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裂骆驼蓬论文-陈晓翠

多裂骆驼蓬论文-陈晓翠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裂骆驼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荒漠植物,种皮纹饰,粘液,种子休眠

多裂骆驼蓬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翠[1](2016)在《多裂骆驼蓬种子微形态、萌发特性及其适应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裂骆驼蓬(Peganum multisectum(Maxim.)Bobr.)是蒺藜科骆驼蓬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西北荒漠地区。其种子具有特殊的种子微形态,并能产生粘液,在种子扩散和萌发过程中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本研究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多裂骆驼蓬粘液质种皮吸水前后的形态变化,通过种子吸水-脱水、粘土、漂浮和萌发实验研究了种皮纹饰和粘液特征在种子扩散和萌发中的适应意义,并对种子休眠现象以及不同温度下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多裂骆驼蓬种子对萌发时机的调控以及对荒漠环境的生态适应对策。主要结论如下:(1)种皮纹饰及其粘液对种子扩散和萌发的生态适应意义多裂骆驼蓬种皮纹饰能够产生粘液薄膜,使多面体网眼形成封闭的腔,种子吸水后粘液薄膜变成凝胶状,腔内有气泡产生。种皮网眼状腔室结构和粘液薄膜增强了种子的漂浮能力,有助于种子实现远距离扩散;种皮纹饰及其粘液还增强了种子的粘土能力,使种子锚定在土壤表面,避免种子裸露和活力丧失;此外,种皮纹饰及其粘液的快速吸水和保水能力能防止种子失水,有效维持该物种在荒漠环境中的土壤种子库。种皮纹饰及其粘液虽可抑制种子萌发,但能促进幼根的伸长生长,对增强幼苗的建植能力有一定积极作用。(2)多裂骆驼蓬种子的休眠特性及对种子萌发的适应性多裂骆驼蓬种子具有非深度生理休眠现象,经过室温储藏、4℃低温冷藏和野外埋藏1个月后,在不同温度下种子萌发率都增大,尤其经过野外埋藏后,萌发率增大幅度较大,说明野外埋藏更有利于打破种子休眠。多裂骆驼蓬种子的休眠特性对种子萌发时间具有很好的调控作用,短暂的休眠可以防止种子在深秋季节萌发,避免幼苗在冬季被冻死的危险,第二年气温变暖,种子逐渐解除休眠,且萌发速度逐渐加快,能够保证种子在适合幼苗生长的时机萌发,降低了幼苗死亡的风险,增大了物种的适合度。(3)多裂骆驼蓬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温度和水分的响应温度和PEG模拟的干旱胁迫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多裂骆驼蓬种子的萌发具有显着影响。轻微的干旱胁迫可以促进多裂骆驼蓬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但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增大,种子萌发逐渐受到抑制。不同温度下多裂骆驼蓬种子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程度差异较大,适宜的温度(25/15℃和30/20℃)可以减轻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提高种子萌发的耐受性。将干旱胁迫解除后,种子具有一定的恢复萌发能力,说明种子在干旱胁迫下,严酷的环境条件迫使一部分种子休眠,但当遇到适宜的水热条件时,这部分种子快速恢复萌发,这种萌发响应特征保证了种子在干旱少雨季节成功地避开逆境,有利于种群的延续。(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6-06-01)

