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波伏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身体,性别领受,物化,主体性
波伏娃论文文献综述
倪娉婷,朱永晖[1](2019)在《从身体视角探析波伏娃与巴特勒的女性主体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身体问题是哲学中一个亘古弥新的话题,在哲学语境下,身体不仅仅是物理性与生物性的物质实体,也是主体性和社会性的文化存在。然而在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膨胀的当下,身体往往被异化为性与欲望的代名词,忽视了身体的内涵。从根本上来说,对身体的关注就是对人的生命的思考,更是对人的生存状况和发展的理性把握。二十世纪以来,女性主义者对性别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探讨,其中有关身体的论述更是别具一格。当代法国杰出的女性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将性别区分为生理性别(sex)与社会性别(gender),认为女人是在社会中生成的,即女性是一种社会性别。而后现代女性主义者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则解构了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二分法,提倡物质性身体,将身体看作性别述行的场域,突出强调话语在性别领受中的作用。本文结合波伏娃的《第二性》与巴特勒的《身体之重——论"性别"的话语界限》,试图从身体观、身体与性别领受、物化的身体、身体与主体性等角度进行探讨,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二十世纪女性主义身体观。(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2期)
江晓原[2](2019)在《波伏娃访问萨特:拷问还是双簧?》一文中研究指出1974年夏天和秋天,波伏娃对萨特做了持续的访谈。事后她对访谈记录做了整理,删除了一些她认为“毫无意义”的内容,并保证她整理出来的内容可以让读者“从中找到萨特百转千回的思想历程,听到他活灵活现的声音”。在这个对话的前面,波伏娃又加上了她写的关于萨特生命最(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9-11-20)
覃巧用[3](2019)在《一战期间美国战时宣传中的女性主体身份建构——基于波伏娃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波伏娃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对一战期间美国战时宣传中的女性主体身份建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战争初期至后期,女性形象从作为"他者"、富有"女性气质"转化为"独立自主"。表面上,这种现象昭示着女性已逐步超越"内在性"束缚,走向自由和解放。但本质上,这种新主体身份的转化具有虚假性,其背后是男权社会在操纵和主导。并且女性仍未获得自我筹划、设计的权利,也没有坚持自身的独立性,更未全面实现其作为个体"人"的价值。(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11期)
赵子宁[4](2019)在《张爱玲与波伏娃的写作风格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才华横溢的张爱玲作为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奇女子,创作了众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佳作。她悲天悯人,是一位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其作品中表露出对爱情残破的无奈,对人性冷酷的嘲讽,对命运不公的悲叹,皆令人唏嘘感慨。而处于同一时期的西蒙娜·德·波伏娃作为女权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她直面挑战,敢于宣称女性要独立自主地生活。本文将从张爱玲与波伏娃的个人经历、家庭生活、时代背景等角度出发,对比二人的写作风格并深入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9期)
王越[5](2019)在《浅析张爱玲与波伏娃作品中的女性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爱玲与波伏娃同为中西方文坛上重要的女性作家,她们都塑造了很多血肉丰满的女性形象,作品中充满犀利的批判和精准的审视。本文对两位伟大的女性作家的作品进行分析解读,探讨二者作品中女性形象以及写作风格的异同,观察不同时代与文化背景下的女性主义思想。(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7期)
李丹阳[6](2019)在《从汉乐府看汉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从波伏娃《第二性》的女性主义视角来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乐府民歌作为汉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真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风貌。其中有关女性题材的作品诸多,标志着中国文化开始理性地审视女性,力图通过文学反应她们的生活状况、社会地位、情感生活和精神世界,开始对女性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理性的思考。研究女性文学,汉乐府民歌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而又生动的文本。波伏娃在其代表作《第二性》中,从各个学科、各个角度沿着人的生命发展路线研究了各类女性个体发展过程中的性别差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女性主义思想。本文从波伏娃的女性主义哲学出发,探讨汉乐府表现出来的汉代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及其成因。(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6期)
盛文琪[7](2019)在《浅析波伏娃女性主义视角下“萨拉”的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法国女性主义作家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对男权社会下的萨拉敢于冲出束缚,超越自身内在性和依附性,最终获得自由的勇举进行解读。(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9年09期)
杨建民[8](2019)在《波伏娃与丁玲的文与人》一文中研究指出波伏娃与丁玲,虽同为女作家,可一般想来,她们是难有交集的。原因不外是国家有别,相距太远;从声望角度考量,波伏娃无论如何也是世界的。在寻常情况下,说波伏娃阅读并评说丁玲作品,可能性不大。可事有意外,偏偏波伏娃就读到并在着述中谈及丁玲作品,她们之间,还有彼此到家做客的交往。对于中国读者,也许是愿意对此有所了解的。(本文来源于《文史天地》期刊2019年07期)
刘苗苗[9](2019)在《仓桥由美子与波伏娃女性意识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文坛,仓桥由美子是个独树一帜的存在。仓桥前期文学受萨特、波伏娃、加缪等存在主义文学家影响显着,风格极具抽象性与观念性。她于1960年发表《我的"第叁性"》,凸显了鲜明的女性意识,以其超前性与独特性引起文坛的广泛关注。受波伏娃存在主义女性意识的影响,仓桥的女性意识与波伏娃存在诸多相通之处,但是与波伏娃激进的女性意识不同,仓桥的女性意识特别是在家庭意识方面呈现出现实性与妥协性。聚焦家庭意识,从婚恋意识、母性意识等角度切入,试图揭示两位作家女性意识的异同,明确仓桥对波伏娃女性意识的接受以及其在重构过程中的独特性。(本文来源于《中华女子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盛邦和[10](2018)在《萨特与波伏娃》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把萨特视为法国存在主义的创始者,同时也将波伏娃称为"萨特第二",承认她在存在主义创建及宣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她又是世界女权主义的"教主",而萨特则成为这个主义的后盾。(本文来源于《思想与文化》期刊2018年02期)
波伏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74年夏天和秋天,波伏娃对萨特做了持续的访谈。事后她对访谈记录做了整理,删除了一些她认为“毫无意义”的内容,并保证她整理出来的内容可以让读者“从中找到萨特百转千回的思想历程,听到他活灵活现的声音”。在这个对话的前面,波伏娃又加上了她写的关于萨特生命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波伏娃论文参考文献
[1].倪娉婷,朱永晖.从身体视角探析波伏娃与巴特勒的女性主体观[J].青年文学家.2019
[2].江晓原.波伏娃访问萨特:拷问还是双簧?[N].中华读书报.2019
[3].覃巧用.一战期间美国战时宣传中的女性主体身份建构——基于波伏娃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分析[J].视听.2019
[4].赵子宁.张爱玲与波伏娃的写作风格对比[J].青年文学家.2019
[5].王越.浅析张爱玲与波伏娃作品中的女性主义[J].青年文学家.2019
[6].李丹阳.从汉乐府看汉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从波伏娃《第二性》的女性主义视角来观照[J].青年文学家.2019
[7].盛文琪.浅析波伏娃女性主义视角下“萨拉”的超越[J].文学教育(下).2019
[8].杨建民.波伏娃与丁玲的文与人[J].文史天地.2019
[9].刘苗苗.仓桥由美子与波伏娃女性意识之比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9
[10].盛邦和.萨特与波伏娃[J].思想与文化.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