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钒酸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晶体,材料,纳米,离子,偏振,棱镜,太阳能电池。
钒酸钇论文文献综述
郭俊宏[1](2018)在《掺钕钒酸钇自拉曼变频激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激拉曼散射是获得新型波长激光的一种重要手段,已成为激光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级联拉曼,可使激光波长往长波方向拓展,获得丰富的新波长。此外,利用受激拉曼散射效应结合二阶非线性频率变换技术,可获得可见波段激光输出,在激光医疗、显示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掺钕钒酸钇(Nd:YVO_4)晶体同时具有优异的激光和拉曼性能,是优秀的自拉曼晶体。本文利用半导体激光(LD)端面泵浦Nd:YVO_4晶体,分别开展了a切和c切晶体的自拉曼级联激光性能研究,以及利用自拉曼一阶Stokes光泵浦二阶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倍频、和频和光参量振荡(OPO)激光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LD端面泵浦不同切向的Nd:YVO_4晶体,主动选择不同频移的级联拉曼,获得不同波长的Stokes激光输出。基于c切Nd:YVO_4晶体,以1066nm波长的激光作为基频光,通过259cm~(-1)频移级联拉曼,实现1.1-1.2μm波段激光输出。实验研究了泵浦光斑束腰在自拉曼晶体内的位置、Q开关重复频率和占空比等参数对激光的影响。通过对各参数的优化,在14.9W的泵浦功率和15kHz的重复频率下,获得平均功率为1W的激光输出;通过259cm~(-1)和890cm~(-1)频移共同参与的级联拉曼,获得1.2-1.3μm波段激光输出。在17.1W的泵浦功率和10kHz的重复频率下,获得最大1.02W的激光输出,对应的转换效率和斜效率分别为6.0%和9.1%。基于a切Nd:YVO_4晶体,以1064nm波长激光作为基频光,通过890cm~(-1)频移级联拉曼,实现1.3μm波长激光输出。在17.1W和50kHz的重复频率下,获得最高输出功率2.5W,转换效率14.7%,斜效率23.7%。经由259cm~(-1)和890cm~(-1)频移参与的级联自拉曼输出的波长,有效的丰富了Nd:YVO_4晶体级联自拉曼激光的波长。2.利用a切Nd:YVO_4晶体1176nm一阶Stokes光泵浦二阶非线性变频晶体实现拉曼光的倍频、和频和OPO。采用温度相位匹配技术,通过对LBO晶体温度的控制,实现1176nm激光的倍频以及1064nm和1176nm激光的和频。在60kHz的重复频率下,分别在314和362K的温度下获得获得2.5W的588nm的黄光和1.8W的559nm的绿光;利用1176nm的拉曼光腔内泵浦KTA晶体,通过拉曼效应与OPO过程的结合获得1.7μm波段激光输出。实验中通过合理的膜系设计,成功抑制了1064nm到1.5μm的OPO转换过程,实现了1176nm的OPO转换。在12.1W的泵浦功率下获得1.2W的平均输出功率,脉冲宽度约为11ns,对应的OPO转换效率约为10%。(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18-05-04)
常志扬[2](2017)在《掺钕钒酸钇晶体的光物理学特性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稀土离子激光新材料和半导体激光器的研究更加深入,同时,也更加注重研究紧凑全固化稀土离子激光器,这些都促进了固体激光和上转换激光器的发展和进步。钒酸钇晶体的物理特性和机械性都相对较好,属于比较热门和新型的激光晶体,与之相比,掺钕钒酸钇晶体的优越性更加突出,是一种非常优质的激光晶体,且应用前景非常广泛。本文就主要探讨了掺钕钒酸钇晶体的光物理学特性和具体应用,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科学家》期刊2017年17期)
肖尊宏,邓琦亮[3](2017)在《Ce~(3+)和Sm~(3+)共掺杂钒酸钇荧光粉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均相共沉淀法将铈离子(Ce~(3+))、钐离子(Sm~(3+))共掺杂钒酸钇(YVO_4)制得(Sm_(0.01)Y_(0.99-x))VO_4∶Ce_x~(3+)荧光粉。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荧光光谱仪(PL)对制得荧光粉的晶体结构、颗粒形貌以及发光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e~(3+)、Sm~(3+)掺入YVO_4荧光粉的相结构仍为四方锆型结构,随着Ce~(3+)离子掺杂浓度的增大,XRD的衍射峰更加明显,SEM显示Ce~(3+)离子掺杂浓度的增大,荧光粉颗粒团聚更加严重,颗粒尺寸约80nm。荧光粉的激发峰在460nm,与蓝光LED的发射峰吻合,发射峰在580nm左右,属于橙光,且随着Ce~(3+)浓度的增加,荧光变强,有利于提高LED的显色指数。(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7年06期)
