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用地整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农用地,耕地,土地,评价,潜力,生态系统,崇仁县。
农用地整理论文文献综述
钟莉娜,王军,白中科,陈艳华,董占杰[1](2019)在《农用地整理对区域景观动态与生态风险影响研究——以福建省建溪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以福建省建溪流域为例,基于2010—2016年的景观类型数据和农用地整理数据,分析农用地整理对区域景观动态和生态风险的影响。研究方法:单一变量法,景观格局指数,生态风险指数。研究结果:(1)2010—2016年间通过农用地整理工程增加的耕地主要在海拔高于300 m的区域;(2)农用地整理工程中的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草地、园地和林地,也有部分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由于村庄合并或矿区土地复垦等原因被整理为耕地;(3)每一种农用地整理工程类型都是一种风险源,其释放的风险压力主要有景观单一化和景观破碎化两种;(4)2010—2016年建溪流域的生态风险值介于2 386.11~2 394.76,2010年后生态风险指数逐年降低。研究结论:本文对大尺度上关于农用地整理对景观生态的影响研究有借鉴意义,可以为区域尺度的土地利用优化设计和农用地整理设计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地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王军,钟莉娜,白中科,郭义强,应凌霄[2](2018)在《农用地整理对碳储量和粮食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用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功能产生的影响需要持续不断的予以关注和调节。该文以福建省建溪流域为例,采用碳储量多源模型和耕地生产潜力模型估算了建溪流域的碳储量和粮食产能,分析了区域尺度农用地整理对碳储量和粮食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与2010年相比,2016年碳存储总量降低了38.28×10~6 t,为369.29×10~6 t;整理区以1.41%的土地贡献了整个建溪流域1.70%的碳储量减少量,农用地整理对建溪流域生态系统的固碳服务有负作用;2016年建溪流域的粮食产能提高了10.83×10~4t,为124.46×10~4t;农用地整理项目区占建溪流域耕地面积的14.61%,贡献了20.87%的粮食产能提高值,有效提高了建溪流域耕地的粮食产能。农用地整理所产生的碳效应不容忽视,在农用地整理中需要注重生态措施的运用。(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24期)
贺映娜[3](2018)在《农用地整理潜力调查评价——以西安市阎良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用地整理是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改造和完善农业配套基础设施,对用地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达到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阎良区作为全省土地整治规划的试点之一,统筹协调和合理安排阎良区各镇(街道办)农用地整治,将有效促进阎良区新农村建设及城乡发展。分析结果显示:利用潜力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振兴街道办、北屯街道办、武屯镇等,可实现利用潜力分别为366、340、317kg/hm~2。(本文来源于《智能城市》期刊2018年17期)
杨肴,夏敏,黄洁茹,范伟玉[4](2018)在《农用地整理后期管护农民满意度及其敏感性分析——以江西省濂溪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作为农用地后期管护的主体,其满意度是衡量后期管护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以江西省濂溪区为例,构建农用地整理后期管护农民满意度指标体系并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了该地区后期管护总体满意度和分项满意度情况,采用相关分析法确定指标敏感性,将指标分为"需继续努力项""非刻意追求项""非重点投入项""重点优化项"四类,据此提出了建立健全管护问题反馈机制、完善管护过程监督与公众参与机制、加强科普宣传及适当组织技术培训等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8年14期)
钟莉娜[5](2018)在《农用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农用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对促进农用地整理区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的均衡、高效与稳定,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福建省建溪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农用地整理项目数据、土地利用等数据资料,利用野外实地调查,采用文献分析法、空间分析法、模型模拟法、统计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了农用地整理前后的景观动态变化,定量评估了农用地整理对粮食生产、土壤保持和碳存储等3种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与协同关系的影响并揭示了其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关键生态系统服务集成研究,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农用地整理工程优化调控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2010—2016年间建溪流域的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增加,其他景观类型呈现递减趋势;农用地整理工程增加的耕地主要位于海拔大于300m的区域;整理后流域内的景观斑块变得较为规则、景观多样性降低,生态风险指数降低。(2)与2010年相比2016年建溪流域的粮食生产服务提高了 10.83万t,为124.46万t,土壤保持服务提高了 0.20×106t,为423.33×106t,碳存储服务降低了 38.28×106t,为369.29×106t。2016年,粮食生产服务与土壤保持服务之间的关系由2010年的权衡转变为协同;粮食生产服务与碳存储服务之间的关系由2010年的协同发展为权衡;2010年碳存储和土壤保持之间为协同关系,而2016年碳存储和土壤保持之间没有明显的权衡与协同关系。(3)粮食生产服务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温度、降雨量、土壤有机质、有效土层厚度、单位面积投资额、土方平整、新建田间道和新建灌溉系统。碳存储服务主要受温度、项目区面积、投资额、新增耕地面积、土方平整、改建田间道、改建生产路、新建田间道、新建生产路影响。