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苏联解体

如何看苏联解体

一、如何看苏联的亡党亡国(论文文献综述)

李慎明,陈之骅,吴恩远,张树华,王正泉,刘书林,汪亭友,李瑞琴,李燕,赵丁琪[1](2022)在《历史虚无主义与苏联解体》文中研究说明引言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1)他还特别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2)。

王晓彤[2](2021)在《苏联共产党执政的失误与苏联剧变研究》文中认为

赵雪丽[3](2020)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冲击下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起源于19世纪初的西方国家,是一股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改良主义。它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多党执政、私有制与公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等理论观点,并通过极具迷惑性和隐蔽性的方式传入中国,试图颠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攻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更是惑乱了人们的视听,影响我国人民尤其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降低了他们对我国政治体系的认同。大学生作为中国共产党新生力量来源的主要群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他们的政治认同直接影响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研究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冲击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所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原因,探求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和政治认同的相关理论和概念进行了梳理,为正文的写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实证调查总结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冲击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片面赞同指导思想多元化、对民主社会主义模式盲目认可、对多党制的认识存在误区以及部分大学生的认知与行为相符度不高。再次笔者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本身的迷惑性、大学生政治认知能力有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复杂社会环境的推波助澜四方面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最后笔者为消除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负面影响,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对策:遵循导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以人为本原则以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深化对大学生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辨析教育、大学生制度认同教育和大学生国情党史教育的内容,创新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教育方法,如比较教育法、预防教育法、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方法等,同时优化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网络环境和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客观辨析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抵制其危害,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李闻笛[4](2019)在《苏联官僚特权集团研究述评》文中认为国内学界一直将苏联的官僚特权集团作为导致其亡党亡国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形成与演变过程以及在苏联改革转型过程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成为研究特权演变、国家体制解构、国家治理失效、政治社会经济体制转轨失败等问题的内在逻辑极为典型的样本,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国别经验和历史教训。通过对近十五年来国内外对于苏联特权集团(阶层)的研究情况和文本进行分析,梳理了对于官僚特权集团形成与演变的三种研究进路:以历史主体和个人主体两种视角为代表的历史逻辑下的研究进路;包含结构主义视角、政治能动者视角、制度主义视角、非制度性视角的政治逻辑的研究进路;以引入公共选择理论、经济结构分析、新制度主义分析、隐形经济维度为代表的经济逻辑视阈内的研究进路。从研究内容、表达形式、研究视角、论据材料、研究方法等角度系统分析和反思了已有研究文本的价值,探析了可以进一步挖掘的研究维度和创新点,从而发现造成苏共改革失败的重大内生因素和国家转型中至关重要的制度逻辑,以为我国国家治理提供经验支持,不断丰富我国的政治社会经济转型的内涵。

