破学术研究的现状,促成对象性理论在学术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超越既有理论层次,从有限指向无限,从而实现学术文明在质上的发展和跃迁;二是指学术自由作为学术生产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原则,贯穿于学术生产系统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学术自由作为一种精神传统不仅实现了学术共同体内部的代际传承,而且还使学术自由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滋养着未来社会新人的自由理性精神,从而实现学术自由精神的社会化,不断推动社会文明和自由的整体提升。三是指学术自由作为一种权利,具有由“特权”向普遍人权转化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人类自由大众化的重要实现形式。在一般意义上,学术自由是学术活动主体享有的一种专业权利,但从社会发展的历程看,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普及化的发展,学术自由作为“人类精神的特权”,它具有不断由“特权”向普遍人权转化的历史性趋向,从而使学术自由在权利主体和权利内容上不断进步和发展。
学术自由的超越性特点,是由学术劳动的特点和真理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从学术劳动的特点看,学术作为精神生产劳动,其对象的符号性、象征性特点,从而使其可能超越现实性制约而呈现理想性特点。事实上,人类劳动本身的特点,就是以超前性、预见性为特征的。马克思在论述人类劳动优于动物劳动时曾指出:“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之处,是他在建房之前,己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也就是说,学术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它并不仅仅是对“现实”的解释和论证,而且还是对现实的“自我超越”,从而表现出一种无限的超越性指向:在“真”的意义上不断探索作为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在“善”的意义上不断寻求作为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在“美”的意义上不断追求作为人的发展最高境界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理想”;从真理发展的规律看,学术生产作为追求真理的人类精神活动,表现为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发展过程,从而表现出无限的逼近“绝对真理”的超越性。也就是说,就真理发展的具体进程而言,真理具有相对性。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类面对无限的未知世界,其认识只能是对整个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段,具有有限性。但人类的认识又总是不断发展的,是由不知到知、由第一级本质到第二级本质的发展过程,是不断打破真理的相对性,形成向绝对性真理逼近的过程。在认识论意义上,所谓自由是一个人类不断打破和超越种种限定,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无限逼近现实世界的“真”的过程。学术自由的超越性意义之一,就是借助学术的批判性来克服已有理论相对于不断发展的现实的有限性,使理论不致因为固守“绝对真理”而导致静止的、片面的自我肯定而陷于落后或僵化。正是学术自由的这种超越性而形成的内在机制和动力作用,使人类精神生产领域不断发展和创新,从而实现人类文明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传承和发展。
学术自由超越性的实质
学术自由既体现了人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也蕴涵着人对更美好、更进步的精神生活的能动追求。人类通过学术的自由探索,不仅提高了人类的认识程度,扩大了人类活动范围,还促进了人类活动内容的全面性和活动方式的多样性,从而不断丰富着人的本质的内涵,推动着人的本质的发展。在这一意义上,学术自由的超越性,其实质是人的自由本质属性在学术生产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学术生产领域的充分发挥。作为类的人,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这种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使人的活动方式呈现出创造和超越的特点,这表现在思维上,就是人不会满足个别的经验现象,总是力图超越现象去把握现象背后的本体,以图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世界,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但是,人的这种无限可能性在实践活动中却往往为条件系统和工具系统等各种客观条件所限定,从而形成追求自由过程中的无限与有限的矛盾。作为人类追求真理和实现自由的重要形式,学术就是人类消解这一矛盾的特殊专业性实践活动。正是因为人类追求自由和解放过程中的这一矛盾,促使学术活动主体升腾起超越客观制约而达至无限自由的追求和向往。学术自由作为人类自由领域的一种专业自由,其使命就在于以其超越性激发学者从事高深学问研究的理想和热情,从而推动人类知识创新和文明进步的责任和使命。人类正是在学术的自由探索中,通过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复杂思维活动,通过精神的交往和灵魂的交流,唤醒学术主体对终极价值和真理的虔敬,激发学术主体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力量,去创造精神、文化和意义世界,生成和丰富生命的内容,从而在学术活动理解他人与历史,理解自己与现实,在不断追求中实现自身的超越。