高丹丹,郭飞君[4](2017)在《铕激活的钒酸钇纳米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光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热法制备YVO_4:Eu~(3+)荧光材料,通过改变不同实验条件,包括掺杂不同Eu~(3+)浓度(2%,5%,8%,11%)和不同pH值(pH=6,8,10,12)的条件下制备出一系列YVO_4:Eu~(3+)红色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光致发光光谱仪(PL)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尺寸进行表征并分析掺杂浓度和pH对发光性能的影响.XRD结果显示合成的YVO_4:Eu~(3+)为四方晶系结构;TEM结果显示得到产物约为40nm规则的四方晶体结构;荧光性能表征结果显示不同Eu~(3+)浓度和pH值对合成材料的荧光性能有较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白城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岳增友,吴福全,孙丹[5](2016)在《钒酸钇Wollaston棱镜分束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钒酸钇Wollaston棱镜的分束特性,通过棱镜中的光路分析,得到光束正入射时o光光束和e光光束的分束特性公式,并用MATLAB软件拟合得到棱镜的分束特性关于入射光波长和结构角的变化关系曲线。结果表明,对于一定结构角的棱镜,其分束角具有明显的色散特性,波长越短,分束角越大,且变化也越快,在红外光谱范围,波长对棱镜分束角的影响减小,其分束角趋于稳定;分束角的对称性受波长变化的影响较小,应用中可以忽略。棱镜的结构角与入射光波长对棱镜的透射比均有影响,当棱镜的结构角一定时,透射比随入射光的波长呈振荡性变化,且o光透射比的光谱效应更为明显。该研究可以为棱镜的设计制作和实际使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激光技术》期刊2016年06期)
张世明[6](2016)在《镱离子掺杂钒酸钇和磷酸钇系列激光晶体的生长和机理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激光二极管技术的发展,全固态激光器以其高效率、高集成度、高稳定性等特点为科研、军事、医疗、材料加工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激光增益介质是激光技术的一个核心要素,优秀的增益介质会为激光技术带来快速发展。激光晶体材料作为一类及其重要的激光增益介质,其高质量、大尺寸的晶体生长往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比如掺钕钇铝石榴石晶体和掺钕钒酸钇晶体。通过对晶体结构的理解和晶体缺陷的表征分析从而优化生长工艺是获得高质量、大尺寸晶体的有效手段。镱掺杂钒酸盐系列晶体也是一类优异的激光晶体材料,其在连续激光和脉冲激光领域都表现优异,并且还存在激光双稳态和偏振态转化等特殊的激光表现。对此系列晶体激光性能进行研究,能够有助于获得更优异的激光输出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新晶体的探索。目前,镱掺杂钒酸盐系列晶体中Yb:YVO_4、Yb:LuVO_4、Yb:GdVO_4、Yb:Y_xGd1-xVO_4,Yb:LuxGd1-xVO_4的激光性能都已报道,只有Yb:Y_xLu_(1-x)VO_4晶体还没有被生长,我们利用提拉法对其进行晶体生长并进行性能表征。正磷酸盐晶体与钒酸盐晶体具有相同的晶体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镱掺杂正磷酸盐系列晶体也初步表现出优异的激光性能。正磷酸盐晶体的生长难度大,需要在突破晶体生长工艺的基础上全面展开激光等性能的研究。本文主要工作有:首次利用提拉法成功生长出Yb:Y_xLu_(1-x)VO_4系列晶体。介绍了晶体生长设备、原理以及主要工艺流程,结合晶体热力学理论讨论了生长过程中的晶体形貌特点,并讨论了不同生长阶段时生长温度对晶体外形的的影响。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角度讨论了影响晶体质量的因素,比如原料纯度、温场、籽晶选择和退火程序等等。利用不同的腐蚀剂以及腐蚀时间对Yb:Y_xLu_(1-x)VO_4晶体的(100)面和(001)面进行腐蚀,通过观察晶体表面的蚀坑表征分析晶体中的位错密度和分布。利用透射电子显微电镜(TEM)的衍衬像观察晶体(100)面样品中的位错形貌特点。腐蚀法和TEM衍衬像结果均显示出晶体中[001]取向的位错线密度要大于[100]取向,结合晶体结构讨论了晶体中位错的形貌特点。通过高分辨电子显微技术直接观察到晶体中的刃型位错的结构,并观察到伯格斯矢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成对刃型位错。对晶体进行热膨胀系数测试,并结合晶体结构讨论了晶体中成对出现的刃型位错的可能的形成原因:晶体在高温生长结束后的降温过程中,由于晶体的热膨胀各向异性引起的热应力,使得晶体中完整晶面断裂形成两个刃型位错。利用焦磷酸铅助熔剂体系对Yb:YPO_4晶体进行助熔剂法自发成核生长。讨论了改变助熔剂体系中氧化铅和五氧化二磷的组分配比对晶体生长造成了的影响。为了改善晶体生长时物质输运条件,通过向体系中添加碱金属离子降低体系粘度,晶体尺寸显着增大同时成核数量减少。XRD测试表明添加物没有造成晶体结构变化,证明了生长体系改进的有效性。对晶体进行了偏振吸收光谱测试,计算得到了吸收截面和吸收线宽。首次在室温下成功获得了Yb:YPO_4晶体的连续激光运转,在2.2W的吸收功率下得到了0.36W的激光输出。测试得到了晶体的不同输出耦合下激光发射光谱。(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6-06-04)