高晶华[5](2019)在《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治国理政的战略新高度,基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立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为此,习近平提出一系列管党治党的新观点、新理念和新方法,目标直指解决长期执政条件下党面临的诸多“老问题”与“新问题”,应对我们党长期执政的严峻“四大考险”。通过党的自我革新,应对党面临着的“四大危验”。核心要义是以全面从严治党,使党和广大党员保持“初心”,整体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这一切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前提条件是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的地位得以保障。正是在这一逻辑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真正地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创造了党的建设历史上乃至人类政治文明进程中的伟大奇迹,为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中国化做出最新贡献,向世界各国政党政治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科学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围绕什么是新时代党的建设、如何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这一主线,呈现出丰富的内涵。首先,习近平将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整体布局,指出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关于政治建设的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升党的建设的科学水平。其次,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党的建设的最鲜明特色。习近平在思想建设方面提出了精神“补钙”论,理想信念“总开关论”,赋予了理想信念以新的内涵,围绕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导权与话语权进行探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提高执政为民的服务意识。第三,习近平将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认识高度,明确指出世界最大党组织建设于兴党兴国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既要抓住关键少数,选拔任用好干部,又要优化党员队伍内部治理,提高组织的整体力量。第四,习近平关于作风建设方面的论述,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最大亮点。强调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始终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作风建设的核心,重点解决党内四风问题,不断净化政治生态。第五,习近平特别提到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把纪律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对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作出新的部署。第六,习近平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抓住了制度问题的症结。探索与推进新时代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提高管党治党的法治化水平,以严明的制度推进世界最大党成为世界最强党,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治党逻辑。第七,习近平还对新时代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打破了以往的潜规则,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努力夺取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改变传统运动式、集中式反腐,构建腐败治理的三不机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反对和克服一切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体现了辩证思维,在从严治党的过程中,认识矛盾,分析并解决矛盾,抓住主要矛盾。这一管党治党的最新科学认识最鲜明的特点是通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方法,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伟大”战略高度对党的建设作出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运用了创新思维,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探索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的创新精神。新时代党的建设趋向于法治化,政党治理步入法治轨道,开启了法治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征程。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德法共治的治理理念,将新时代党的建设与党的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梦想予以新的结合,实现标本兼治的治理目的,服务于长期执政条件下党治国理政的新需要,坚持自我革命与强化监督相结合,实现以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是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又一鲜明特点。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在继承的基础上予以创新,在战略指导下做出重大策略,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制度治党双管齐下,吸取一切优秀治理成果,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大党、老党的建设新道路。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好党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科学回答了如何加强管党治党,实现党的长期执政的重大历史问题,具有重大时代意义。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精准概括,对党的建设的核心要旨予以新升华新凝练。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管党治党学说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的新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予以强化的重大举措,极大地提升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习近平在新的条件下高度凸显出了制度治党的重要性,以强有力的制度来约束党员干部,并把制度治党与思想建党有机结合起来,起到了标本兼治的良效。从世界性视角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也具有典型的示范效果。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被越来越多的政党学习、借鉴。同时,在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指导下,党的建设实践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党的面貌也开始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加强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实基础,也进一步提升了全党的党性修养,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自我教育、自我革新的能力,从而保持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是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理论结晶,也进一步拓宽了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政治眼界和战略思维。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核心,能否做到全面从严治党,关系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否顺利推进。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对党的政党功能的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推动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实践,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引领并奠定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并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开辟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新境界。

夏庆宇[6](2017)在《辩证地分析苏联解体之原因》文中研究说明因受到不同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学界既往的研究较少使用辩证方法分析苏联解体之原因。因此,既有论析往往流于片面化。辩证地看,促成苏联解体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苏联部分领导人早已走上修正主义道路,外因是西方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如无内因则外因不可能发生作用。第二,制度性因素、非制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度性因素是苏联的政治体制高度集中化,非制度性因素是戈尔巴乔夫开展的"自杀式"改革。如非二者结合,苏联不会解体。第三,先天因素、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苏联的"先天不足"主要体现在:苏联的国力在最初就落后于美国,因此在美苏对抗中更容易落败;俄国(苏联)在历史上开展的一些对外扩张活动是不义的,因此苏联容易因民族独立诉求而解体。苏联的"后天失调"主要体现在戈尔巴乔夫当局放弃对舆论的控制,导致负面报道充斥媒体,直接致使民心思变。如无后天原因,先天原因未必起作用。上述三方面原因分别体现了苏联解体过程中苏联国内政治与国外政治的关系、苏联的制度与领导人的活动的关系、苏联这个国家的客观基础与解体前夕群众的主观态度之间的关系。

刘舸[7](2017)在《苏联意识形态崩溃始自抛弃阶级观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阶级观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内容。苏联亡党亡国的重大教训之一就是苏共放弃了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最终导致意识形态领域的全面崩溃。苏共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错误判断国际国内依然存在的并且日趋复杂的阶级斗争形势,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缺乏警惕性,发动"非斯大林化"运动,鼓吹阶级斗争熄灭论,推行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的所谓"全民党""全民国家"理论,从而全面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毁掉了苏共意识形态的核心战斗力,成为其意识形态崩溃的起点。