陈晓翠,陆嘉惠,陈超南,韩春,宋凤[2](2016)在《多裂骆驼蓬种皮纹饰和粘液的解剖结构特征及其对种子扩散和萌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荒漠植物多裂骆驼蓬粘液质种皮吸水前后的形态变化,通过种子吸水-脱水、粘土、漂浮和萌发实验研究了种皮纹饰和粘液特征在种子扩散和萌发中的适应意义,以期为研究该物种在荒漠环境中的适应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多裂骆驼蓬种皮纹饰由表皮细胞外切向壁的附属物向外突起形成,呈多面体网纹状;种皮纹饰上覆盖1层粘液薄膜,将多面体网眼围成封闭的腔,种子吸水后粘液薄膜变成凝胶状,腔内有气泡产生;粘液薄膜经过反复吸水-脱水后逐渐溶解消失。(2)种皮网眼状腔室结构和粘液薄膜可使种皮纹饰内储存空气,以增强种子的漂浮能力,有助于种子扩散;种皮纹饰和粘液还增强了种子的粘土能力,使种子锚定在土壤表面,避免种子裸露和活力丧失;此外,种皮纹饰及粘液的快速吸水和保水能力能防止种子失水,有效维持该物种在荒漠环境中的土壤种子库。(3)种皮纹饰和粘液虽可抑制种子萌发,但能促进幼根的伸长生长,对增强幼苗的建植能力有一定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罗光宏,陈叶,王进,张勇[3](2013)在《锁阳寄主—多裂骆驼蓬抗旱性能与应用潜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河西走廊多年生旱生植物多裂骆驼蓬的野外调查及室内实验,对其生物学特性、抗旱性能及应用潜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裂骆驼蓬广布于河西走廊的戈壁滩、沙化沙砾、盐碱化荒地、黄土山坡及沟壑等环境中,是一种药用和生态治理相结合的特色植物,同时,它也是锁阳的另一寄主,可为锁阳的人工栽培研究提供新思路.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不但是荒漠化防治的优良植物,而且具有一定的药用潜力.(本文来源于《河西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刘彬[4](2011)在《多裂骆驼蓬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多裂骆驼蓬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6个生物碱类成分,分别为:脱氧鸭嘴花酮碱(1)、l-鸭嘴花酮碱(2)、哈尔明碱(3)、鸭嘴花种碱(4)、吴茱萸碱(5)和fagomine(6)。结论:其中,化合物5和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1年11期)

刘建新,王鑫,李博萍[5](2011)在《外源一氧化氮供体对盐胁迫下多裂骆驼蓬幼苗光合作用和叶黄素循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氧化氮(NO)是植物体内新发现的一种活性分子。为了探讨外源NO对盐胁迫下荒漠植物光合生理响应的调节作用,以多裂骆驼蓬为试验材料,研究叶面喷施NO供体硝普钠(SNP)预处理对根施NaCl胁迫下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叶绿体Hill反应活力和ATPase活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叶黄素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①0.15 mmol.L-1SNP可显着缓解300 mmol.L-1NaCl胁迫下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气孔限制值(Ls)的下降和细胞间隙CO2浓度(Ci)的升高;②SNP处理减小了NaCl胁迫诱导的叶绿体Hill反应活力和Ca2+-ATPase、Mg2+-ATPase活性的下降幅度;③NaCl胁迫下叶绿体最大荧光(Fm)、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v/F0)、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显着降低,天线热耗散(D)略微下降,初始荧光(F0)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明显提高。SNP处理使NaCl胁迫下的F0显着降低,Fm、Fv/F0、Fv/Fm、ΦPSⅡ、qP、NPQ和D明显提高;④NaCl胁迫引起叶黄素循环库(V+A+Z)显着降低和脱环氧化状态(A+Z)/(V+A+Z)明显提高,SNP处理使NaCl胁迫下的V+A+Z明显提高,(A+Z)/(V+A+Z)显着下降。由此表明,NO能够缓解盐胁迫下非气孔因素引起的光合速率的下降及光抑制对光合系统的破坏作用,而非光化学效率的提高和天线热耗散的增强可能是NO保护光合系统并提高光合速率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1年01期)

刘彬[6](2010)在《多裂骆驼蓬提取物杀虫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药液浸虫法、叶片浸药饲虫法、叶蝶法和选择着落法研究了多裂骆驼蓬乙醇提取物对常见昆虫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多裂骆驼蓬的乙醇提取物对常见昆虫具有触杀、胃毒、拒食和忌避活性,其中触杀和胃毒活性较为显着。(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10年07期)

