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堆积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库水波动,堆积层滑坡,稳定性
堆积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华[1](2019)在《库水波动作用下提升堆积层滑坡稳定性论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堆积层滑坡为第四系自然灾害。文章对堆积层滑坡进行概述,总结其产生特性和变形特点,在库水波动作用下,可影响坡体的稳定性。库水水位上升和下降对堆积层坡体稳定性的影响作用也进行了论述。(本文来源于《居业》期刊2019年09期)
喻兴,刘林洁[2](2019)在《降雨作用下堆积层滑坡渗流特性及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毕节市威宁县一滑坡实例,以饱和-非饱和土体渗流理论为依据,并运用seep模拟软件研究降雨入渗条件下不同时刻、不同高程上滑坡堆积层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情况以及滑坡稳定性系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滑坡的稳定性系数在持续降雨及降雨结束过程中表现为先下降后回升;浅层滑坡的稳定性系数最低点发生在暴雨结束时刻,深层滑坡的稳定性系数最低点发生在暴雨停止后的一段时间,降雨入渗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本文来源于《土工基础》期刊2019年03期)
杨兵,王植,邹晗轩,梁嘉文,郑东生[3](2019)在《不同类型地震波作用下堆积体边坡动力响应及失稳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理解地震作用下堆积体边坡的动力响应及失稳特征,可以为边坡抗震设计及稳定性分析方法提供依据。为了探讨不同类型地震荷载作用下堆积体边坡的失稳特征及动力响应,该文开展室内振动台模型试验。分析不同加载波形条件下边坡失稳特征以及加速度放大系数随相对高程、无量纲加速度幅值和频率参数的变化规律。探讨堆积体边坡的典型失稳特征和相关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正弦波作用下堆积体边坡加速度放大系数沿相对高程增长而变化较小;汶川清平波和El-Centro波作用下边坡加速度放大系数沿边坡相对高程呈较明显增大趋势。无量纲参数对放大系数影响较弱。当振动荷载达到边坡破坏的临界荷载时,边坡在短时间内即出现失稳破坏,破坏具有突发性,失稳模式具有典型的震裂-溃散型滑坡模式。在地震动力荷载作用下边坡位移变形可分为两个典型阶段:微变形阶段和急速上升大变形阶段。就该文3种波而言,在相同波峰幅值条件下,相同持续时间内正弦波所携带的总能量最大,最易使边坡失稳。(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王立纬[4](2019)在《地震与库水作用下高速公路堆积体边坡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堆积体边坡分布较广,在地震与库水作用下极易失稳,特别是云南地区堆积体边坡地质灾害尤其严重。本文以云南大理到永胜(大永)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金鸡达旦河大桥为依托,堆积体地层岩性复杂,场地地震活动频发,且受库水影响,采用两段法、极限平衡分析、有限元方法模拟了不同库水位、地震烈度作用下边坡的静动力响应,采用安全系数与永久位移评价了边坡稳定性,并探讨了加固措施效果。主要研究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形地质结构与库水地震荷载分析。结合鲁地拉水库蓄水前后的历史数据,通过经过现场地质调查、勘探与无人机航测,识别了工程场地的主要地层,构建了叁维场景模型,认为目前库岸边坡没有的大规模滑移现象但存在长期稳定性问题;明确了库区最高与最低水文,给出了场地地震烈度为Ⅵ度与Ⅷ度时的峰值加速度,为堆积体边坡稳定性研究提供了地质概化模型与库水地震荷载。基于两段法与极限平衡理论的典型剖面稳定性的定性与定量评估。选取了烧香岛与公路两岸边坡的7个分析剖面,采用两段法定性分析了岸坡整体稳定性及库岸边坡潜在塌岸范围;设计库水变动与地震烈度的多方案工况,采用极限平衡M-P法定量评估了堆积边坡稳定性,库水骤降与地震组合工况下两岸的顺桥位右幅剖面易发生堆积体边坡失稳,将其作为静动力稳定性与加固措施效果分析的重点研究对象。基于应力渗流耦合理论的重点剖面静动力稳定性分析。