齐山山[8](2016)在《苏共腐败亡党对中共反腐的启示研究》文中指出苏共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带领苏联人民与国内外反动势力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然而,苏共在执政74年后骤然瓦解,令人深思。研究苏共亡党的原因,学者有诸多解释,但不可否认,党内腐败是其亡党的最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全面推进党的反腐倡廉工作,从苏共亡党角度研究腐败问题对我党的反腐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苏共曾经是世界上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典范,中共创建曾经得到苏共的大力帮助,因此,中共和苏共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高度相似性。深入探析苏共亡党的原因,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更是一个政治现实问题。十八大以来,中共掀开了反腐倡廉的大幕,如何避免走上苏共因腐败问题亡党的邪路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基于此因,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指导下以苏共党内腐败问题为切入点,研究当前中共反腐应采取的对策。本文第一章绪论部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党建理论内容进行概括,由于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对中国当前的反腐工作提供对策,因此,理论梳理部分也对中共领导人对反腐工作的相关主张进行了总结。第二章对苏共的腐败情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总体论述。分析了苏共各个历史时期党内腐败问题的具体情况,列举了苏共腐败的具体表现形式,深入从政治上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经济上计划经济体制、特权阶层、法治以及监督方面研究造成苏共腐败原因,全面解读苏共腐败问题。第三章重点分析了苏共党内腐败的危害性,以腐败对党建工作、社会主义建设及国际社会三方面的影响为切入点,从对党的执政能力、党风和社会风气、群众基础和社会改革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论述了苏共如何从党内腐败开始一步步走向亡党的。第四章作为本文的重点和亮点,论证了苏共腐败亡党对中共反腐的诸多启示,分别从思想、制度、法律、民众以及全球反腐视角五方面,分析当前中共反腐应从苏共腐败亡党中吸取的教训并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推动中共反腐深化,避免使中共走上苏共的老路,从而建设廉洁政党,真正使国家长治久安。

石文彦[9](2016)在《戈尔巴乔夫的意识形态政策对苏联解体的影响及启示》文中认为苏联解体是20世纪的轰动事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大曲折,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严重倒退和重大挫折。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对于苏联解体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在戈尔巴乔夫执政之前,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就问题成堆,但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意识形态政策却加速了苏联的解体。总体上可以将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意识形态政策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985年至1986年,是第一阶段。在就职演讲中,戈尔巴乔夫强调“一切为了人的幸福”,苏联的意识形态开始松动。苏共中央四月全会上,他强调要进行彻底改革、恢复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公开性原则。苏共二十七大上,戈尔巴乔夫的报告集中阐述改革设想,强调全人类价值观,企图从根本上触动原有意识形态。之后,意识形态领域改革开始突破宪法限制,党章被不断调整,而经济和社会问题却有增无减。该阶段是戈尔巴乔夫主导的改革战略的酝酿和试验时期,经济改革的失败与反思让戈尔巴乔夫开始提出“新思维”。1987年至1989年,是第二阶段。在苏共一月全会的报告中,戈尔巴乔夫将改革不及预期的根源归结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严重缺陷,号召最大限度的公开性;在庆祝十月革命70周年的报告中又强调,要实行深刻的变革,最充分地揭示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改革重点在于民主化、公开性、政治思想领域和意识形态政策。他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多次使用“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号召建立全民国家、全民党。苏共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将改革的方向转向政治体制改革,追求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制度。1989年召开的苏联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本身是对苏联政党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尝试,却怂恿了分裂苏联的力量。该阶段,戈尔巴乔夫全身心推行“新思维”各项政策,使苏联党内和国内意识形态思想发生剧烈震动,苏共的威信不断下降,党员的数量不断减少,日益趋近崩溃的边缘。1990年至1991年,是第三阶段。苏共二十八大正式确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行动纲领,作为苏共的指导思想,标志着苏共已经发生质的变化。