土壤保持服务主要受降雨量、坡度、新增耕地面积、土方平整、表土剥离及回填、改建田间道、改建生产路、新建田间道、新建生产路、新建排水系统、新建滚水坝数量、新建防冲护岸影响。(4)温度、湿度、坡度、高程、单位面积投资额、土方平整、新建排水系统的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粮食生产和碳存储之间的权衡强度;日照百分率、湿度、土壤有机质、有效土层厚度、项目区面积、新增耕地出地率、新建排水系统、新建拦水坝数量、新建防冲护岸的增加可以减轻粮食生产和土壤保持之间的权衡强度;可以通过调整湿度、新增耕地出地率、土方平整、表土剥离及回填、新建拦水坝数量、新建防冲护岸等因素来减弱碳存储和土壤保持之间权衡强度。(5)生态系统服务总量随项目区面积、单位面积投资额、新建田间道、新建生产路和新建灌溉系统等影响因子变化存在临界点,分别为121.81 hm2、4262元、1.91km、0.62 km、34.20km,在临界点关键生态系统服务总量达到最大值。(6)生态型农用地整理工程设计方案的制定应考虑影响因子临界点数据及生态系统服务与影响因子的多元回归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洪土林,王艳华,阮月远,杨小平[6](2016)在《农用地整理中农民权益保护现状及其对策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权益保护是农用地整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要解决好农民权益就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正当权益。分析揭示了当前农用地整理中存在农民主体地位被替代、农民权益表达机制不完善、权益维护主体弱化或缺失、权益维护的随意性等现状。同时,从加强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加快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农民权益保护机制、加强农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16年09期)
郭晓飞,聂运菊,付博[7](2016)在《基于ArcGIS的农用地整理潜力评价研究——以江西省崇仁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崇仁县农用地整理潜力评价,在Arc GIS软件的技术支持下,充分结合崇仁县实际地理特征,综合考虑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生态环境因素,建立农用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测算农用地整理的综合潜力,将崇仁县农用地整理潜力分为叁级,为崇仁县农用地整理提供参考和建议。(本文来源于《江西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杜心栋[8](2016)在《中国农用地整理对耕地产能提升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资源的不断流失已成为我国土地利用中的突出问题。土地整治是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和治理,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措施,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尤其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2006-2010年我国累计实施土地整治项目11.7×104个,补充耕地数量达2.0×106hm2。土地整治新增的耕地面积可准确的测量,但是土地整治对耕地实际产能的影响则由于产能变化受到多种要素影响难以客观的评估,因此现有评估研究多以“理论产能”评估为主,简而言之,土地整治对耕地实际产能的影响如何尚不明确。本论文分析了土地整治对耕地产能的影响机制,然后以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与作物产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围绕项目区周围设置参照区的方法来剔除或减轻气候等相关因素对产能的影响,从整理前后耕地产能数量变化和年际波动两个方面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对耕地产能的影响情况,评估了2006年至2010年我国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对耕地实际产能的影响,同时采用Logit回归模型分析可能影响土地整理效益发挥的潜在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梳理出土地整治影响耕地产能的机制和途径。土地整治可以通过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生态防护等多种工程手段改变项目区的微气候、微地形、土壤等要素,不仅可以增加耕地数量,同时还可以提高耕地质量,从而影响项目区的耕地产能。(2)建立了基于NDVI参数的土地整治对耕地产能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模型。以NDVI参数表征耕地实际产能,围绕项目区设置参照区,通过项目区与参照区的实时对比来剔除气候变化等其他因素的干扰,并从产能增加和产能稳定两个方面建立评价模型,实现客观的评价土地整治对项目区实际产能的影响。(3)利用2001-2013年期间299期MODIS影像数据和2006-2010年期间的全国农用地整理数据,通过一系列空间分析手段,获取了项目层面的NDVI数据,以所建立的评价模型研究了该期间土地整理对耕地实际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006-2010年间约60%的土地整理项目实现了提高耕地产能的目标,且实现提高耕地产能目标的项目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各地区实现提高耕地产能目标的项目分布具有较大差异,如在山东、吉林中部和湖南东部等地区,实现提高耕地产能目标的项目较多,而浙江、黑龙江、甘肃等地区则存在很多项目没有实现提高耕地产能的目标。另外,约50%的项目区在土地整理后耕地产能变得更加稳定,同时实现稳定产能的项目在空间呈集聚状态,主要分布在吉林西部、浙江和湖南东部地区。总体而言,大部分土地整理项目实施都对耕地产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且发挥效果的项目比例呈逐步上升趋势,但需注意的是只有不到一半的项目发挥既增加产能又稳定的效果。(4)土地整理项目效益发挥受到众多因素影响,且各因素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影响力大小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总体而言,年均气温、年均日照、农业用水量、水土匹配系数、GDP、建设规模和新增耕地率等因素对土地整理效益的发挥有积极的影响,而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人口密度、形状指数等因素则反之。(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6-05-01)
