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脊髓前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神经元,脊髓,神经,损伤,细胞,葛根素,电针。
脊髓前角论文文献综述
王雨,陈传奇,王文晟,喻保军,张义[1](2019)在《葛根素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脊髓前角iNOS、CGRP蛋白表达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葛根素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brachial plexus root avulsion injury,BPRAI)脊髓前角iNOS、CGRP蛋白表达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葛根素低、中、高剂量治疗组,每组10只。模型组,葛根素低、中、高剂量治疗组进行BPRAI造模,撕脱大鼠右侧C_(5~7)脊神经前根,后根剪断,术后3个治疗组予腹腔注射葛根素,剂量分别为50、100、200 mg·kg~(-1)·d~(-1),正常组、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持续4周。采用尼氏染色、免疫荧光化学、Western blot方法,观察损伤侧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alpha motorneurons,α-MNs)的存活率,iNOS、CGRP、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第4周时,低、中、高剂量的葛根素治疗可抑制α-MNs丢失(P<0.05或P<0.01);中、高剂量的葛根素治疗可抑制iNOS表达(P<0.05);高剂量的葛根素治疗可促进CGRP蛋白表达(P<0.05或P<0.01);低、中、高剂量葛根素均可显着抑制p-Akt1/2/3表达(P<0.01)。结论葛根素可改善BPRAI造模引起的α-MNs死亡,其机制可能与葛根素能抑制iNOS蛋白的表达、促进CGRP蛋白的表达有关,并且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其调控。(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高俊彦,曹燕飞,张芸,刘学敏,侯燕红[2](2019)在《知母皂甙B-Ⅱ可减少氧-糖剥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瘤细胞的程序性坏死》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研究发现知母皂甙B-Ⅱ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减少细胞的程序性坏死,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了,有待深入研究。目的:分析知母皂甙B-Ⅱ干预可减少氧-糖剥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瘤细胞VSC4.1程序性坏死的机制。方法:①取生长状态良好的VSC4.1细胞,分6组培养:A组为正常对照;B组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干预24 h;C-F组分别加入1,10,100,1 000μmol/L的知母皂甙B-Ⅱ溶液干预24 h,之后各组均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干预24 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选择细胞存活率最高组的药物浓度进行以下实验;②将VSC4.1细胞分3组培养:正常对照组常规培养;模型组厌氧低糖培养8h后复氧高糖培养6或12h;抑制剂组加入程序性坏死抑制剂Necrostatin-1干预24 h,厌氧低糖培养8 h后复氧高糖培养6或12 h。流式细胞仪检测复氧6 h后的坏死细胞数量;Western-blot检测复氧高糖培养6或12 h的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表达;③将VSC4.1细胞分3组培养:正常对照组常规培养;模型组厌氧低糖培养8 h后复氧高糖培养6 h;药物组加入100μmol/L的知母皂甙B-Ⅱ溶液干预24 h,厌氧低糖培养8 h后复氧高糖培养6 h。流式细胞仪检测复氧6 h后的坏死细胞数量;Western-blot检测复氧6 h的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表达。结果与结论:①MTT检测显示与B组比较,E组细胞存活率最高,所以后续实验选择100μmol/L的知母皂甙B-Ⅱ;②模型组坏死细胞数多于正常对照组(P <0.05),抑制剂组坏死细胞数少于模型组(P <0.05);抑制剂组复氧高糖培养6,12 h的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且复氧6 h的该蛋白表达最高;③模型组坏死细胞数与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药物组坏死细胞数与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 <0.05);④结果表明,知母皂甙B-Ⅱ可有效减少氧-糖剥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瘤细胞的程序性坏死,可能与降低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有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25期)