废除宪法第六条,意味着苏共主动放弃对苏联政治的核心领导权。至此,苏共的性质、阶级基础、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执政地位和组织原则被根本性地改变了。“8·19事件”不过是苏联内部的垂死挣扎,不足以改变历史结局。苏联国内的民族危机、自由化思潮和民族分立主义在各加盟共和国内愈演愈烈,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意识形态政策导致的恶果逐步显现,一系列试图挽救苏联大厦于将倾的作为都没能起到预期效果,苏联被无声地肢解了。戈尔巴乔夫的意识形态政策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苏联意识形态领导权旁落削弱了苏共的政治控制力;“历史虚无主义”扰乱了苏共和苏联人民的思想;“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损害了苏共的合法性基础;“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加速了苏联解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应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在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时期,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体制,合理引领和管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工具,加强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引导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多措并举、与时俱进地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提供充足的“正能量”,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刘舸[10](2014)在《苏共高层领导人的理论素养与苏联兴亡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把苏共高层领导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作为研究苏联兴亡的核心线索,以苏联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历史事件为依托,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研究方法,辅以历史学和政治学研究方法,论证了苏共高层领导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与苏联兴亡的内在联系。首先,论文总结了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并从严格的概念上界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内涵和基本表现形式。其次,论文详细阐述了五代苏共高层领导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实际状况与苏联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对应关系:以列宁为核心的苏共第一代领导人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奠基了苏联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以斯大林为核心的苏共第二代领导人具有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斯大林模式”并取得伟大成就;以赫鲁晓夫为核心的苏共第三代领导人平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导致苏共理论与决策失误并为苏联亡党亡国埋下了潜在的政治危机;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苏共第四代领导人缺乏理论素养导致苏共意识形态和执政总危机;以戈尔巴乔夫为核心的苏共第五代领导人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则将苏联彻底推进了亡党亡国的深渊。最后,论文得出三点基本结论:第一,无产阶级政党的民主集中制在社会主义初创时期还不完善,在对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监督不够的情况下,党的高层领导人的理论素养和精神追求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带有决定性意义。正因如此,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兴衰成败与苏共高层领导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直接相关。第二,丧失阶级立场、放弃阶级分析方法是赫鲁晓夫以降的苏共高层领导人思想与政治崩溃的起点。第三,自赫鲁晓夫以降的苏共高层领导人丧失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导致苏联亡党亡国的关键。论文最后强调:马克思主义、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构成生命共同体,一损俱损、共生共荣,其中马克思主义是这个生命共同体的灵魂。不断提高无产阶级政党特别是党的高层领导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对共产党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巩固发展带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问题。在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中,共产党高层领导人都必须自觉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政权必须牢牢掌握在具有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人手中。