梁延杰[7](2016)在《钒酸钇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和锗酸盐基长余辉发光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上转换发光是一种非线性过程,是指材料吸收两个或多个低能量的光子(通常为近红外光)而发射出高能量的光子(通常为可见光)的过程。长余辉发光,又称自持续发光,是指材料在激发停止后,发光仍能够持续一段时间,发光持续的时间从几秒到数周不等。上转换发光和长余辉发光虽然具有不同的发光过程和发光机制,但他们却在许多高技术领域有着相似的应用,尤其是在生物医学成像领域。在最近几年,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和近红外长余辉纳米颗粒作为纳米光学探针用于生物体内成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是因为,上转换发光成像通常是以980 nm近红外光作为激发光源,而近红外长余辉成像则是以近红外光作为成像信号。在成像过程中,无论是以近红外光作为激发光源还是成像信号,都可以极大地降低生物体组织的背景干扰(如自体荧光等),从而显着提高生物成像的组织穿透深度和灵敏度。目前报道的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基质主要是氟化物体系,典型的代表包括NaYF4,NaGdF4,KMnF3和CaF2等。但氟化物具有制备复杂、成本高、稳定性差等缺点,开发新的基质材料体系,尤其是性能稳定、发光性能良好的氧化物体系对于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将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长余辉发光材料而言,已经报道的长余辉发光材料的余辉发射波段主要位于可见光区和近红外光区。对于余辉发射波段位于紫外光区(200-400 nm)以及短波红外光区(900-1700 nm)的长余辉发光材料,由于受到激活剂和基质材料的限制,目前的研究和探索还很少。此外,长余辉发光的产生通常需要很高的激发能(一般为紫外光或者蓝光)才能使材料内部的陷阱得到有效填充,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应用,尤其是近红外长余辉纳米颗粒作为光学探针在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的应用研究。是否可以结合上转换发光过程和长余辉发光过程的特点,通过连续的上转换激发过程,实现低能的红光或者近红外光对陷阱的填充,从而产生长余辉发光,将会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本文首先系统地阐述了发光材料的基础知识以及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和长余辉发光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然后,针对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研究中的一些不足,研究和探索了钒酸钇(YVO4)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发光性能。接下来,针对长余辉发光材料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设计和制备了一系列新型的锗酸盐基长余辉发光材料,并对其长余辉发光性能、光激励余辉发光性能以及长余辉发光机理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在对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和长余辉发光材料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结合上转换发光过程和长余辉发光过程的特点,提出了上转换余辉发光的概念,并且首次制备出了Zn3Ga2GeO8:1%Cr3+,5%Yb3+,0.5%Er3+上转换余辉发光材料。本论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湿化学合成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形貌和粒径分布的YVO4:Yb3+,Er3+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采用水热合成法,在以柠檬酸作为金属离子络合剂条件下成功制备出了粒径范围在30-50 nm之间的YVO4:Yb3+,Er3+纳米颗粒;在以柠檬酸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作为共同络合剂的条件下,制备出了由YVO4:Yb3+,Er3+纳米颗粒组装而成并且粒径范围在6-8μm之间均匀分布的上转换发光微球。