王雨[3](2019)在《葛根素对臂丛根性撕脱伤大鼠脊髓前角GFAP、iNOS、CGRP蛋白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药葛根提取物葛根素对大鼠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brachial plexus root avulsion injury,BPRAI)脊髓前角GFAP、iNOS、CGRP蛋白表达及血清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葛根素低、中、高剂量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椎管内撕脱大鼠右侧脊髓C_5-C_7脊神经前根、同时剪断C_5-C_7后根的方法进行BPRAI造模。术后低、中、高剂量治疗组进行葛根素腹腔注射给药,剂量分别为50 mg·kg~(-1)·d~(-1)、100 mg·kg~(-1)·d~(-1)、200 mg·kg~(-1)·d~(-1),正常组、模型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4w。尼氏染色法检测大鼠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α-motorneurons,α-MNs)的存活率,免疫荧光化学方法检测脊髓前角GFAP、p-Akt1/2/3蛋白表达,比色法测定血清iNOS和总NOS的含量,免疫印迹方法检测损伤侧脊髓GFAP、iNOS、CGRP的蛋白表达。结果:1.尼氏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损伤侧脊髓前角α-MNs存活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高剂量的葛根素治疗可显着提高α-MNs的存活率(P<0.01)。2.免疫荧光化学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损伤侧脊髓前角GFAP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高剂量葛根素治疗组GFAP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葛根素治疗组GFAP蛋白表达降低(P<0.05或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损伤侧脊髓前角胶质细胞大量表达p-Akt1/2/3(P<0.01);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葛根素均可抑制胶质细胞表达p-Akt1/2/3(P<0.05或P<0.01);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葛根素均可抑制胶质细胞表达p-Akt1/2/3(P<0.05)。3.血清生化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低、中剂量组的iNOS、总NOS表达升高(P<0.05或P<0.01);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的总NOS表达下降(P<0.05)。4.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损伤侧脊髓iNOS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损伤侧脊髓iNOS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GFAP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GFAP蛋白表达均下降(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CGRP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CGRP蛋白表达上升(P<0.05)。结论:葛根素可提高臂丛根性撕脱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脊髓前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以及iNOS、GFAP蛋白表达,促进CGRP蛋白表达有关,并且可能有p-Akt信号通路的参与。此外,其治疗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中、高剂量疗效最优。(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大学》期刊2019-06-30)
吴大伟[4](2019)在《基于脊髓前角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探讨芍药甘草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抗炎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芍药甘草汤干预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大鼠模型,观察颈部脊髓组织形态学改变情况、脊髓前角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以及NLRP3炎症小体表达,探索芍药甘草汤治疗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12只)及手术组。手术组参照窦夏睿法制备大鼠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动物模型,并依据造模后动物一般情况、BBB评分量表(颈部脊髓损伤用)、颈部MRI检查等情况,综合评估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模型大鼠再随机分为四组:模型组、芍药甘草汤高、中、低剂量干预组,每组各12只。依剂量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芍药甘草汤灌胃干预,每只大鼠每次的灌胃剂量是2ml,早晚各灌胃1次,连续干预7天;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干预周期频次相同。实验期间各组大鼠均自由饮水进食。干预7天后取材:末次灌胃后1小时经腹主动脉采全血,血标本后续用于检测血浆炎症因子IL33,IL-18,TNF-α等。采血后各组别选取6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提取及保存颈部脊髓组织标本后续进行蛋白学检测;各组剩余6只大鼠按要求提取并保存颈部脊髓组织进行形态学等检测。结果:1.模型大鼠一般情况:模型大鼠动作行动不便,左侧肢体活动度、活动范围明显小于右侧,取食、抓握等动作时以右上肢为主,左上肢可表现趾部伸展不利、趾背触地着力或者常置于胸前等;实验后期可见大鼠皮毛杂乱、落毛、体重减轻等。2.各组大鼠颈部MRI检查,造模后大鼠均出现神经根局部水肿情况;连续干预7天后,与模型组比较药物干预组神经根局部水肿体积明显减少(P<0.001),说明芍药甘草汤干预可以减轻局部炎性水肿。3.BBB评分量表评估模型大鼠术后及干预后情况,大鼠造模后BBB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各干预组得分均升高,且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天后各干预组间得分比较,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得分更高,且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芍药甘草汤干预有助于大鼠行为学功能的恢复,且药物的治疗效果有剂量及时间依赖性。