二、如何看苏联的亡党亡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看苏联的亡党亡国(论文提纲范文)

(1)历史虚无主义与苏联解体(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谎言与真相
    谎言之一:所谓“列宁是德国的间谍”
    谎言之二:所谓“斯大林大清洗杀死了几百万甚至3000万直至5000万人”
    谎言之三:所谓“斯大林背叛了列宁和列宁主义”
    谎言之四:所谓“社会主义公有制效益低下,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谎言之五:所谓“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希特勒与斯大林联合发动的”
    谎言之六:所谓“苏联时期的英雄模范很多都是伪造的”
二、缘起与泛滥
    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各类失控的媒体和名目繁多的研讨会、报告会
    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二:篡改历史教科书
    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三:所谓“历史档案”的“揭秘”
    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主要渠道之四:文学艺术领域
三、助推与演变
四、根源与实质
五、灾难与反思
六、启 示

(3)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冲击下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2.1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2.1.1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概念辨析
        2.1.2 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演变
        2.1.3 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2.1.4 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2.2 政治认同
        2.2.1 政治认同的概念
        2.2.2 政治认同的生成机制
    2.3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基本内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冲击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调查分析
    3.1 问卷调查的设计及实施
        3.1.1 调查对象的选择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3 调查问卷的发放
        3.1.4 调查问卷的整体分析
    3.2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冲击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流
        3.2.1 对政治价值的认知基本正确
        3.2.2 对政治实体的认同程度较高
        3.2.3 大学生的政治分析趋于理性
    3.3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冲击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存在的问题
        3.3.1 部分大学生片面赞同指导思想多元化
        3.3.2 部分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模式盲目认可
        3.3.3 部分大学生对多党制的认识存在误区
        3.3.4 部分大学生的认知与行为相符度不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冲击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成因
    4.1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本身具有迷惑性
        4.1.1 举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反对科学社会主义
        4.1.2 打着学术交流的幌子进行思想渗透
    4.2 大学生自身政治认知能力有限
        4.2.1 部分大学生对政治理论的认知存在模糊性
        4.2.2 部分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比较薄弱
        4.2.3 部分大学生对政治认同教育存在逆反心理
    4.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
        4.3.1 导向力度不够
        4.3.2 对社会思潮缺乏研究深度
        4.3.3 教学方式方法略显单一
    4.4 复杂社会环境的推波助澜
        4.4.1 网络媒体对社会思潮的传播缺乏监测
        4.4.2 腐败现象频发影响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5.1 遵循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原则
        5.1.1 导向性原则
        5.1.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1.3 以人为本原则
        5.1.4 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的原则
    5.2 深化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内容
        5.2.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5.2.2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辨析教育
        5.2.3 大学生制度认同教育
        5.2.4 大学生国情党史教育
    5.3 创新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教育方法
        5.3.1 比较教育法
        5.3.2 典型教育法
        5.3.3 预防教育法
        5.3.4 实践教育法
        5.3.5 借鉴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5.4 优化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环境
        5.4.1 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动权
        5.4.2 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冲击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的调查问卷

(4)苏联官僚特权集团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言
二、近15年来苏联特权集团(阶层)研究概览
    (一)文献检索基本情况
    (二)相关研究文本的梳理
三、官僚特权集团形成与演变的研究进路
    (一)历史逻辑的研究进路
        1. 历史主体的视角。
        2. 个人写实的视角。
    (二)政治逻辑的研究进路
        1.结构主义的视角:回归结构本身。
        2.政治能动者的视角。
        3. 制度主义的视角。
        4. 非制度性的视角:
    (三)经济逻辑的研究进路
        1. 公共选择理论的引入:从“阶层”到“集团”的理论跃迁。
        2. 经济结构的视角:经济体制的逻辑分析与溯源。
        3. 新制度主义的视角:交易成本与激励机制。
        4. 隐性经济的视角:官僚特权集团共同选择的非正式经济
四、关于苏联官僚特权集团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一)关于苏联官僚特权集团研究的反思
    (二)关于苏联官僚特权集团研究的展望
        1. 扩充研究内容,厘清逻辑关系。
        2. 规范学术表达,统一理论概念。
        3. 抓住政治逻辑,提供整体思路。
        4. 建构分析框架,创新理论应用。
        5. 丰富材料数据,定性定量并举。
        6. 推动比较研究,提供国别经验。