此外,利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地对SiO2微球进行了YVO4:Yb3+,Er3+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的包覆,制备出了具有核壳结构的SiO2@YVO4:Yb3+,Er3+上转换发光材料。所有制备的YVO4:Yb3+,Er3+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在980 nm近红外光激发下都可以产生明亮的绿光发射,对应于Er3+的2H111/2→4I15/2和4S3/2→4I15/2能级跃迁。(2)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了Pb2+掺杂的新型紫外长余辉发光材料:Sr2MgGe207:Pb2+。在高能紫外光(260-310 nm)激发后,Sr2MgGe2O7:Pb2+样品展现出强的单带紫外长余辉发光性能。紫外长余辉发光的峰值位于370 nm处,余辉时间可以长达12 h。同时,Sr2MgGe207:Pb2+样品也具有优良的光激励余辉发光性能。经过高能紫外光预辐照的样品在经过几秒到几分钟的低能光(白光或者近红外光)激励后,紫外余辉强度明显增强。最后,通过热释光分析,详细地研究了紫外余辉和光激励余辉过程中的陷阱分布和转移过程。(3)基于yb3+的能级结构和电子结构特点,成功地开发了yb3+的一种新功能,即作为短波红外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发光中心。在此基础上,成功地制备出了第一个真正的短波红外长余辉发光材料:MgGe03:Yb3+。MgGeO3:Yb3+样品在激发波长小于330 nm的高能紫外光激发后,可以产生峰值在1000 nm左右,余辉时间长达100 h的短波红外发射。MgGeO3:Yb3+样品同时也具有很好的光激励余辉性能,经过紫外光预辐照的样品在经过低能光(可见光或者近红外光)的激励后短波红外余辉强度明显增强。通过一系列系统的光谱测试和热释光测试,最终提出了氧空位作为电子陷阱的短波红外长余辉发光模型。此外,除了MgGeO3:Yb3+,在一系列的Yb3+掺杂的镓酸盐体系中,也同样实现了短波红外长余辉发光。(4)探索了一系列Pr3+激活的长余辉发光材料在短波红外光区的发光性能。以MgGeO3:Pr3+为例。在高能紫外光的激发后,MgGeO3:Pr3+样品的余辉发射峰值分别位于625 nm(红光),900 nm(短波红外光)和1080 nm(短波红外光)处,余辉时间可长达120 h。红色余辉发射和短波红外余辉发射都源自Pr3+的1D2能级,并且具有相同的电子陷阱分布。生物组织穿透实验表明,1080 nm和900 nm的短波红外光比625 nm处的红光具有更好的生物组织穿透能力。高温烧结过程中产生的氧空位在MgGeO3:Pr3+样品的长余辉发光过程中起到电子陷阱的作用,它可以俘获电子并与Pr3+相互作用形成光致变色中心。(5)通过结合上转换发光和长余辉发光两个独特发光过程的特点,提出了上转换余辉发光的概念,即材料在低能量的近红外光激发后,可以实现高能量的长余辉发光。在上转换余辉发光这一概念的指导下,通过将典型的上转换离子对Yb3+/Er3+引入到Zn3Ga2GeO8:1%Cr3+近红外长余辉发光材料中,制备出了一种新的上转换余辉发光材料:Zn3Ga2GeO8:1%Cr3+,5%Yb3+,0.5%Er3+(ZGGO:Cr,Yb,Er)。在980 nm近红外光的激发后,ZGGO:Cr,Yb,Er样品展现出优良的近红外余辉发射能力(来自于Cr3+发光中心),发射峰值位于700 nm左右,近红外余辉时间可长达24 h。本论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s.30870610,81171463)、美国国家科学基金(CAREER DMR-0955908, DMR-1403929)和国家留学基金委留学基金(No.201206220027)的资助。(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5-22)
戴嘉琦[8](2015)在《铒镱共掺钒酸钇纳米晶上转换发光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采用沉淀法制备了不同粒径的YVO4:Er3+,Yb3+荧光粉材料,通过对不同粒径的YVO4:Er3+,Yb3+材料上转换的发射光谱进行分析发现,随着样品粒径的变小,发射光谱中红光成分逐渐变多,绿光成分逐渐减少,既样品的红绿比随着样品粒径的减小而增大。通过对YVO4:Er3+,Yb3+材料上转换发光的动力学过程及纳米材料和体材料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的研究表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随着粒径的减小材料表面吸附更多的OH-等大声子能量基团,这将增加Er3+4I11/2能级到4I13/2能级的无辐射弛豫速率,增加4I13/2能级的离子布局数,减少4I11/2能级的离子布局数,从而影响Er3+发光的红绿比。我们还测量了不同粒径YVO4:Er3+,Yb3+样品变温发射光谱,研究了其上转换发光温度传感特性曲线,通过对叁种不同粒径的发光材料在293~603K温度范围内的变温发射光谱进行比对发现,纳米材料的温度传感特性要优于体材料,纳米材料更适合应用在温度传感方面。文章中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点:1、采用了沉淀法制备不同粒径YVO4:Er3+,Yb3+荧光粉材料。