4.形态学比较,颈部脊髓组织HE及尼氏染色: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高、中、低剂量组颈部脊髓前角均出现不同程度炎症损伤表现,且模型组损伤程度比药物干预各组重,说明芍药甘草汤干预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够减轻局部神经组织的损伤。5.血浆炎症因子IL-33,IL-18,TNF-α表达水平比较: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药物干预后,各干预组的炎症因子水平均下降,与模型组水平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造模后大鼠血浆中上述炎性因子水平升高,且芍药甘草汤干预能降低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6.局部脊髓组织NLRP3炎症小体表达比较:芍药甘草汤干预后,不同剂量组间NLRP3蛋白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中、高剂量组<低剂量组<模型组。提示药物干预后,各组别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均有下降趋势,且中高剂量组该蛋白表达量的下降比低剂量组更多,中高剂量表现出更强的抑制NLRP3蛋白生成作用。结论:1.芍药甘草汤对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有确切的治疗效果,能够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局部的炎症损伤,且其效果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本次实验经各指标综合比较分析得出,中剂量及高剂量芍药甘草汤的疗效优于低剂量,而中高剂量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2.芍药甘草汤抑制脊髓局部NLRP3炎症小体的合成与释放,进而抑制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IL-33,IL-18,TNF-α等炎症因子在局部作用,这可能是芍药甘草汤治疗大鼠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福建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郭雨佳,姜晶晶,李雅,付欣雅,孟德源[5](2019)在《脱细胞支架联合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脱细胞支架(AS)联合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SNI)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首先制备AS,用于桥接损伤的神经。其次切除大鼠右侧坐骨神经10 mm,建立大鼠SNI模型。将SNI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AS桥接组(AS)和AS联合电针治疗组(AST)。模型组不予任何干预,AS组将支架桥接于两断端处,AST组在支架桥接术后2 d给予电针进行治疗,采用20 Hz、1 mA疏密波相间的电流,针刺穴位为环跳和阳陵泉,每次电针15 min,7 d 1个疗程。电针4周后,用电生理记录仪检测各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用尼氏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形态结构,用免疫印迹检测各组大鼠脊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蛋白的表达。结果 :AST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明显高于AS组;尼氏染色显示AST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形态较完整,尼氏体呈蓝紫色、斑块状,偶见部分核移位现象,尼氏体的数量明显多于AS组和模型组;免疫印迹结果显示AST组脊髓内BDNF和NGF蛋白表达量均高于AS组和模型组。结论 :脱细胞支架联合电针不仅可增加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还可阻止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尼氏体肿胀与溶解,并可上调脊髓内BDNF和NGF蛋白的表达,对SNI所致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王伟芳[6](2018)在《抗GD1a抗体对小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Neogenin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以急性迟缓性瘫痪和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为特征,是神经系统发病率相对较高、致残疾较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轴索型GBS是我国GBS最常见类型,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acute motor axonal neuropathy,AMAN)是轴索型GBS中常见类型。AMAN是一种与前驱感染密切相关的疾病,最常见的感染病原体是空肠弯曲菌。研究发现,空肠弯曲菌外膜上的脂多糖与人轴索的神经节苷脂存在分子模拟,产生的抗体破坏富含神经节苷脂的周围神经诱发轴索变性而介导发病。AMAN的致病性抗体为抗GD1a抗体或抗GM1抗体,但是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治疗GBS的方法主要有免疫球蛋白和血浆置换,但临床资料表明此方法仅对大部分患者有效,仍有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后遗留后遗症甚至死亡。与其他类型的GBS相比,AMAN患者在治疗后效果差、预后差。因此,研究AMAN的发病机制并找出治疗该病的有效办法是十分必要的。Neogenin是一种在各组织中表达广泛的I型跨膜糖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Neogenin在神经系统及迁移、增值和分化旺盛的部位大量表达。