(5)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基础和过程
    2.1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世情
        2.1.2 国情
        2.1.3 党情
    2.2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源泉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2.2.2 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2.2.3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领导人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2.3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对以往党的建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2.3.1 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高度回答了党的建设与伟大复兴之间的内在逻辑
        2.3.2 给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
        2.3.3 以党的建设来解决如何驾驭资本逻辑的问题
    2.4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过程
    2.5 本章小结
3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3.1 政治建设新认识
        3.1.1 发扬优良传统统领党的建设
        3.1.2 加强问题指向回答首要问题
        3.1.3 加强政治建设推动政治发展
    3.2 思想建设新境界
        3.2.1 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
        3.2.2 创新意识形态服务治国理政
        3.2.3 发展群众路线强化宗旨意识
    3.3 组织建设新规定
        3.3.1 落实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
        3.3.2 抓住关键少数选好用好干部
        3.3.3 优化组织结构提高整体质量
    3.4 作风建设新征程
        3.4.1 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
        3.4.2 加强党性修养密切党群关系
        3.4.3 重点解决四风净化政治生态
    3.5 纪律建设新部署
        3.5.1 更加突出位置前所未有高度
        3.5.2 严明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形象
        3.5.3 阐述基本要义加强纪律执行
    3.6 制度建设新标准
        3.6.1 权力关进笼子坚持依规治党
        3.6.2 加强民主集中维护制度权威
        3.6.3 补齐制度短板重在制度执行
    3.7 反腐败斗争新要求
        3.7.1 治腐败零容忍打老虎拍苍蝇
        3.7.2 构建三不机制落实主体责任
        3.7.3 反对特权思想克服特权现象
    3.8 本章小结
4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思维方法和鲜明特点
    4.1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思维方法
        4.1.1 以辩证思维破解新时代党的建设中的矛盾
        4.1.2 以战略思维确立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历史方位
        4.1.3 以创新思维激发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内生动力
        4.1.4 以法治思维树立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法治精神
    4.2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鲜明特点
        4.2.1 贯穿着问题意识与忧患意识
        4.2.2 以中国梦统领全面从严治党
        4.2.3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新结合
        4.2.4 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新统一
        4.2.5 标本兼治的管党治党新思路
        4.2.6 自我革命和增强监督相结合
    4.3 本章小结
5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把握维度
    5.1 时代维度:立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解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5.1.1 加强党的建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必然要求
        5.1.2 加强党的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须选择
        5.1.3 加强党的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5.1.4 加强党的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需要
    5.2 理论维度:统一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把握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5.2.1 以密切党群关系为根本立场
        5.2.2 以夯实领导核心地位为根本目标
        5.2.3 协调推进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5.3 实践维度:总结于“伟大工程”实践经验把握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5.3.1 突出党的建设的全面性特点
        5.3.2 注重党的建设的治理化能力
        5.3.3 强调党的建设中的问题导向
        5.3.4 重视党的建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5.4 本章小结
6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重大时代意义
    6.1 开辟了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新天地
        6.1.1 引领和推动着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6.1.2 拓宽了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战略范围
    6.2 发展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
        6.2.1 总结和凝练了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6.2.2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管党治党的学说
    6.3 指导党的建设实践收效显着
        6.3.1 进一步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6.3.2 推进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积极落实
        6.3.3 开启了党领导现代化进程路径的重大创新
    6.4 形成了成熟定型的政党制度文化
        6.4.1 确立起制度化和常态化的文化新理念
        6.4.2 在培育政党文化过程中优化政党功能
    6.5 为世界政党建设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6.5.1 提升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世界影响力
        6.5.2 为世界政党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辩证地分析苏联解体之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导语:既往研究的缺憾
一、苏联解体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苏联解体是制度性因素、非制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苏联解体是先天因素、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苏联解体前的民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人为地“炒”起来的
    (二)从成立时苏联的国力就落后于美国,因此苏联在与美国争霸中落败并不奇怪
    (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放弃了对舆论的控制,导致负面报道充斥媒体,放大了苏联的社会问题,致使人心思变
    (二)盲目动摇斯大林模式,却未能成功摆脱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结语

(7)苏联意识形态崩溃始自抛弃阶级观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斯大林化”运动及其消极后果
二、抛弃阶级观点的所谓“理论根据”
三、所谓“全民党”和“全民国家”理论
四、苏联意识形态崩溃起点的形成

