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草甸植物论文-徐波

高寒草甸植物论文-徐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寒草甸植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物候分化,物种共存,花期重迭,高寒环境

高寒草甸植物论文文献综述

徐波[1](2019)在《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植物物候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物候分化作为多物种共存的重要维持机制,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通过监测青藏高原高寒草甸15种草本植物物候特征,结果表明:15种植物花期物候分化明显,可以分为早期开花型、中期开花型和晚期开花型植物;植物的生长启动时间相对集中,从4月中旬至5月中旬近40天的时间内完成全部物种的萌动;有86.67%的物种在7月中旬进入花期,存在花期重迭现象.高寒草甸植物相对集中的生长启动有助于充分利用高寒环境中有限的土壤养分,而一定程度的花期重迭则是对低温且生长季短暂的高寒环境的重要适应机制.(本文来源于《内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朋朋,王丹,王昊,凌天琦,薛思嘉[2](2019)在《长期氮、磷添加对青藏高原2种高寒草甸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2016年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海北站,选取矮蒿草中2种典型的优势物种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和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为材料,以不添加氮(N)、磷(P)为对照(CK),研究每年分别添加N 10 g/m~2、P 5 g/m~2及其NP合施对披碱草、麻花艽光合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N,2015、2016年披碱草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均小于CK,2015年,麻花艽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高于CK;添加NP,2015、2016年,2种高寒草甸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较CK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单纯添加P,披碱草的表观量子效率较CK升高,单纯添加N,麻花艽的光饱和点较CK升高,而添加NP,披碱草的光补偿点、最大光合速率较CK增加;添加N、P、NP,2种高寒草甸植物叶片的最大羧化速率(V_(cmax))、RuBP再生能力(J_(max))较CK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麻花艽的V_(cmax)值高于披碱草。(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3期)

牛钰杰,花立民[3](2019)在《高原鼢鼠鼠丘提高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啮齿动物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草地生态系统。高原鼢鼠作为青藏高原特有地下啮齿动物,其挖掘造丘行为直接导致草地裸露和植被死亡,在中国,高原鼢鼠被看作有害生物而加以彻底灭杀。高原鼢鼠作为长期适应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特有地下物种,其和环境之间必然达成了一种动态稳定关系,因此客观评估其造丘行为对其生存环境及植物群落的影响,就具有重要意义。干扰能否作为植物群落重置和多样性维持的机制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焦点就在于干扰形成的空白斑块上群落的演替周期能否适应干扰的频率。高原鼢鼠造丘作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最主要的自然干扰因素,造丘形成的空白斑块上发生植物群落演替,稳定后的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可以看作不同演替阶段斑块群落的镶嵌体。首先,我们选取高原鼢鼠在青藏高原典型分布的叁种草地类型(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灌丛草甸),分别选择5个鼠丘密度梯度,研究鼠丘形成后对丘间无鼠丘区土壤水热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同时,基于斑块动态理论,我们连续6年对高寒草甸不同鼠丘密度区进行新鼠丘形成频率和面积调查,比较不同鼠丘密度对草地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并定点设置样方监测鼠丘空白斑块上群落物种的组成变化和演替过程。结果表明,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随鼠丘密度增加而增加,高寒草原植物多样性随鼠丘密度增加而降低,高寒灌丛草甸植物多样性随鼠丘密度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在高寒草原进行深入研究发现,高原鼢鼠造丘提高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样方尺度的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也提高了丘间无鼠丘区整体的植物丰富度,生产力的增加主要由多年生杂类草贡献。植物在新鼠丘空白斑块上拓殖时,根茎型禾本科植物和阔叶类杂草首先在空白斑块上定殖,但优先定殖的植物种不同。鼠丘空白斑块的植物演替周期为6年。到演替终点时群落物种组成较为相似,优势物种均变为禾本科植物,且莎草科植物的比例也明显增加。高鼠丘密度区6年间鼢鼠推出土丘的总面积占草地面积的68.32%,高寒草甸土壤和植物群落被高原鼢鼠造丘所更新。我们将鼢鼠造丘干扰与群落斑块动态演替相结合,发现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的共存和多样性的维持依赖于植物种在鼠丘空白斑块上强的拓殖能力以及空白斑块群落的演替周期能够适应鼢鼠造丘的干扰频率。我们得出结论,高原鼢鼠造丘促进了高寒草地植物群落更新和物种多样性维持。(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期刊2019-07-18)

