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吸收论文-黎迎,朱春燕

药物吸收论文-黎迎,朱春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药物吸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盐酸小檗碱,叁七皂苷R1,丹参总酚酸,Caco-2细胞单层模型

药物吸收论文文献综述

黎迎,朱春燕[1](2019)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构建及3种药物吸收机制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3种不同特性药物体外Caco-2细胞转运及其机制.方法:构建Caco-2细胞单层模型,选择酚酸类药物丹参总酚酸,生物碱类药物盐酸小檗碱和皂苷类药物叁七皂苷R1为模型药物,研究3种不同特性药物经Caco-2细胞单层膜转运特点,分析其转运机制.结果:丹参总酚酸在酸性条件下经Caco-2细胞单层膜转运较高,无外排机制.盐酸小檗碱外排机制较强,不受pH的影响.叁七皂苷R1经Caco-2细胞转运较差,但无外排机制,不受pH的影响.结论:3种药物口服吸收均较差,但机制不同.提高3种药物口服吸收的措施:提高丹参总酚酸在胃中滞留时间;消除盐酸小檗碱的外排影响;改善叁七皂苷R1的膜透性.(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徐冉驰,苗红,郑剑恒[2](2019)在《抗体偶联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特征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将单克隆抗体药物的高特异性和小分子细胞毒药物的高活性相结合,用以提高肿瘤药物的靶向性、减少毒副作用。由于ADC分子的结构特异性,其药动学特征(pharmacokinetic,PK)、毒理学机制及生物分析方法与单纯的大分子或小分子药物相比,更具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其研发和临床试验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就ADC在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和毒性(toxicity)特征,以及ADC药物在研发过程中常见的生物分析方法研究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贾竞夫,孙丽芳,刘晓静,周雪,向安娅[3](2018)在《超临界CO_2抗溶剂法制备姜黄-HSPC-TPGS脂质纳米粒以改善姜黄素药物吸收》一文中研究指出姜黄素口服生物利用度差是制约其临床应用的主要原因,而这与姜黄素的水溶性和膜渗透性都很差有关。本实验采用超临界CO_2抗溶剂法,以氢化磷脂(HSPC)和维生素E聚乙二醇琥珀酸酿(TPGS)为载体材料进行了姜黄素脂质纳米粒(Cur-SLN)的制备。通过对材料配比的优化,得到了包封率在85%以上无定型纳米球形Cur-SLN,并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对产物进行了表征。体外溶出实验显示Cur-SLN大幅增强了姜黄素的溶出度,并对姜黄素有缓释作用;另外药物释放速率与TPGS的含量密切相关。Cur-SLN对肿瘤细胞A549和HepG2的生长抑制作用均显着强于姜黄素原料,且结果表明产物形貌和TPGS的加入共同促进了细胞对姜黄素的吸收。(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超临界流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5)

陈艳君,刘梅,靳倩,高春生[4](2018)在《食物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口服给药是最常用,最方便和最安全的一种给药方式,药物经口服后首先被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之后才能发挥治疗作用,其中药物剂型、处方中药物形态与赋形剂、胃肠道生理状况和食物成分、以及肝首过效应等代谢系统都将会对口服药物的吸收造成影响。特别是食物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食物与药物间的这种相互作用最终会导致药物吸收的延缓,减少或者增加,当然也有不影响药物吸收的情况。因此,探讨食物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非常必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食物对于口服药物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付中华,刘梅,王晓可,范云周,王爱凤[5](2018)在《胃酸缺乏症患者口服药物吸收提高策略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胃酸缺乏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该类患者使用弱碱性药物治疗其他疾病时,口服吸收及疗效常常降低,这引起临床医生和药师的极大关注。笔者通过分析归纳现有文献,对近年来提高胃酸缺乏症患者口服药物吸收策略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目前,选择合适的抗酸药或抑酸药及间隔给药、共服酸性碳酸饮料、预服盐酸盐类物质的固体制剂、应用药剂学微环境pH调控技术构建的新型释药系统产品是逆转低胃酸效应、提高药物口服吸收和生物利用度、保证药物临床疗效的有效手段。其中,基于微环境pH调控技术的新型非pH依赖性口服释药系统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低胃酸效应,且处方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患者依从性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宋昌盛,李芳[6](2018)在《口服药物吸收中的生物药剂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口服药物吸收中的生物药剂学性质相关参数包括剂量数、溶出度、吸收数、最大吸收剂量等,生物药剂学评价在口服新药的研发、质量评价与监督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仿制药的研发、合理用药也有指导意义。基于生物药剂学性质对口服药物进行改良,以提高生物利用率是开发新一代药物的基本方法。目前比较先进的技术包括纳米晶体技术、药物的结构修饰、前药设计、乳化技术等。(本文来源于《健康之路》期刊2018年02期)