(8)苏共腐败亡党对中共反腐的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的理论依据
        1.3.1 马恩列的反腐倡廉思想
        1.3.2 中共领导人的反腐倡廉思想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苏共腐败问题概述
    2.1 苏共腐败问题的演变历程
        2.1.1 列宁时期苏共腐败问题初露端倪
        2.1.2 斯大林时期苏共腐败加剧
        2.1.3 赫鲁晓夫时期在反腐倡廉上的尝试及失败
        2.1.4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严重腐败为亡党埋下祸根
        2.1.5 戈尔巴乔夫时期腐败积重难返导致亡党
    2.2 苏共腐败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
        2.2.1 官僚主义思想和作风日益严重
        2.2.2 党内特权腐败现象泛滥成灾
        2.2.3 贪污受贿现象严重和影子经济的产生
    2.3 苏共腐败问题的成因分析
        2.3.1 政治上形成“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
        2.3.2 经济上形成计划经济体制模式
        2.3.3 苏共特权阶层产生发展与壮大
        2.3.4 苏联社会主义法制法规政策的缺陷
        2.3.5 民主监督机制的弱化导致腐败蔓延
第3章 苏共腐败与亡党的关系分析
    3.1 苏共腐败对党建工作的影响
        3.1.1 苏共腐败导致党风普遍败坏
        3.1.2 苏共腐败导致执政能力急剧下降
        3.1.3 苏共腐败彻底动摇了党执政的根基
    3.2 苏共腐败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3.2.1 苏共腐败致使社会风气严重恶化
        3.2.2 苏共腐败降低了党政机关的工作效率
        3.2.3 苏共腐败阻碍了社会主义改革进程
    3.3 苏共腐败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3.3.1 苏共腐败催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
        3.3.2 苏共腐败成为外部敌对势力攻击自身的利器
第4章 苏共腐败亡党对当前中共反腐工作的启示
    4.1 全面加强廉洁反腐教育,筑牢思想上的反腐防线
        4.1.1 重视理论创新,根除精神懈怠的风险
        4.1.2 必须筑牢思想上的反腐防线
    4.2 大力推进党的纪检工作,建构全方位的制度反腐体系
        4.2.1 建立科学的监督体制
        4.2.2 全面扎实推进党的纪检监察工作
    4.3 坚持依法反腐,完善治腐的法律法规体系
        4.3.1 坚持反腐立法与司法实践有机结合
        4.3.2 坚定走依法反腐道路
    4.4 实现全民化反腐,充分激活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4.4.1 大力推动党务信息公开,确保参与途径畅通
        4.4.2 密切党群关系,推动全民参与反腐
    4.5 加强国际反腐合作,共创全球化反腐趋势
        4.5.1 进一步拓宽反腐视角,借鉴国外反腐的成功经验
        4.5.2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腐败问题的全球治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戈尔巴乔夫的意识形态政策对苏联解体的影响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俄罗斯学界研究综述
        三 西方学界研究综述
        四 意识形态视角相关文献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第二章 戈尔巴乔夫执政前的意识形态状况
    第一节 列宁时期
    第二节 斯大林时期
    第三节 赫鲁晓夫时期
    第四节 勃列日涅夫时期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戈尔巴乔夫的意识形态政策
    第一节 前期改革(1985-1986)
        一 四月全会前后
        二 二十七大前后
    第二节 新思维(1987-1990)
        一 一月全会
        二 庆祝十月革命70周年的报告
        三 《改革与新思维》
        四 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
        五 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节 剧变与危机(1990-1991)
        一 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
        二 “8·19”事件前后
第四章 戈尔巴乔夫的意识形态政策对苏联解体的影响
    第一节 意识形态领导权旁落削弱了苏共的政治控制力
    第二节 “历史虚无主义”扰乱了苏共和苏联人民的思想
    第三节 “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损害了苏共的合法性基础
    第四节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加速了苏联解体
第五章 苏联解体的启示
    第一节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
    第二节 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体制
    第三节 合理引领和管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工具
    第四节 加强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引导的文化软实力建设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苏共高层领导人的理论素养与苏联兴亡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袖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2.2 关于理论的重要性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1.2.3 关于苏联亡党亡国的原因分析
        1.2.4 关于苏共高层领导人理论素养与苏联亡党亡国之间的关系研究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难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难点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及其前提条件
    2.1 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
        2.1.1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建者和传承者
        2.1.2 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核心的主心骨
        2.1.3 无产阶级政党威信和形象的最主要体现者
        2.1.4 共产主义事业首要倡导者
        2.1.5 革命和建设历史转折关头的决策者
    2.2 无产阶级领袖发挥历史作用的前提条件
        2.2.1 理论素养
        2.2.2 实践历练
第3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3.1 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内涵
    3.2 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表现形式
        3.2.1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而不是教条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能力
        3.2.2 养成终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习惯
        3.2.3 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并具备良好的党性修养