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借助大学制度这一文化传承和文明创造的自由机制,一方面拓展了必然性向自由的积极转化,另一方面又实现了人的自由精神的培养和主体性品格的养成,从而在学术生产中实现了自由主体能力提升和权利主体范围扩大的双重效应:即学术生产不仅锻炼和发展着学术主体自身的自由精神和自主品质,而且通过学术生产实现自由主体权利主体范围的扩大,从而为更多社会主体自由平等地获得知识与文化、为类主体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实现自由开辟了道路。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作为人类实现其自身价值和意义手段的学术自由,其超越性是指向人类发展的最高境界——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自由人格——为价值旨归的。
学术作为人类探求真理的一种精神生产专业活动,其活动对象和内容具有涵盖整个世界的全面性特点,从而使学术自由的超越性作用呈现出与其他领域自由的不同气象:一是指学术自由作为学术活动领域内在的、理性的、精神的状态,其所影响和作用的范围超越了共同体而渗透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领域,贯穿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也就是说,这种原本仅局限于学术生产场域的自由精神,不仅在大学共同体内部形成一种“学术文化场”,而且其影响往往可以超越大学场域,借助于大学学术生产向社会扩展和渗透。二是指学术自由作为学术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和活动原则,是从深层制约和影响每一个体和每一种社会机体的精神性存在,因而可能从社会心理和价值意义等方面全方位地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激发人类精神自由交汇的活跃状态,使人类对社会发展方向和时代精神保持应有的敏感性和判断力,从而使学术自由在人类自由体系中的独特性功能得以凸显。
学术自由超越性的作用
CNN的输入是定长矩阵,而实际输入的语句长短不一,因此需要设置句子的长度。当输入句子长度超过设置长度时,则去除句子超过设置长度的部分;当输入句子长度不够时,则进行补零操作,以达到所需长度。
总之,学术自由不仅促进人类在认识论领域自由的进步,而且为更广阔范围内的社会自由的发展培养了实践主体。这一作用,随着精神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的凸显,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量的扩展和质的提升,学术研究活动的对象和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将不断拓展,参与学术生产的传播、加工、创造的群体也将不断扩大。这就意味着享受学术自由权利的主体范围将不断扩大,从而使学术自由的作用更具有全面性和辐射性,大大增强了学术自由在社会生活中的渗透力、散发力和影响力。这一过程,也正是人类自由和解放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断拓展。
图2(b)为偏向镁合金的焊接断口放大12倍的形貌图,无明显周期性特征结构存在,说明断裂形貌还与基体金属和及其成分有关。除焊缝底部组织致密,其他区域存在大量孔洞和丝状拉拔结构。其缺陷形成机理可能是由于搅拌头偏向镁侧,镁板搅入焊缝量增加,镁塑性较差,随搅拌头旋转填充的金属量不足,导致大量孔洞出现。部分塑性较好的区域,由于镁合金均匀附着在铝基体上,结合搅拌头搅拌作用,形成丝状疏松连接,拉伸断裂后形成图示丝状拉拔结构。
学术自由超越性作用,一是其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学术自由不仅成为其他领域自由的认识论基础,而且还对未知世界领域规律和发展趋势具有预测和确证作用,从而使其具有超越现实性的先导性特点。在一定意义上,学术领域的进步,意味着人类对必然性认识和把握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在社会转型和变革的时期,学术发展带来的理论创新和思想解放,对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带来的碰撞、冲击或引导,从而使学术共同体具有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想启蒙功能。而这一功能的实现,就是要发挥大学学术共同体探索、掌握、识别和判断真理的功能,提高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把握,在遵循对象世界的运行和发展规律中发挥人类的自觉能动性,从而不断激发社会活力,解放社会生产力。这也正是学术共同体实现其社会使命的基本方式和学术共同体的基本价值所在。二是教化性和示范性作用。作为以传承文明、追求真理为已任的社会共同体,现代大学不仅具有培育社会主体权利意识和契约精神的作用,而且其存在本身就是社会生活民主化和法治化的一部分,对人类整体自由的进步具有教化意义和示范效应。就教化意义而言,学术共同体作为学术人才和未来公民成长的社会制度环境,它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对社会观念和价值规范等原则的有目的地灌输引导、启迪熏陶,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个体,并经过模仿、暗示、认同等心理机制,使学术研究内蕴的精神品格和价值原则内化为公民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示范意义而言,是指学术共同体作为精神文化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相结合的特殊形式,其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原则、精神氛围和组织文化势必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环境,并传导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从而发挥其示范效应。也就是说,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学术共同体的状况不仅直接影响着学术新人的培养,也影响着公民个体的成长,从而在一定意义上也将影响着社会整体的发育状况。这事实上也是教育对社会的能动作用的重要形式。三是辐射性和渗透性作用。学术自由作为人类自由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领域的自由具有相通性。