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性论文_朱冬倩,方香廷

导读:本文包含了后现代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现代性,后现代,思潮,多维,剧场,戏剧,图籍。

后现代性论文文献综述

朱冬倩,方香廷[1](2019)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模式的后现代性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模式作为受后现代思想影响的技术流派,以社会建构主义为视角,以短期治疗技术为依托,具有流程化、模式化的特点,强调治疗的即时效果,在临床干预方面成效显着。后现代视角强调人的完整性回归和自我超越,可将生活意义的转化引入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模式,助人情境下描述与行动循环,可转变为人际场景中经验与意义交互建构的过程,在专业处遇中催化来访者的自我关怀,并在日常生活中达成与困扰共处的自我照顾,最终实现感、事、志、行、知五个层面完型人的转化。(本文来源于《医学与哲学》期刊2019年20期)

杨超,朱小阳[2](2019)在《多维场景视域下移动数字出版的后现代性思索——以《谜宫·如意琳琅图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维场景下的移动数字出版在丰富用户阅读感官体验的同时,存在着以浅层平面感消解差异、以强交互消解中心、以娱乐戏谑消解崇高的现实问题。从移动数字出版的多维场景视角切入,对问题背后或明或隐的后现代主义特征进行分析,直面后现代文化消费中存在的弊端,最终目的是改善当下移动数字出版行业的生态环境,助推产业良性发展。(本文来源于《出版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张品良[3](2019)在《新闻后真相的后现代性及真相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闻后真相是媒介社会的伴生物,是后现代语境下的一种延展,具有后现代性的典型特征。新闻后真相现象在我国的不断出现,是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传媒生态变革有着直接关系。对于新闻后真相问题,既不可能轻易纠正,也不能任其发展。我们必须对新闻后真相现象给予积极引导与有效治理,防止其不断蔓延,为真相回归寻找路径、重塑策略。(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麻文琦[4](2019)在《后戏剧剧场的“后现代性”——兼议“呼唤戏剧的文学性”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戏剧理论家汉斯·蒂斯·雷曼提出"后戏剧剧场"概念,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新剧场的形式特征及美学价值进行了一种理论构建。"后戏剧剧场"美学与后现代哲学精神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本文首先论证了两者之间的关联,进而在对后现代哲学精神的症状分析中,揭示出后戏剧剧场所内涵的既妥协又激进的精神特质。最后,针对"戏剧的文学性"的讨论表达如下意见:讨论"戏剧文学"的问题只有在后戏剧剧场理论的视野中才能得以深入展开。(本文来源于《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徐俊杰[5](2019)在《数字出版时代书刊自由版式设计的后现代性思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数字出版的时代,书刊的自由版式设计往往使得后现代的理论体系得以颠覆,形成体系的重新建立,使得体系增加破碎的元素。一方面来讲,书刊自由版式的设计可以有效地修正目前的现代化理性主义所存在的机械化、僵持化的现象;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在数字出版时代,书刊的自由版式设计可以赋予现代理性主义的版式设计时尚、潮流的元素。同时,因为后现代自由版式设计本身还存在阅读等功能不完善的缺陷,因此需要将现代理性主义于后现代自由版式设计相结合,以形成更加具有竞争力的出版模式。(本文来源于《科技传播》期刊2019年15期)

李秋萍,韩军[6](2019)在《重复的力量——“舞蹈剧场”大师皮娜·鲍希作品的后现代性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国际舞坛上,皮娜·鲍希的作品独树一帜,卓而不群。皮娜一生致力于创立她的"舞蹈剧场",佳作不断,共有49部作品存世,其中《春之祭》《穆勒咖啡屋》《蓝胡子》《拭窗者》《华尔兹》《交际场》《1980》《康乃馨》等作品,至今仍是世界舞坛津津乐道的典范。恐惧与孤独,疏离与渴望,爱情与毁灭,童年与死亡,回忆与遗忘是她作品中永恒不变的主题。这些作品借以重复、破坏、颠覆、解(本文来源于《舞蹈》期刊2019年04期)