Neogenin是一种轴索导向因子受体,其配体有神经导向因子Netrin、排斥性导向分子RGM(Repulsive guidance molecule,RGM)等。Netrin 可通过与其特异性配体 Neogenin相互作用后介导神经细胞的迁移和轴突的导向生长。Neogenin和配体RGMa结合后可通过可诱导生长锥的崩解,进而抑制损伤后的轴索再生过程。大量研究证实,Neogenin是调控神经发生以及轴突导向的关键分子。然而,Neogenin是否与AMAN的发生、进展有关,目前国内外尚无相关研究。本实验成功利用单梯度的OptiPrep分离液经密度梯度离心获得高纯度小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选取AMAN的其中一种致病性抗体抗GD1a抗体进行实验,加入该抗体干预运动神经元建立AMAN的细胞模型,通过轴索生长测定、生长锥崩解实验验证AMAN患者血清中的抗GD1a抗体对体外培养的运动神经元的影响,将抗GD1a抗体阳性AMAN患者血清、健康人血清加入到运动神经元中,检测Neogenin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本实验旨在探究抗GD1a抗体对小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Neogenin表达的影响,探索Neogenin能否成为AMAN治疗的新靶点。方法:本实验分离E13.5天的C57BL/6胎鼠脊髓,0.25%的胰酶消化成单个细胞,过滤去掉未消化好的组织团块,细胞悬液经过OptiPrep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后获得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加入无血清的NABG培养基爬片培养,观察不同时间点的运动神经元细胞形态,免疫荧光双标法鉴定分离运动神经元的纯度。将分离的小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加入抗GD1a抗体干预建立AMAN的细胞模型,不加任何干预的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在培养36、48小时后,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对神经元的轴突长度进行测定,在培养36小时后,免疫荧光法染色F-actin显示生长锥的形态,计算生长锥崩解的数量。利用免疫荧光检测运动神经元Neogenin的表达情况。将分离的小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叁组,AMAN血清组(加入抗GD1a抗体阳性的AMAN血清)、健康血清组(加入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人血清)和空白对照组,培养36小时后,荧光定量PCR检测Neogenin的mRNA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Neogenin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分离的运动神经元观察到典型的神经元细胞形态及轴突生长。分离的运动神经元在10分钟-20分钟左右完全贴壁,在接种12时后,运动神经元细胞伸出了几个短小的突起。培养至48小时,神经元细胞的延伸出了多个树突及其分支。培养至72小时后,在相邻神经元之间形成纤维网络。2、免疫荧光染色SMI-32抗体、ChAT抗体双标阳性证明培养的细胞为运动神经元细胞,纯度约为90%-95%。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36小时、48小时抗GD1a抗体干预组轴突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36小时抗GD1a抗体干预组生长锥的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健康血清组Neogenin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3),与健康血清组相比,AMAN血清组Neogenin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AMAN血清组Neogenin的蛋白水平亦显着上调。结论:1、本实验成功探索出利用单梯度的OptiPrep分离液来分离小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新方法,为运动神经元相关的研究提供了依据。2、抗GD1a抗体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索生长有抑制作用,对生长锥的崩解有促进作用。3、抗GD1a抗体显着上调小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Neogenin的表达。(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3-27)
齐豹[7](2018)在《小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AMPK在周围神经再生中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临床上,周围神经损伤较为常见,常引起严重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并常伴有感觉缺失。周围神经损伤后,机体迅速启动修复机制,神经元胞体发生表型变化促进轴突再生,以实现靶器官的神经再支配并恢复神经的功能。神经再生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神经元在神经损伤后发生相应的变化,从再生前状态转变为一个促进神经再生的状态。因此,探索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内的相关分子水平变化成为治疗神经损伤关键。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是能量平衡和物质代谢的关键分子。研究表明,AMPK参与了多种神经生理和病理变化过程,此外,AMPK在骨骼肌再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AMPK是否参与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过程尚不明确。因此,本实验利用小鼠坐骨神经挤压模型(Sciatic nerve crush,SNC)探究神经损伤后神经元是否表达AMPK以及表达的时间和空间,旨在探究AMPK是否参与了神经损伤后再生过程。