综合采用Geostudio软件中的seep/W、quake/W、sigma/W与slope/W模块,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的孔隙水压力、条块安全系数的分布特征,研究了边坡整体安全系数随库水变动的演化规律;通过等效线性分析方法研究了边坡典型监测点的加速度与整体变形特征,揭示了地震波传播的滞后效应与放大效应,分析了低、高水位与Ⅷ度地震组合条件下堆积体边坡的动力稳定性,认为烧香岛与公路两岸顺桥位右幅存在失稳的风险,需要加固。安全系数与Newmark永久位移相结合的堆积体边坡加固措施效果分析。针对两岸的顺桥位右幅剖面,选取直径为1.8m抗滑桩的工程设计方案,对比分析了加固前后边坡潜在滑动面的条块安全安全系数分布特征,采用平均安全系数与永久位移为动力稳定性评价指标,评价了库水与地震组合作用下堆积体边坡加固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抗滑桩方案能有效提高边坡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9-05-25)
李坚[5](2019)在《微型桩与堆积层滑坡相互作用机理及土拱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微型桩以其施工简便、布桩多样,应急能力强、场地适应性强等优点而逐渐应用于滑坡灾害治理中,人们对于静力作用下的微型桩与滑坡相互作用机理、变形破坏特征等开展了系统的研究,但对于微型桩抗震性能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微型桩与滑坡地震动力相互作用研究》(批准号41572261),对微型桩支护堆积层滑坡开展了振动台模型试验,结合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分析其动力相互作用机理、桩土变形特征,微型桩抗震作用特征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堆积层滑坡防治微型桩土拱效应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初步提出了最佳桩径比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依据原型边坡,结合振动台等设备参数,确定1:8的几何相似比缩尺,依据相似原理,推导衍生物理量相似比,指导模型试验材料参数配比。在此基础上,设计微型桩与堆积层滑坡相互作用试验方案,以静力试验为对照,开展振动台试验。(2)试验发现,堆积层滑坡在静力和动力作用下,微型桩最终变形破坏模式大致相同,主要为弯剪破坏,桩身及钢筋笼破坏后经历较大的塑性变形。与均质土相比,微型桩在嵌固段几乎无变形,弯曲破坏最低点在滑面处,桩前有压裂缝产生,桩后有拉裂缝产生,各排桩的弯曲破坏最高点在3~5桩径范围内,桩前产生拉裂缝,桩后产生压裂缝。桩后靠近滑面附近的堆积层土体均产生脱空,越靠近坡脚,脱空高度越大。(3)结合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3排桩的推力分配特征发现,动力作用下的各排桩的滑坡推力分配系数与静力条件下的不同。静力试验后排桩:中排桩:前排桩=0.40:0.37:0.23,静力数值模拟中后排桩:中排桩:前排桩=0.40:0.33:0.27,综合考虑,推荐实际微型桩设计中选用试验所得推力分配系数。地震作用中后排桩:中排桩:前排桩=0.51:0.17:0.32,地震数值模拟中后排桩:中排桩:前排桩=0.42:0.32:0.26,综合考虑,推荐实际微型桩抗震设计中选用模拟所得推力分配系数。(4)地震作用下,放大系数随滑坡高程增大而增大,微型桩所受土压力、弯矩、位移等均有明显的时程效应,随地震波而波动,加速度峰值是滑坡破坏失稳的主要因素。(5)在试验和模拟相互印证的基础上,对桩径比L/D=3、L/D=5、L/D=7等3种桩间距进行土拱效应分析,确定5倍桩径比时土拱作用最强,支护效果最佳。在此基础上,推算出静力加载中最佳桩径比L/D=5.5,地震作用下最佳桩径比L/D=5.9。(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30)
范诚杰,黄子纯,李蓓,肖文霞,郑恩[6](2019)在《一种高强高韧自修复聚氨酯弹性体:通过多重氢键及其堆积作用实现微相结构的精确调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修复材料具有优异的使用安全性、更长的寿命、节能和对环境更低的影响等优势,因此受到研究者高度关注.超分子相互作用以其优异的可逆性和对环境刺激的快速响应性,在自修复材料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如何通过合理的分子结构设计获得兼具优异机械性能和自修复能力的高分子材料仍是研究者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通过将脲基嘧啶酮(UPy)基团引入到聚丙二醇(PPG)链段中,并精确调控其微相结构,得到了一种强韧的可自修复聚氨酯弹性体PPG-mUPy.