刘建新,王鑫,李博萍[7](2010)在《外源一氧化氮供体对NaCl胁迫下多裂骆驼蓬幼苗叶片ASA-GSH循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外源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对NaCl胁迫下多裂骆驼蓬幼苗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循环抗氧化系统及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15mmol.L-1SNP能提高300mmol.L-1NaCl胁迫下多裂骆驼蓬幼苗叶片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谷胱甘肽转硫酶(GST)活性,增加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降低脱氢抗坏血酸(DHA)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提高ASA/DHA、GSH/GSSG比率,降低H2O2和MDA水平,对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AR)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活性无显着影响。NO信号转导途径关键酶鸟苷酸环化酶(GC)抑制剂亚甲基蓝(MB)逆转了SNP对盐胁迫下APX、GR、GST活性和ASA、GSH、DHA,H2O2、MDA含量及ASA/DHA、GSH/GSSG比率的调节效应。由此表明,NO可能通过GC介导的cGMP信号转导参与ASA-GSH循环活性氧清除系统的调节,从而缓解盐胁迫诱导的氧化伤害。(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0年01期)

刘建新,王鑫,李博萍[8](2009)在《外源一氧化氮供体SNP对NaCl胁迫下多裂骆驼蓬幼苗氧化损伤的保护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外源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对NaCl胁迫下多裂骆驼蓬幼苗生长和氧化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生长条件下喷施SNP能促进多裂骆驼蓬幼苗的生长,而NO信号传递途径关键酶鸟苷酸环化酶(GC)抑制剂亚甲基蓝(MB)明显抑制幼苗的生长;喷施SNP预处理显着缓解了NaCl胁迫对幼苗生长的抑制,明显降低了NaCl胁迫下叶片丙二醛(MDA)、超氧阴离子(O2.)和H2O2的积累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使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及(Spd+Spm)/Put比值显着提高,而MB逆转了SNP对NaCl胁迫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及MDA、H2O2、CAT、POD、ASA、GSH和(Spd+Spm)/Put的调节作用,但对SNP调节O2.、SOD和APX的效应无明显影响。表明外源NO可能通过GC介导的cGMP依赖和非cGMP依赖两条途径参与盐胁迫下活性氧代谢的调节,从而缓解盐胁迫导致的氧化损伤,促进多裂骆驼蓬幼苗的生长。(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09年06期)