李晓婷,郭伟,倪向南,卫晓依[4](2019)在《高寒草甸植物物候对温度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物候是植物为适应其生长环境而呈现的规律性变化,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为了解高寒植物物候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利用1997—2010年青海湖海北高寒草原生态监测站群落优势种矮嵩草物候观测资料和同时段的气象资料,应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定量分析了植物物候期变化特征、趋势及其与气温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1997—2010年青海湖地区年均温度总体上升,倾向率为0.5℃/10a,其中年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呈现出非对称型变化,最低温度显着升高且高于年均温升幅,倾向率为0.7℃/10a(P<0.05),而年均最高温度无明显变化。②1997—2010年间,矮嵩草平均返青期和枯黄期分别为4月18日和10月2日,矮嵩草返青期推迟,枯黄期提前,生长季长度缩短。③影响矮嵩草返青的关键时期为每年的1月和3—4月,1月温度升高影响植物休眠进程进而延迟返青,而3—4月温度升高有利于热量积累使返青提前;影响矮嵩草枯黄的关键时期为7月上中旬和8月,期间温度升高使枯黄期提前。④根据PLS分析和相关分析,最低温度在各关键时期内显着影响植物物候,而最高温度仅在8月对枯黄期影响通过显着性检验,因此最低温度是影响高寒草地矮嵩草物候期的关键因子。(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8期)