聚合物链段中的UPy基团通过二聚形成四重氢键,不仅可以诱导相分离从而形成软硬段结构,还可通过π-π堆积相互作用,在环境温度下形成稳定的微晶,进一步提高聚氨酯材料的机械强度.此外,柔性PPG链段上氨基甲酸酯基团之间存在的弱氢键,赋予了材料超韧特性.通过温度调控启动微晶熔融,释放UPy的可逆特性,赋予材料优异的自修复性能.通过调控PPG链段长度、各组分含量及微观形态,得到综合性能最优样品PPG_(1000)-mUPy~(50%),其拉伸强度可达20.62 MPa,强度修复效率可达93%.该方法为开发高强高韧自修复高分子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Science China Materials》期刊2019年08期)
孙景权,严翊,李松波,谢敏豪[7](2019)在《乳酸/GPR81信号通路对运动诱导肌细胞甘油叁酯堆积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旨在观察乳酸/GPR81信号通路是否参与调节电脉冲刺激(electricalpulsestimulation,EPS)诱发C2C12肌管细胞收缩诱导甘油叁酯(triglyceride,TG)堆积的过程。方法:首先用乳酸处理C2C12肌管细胞,比色法检测细胞中TG含量,WesternBlot方法检测CREB、pCREB和β-actin蛋白含量;然后采用两种EPS方案(30 V 0.5 Hz 2 ms和30 V 1 Hz 2 ms)使C2C12肌管细胞收缩,比色法检测细胞中乳酸含量,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中ATP含量,RT-PCR法检测MyHCI、MyHCIIa、MyHCIIb和MyHCIIx等m RNA含量;随后观察EPS处理后不同时间点C2C12肌管细胞中TG含量的变化,以建立EPS诱发的C2C12肌管细胞TG堆积模型;最后使用GPR81抑制剂3-OBA处理细胞,将C2C12肌管细胞分为6组(n=6):对照组、30 V 0.5 Hz 2 ms组、30 V 1 Hz 2 ms组、3-OBA组、3-OBA+30 V 0.5 Hz 2 ms组和3-OBA+30 V 1 Hz 2 ms组,比色法检测细胞内TG含量。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乳酸显着增加C2C12肌管细胞中TG含量(P<0.05)并显着降低p CREB的蛋白含量(P<0.01);2)与未电刺激组相比,两种EPS方案均显着增加肌管细胞中乳酸含量(P<0.05),而显着降低细胞中ATP含量(P<0.01);同时,两组MyHCI和MyHCIIb mRNA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而MyHCIIa和MyHCIIx mRNA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在电刺激后36h,细胞中TG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而电刺激后12h和24h肌管细胞中TG含量未出现显着变化(P>0.05);3)与未刺激组相比,30 V 0.5 Hz 2 ms组C2C12肌管细胞中TG含量出现增加趋势(P=0.052),当使用3-OBA处理细胞后,这一现象无显着变化(P>0.05);而30V1Hz2ms组TG含量出现非常显着增加(P<0.01),当使用3-OBA处理后,这一作用得到显着减弱(P<0.05)。结论:长时间的EPS能够诱导肌管细胞收缩,增加乳酸和TG含量。乳酸/GPR81信号通路参与调节EPS诱发C2C12肌管细胞收缩诱导TG堆积的过程是骨骼肌细胞收缩诱导能源物质脂滴增加的分子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体育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乐华,尹思杰,许晓亮,陈星,徐义根[8](2018)在《降雨作用下堆积体岸坡变形破坏模式模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探究降雨作用下堆积体岸坡变形破坏模式,自主设计制作了物理模型试验系统,通过叁峡库区某堆积体滑坡现场取样,在测定土样基本物理力学参数后,开展了降雨作用下不同坡角的堆积体岸坡模型试验,主要分析了不同坡角下岸坡模型的变形破坏特征及破坏模式。结果表明:坡度对岸坡变形破坏特征影响显着,坡角较大(60°与50°)时,坡体易出现浅层滑动破坏,坡角较缓(40°)时,容易出现深层滑动,坡角35°及更小时,未出现明显的变形破坏;浅层滑动破坏规模较小,变形自下而上牵引,演化发生所需的时间较短,而深层滑动破坏规模较大,变形自上而下推移,所需时间更长;降雨作用下堆积体岸坡变形破坏可分为软化剥蚀-蠕动变形-明显滑动叁个阶段,变形破坏模式表现为雨水入渗→表层饱和→土体软化→饱和区扩大→土体沉降→坡顶裂隙出现→坡脚变形/坡体整体变形→浅层滑面/深层滑面→浅层破坏/深层破坏。(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32期)
