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意识形态,历史,德意志,马克思主义,形态,采茶戏,社会民主主义。
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张蒙帅[1](2019)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社会历史发展的演进逻辑及其当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的个人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前提,以生产力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力量源泉,论证了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形态,进而指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演进逻辑,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的基本方略和时代判断,在实践中坚持与发展了唯物史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本文来源于《大连干部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毕芙蓉[2](2018)在《意识形态问题首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一样,意识形态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一发展变化过程甚至在马克思本人那里就已经开始了。马克思是最早使用德语“意识形态”一词的人,发明这一词汇的则是法国人特拉西。特拉西以这(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02-27)
董琦[3](2017)在《襄汾鼓乐“令伯转身鼓”的发展历史及艺术形态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令伯"转身鼓"作为传统的民间表演形式,表演形式多样,一直扎根于山西民间艺术的大地,以其独特而精美的传统艺术体现着历史的厚度和文化的深度。本文从令伯"转身鼓"的历史起源入手展开分析,梳理了令伯"转身鼓"各个时代的形态特征以及其形成的时代背景等,进一步对令伯"转身鼓"所属的传统民俗文化进行阐释,总结出令伯"转身鼓"舞蹈的特征以及民俗文化随着发展所引发的影响及意义。(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7年24期)
曹富雄,郭淑兰[4](2017)在《文本视阈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当代中国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本视阈遵循的是从文本出发去折射问题的研究路径,体现的是真正的问题导向,而不是从问题假定出发去勾勒文本,从而损害文本思想的整体性。在文本视阈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归结到一点,就是探索性地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演进历史,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如果说毛泽东奠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那么,邓小平成功开创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成功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推向21世纪,胡锦涛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谱写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篇章。(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刘子建[5](2014)在《文化形态体育史观:关于体育发展历史进程的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有关体育的各类文献汗牛充栋,然而,关于体育的基本定义、体育学涉及的核心问题、体育历史发展分期问题以及体育发展的一般规律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导致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缺少系统而科学的理论基础,体育政策摇摆,体育事业发展缓慢,体育产业落后。文章就体育理论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本文来源于《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田成英[6](2014)在《人发展的叁种历史形态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剖析了人发展的叁种历史形态。人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马克思不仅指出了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成就,同时指出了实现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途径。人由第二阶段向第一阶段的过渡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够实现。(本文来源于《德州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S2期)
雷承波,阙海宝[7](2014)在《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历史的观念形态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国大学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本文以中国大学的百年发展历史的观念形态变迁轨迹为主线展开,回顾中国大学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得失,旨在提供历史的镜鉴和启迪。(本文来源于《金田》期刊2014年07期)
张悦[8](2013)在《浅议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进程历经建国前、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的叁个阶段的发展,由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意识形态在经历近代一系列的社会动荡与变革后,逐渐转化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进程作一回顾,我们可以得出的启示是:统治阶级必须牢牢地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流意识形态要符合广大人民的思维观念,主流意识形态必须与时俱进。(本文来源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张金鹏[9](2011)在《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自然观及其对节能减排、科学发展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历史的和辩证的。通过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自然日益进入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并成为人类生产的一个内在构成部分,因此对自然的理解只有建立在实践和社会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因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是被实践中介过了的自然。同时,对社会的理解又始终只能从人对自然的改造即人们物质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出发,即只有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点,从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出发才能理解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现实基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与历史在人类的实践中达到了内在的统一和辩证的发展,最终达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的辩证的历史的统一。(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时白林[10](2009)在《从黄梅戏两个腔体的历史形态衍变看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编创技法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综合艺术,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仅安徽一个六千多万人口的中等省,就有二十多个戏曲剧种,黄梅戏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本文来源于《黄梅戏艺术》期刊2009年04期)
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一样,意识形态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一发展变化过程甚至在马克思本人那里就已经开始了。马克思是最早使用德语“意识形态”一词的人,发明这一词汇的则是法国人特拉西。特拉西以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张蒙帅.《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社会历史发展的演进逻辑及其当代启示[J].大连干部学刊.2019
[2].毕芙蓉.意识形态问题首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3].董琦.襄汾鼓乐“令伯转身鼓”的发展历史及艺术形态探究[J].北方音乐.2017
[4].曹富雄,郭淑兰.文本视阈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当代中国形态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7
[5].刘子建.文化形态体育史观:关于体育发展历史进程的再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
[6].田成英.人发展的叁种历史形态浅析[J].德州学院学报.2014
[7].雷承波,阙海宝.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历史的观念形态变迁[J].金田.2014
[8].张悦.浅议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启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9].张金鹏.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自然观及其对节能减排、科学发展的意义[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10].时白林.从黄梅戏两个腔体的历史形态衍变看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编创技法与发展的一般规律[J].黄梅戏艺术.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