方法:首先将24只小鼠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四组:正常组、SNC 7d组、SNC 14d组和SNC 21d组,每组6只小鼠。将所有实验组小鼠麻醉后进行左侧坐骨神经挤压,利用神经电生理检查和电镜来验证SNC模型构建成功。成功构建挤压模型后,分别在第7天、14天、21天取小鼠脊髓和坐骨神经新鲜标本制作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标记法观察每组小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坐骨神经中AMPK的表达情况。结果:1、神经电生理结果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在术后第7天达到最低点,在术后第14天有所恢复,并在术后21天时恢复到术前水平。潜伏期在术后第7天时明显延长,在术后第14天有所恢复,并在术后21天时恢复到术前水平。2、电镜结果正常组:轴索和髓鞘都保持正常结构。SNC 7天组:发现受损伤的神经中华勒变性现象普遍存在。SNC 14天组:华勒变性现象和神经再生现象同时存在。SNC 21天组:有髓鞘纤维形态恢复良好,基本达到损伤前形态。3、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本身就表达AMPK。SNC 7天组和SNC 14天组表达AMPK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细胞数高于正常组。SNC 7天组和SNC 14天组表达AMPK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细胞数高于SNC21天组。此外,SNC 21天组表达AMPK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数量和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另外,在正常的和损伤后的坐骨神经上都没有检测到AMPK的表达。结论:1、AMPK在小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有表达,并呈动态变化。2、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AMPK的动态表达情况与神经再生的过程一致。3、AMPK可能参与了神经损伤后再生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济宁医学院》期刊2018-03-27)
雷俊杰,刘汉伟,莫志怀,韩蓉蓉,张雷[8](2017)在《选择性累及脊髓前角的海洛因中毒性脊髓病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毒品蔓延的形势十分严峻,绝大部分为海洛因~([1])。选择性损伤脊髓前角的海洛因中毒性脊髓病较为罕见,容易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选择性累及脊髓前角的海洛因中毒性脊髓病报道如下,以提高对海洛因中毒性脊髓病的认识。1临床资料患者,男,37岁,广东省惠州市人,无业,主诉"四肢肌肉萎缩20年,进行性加重3年"入院。患者于1996年在左上肢静脉注射毒品(海洛因)后逐渐出现左上肢肌肉萎(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期刊2017年09期)
陈树东,田瑞敏,陈美惠,侯宇[9](2017)在《免疫包被法纯化胚胎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SMNs)分离、培养过程,建立了一种高效、稳定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分离、纯化及培养方法。方法取胎龄14-16d的SD大鼠胚胎的脊髓组织,采用差速贴壁、免疫包被法分离并纯化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用Neurobasal培养基加生长营养因子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态,细胞免疫荧光法、激光共聚焦鉴定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含量。结果胎龄14-16d的胎鼠脊髓,通过差速贴壁、免疫包被法,使用Neurobasal培养基、添加神经生长因子,能够分离、纯化并培养出高纯度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结论免疫包被法纯化胚胎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具有快速、纯度高的优势。(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7-09-21)
陈传奇[10](2017)在《葛根素对臂丛根性撕脱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NGF、GAP-43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臂丛根性撕脱伤常发生于交通事故、产瘫,可导致脊髓神经元的大量死亡,进而造成患者上肢的运动和感觉障碍。针对这种发病机制,本研究从保护神经元和促进神经元再生入手,探讨葛根素对臂丛根性撕脱伤导致的神经元死亡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52只,体重250±20 g,完全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葛根素低、中、高治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行右侧C5-C7脊神经前后根撕脱术,术后待动物苏醒即每日给予腹腔注射给药,其中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葛根素治疗组的剂量分别为50 mg/kg/d、100 mg/kg/d、200 mg/kg/d。并于术后1w、2w、4w、6w、8w这5个时间点取材,每个时间点12只。通过尼氏染色法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及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NGF和GAP-43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NGF和GAP-43mRNA的表达。