        3.2.4 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5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能力
        3.2.6 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第4章 列宁的理论素养与苏联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
    4.1 列宁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4.2 列宁创立了俄国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
    4.3 在扞卫真理中展现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4.3.1 对俄国民粹主义的批判
        4.3.2 对“合法马克思主义”和“经济主义”的批判
        4.3.3 对考茨基帝国主义和平论的揭露和批判
    4.4 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5 新经济政策理论: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5章 斯大林的理论素养与斯大林模式的伟大成就
    5.1 在革命的办报生涯中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5.1.1 创办《斗争报》
        5.1.2 创办《无产阶级斗争报》
        5.1.3 创办《巴库无产者报》和《汽笛报》
        5.1.4 创办《真理报》
    5.2 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历练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5.2.1 在革命运动中确立起劳动人民的阶级情感
        5.2.2 在流亡生涯中坚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5.2.3 在列宁的启发下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家
    5.3 在党内思想斗争中扞卫和继承列宁主义
    5.4 领导苏联探索并创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斯大林模式”
    5.5 认真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
    5.6 对斯大林晚年在工作中所犯错误的分析
        5.6.1 斯大林个人迷信的形成与发展
        5.6.2 斯大林个人迷信的消极后果
第6章 赫鲁晓夫理论素养的缺陷与苏共理论导向和决策失误
    6.1 片面评价斯大林引发国内甚至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混乱
    6.2 抛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
        6.2.1 背弃马克思主义的“三和”路线
        6.2.2 鼓吹阶级斗争熄灭论
        6.2.3 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全民党”和“全民国家”理论
    6.3 把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严肃性变为随意性发挥
        6.3.1 宣称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彻底巩固论
        6.3.2 从简单的物质生活层面对共产主义做出庸俗化解释
        6.3.3 不切实际地倡导并推行社会团体治国论
        6.3.4 人为地将苏共分为工业和农业两个党组织
    6.4 改革在总体上演变为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拙劣行动
第7章 勃列日涅夫缺乏理论素养与苏共意识形态和执政危机
    7.1 不读马列导致庸俗的世界观
        7.1.1 不学习更不懂马克思主义
        7.1.2 掩盖不学无术出尽洋相
        7.1.3 庸俗的世界观导致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2 对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辩证分析
        7.2.1 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日益僵化的体制机制
        7.2.2 缓和对斯大林的评价与固守赫鲁晓夫的基调
        7.2.3 对持不同政见者的打击与流于形式的无效宣传
    7.3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社会信仰危机和苏共执政挑战
        7.3.1 社会信仰危机
        7.3.2 苏共执政危机及其掩盖的理论危机
第8章 戈尔巴乔夫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与苏联亡党亡国
    8.1 一个自称“二十大产儿”的领导人
        8.1.1 好学但学会的主要不是马克思主义
        8.1.2 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的俘虏
    8.2 借“公开性”丑化苏共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8.3 在“民主化”和“多元化”的旗号下剥夺了苏共的领导权
        8.3.1 否定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地位
        8.3.2 大批撤换党的高层领导干部,提拔“民主派”人物
        8.3.3 把苏联共产党“革新”成社会民主党
        8.3.4 推行西方式的议会总统制和多党制
    8.4 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成为埋葬苏联的坟墓
        8.4.1 苏共逐渐丧失了战斗力和凝聚力
        8.4.2 社会动乱和经济形势日益恶化
        8.4.3 各种反共势力发展壮大并乘机夺取政权
        8.4.4 民族矛盾激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如何看苏联的亡党亡国(论文参考文献)

  • [1]历史虚无主义与苏联解体[J]. 李慎明,陈之骅,吴恩远,张树华,王正泉,刘书林,汪亭友,李瑞琴,李燕,赵丁琪.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22
  • [2]苏联共产党执政的失误与苏联剧变研究[D]. 王晓彤.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冲击下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 赵雪丽.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4]苏联官僚特权集团研究述评[J]. 李闻笛.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9(04)
  • [5]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高晶华.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6]辩证地分析苏联解体之原因[J]. 夏庆宇.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7(02)
  • [7]苏联意识形态崩溃始自抛弃阶级观点[J]. 刘舸.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7(01)
  • [8]苏共腐败亡党对中共反腐的启示研究[D]. 齐山山.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3)
  • [9]戈尔巴乔夫的意识形态政策对苏联解体的影响及启示[D]. 石文彦. 郑州大学, 2016(02)
  • [10]苏共高层领导人的理论素养与苏联兴亡关系研究[D]. 刘舸. 清华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如何看苏联解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