邓时容[9](2018)在《降雨与地震对堆积层滑坡作用机理简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堆积层滑坡是滑坡灾害的一种,其坡体由松散堆积物构成。由于其物质成分的特殊性,堆积层滑坡体的内部松散而多孔隙,这就导致了水在其坡体失稳中的重要作用。地震作为一种高破坏性的地质灾害,其产生的后果除了地震本身引起的房屋倒塌、地面开裂等,诱发的各种自然灾害更是破坏力巨大。本文降雨与滑坡两个诱因,对堆积层滑坡的发生机理进行简单分析。(本文来源于《智富时代》期刊2018年08期)
冯文凯,周强,白慧林,陈志超,祁昊[10](2018)在《降雨作用对欢喜坡冰水堆积体斜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降雨对岷江上游冰水堆积体斜坡稳定性的影响,本文以欢喜坡为例,基于现场降雨模拟试验,完成渗透、含水量及抗剪强度等一系列试验,运用SEEP/W模块和SLOPE/W模块进行耦合,以分析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对该类型冰水堆积体斜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欢喜坡冰水堆积体黏土矿物含量高达50%以上,饱和后含量可达85%以上;角砾土具有孔隙发育、级配不良的特点,双环渗透试验与降雨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综合确定角砾土渗透系数为1.315×10~(-3)cm·s~(-1),属中-弱透水介质。(2)角砾土天然状态下抗剪强度较高,含水率对其抗剪强度影响明显,从天然到饱和状态,黏聚力c衰减率明显高于内摩擦角φ,黏聚力c衰减可达64.4%,而内摩擦角φ仅降低22.5%;(3)在一定降雨强度条件下,斜坡体稳定性系数随降雨持时的增加不断降低;降雨持时相同时,降雨强度越大,坡体稳定性降低幅度越大,但稳定性出现陡降的时间拐点提前。(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堆积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合毕节市威宁县一滑坡实例,以饱和-非饱和土体渗流理论为依据,并运用seep模拟软件研究降雨入渗条件下不同时刻、不同高程上滑坡堆积层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情况以及滑坡稳定性系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滑坡的稳定性系数在持续降雨及降雨结束过程中表现为先下降后回升;浅层滑坡的稳定性系数最低点发生在暴雨结束时刻,深层滑坡的稳定性系数最低点发生在暴雨停止后的一段时间,降雨入渗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堆积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李华.库水波动作用下提升堆积层滑坡稳定性论述[J].居业.2019
[2].喻兴,刘林洁.降雨作用下堆积层滑坡渗流特性及稳定性分析[J].土工基础.2019
[3].杨兵,王植,邹晗轩,梁嘉文,郑东生.不同类型地震波作用下堆积体边坡动力响应及失稳特征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9
[4].王立纬.地震与库水作用下高速公路堆积体边坡稳定性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9
[5].李坚.微型桩与堆积层滑坡相互作用机理及土拱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9
[6].范诚杰,黄子纯,李蓓,肖文霞,郑恩.一种高强高韧自修复聚氨酯弹性体:通过多重氢键及其堆积作用实现微相结构的精确调控(英文)[J].ScienceChinaMaterials.2019
[7].孙景权,严翊,李松波,谢敏豪.乳酸/GPR81信号通路对运动诱导肌细胞甘油叁酯堆积的调节作用[J].体育科学.2019
[8].王乐华,尹思杰,许晓亮,陈星,徐义根.降雨作用下堆积体岸坡变形破坏模式模型试验[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9].邓时容.降雨与地震对堆积层滑坡作用机理简析[J].智富时代.2018
[10].冯文凯,周强,白慧林,陈志超,祁昊.降雨作用对欢喜坡冰水堆积体斜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