姚喜喜[5](2019)在《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家畜对放牧压力的响应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地生态系统作为我国陆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不仅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在维持草地生物多样性和支持草地畜牧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不仅是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关键物质支撑,也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放牧作为最基本的草地利用手段,同时,也被认为是最主要的人为干扰因素之一,对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普遍而深刻的影响。目前由于过度放牧所导致的草原退化问题已成为破坏草原生态环境和制约牧区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深入研究和揭示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机制,对于遏制草原退化,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支持草地畜牧业生产,实现草原永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指导意义。本研究依托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肃南县康乐草原固定放牧控制实验平台,以当地夏季放牧牧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和研究了不同降雨年份[丰水年份(2015)、干旱年份(2016)、丰水年份(2017)和平水年份(2018)]和不同放牧季节(6—9月份)条件下放牧强度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群落多样性、草地生产力、营养品质和甘肃高山细毛羊生产性能等服务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并建立了天然牧草营养品质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预测模型。该野外试验平台始于2008年,试验设有4个放牧强度:0、3.7、5.3和7.6 sheep/ha,其中,0 sheep/ha作为围封对照、3.7 sheep/ha为轻度放牧处理、5.3sheep/ha为中度放牧处理和7.6 sheep/ha为重度放牧处理。本试验采用单因素(放牧强度)4个处理水平、3次重复、共12个小区的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对放牧强度及年际降雨量的响应。(1)放牧显着降低了群落的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且随放牧强度的增加,群落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显着降低;(2)围栏和放牧样地群落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表现出随降雨量的年际变化而出现先下降后上升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2015-2018);(3)放牧强度和年际降雨互作显着影响了群落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2.植物群落密度、物种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Evenness均匀度指数(E)对放牧强度及年际降雨量的响应。(1)放牧显着增加了群落密度、物种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Evenness均匀度指数(E),且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显着增加;(2)放牧样地群落密度、物种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Evenness均匀度指数(E)表现出随降雨量的年际变化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围封样地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2015-2018);(3)放牧强度和年际降雨互作显着影响了群落密度、物种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Evenness均匀度指数(E)。3.植物群落营养品质对放牧强度、年际降雨量及季节变化的响应。(1)放牧显着增加了群落营养品质。放牧显着提高了丰水年份、平水年份和干旱年份群落营养品质,且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显着增加;(2)降雨量的年际变化反映了群落营养品质的年际变化。丰水年份群落营养品质显着高于平水年份和干旱年份,平水年份显着高于干旱年份;对于放牧样地,群落营养品质随降雨量的年际变化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而围栏样地则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2015-2018);(3)群落营养品质存在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且在牧草返青期6月份出现最大值、牧草枯黄期9月份出现最低值;放牧强度对群落生长季各月份(6-9)营养品质的影响各有不同,且均表现出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显着升高的趋势;(4)群落营养品质同时受到放牧强度、年份降雨、季节变化的相互影响;(5)群落干物质消化率预测方程的准确性受到放牧强度、年际降雨和季节变化的显着影响。综合分析可知,在中等放牧强度5.3 sheep/ha时,群落营养品质最高。4.植物群落四个优势种物种营养品质对放牧强度、年际降雨量及季节变化的响应。(1)放牧显着提高了丰水、平水和干旱年份四个优势种(矮生嵩草、珠芽蓼、金露梅和锦鸡儿)的营养品质,且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矮生嵩草、珠芽蓼和锦鸡儿的影响品质显着增加,而对金露梅影响较小;(2)四个优势种牧草营养品质表现出随降雨的年际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丰水年份四个优势种的营养品质显着高于平水年份和干旱年份,平水年份显着高于干旱年份。对于放牧样地,四个优势种的营养品质随降雨量的年际变化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而围栏样地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2015-2018);(3)四个优势种的营养品质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且在牧草返青季6月份出现最高值,在牧草枯黄季9月份出现最低值。放牧对各优势种在各放牧月份营养品质的影响各有差异,且营养品质随放牧强度的增加显着增加;(4)群落混合牧草营养品质由优势种所决定,优势种营养品质对放牧强度表现出明显的物种特异性响应,如耐受(即较强的再生能力,如矮生嵩草和珠芽蓼)和避牧(即较低的适口性,如金露梅);(5)优势种营养指标之间的关系和干物质消化率预测方程的准确性均受到放牧处理、年份、月份和牧草种类的影响;(6)放牧强度、采样年份和采样季节互作显着影响了四个优势种的营养品质,且各优势种营养品质对放牧强度、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物种特异性响应。综合分析可知,矮生嵩草和珠芽蓼在放牧强度5.3 sheep/ha时,营养品质最高;金露梅和锦鸡儿在放牧强度7.6 sheep/ha时,营养品质最高。5.草地生产力和放牧绵羊生产性能对放牧强度及年际降雨量的响应。(1)降雨量是决定群落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牧草营养品质的主要因素。放牧强度越大,牧草营养品质越高,地上净初级生产力越低;(2)放牧强度最高,短期内草地的公顷增重LWG_(ha)最高,但长期而言会危及草原放牧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盈利能力,适度放牧强度(5.3 sheep/ha)可提供公顷增重LWG_(ha)的78%,满足可持续放牧管理的要求。6.高寒草甸牧草营养品质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1)不同降雨年份(2015—2018年)、放牧月份(6—9月份)和放牧强度(0、3.6、5.3、7.6 sheep/ha)来源的混合牧草和四个优势种牧草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干物质消化率和代谢能含量变异较大;(2)除粗脂肪外,其它营养指标如干物质、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干物质消化率和代谢能含量的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预测模型决定系数RSQ为0.992~0.999,外部验证RPD为3.82~5.97,取得了最佳的定标效果,且定标方程均具较好的预测能力,能够成功应用于日常分析;(3)与其它营养品质指标相比,粗脂肪的决定系数RSQ为0.837,外部验证RPD为2.30,定标效果不理想,定标模型虽不能用于准确的定量分析测定,但仍能应用于牧草粗脂肪的粗略测定中。(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9-06-10)