这种方法具有成本低、制作方便、便于大批量生产等优点。2、对不同粒径的YVO4:Er3+,Yb3+材料上转换发射光谱的研究表明,随着样品粒径的减小,上转换发射光谱中红光成分增多,绿光成分减少,既样品的红绿比随着样品粒径的减小而增大。3、通过对不同粒径材料在变温上转换发射光谱和温度传感灵敏度曲线的对比分析,发现纳米YVO4:Er3+,Yb3+材料的温度传感特性要优于体材料。(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陈晓波,周固,周永芬,吴正龙,郭玉英[9](2015)在《钒酸钇的基质施主合作能量传递导致的镱离子的近红外量子剪裁发光》一文中研究指出稀土材料的红外和可见量子剪裁对于寻找更好能量效率的发光材料来说都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发展。发光效率的最大上限值能从100%提高到200%甚至更高。在第一代晶硅太阳能电池与第二代薄膜太阳能电池之后第叁代的聚光太阳能电池已成为目前的重点发展方向。现在,利用稀土材料的近红外量子剪裁发光效应有可能较好的解决太阳光谱与太阳能电池光电响应之间存在的光谱失配的问题,因此有可能较大幅度的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研究了钒酸钇晶体基质中Yb3+离子的近红外量子剪裁发光现象,测量了从可见到红外的钒酸钇晶体的发光谱、激发谱与荧光寿命,测量发现钒酸钇晶体基质能带在约322.0nm光激发时能导致有效的从钒酸钇晶体基质到Yb3+离子的二级合作能量传递,进而导致了很强的Yb3+离子的985.5nm2 F5/2→2 F7/2的近红外量子剪裁发光,同时,钒酸钇晶体基质的位于430.0nm的发光强度大幅降低。测量发现:(A)Yb(1.5)∶YVO4晶体的430.0nm的荧光寿命值为τA=3.785μs;(B)YVO4晶体的430.0nm的荧光寿命值为τB=22.72μs;研究计算发现总的理论量子剪裁效率上限值为η1.5%Yb=183.3%。(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5年02期)
王鸿雁,贾玉昌,王世武,赵海泉,张芳[10](2014)在《分光光度法测试掺钕钒酸钇晶体中钕离子浓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一种采用分光光度法测量钒酸钇晶体材料中钕离子掺杂浓度的方法。该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标定掺钕钒酸钇晶体中钕离子浓度,用Lambda-950分光光度计测量晶体757 nm,720 nm处的吸光度A,根据朗伯比尔定律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出钕离子浓度测量公式C=0.0195+2.477×(A757-A720)/L。该方法对产品无破坏性,适用于在线检测和产品分析,方便快捷。(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钒酸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稀土离子激光新材料和半导体激光器的研究更加深入,同时,也更加注重研究紧凑全固化稀土离子激光器,这些都促进了固体激光和上转换激光器的发展和进步。钒酸钇晶体的物理特性和机械性都相对较好,属于比较热门和新型的激光晶体,与之相比,掺钕钒酸钇晶体的优越性更加突出,是一种非常优质的激光晶体,且应用前景非常广泛。本文就主要探讨了掺钕钒酸钇晶体的光物理学特性和具体应用,以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钒酸钇论文参考文献
[1].郭俊宏.掺钕钒酸钇自拉曼变频激光研究[D].温州大学.2018
[2].常志扬.掺钕钒酸钇晶体的光物理学特性及应用[J].科学家.2017
[3].肖尊宏,邓琦亮.Ce~(3+)和Sm~(3+)共掺杂钒酸钇荧光粉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7
[4].高丹丹,郭飞君.铕激活的钒酸钇纳米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光学性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7
[5].岳增友,吴福全,孙丹.钒酸钇Wollaston棱镜分束特性分析[J].激光技术.2016
[6].张世明.镱离子掺杂钒酸钇和磷酸钇系列激光晶体的生长和机理探究[D].青岛大学.2016
[7].梁延杰.钒酸钇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和锗酸盐基长余辉发光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D].山东大学.2016
[8].戴嘉琦.铒镱共掺钒酸钇纳米晶上转换发光性质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9].陈晓波,周固,周永芬,吴正龙,郭玉英.钒酸钇的基质施主合作能量传递导致的镱离子的近红外量子剪裁发光[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5
[10].王鸿雁,贾玉昌,王世武,赵海泉,张芳.分光光度法测试掺钕钒酸钇晶体中钕离子浓度[J].人工晶体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