赵德华,楚明明,陈静,贾霖,韩建军[7](2018)在《抑酸药物对小分子靶向药物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胃液pH(potential hydrogen)是影响小分子靶向药物(small molecular targeted drugs,SMTD)在体内溶解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抑酸药物(antiacid drugs,AD)可通过改变胃内pH来影响一部分SMTD的溶解度,药物溶解度高,则药物吸收较好,反之若溶解度低,则药物吸收较差。为探讨AD对SMTD体内吸收的作用关系,该文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并整理。通过整理可知,达沙替尼、厄洛替尼、吉非替尼、拉帕替尼和尼洛替尼受到AD的影响较为显着,提示临床应重视AD对SMTD吸收的影响,以避免降低SMTD的吸收和疗效。(本文来源于《肿瘤防治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黄亚男,刘克辛[8](2018)在《转运体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临床实践中使用的大多数药物是经口服给药,必须经过充分和持续地吸收才能达到效果。药物吸收在口服药物治疗疾病中起着先决条件,其中药物转运体在药物的肠道吸收中起主要作用。同时药物的联合应用在临床上越来越普遍,通常通过使用多种药物来达到治疗效果,但联合用药大多会产生一定的药物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药物的药动学特点。综述肠道转运体介导的几类药物相互作用对其吸收的影响及临床意义,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药物评价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李烨,刘天天,靳洪涛,王爱平,杨翠平[9](2017)在《肠道转运体在药物吸收机制研究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介绍肠道内转运药物的主要膜转运蛋白,阐述口服药物经肠道转运机制,概括研究肠道药物转运体的主要研究方法。方法:查阅近几年的有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结果:肠道内药物转运体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密切相关。结论:肠道中许多药物转运体参与了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有重要影响。明确其转运机制有利于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本文来源于《健康之路》期刊2017年07期)

陈晨,孙向明,李文兰[10](2017)在《药物吸收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物的处置过程包括了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与药物的疗效密切相关。药效的起始时间和药效的强度主要由药物分布到治疗部位的速度和量决定,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则主要由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决定。许多具有葡萄糖醛酸化和磺酸化等二相代谢途径的药物在体内可以进行循环,如肝肠循环和肠肠循环,这类处置机制使药物在体内具有较长的保留时间,对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商品学会第五届全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7-05-12)

药物吸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将单克隆抗体药物的高特异性和小分子细胞毒药物的高活性相结合,用以提高肿瘤药物的靶向性、减少毒副作用。由于ADC分子的结构特异性,其药动学特征(pharmacokinetic,PK)、毒理学机制及生物分析方法与单纯的大分子或小分子药物相比,更具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其研发和临床试验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就ADC在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和毒性(toxicity)特征,以及ADC药物在研发过程中常见的生物分析方法研究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药物吸收论文参考文献

[1].黎迎,朱春燕.Caco-2细胞单层模型构建及3种药物吸收机制评价[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徐冉驰,苗红,郑剑恒.抗体偶联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特征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9

[3].贾竞夫,孙丽芳,刘晓静,周雪,向安娅.超临界CO_2抗溶剂法制备姜黄-HSPC-TPGS脂质纳米粒以改善姜黄素药物吸收[C].第十二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超临界流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8

[4].陈艳君,刘梅,靳倩,高春生.食物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8

[5].付中华,刘梅,王晓可,范云周,王爱凤.胃酸缺乏症患者口服药物吸收提高策略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8

[6].宋昌盛,李芳.口服药物吸收中的生物药剂学性质[J].健康之路.2018

[7].赵德华,楚明明,陈静,贾霖,韩建军.抑酸药物对小分子靶向药物吸收的影响[J].肿瘤防治研究.2018

[8].黄亚男,刘克辛.转运体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J].药物评价研究.2018

[9].李烨,刘天天,靳洪涛,王爱平,杨翠平.肠道转运体在药物吸收机制研究中的作用[J].健康之路.2017

[10].陈晨,孙向明,李文兰.药物吸收机制的研究[C].中国商品学会第五届全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论文集.2017

标签:;  ;  ;  ;  

药物吸收论文-黎迎,朱春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