邢士鹏[9](2016)在《农用地整理前后耕地质量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整理是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土地整理的实施能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土地整理前后耕地数量的变化较易度量,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方法度量土地整理前后耕地质量的变化。本文拟结合已有的分等定级数据库及GIS空间分析方法,提出一套能反映土地整理对耕地质量影响的评价体系,测算项目区内每一个地块整理前后的耕地等别。为科学的评价土地整理对耕地质量的影响提供参考。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然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接着指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最后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本部分对农用地整理和耕地质量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且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农用地整理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耕地质量评价及土地整理后耕地质量评价的相关研究。第叁章:土地整理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分析。本部分分别论述了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农田防护工程的内容和要求及对耕地质量的影响。为土地整理前后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第四章:农用地整理前后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本部分首先讨论了确定农用地整理前后耕地质量评价指标的方法,然后提出利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思路,构建了农用地整理前后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第五章:农用地整理前后耕地质量对比评价案例分析。首先描述了该项目的基本情况,然后确定该项目耕地质量评价指标及其权重,接着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分等数据库确定各指标分值,接下来计算每个地块整理前后的等别,最后对项目区土地整理前后耕地等别进行对比分析。第六章:结论与探讨。总结本文在土地整理后耕地质量评价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些理论和技术成果,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了农用地整理前后耕地质量评价时可完善的一些思路和建议。(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卞凤鸣[10](2015)在《挖掘农用地整理潜力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吉林省农用地整理潜力调查与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用地整理是当前土地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农用地整理,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科学评价一定区域内农用地整理的潜力,合理安排土地整理项目,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耕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吉林省农用地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量测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吉林省农用地整理综合潜力进行了评价研究,并对吉林省农用整理项目实施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5年24期)
农用地整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用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功能产生的影响需要持续不断的予以关注和调节。该文以福建省建溪流域为例,采用碳储量多源模型和耕地生产潜力模型估算了建溪流域的碳储量和粮食产能,分析了区域尺度农用地整理对碳储量和粮食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与2010年相比,2016年碳存储总量降低了38.28×10~6 t,为369.29×10~6 t;整理区以1.41%的土地贡献了整个建溪流域1.70%的碳储量减少量,农用地整理对建溪流域生态系统的固碳服务有负作用;2016年建溪流域的粮食产能提高了10.83×10~4t,为124.46×10~4t;农用地整理项目区占建溪流域耕地面积的14.61%,贡献了20.87%的粮食产能提高值,有效提高了建溪流域耕地的粮食产能。农用地整理所产生的碳效应不容忽视,在农用地整理中需要注重生态措施的运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用地整理论文参考文献
[1].钟莉娜,王军,白中科,陈艳华,董占杰.农用地整理对区域景观动态与生态风险影响研究——以福建省建溪流域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9
[2].王军,钟莉娜,白中科,郭义强,应凌霄.农用地整理对碳储量和粮食产能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8
[3].贺映娜.农用地整理潜力调查评价——以西安市阎良区为例[J].智能城市.2018
[4].杨肴,夏敏,黄洁茹,范伟玉.农用地整理后期管护农民满意度及其敏感性分析——以江西省濂溪区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
[5].钟莉娜.农用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6].洪土林,王艳华,阮月远,杨小平.农用地整理中农民权益保护现状及其对策探析[J].甘肃农业科技.2016
[7].郭晓飞,聂运菊,付博.基于ArcGIS的农用地整理潜力评价研究——以江西省崇仁县为例[J].江西科学.2016
[8].杜心栋.中国农用地整理对耕地产能提升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6
[9].邢士鹏.农用地整理前后耕地质量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10].卞凤鸣.挖掘农用地整理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吉林省农用地整理潜力调查与评价研究[J].吉林农业.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