张起鹏[6](2019)在《地形对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影响的多层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形对植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已经成为生态学和地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大多数研究往往从一个幅度或者层次尺度展开,这种单一的研究限制了地形对于植物多样性影响的全面系统的认识。在青藏高原东、中部广泛分布的高寒草甸既是当地牧民从事畜牧业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又具有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以及物种基因库等多种生态功能。该论文从景观、生态系统和物种叁个层次尺度上,以青藏高原东北部合作市为样区,通过遥感影像判读、数字地形分析和野外实地调查相结合,系统地分析了地形对高寒草甸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1.该区景观和生态系统的特征尺度分别为1400m和1000m,这与郜燕芳等人在碧塔海自然保护区、薛冬冬等人在钟山风景区以及江冲亚等人对浙西山区等得出的结论不同,反映了该区高寒草甸的地域特点。2.不同层次尺度上,地形因子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存在着差异。尽管地形因子对叁个尺度的植物多样性都有比较显着的影响,但是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最大,对景观多样性的影响次之,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最小。地形因子对各层次尺度植物多样性影响重要性主要为:在景观尺度上,最主要的因子是坡度与海拔;在生态系统尺度上,海拔是多样性变化的主导地形因子;在物种尺度上,坡度是影响物种多样性变化的最主要因子。总的来看,海拔与坡度是影响高寒草甸景观、生态系统和物种尺度植物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地形因子。3.在不同层次尺度上,地形因子与植物多样性的相关性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海拔因子与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关系,在景观和物种尺度上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在生态系统尺度上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坡度因子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在景观尺度上呈现显着的正相关性,在生态系统尺度上,坡度因子只与丰富度指数呈显着的负相关性,在物种尺度上与植物多样性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坡向因子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在景观、生态系统尺度上均呈现较弱的相关性,在物种尺度上呈显着的负相关性;地形湿度指数因子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在景观尺度上呈显着的负相关性,在生态系统尺度上,地形湿度指数只与丰富度指数呈显着的正相关性,在物种尺度上与植物多样性呈显着的正相关性。该项研究不仅为地形对植物多样性影响的多尺度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而且为高寒草甸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高巧静,朱文琰,侯将将,王娅琳,赵新全[7](2019)在《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封育、适度放牧、重度放牧3种放牧强度中,选取并测定了异针茅、麻花艽、蒲公英3种植物叶片中C、N、P的含量,探讨了植物叶片的化学计量特征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3种植物叶片在不同放牧强度样地中C含量无差异;3种植物叶片N、P含量在重度放牧草地中高于其他两种放牧强度,且重度放牧草地整体受N限制,其他两种草地植物受P限制;重度放牧草地的C/P、N/P比值显着低于其他两种草地放牧强度中的比值,说明重度放牧草地3种植物采取了快速生长策略,而且不同物种在不同生境中受养分限制的程度不同。以上结果说明草地的放牧强度不同,在很大程度上间接改变植物对养分的利用状况,不同植物对相同生境有不同的适应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徐海鹏,于成,舒朝成,金少红,庞晓攀[8](2019)在《高原鼠兔干扰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冗余是评价植物群落稳定性的重要内容。采用野外调查方法研究了高原鼠兔干扰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功能冗余和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干扰增加了物种丰富度指数、功能多样性和功能冗余,降低了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植物群落稳定性。随高原鼠兔干扰强度增加,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功能冗余和植物群落稳定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说明高原鼠兔干扰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影响不仅要考虑干扰与否,而且要考虑干扰强度。(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许华磊,王溪,刘伟[9](2019)在《放牧条件下高原鼠兔扰动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大型草食动物放牧是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对草地生物多样性起着关键的驱动作用。高原鼠兔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以及其功能与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探明放牧条件下高原鼠兔扰动对高寒草甸的影响,对于高寒草甸建立合理的放牧提供理论依据,为鼠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017年5—9月在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矮嵩草草甸,以高原鼠兔为研究对象,通过小区控制研究放牧条件下高原鼠兔扰动对高寒草甸植物功能群植物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高原鼠兔扰动降低了除杂类草以外的各植物功能群的高度;同时显着降低了禾本科、豆科功能群盖度及总盖度,而杂类草功能群的盖度有增加的趋势。另外,我们的结果也发现高原鼠兔扰动对各植物功能群生物量和重要值的影响不显着。该研究表明放牧条件下高原鼠兔扰动在一定程度上对杂草群落特征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其它功能群的群落特征具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兽类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多斌[10](2019)在《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土壤有机碳对气候变化和放牧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已经并将持续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被认为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机制的理想区域。过去的研究分别报道了气候变化和放牧对草地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然而,对于气候变化和放牧的交互作用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通过增温-放牧控制试验和区域调查试验,并结合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以高寒草甸最脆弱的生长阶段——植物幼苗期,最重要的生产指标——地上生物量和最重要的生态指标——土壤有机碳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气候变化和放牧对高寒草甸的作用机制,预估未来气候情景下相应指标的动态变化,以期明确气候变化和放牧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影响,为草地的适应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中度放牧相比,长期围封(14年)导致植物群落盖度增加30.06%,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16.51%(0~10cm)和30.67%(10~20cm),全氮含量增加13.26%(0~10 cm)和15.24%(10~20cm),土壤容重下降30.18%(0~10cm)和20.0%(10~20 cm),且增加地下生物量(P<0.01)和禾草地上生物量(P<0.001);但长期围封使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密度分别下降了17.31%和20.57%。