刘建新,胡浩斌,王鑫[9](2008)在《多裂骆驼蓬水浸液对多年生黑麦草的化感作用与生理生化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多裂骆驼蓬(Peganum multisectum (Maxim.) Bobr.)对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的化感效应,采用溶液培养和盆栽土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多裂骆驼蓬水浸液对多年生黑麦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理生化表现。结果表明,多裂骆驼蓬水浸液显着抑制多年生黑麦草萌发种子的α-淀粉酶和ATP酶活性及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提高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使种子萌发率和萌发指数及幼苗根长、株高和干重下降,这种抑制效应随水浸液浓度提高而增强,并与多年生黑麦草的种植密度呈负相关。在多年生黑麦草植株生长过程中浇灌多裂骆驼蓬水浸液提高了其叶片的超氧阴离子(O2.-)、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及抗坏血酸(ASA)含量随着水浸液浓度提高先升后降,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升高,谷胱甘肽(GSH)含量及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降低,胞间CO2浓度(Ci)升高。叶绿素荧光动力学资料显示,叶片初始荧光(Fo)随多裂骆驼蓬水浸液浓度提高而增加,最大荧光(Fm)、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狡灭系数(qP)降低,非光化学狡灭系数(NPQ)先升后降,表明叶片光合机构受到伤害。(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刘建新,胡浩斌,赵国林[10](2008)在《干旱胁迫下多裂骆驼蓬(Peganum multisectum Bobr)叶片乙烯释放和多胺含量变化与活性氧积累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盆栽土培试验研究了干旱胁迫下多裂骆驼蓬(Peganum multisectum Bobr)叶片乙烯释放、多胺含量、活性氧水平及细胞膜透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干旱强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多裂骆驼蓬叶片内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呈递增变化趋势;轻度胁迫下,乙烯产生速率、多胺(Pu、tSpm、Spd)、活性氧(O-2.、H2O2)和MDA含量及多胺氧化酶(PAO)活性随胁迫时间延长无明显变化;中度和重度胁迫初期(胁迫后0~30d)腐胺(Put)、精胺(Spm)和亚精胺(Spd)含量快速提高,乙烯生成速率下降,而O2-.、H2O2、MDA含量和PAO活性相对平稳;胁迫后期(胁迫后45~75d)乙烯生成速率增高,Put、Spm和Spd含量下降,O2-.、H2O2和MDA含量大幅度增加,膜透性增大,且乙烯释放与O2-.、H2O2含量呈显着正相关。表明中度和重度胁迫下多裂骆驼蓬叶片存在乙烯和多胺合成的相互制约,乙烯释放增加诱导活性氧积累导致膜透性急剧增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多裂骆驼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荒漠植物多裂骆驼蓬粘液质种皮吸水前后的形态变化,通过种子吸水-脱水、粘土、漂浮和萌发实验研究了种皮纹饰和粘液特征在种子扩散和萌发中的适应意义,以期为研究该物种在荒漠环境中的适应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多裂骆驼蓬种皮纹饰由表皮细胞外切向壁的附属物向外突起形成,呈多面体网纹状;种皮纹饰上覆盖1层粘液薄膜,将多面体网眼围成封闭的腔,种子吸水后粘液薄膜变成凝胶状,腔内有气泡产生;粘液薄膜经过反复吸水-脱水后逐渐溶解消失。(2)种皮网眼状腔室结构和粘液薄膜可使种皮纹饰内储存空气,以增强种子的漂浮能力,有助于种子扩散;种皮纹饰和粘液还增强了种子的粘土能力,使种子锚定在土壤表面,避免种子裸露和活力丧失;此外,种皮纹饰及粘液的快速吸水和保水能力能防止种子失水,有效维持该物种在荒漠环境中的土壤种子库。(3)种皮纹饰和粘液虽可抑制种子萌发,但能促进幼根的伸长生长,对增强幼苗的建植能力有一定积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裂骆驼蓬论文参考文献

[1].陈晓翠.多裂骆驼蓬种子微形态、萌发特性及其适应意义[D].石河子大学.2016

[2].陈晓翠,陆嘉惠,陈超南,韩春,宋凤.多裂骆驼蓬种皮纹饰和粘液的解剖结构特征及其对种子扩散和萌发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6

[3].罗光宏,陈叶,王进,张勇.锁阳寄主—多裂骆驼蓬抗旱性能与应用潜力评价[J].河西学院学报.2013

[4].刘彬.多裂骆驼蓬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2011

[5].刘建新,王鑫,李博萍.外源一氧化氮供体对盐胁迫下多裂骆驼蓬幼苗光合作用和叶黄素循环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1

[6].刘彬.多裂骆驼蓬提取物杀虫活性的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2010

[7].刘建新,王鑫,李博萍.外源一氧化氮供体对NaCl胁迫下多裂骆驼蓬幼苗叶片ASA-GSH循环的影响[J].植物研究.2010

[8].刘建新,王鑫,李博萍.外源一氧化氮供体SNP对NaCl胁迫下多裂骆驼蓬幼苗氧化损伤的保护效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

[9].刘建新,胡浩斌,王鑫.多裂骆驼蓬水浸液对多年生黑麦草的化感作用与生理生化表现[J].草地学报.2008

[10].刘建新,胡浩斌,赵国林.干旱胁迫下多裂骆驼蓬(PeganummultisectumBobr)叶片乙烯释放和多胺含量变化与活性氧积累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8

标签:;  ;  ;  ;  

多裂骆驼蓬论文-陈晓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