石小卉[7](2019)在《鲍勃·迪伦诗歌的后现代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鲍勃·迪伦(Bob Dylan),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美国艺术文学院荣誉成员。2016年10月13日,瑞士学院将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鲍勃·迪伦,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音乐人,其代表作品有《在风中飘荡》,《时代正在改变》,《像一块滚石》,《暴雨将至》等。在与伍迪·格思里、金斯堡、凯鲁亚克等人的交往中,鲍勃·迪伦深受美国“垮掉派”的影响,他诗歌中的解构和思想中的荒诞与后现代极为相近,他的矛盾性、荒诞性、否定性和建设性相互影响、彼此对立,他因追求商业价值而失去历史感,用晦涩意象、诡谲角度堆砌成奇怪的爱情宣言,也用神秘的自我追问和悲伤的生命感慨建构出纷乱的内心世界。在鲍勃·迪伦诗歌创作中,反规范化、反模式化、反整体化随处可见,他不注重情节和逻辑的表达方式都体现出他的解构式写作,而他企图对音乐形式与诗歌形式的单一性和整体性进行批判与解构,对音乐风格与诗歌风格的自由性和差异性进行反思和思考,也承袭了后现代的思想精髓。鲍勃·迪伦恢复了文学与音乐的碰撞,实现了“垮掉派”未能实现的连接,在音乐领域,他深度中透露着无深度、无深度镶嵌着深度的词作和对音乐风格的解构式创新,赋予了后现代文学和现代音乐全新的意义。本论文从鲍勃·迪伦诗歌的后现代性特征入手,试图从叁部分探究其诗歌创作的特点:第一部分主要探索鲍勃·迪伦荒诞性思维中诗歌思想的建构:通过激进与沉默、“预言家”与“背叛者”的矛盾研究鲍勃·迪伦诗歌中矛盾性与荒诞性的构建,通过对社会憧憬的否定和对伦理道德的否定研究鲍勃·迪伦诗歌中否定性与建设性的对立,通过研究鲍勃·迪伦诗歌中因追求商业价值而缺失的历史感,和晦涩意象、诡谲角度、神秘的自我追问以及悲伤的生命感慨,研究鲍勃·迪伦纷乱的内心世界,通过诗人在政治追求和宗教信仰中的来回抽离、不停更换,研究鲍勃·迪伦政治和宗教思想中的“荒诞”。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鲍勃·迪伦的解构式写作:从《重访61号公路》、《金发迭金发》唱片中研究鲍勃·迪伦诗歌的“精分”式语言及表意锁链的断裂,从《鲍勃·迪伦》、《自由不羁的鲍勃·迪伦》等唱片,研究诗歌中无深度的自由体叙述与无答案的设问式排比。第叁部分通过对文学的新探索——回归与音乐的联结和音乐的新方向——词作的情感旨趣、曲作的“解构式”创新的研究,探讨了鲍勃·迪伦诗歌之于文学与音乐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6-24)

王向林[8](2019)在《翻译书写的后现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后现代,作为一股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对包括翻译研究在内的诸多领域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就译学研究而言,它影响到包括解构主义翻译观、文化学派翻译观、后殖民主义翻译观以及女性主义翻译观的理论建构,为一系列翻译研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路径。(本文来源于《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旭琨[9](2019)在《“微时代”背景下女性文学的后现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移动智能终端的高速发展,数字媒介化的“微时代”如期而至。在“微时代”文化氛围下,大量女性作家将主体意识寄托、呈现于网络文学中,并借助技术媒介与信息平台不断引导、传播当下女性的性别意识。尤其以网络女性文学市场批量化生产、规模化运作的女性穿越小说为文化现象,女性作家借助时空穿越的历史幻象,从历史根源上解构了父权统治的社会秩序,建构了两性和谐的文化语境,展现出“挑战历史理性、关注多元话语、包容性别差异、抵制性别压抑”等后现代特征。本文主要通过考察“微时代”背景下集体女性的话语意识与价值取向,将近些年集中体现并象征当下女性整体意识的叁种小说文类:变身小说、女尊小说和女强小说作为实践对象,从其产生的文化语境、文化特征和文化批评叁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从而对“微时代”背景下女性文学的后现代表现进行对照分析。从艺术表现看,女性作家借助平行时空的历史想象,通过女性穿越小说唤醒被历史时空切割的“碎片化”记忆,以“蒙太奇”式的叙事策略戏仿、拼贴出“超现实”的历史社会。从文化理念看,女性作家以当下社会女性的精神旨趣为价值取向,彰显社会女性的主体意识与独立人格,映射社会女性的情感追求与政治诉求,进而不断释放女性独特魅力、传达女性文化理念。总之,随着我国女性文学网络市场的猛势发展,始终为女性作家宣扬女性文化形象、创新女性文化思路提供了广阔充足的话语空间。(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2)