重度放牧导致群落盖度、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禾草比例、凋落物质量、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含量的显着下降(P<0.01),且使根冠比增加19.82%。(2)增温显着增加高寒草甸幼苗物种丰富度(P<0.01)和密度(P<0.001),且提高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幼苗的比例(P<0.01);放牧减少无性补充与有性补充幼苗的比例(P<0.05),且优势植物功能群从禾草向杂类草转变;放牧部分抵消了增温引起的幼苗物种丰富度的增加,但对幼苗密度没有显着影响。(3)增温导致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显着增加(P<0.05),放牧引起地上生物量显着下降(P<0.01);短期内增温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并不显着(P>0.05),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别下降2.79%和1.85%;相反的是,放牧条件下的土壤有机碳则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别增加3.35%和1.89%。(4)DNDC模型能较好地模拟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R~2=0.88,RMSE=17.11,MBE=-0.04,P<0.001;R~2=0.71,RMSE=1.43,MBE=0.06,P<0.001)对气候因子(温度、降水)和放牧强度变化的响应;因子分析显示,气候变化解释了地上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变化的49.8%和61.9%,放牧强度解释了地上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变化的26.4%和1.6%。(5)到2050年,RCP4.5和RCP8.5未来气候情景下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比2017年分别增加15.00~169.01%和7.74~135.27%;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0~20cm)到2050年在RCP4.5情景下增加0.98~2.85%,而在RCP8.5情景下降低0.26~1.30%。本研究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中度放牧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维持,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更合理的草场管理措施;相反,围封是退化草甸植被恢复和养分固存的有效管理策略,但长期的围封禁牧不利于物种多样性的维持。(2)增温对高寒草甸的幼苗物种丰富度和密度具有积极影响,且提高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幼苗的比例;放牧降低无性补充与有性补充幼苗的比例且致使优势功能群发生转变。放牧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温度对幼苗物种丰富度的影响。(3)增温导致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显着增加,并对土壤有机碳产生负面影响;放牧影响地上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对温度增加的响应。(4)与放牧强度相比,气候因子(温度、降水)是引起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变化的首要因素。模拟预测认为,在RCP4.5情景下,2017~2050年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放牧强度可按照2017年的基准值保持不变或略微增加,以提高草地利用率。在RCP8.5情景下,该地区这段时期内的放牧强度应在2017年基准值基础上逐年适度降低,以确保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综上,本研究认为中度放牧适宜于高寒草甸的可持续发展;了解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需要考虑放牧和气候变化的非累加效应;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探究草地的适应性管理将是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高寒草甸植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5、2016年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海北站,选取矮蒿草中2种典型的优势物种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和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为材料,以不添加氮(N)、磷(P)为对照(CK),研究每年分别添加N 10 g/m~2、P 5 g/m~2及其NP合施对披碱草、麻花艽光合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N,2015、2016年披碱草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均小于CK,2015年,麻花艽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高于CK;添加NP,2015、2016年,2种高寒草甸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较CK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单纯添加P,披碱草的表观量子效率较CK升高,单纯添加N,麻花艽的光饱和点较CK升高,而添加NP,披碱草的光补偿点、最大光合速率较CK增加;添加N、P、NP,2种高寒草甸植物叶片的最大羧化速率(V_(cmax))、RuBP再生能力(J_(max))较CK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麻花艽的V_(cmax)值高于披碱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寒草甸植物论文参考文献

[1].徐波.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植物物候格局[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

[2].王朋朋,王丹,王昊,凌天琦,薛思嘉.长期氮、磷添加对青藏高原2种高寒草甸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9

[3].牛钰杰,花立民.高原鼢鼠鼠丘提高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C].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2019

[4].李晓婷,郭伟,倪向南,卫晓依.高寒草甸植物物候对温度变化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9

[5].姚喜喜.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家畜对放牧压力的响应机制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9

[6].张起鹏.地形对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影响的多层次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9

[7].高巧静,朱文琰,侯将将,王娅琳,赵新全.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中国草地学报.2019

[8].徐海鹏,于成,舒朝成,金少红,庞晓攀.高原鼠兔干扰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9

[9].许华磊,王溪,刘伟.放牧条件下高原鼠兔扰动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J].兽类学报.2019

[10].王多斌.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土壤有机碳对气候变化和放牧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9

标签:;  ;  ;  ;  

高寒草甸植物论文-徐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