这一相通性与学术活动贯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全面性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而使学术自由作为一种文化生产的价值原则,在社会生活领域发挥着辐射和渗透作用:它一方面通过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自由探索,不仅提高了对必然性的认识和把握,扩大了人类自由的范围,也增加了人类在各社会领域活动的自由度;另一方面,通过学术生产的传承和创新活动,不仅培养了学术新人的自由意识和独立精神,而且这种精神内涵还通过学术生产和交流、通过学术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使学术自由精神向经济和政治等社会生活领域辐射,从而在观念或精神上全面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大学作为“社会的良心”,其理想品质使其可能超越时代和自身利益的局限,在对真善美的探索与追求、对价值和意义的批判与引领、对文明传承和创新中,成为人类前进的精神灯塔。
黄河下游移动式不抢险潜坝的可移动性在于坝体可以拆卸重复使用。预应力管桩作为潜坝的主体,在施工阶段拔桩过程中,桩体主要承受拉力,只有满足抗拉承载力及抗裂条件下,确保构件的安全可靠度,才能够真正实现潜坝的可移动性。
强调学术自由超越性的意义
作为学术活动的基本价值原则,学术自由的超越性与现实性共同构成其基本矛盾的两个方面。学术自由发展的历史,就是在理想与现实、超越性与现实性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历史。因而,人类学术自由的实现,既要承认学术自由的现实性和复杂性制约,避免陷入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又要意识到学术自由的超越性和能动性特点,避免无理想的“现实主义”。“超越性存在于现实性之中,超越性的自由精神存在于现实性的自由追求之中”。学术自由固然有着诸多约束和限制,但这也同时给学术的自由探索规定了一个现实基础和超越的可能性空间。因而,在学术研究中发挥人的超越性本质,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制约性,本身是人类追求自由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学术自由在现实中虽然往往与政治、法律、经济、道德等各种问题纠缠在一起而变得复杂和模糊。但这种复杂和模糊的状况,正是学术自由内在超越性和现实性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术自由不断突破其限度而得以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也正表明着学术自由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发挥着渗透性和超越性作用。大学作为源于人类追求自由的一种学术生产形式,深藏在它背后决定其命运和发展方向的精神力量正是学术自由的超越精神。如果片面强调客观制约性,容易造成学术主体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担当的缺失,导致学术主体理想和信仰的迷失,因而也难以谈得上“自由自觉”。“‘自由’乃一种超越性的理想”,学术自由作为一种观念类型的自由,作为学术生产的基本价值原则,它“绝不仅仅是对必然的认识,而更是对必然的超越”,其核心价值就在于通过其学术主体的自觉意识和实践能力超越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限制而获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上的进步。正是在学术自由超越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中,人类凭借其超越性力量不断突破现实性约束和限制而推动着人类学术文化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学术自由作为学术生产的基本价值原则,其核心价值就在于通过激发学术主体的自觉意识、在观念形态上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一个“理想世界”和“自由王国”。正是在学术自由内在超越性和现实性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术不断突破现实制约性而得以实现量的积累而实现质的发展。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术自由实现了外延的扩展和内涵的丰富的双重性历史进步,人类自由也随着学术文明的进程而呈现出逐渐发展和不断提高的历史进程。
因此,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生产的学术主体,既要明晰学术自由边界、限度和客观现实的制约性,还应自觉发挥主体能动性,把学术研究和人类的进步和解放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服务和造福于人类生活。学术自由只有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促成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中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其历史合理性。科学地认识学术自由现实性和超越性相统一的特点、合理把握人类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关系,在实现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过程中达成“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这是学术自由的本质内涵,也是学术主体的自觉追求。
(作者系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摘自《宁夏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
标签:学术论文; 自由论文; 人类论文; 精神论文; 主体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科学现状及发展论文; 《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第2期论文; 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