路光伟[10](2019)在《贾樟柯电影中后现代性观念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贾樟柯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从1995年的第一部短片作品《小山回家》到2018年上映的《江湖儿女》,截止2019年,他共拍摄了20余部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具有一定的后现代性。后现代性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并在国内造成较大影响的一种西方理论。国内学术界在使用后现代性理论分析电影时,通常从内容上的反叛与游戏、结构上的碎片与断裂、手法上的拼贴与戏仿等方面进行分析,其实,后现代性理论还有着多维的丰富内容。本文使用后现代理论中的碎片理论、游牧意识、公正法则为依据,对贾樟柯电影的后现代性观念进行解读,以图得出新的、有启发性的结论。本文第一章对后现代产生的背景和渊源进行探讨,然后将“后现代性”从两个层面上进行区分:一是从“后现代、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等同类名词;二是从“现代性、后现代性”等不同类却又有紧密关联的名词,最后对“后现代性”的特点进行梳理,试图更加全面地对“后现代性”概念进行解释。第二章从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研究贾樟柯后现代性电影观念的形成过程:共性是从“第六代”导演的角度,将贾樟柯置于“代际”导演之中,试图从中找出他们所共同体现的后现代性;个性是从个人的艺术追求、成长经历等方面,试图寻找与后现代性电影观念的某种关联。第叁章主要探讨贾樟柯电影所体现的后现代性观念:首先,电影体现了后现代性观念中的碎片意识,这种碎片区别于通常所讲的“拼贴、戏仿”等概念,是一种具有“完整意义的碎片”;然后,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体现了“游牧”“块茎”等思想,“游牧思想”主要体现了导演对于“欲望”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电影的“即兴创作”;最后,在电影中体现出后现代性的“公正”理论,并从公正对象、公正规则及公正条件叁个方面与电影结合分析,探讨贾樟柯电影所体现的社会价值。第四章尝试分析部分后现代性思想在传入中国后所发生的微妙变化及所生发出的意义:首先便是电影探索主题的变化;其次是后现代性观念与国内电影观念的融合。(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后现代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维场景下的移动数字出版在丰富用户阅读感官体验的同时,存在着以浅层平面感消解差异、以强交互消解中心、以娱乐戏谑消解崇高的现实问题。从移动数字出版的多维场景视角切入,对问题背后或明或隐的后现代主义特征进行分析,直面后现代文化消费中存在的弊端,最终目的是改善当下移动数字出版行业的生态环境,助推产业良性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现代性论文参考文献

[1].朱冬倩,方香廷.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模式的后现代性反思[J].医学与哲学.2019

[2].杨超,朱小阳.多维场景视域下移动数字出版的后现代性思索——以《谜宫·如意琳琅图籍》为例[J].出版科学.2019

[3].张品良.新闻后真相的后现代性及真相重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麻文琦.后戏剧剧场的“后现代性”——兼议“呼唤戏剧的文学性”问题[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9

[5].徐俊杰.数字出版时代书刊自由版式设计的后现代性思索[J].科技传播.2019

[6].李秋萍,韩军.重复的力量——“舞蹈剧场”大师皮娜·鲍希作品的后现代性解读[J].舞蹈.2019

[7].石小卉.鲍勃·迪伦诗歌的后现代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8].王向林.翻译书写的后现代性[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9].张旭琨.“微时代”背景下女性文学的后现代性[D].内蒙古大学.2019

[10].路光伟.贾樟柯电影中后现代性观念的解读[D].河北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13董豫赣,清水会馆齐格蒙特·鲍曼3-24牌楼门头装饰壮锦局部不完整...典型后现代性苏州河畔的艺术仓库达尼·加克波:《新上帝诞生》2002年反审...

标签:;  ;  ;  ;  ;  ;  ;  

后现代性论文_朱冬倩,方香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