结果:尼氏染色实验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较差、细胞间隙增大、排列紊乱、且运动神经元数量及神经元树突明显减少,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葛根素各治疗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及排列均有所改善,运动神经元树突亦比模型组有所增加,神经元的存活率明显升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实验结果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NGF蛋白表达量在5个时间点均明显降低,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组比较,葛根素各治疗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NGF蛋白表达量在第2周明显升高,随后一直维持高表达,直至第8周NGF蛋白继续维持高水平,趋势更加明显,差别亦更显着。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自术后1周开始出现GAP-43阳性运动神经元表达,第2周时达到高峰,第4周时降至较低水平维持至第8周末。与模型组比较,葛根素各治疗组GAP-43蛋白在术后第1周时已达较高水平,第2周时达最高峰,随后开始下降,第8周时降至较低水平。Western Blot实验结果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NGF蛋白表达量在5个时间点均明显降低,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组比较,葛根素各治疗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NGF蛋白表达量在5个时间点均高于模型组。低剂量组只在第1周时与模型组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在第4-8周与模型组比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只在第8周时与模型组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课题组前期实验结果,葛根素各治疗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GAP-43蛋白表达的WB实验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趋势相符合,此处不予赘述。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NGF mRNA第2周表达稍高于正常组,第4周开始降低,第6周时降至最低,第8周时表达量有所回升;与模型组比较,葛根素低、中治疗组在第6周时表达量开始升高,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时表达量更高,差别亦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GAP-43 mRNA表达在术后第1周时已开始明显升高,第2周达高峰,之后稍下降,第8周时降至较低水平,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葛根素各治疗组GAP-43 mRNA表达自第1周时便急剧升高,第2周时达到最高峰,以中剂量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后开始缓慢下降,至8周时表达量仍高于模型组。结论:葛根素能保护臂丛根性撕脱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其机制可能与其能促进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NGF、GAP-4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期刊2017-06-30)
脊髓前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研究发现知母皂甙B-Ⅱ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减少细胞的程序性坏死,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了,有待深入研究。目的:分析知母皂甙B-Ⅱ干预可减少氧-糖剥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瘤细胞VSC4.1程序性坏死的机制。方法:①取生长状态良好的VSC4.1细胞,分6组培养:A组为正常对照;B组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干预24 h;C-F组分别加入1,10,100,1 000μmol/L的知母皂甙B-Ⅱ溶液干预24 h,之后各组均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干预24 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选择细胞存活率最高组的药物浓度进行以下实验;②将VSC4.1细胞分3组培养:正常对照组常规培养;模型组厌氧低糖培养8h后复氧高糖培养6或12h;抑制剂组加入程序性坏死抑制剂Necrostatin-1干预24 h,厌氧低糖培养8 h后复氧高糖培养6或12 h。流式细胞仪检测复氧6 h后的坏死细胞数量;Western-blot检测复氧高糖培养6或12 h的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表达;③将VSC4.1细胞分3组培养:正常对照组常规培养;模型组厌氧低糖培养8 h后复氧高糖培养6 h;药物组加入100μmol/L的知母皂甙B-Ⅱ溶液干预24 h,厌氧低糖培养8 h后复氧高糖培养6 h。流式细胞仪检测复氧6 h后的坏死细胞数量;Western-blot检测复氧6 h的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表达。结果与结论:①MTT检测显示与B组比较,E组细胞存活率最高,所以后续实验选择100μmol/L的知母皂甙B-Ⅱ;②模型组坏死细胞数多于正常对照组(P <0.05),抑制剂组坏死细胞数少于模型组(P <0.05);抑制剂组复氧高糖培养6,12 h的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且复氧6 h的该蛋白表达最高;③模型组坏死细胞数与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药物组坏死细胞数与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 <0.05);④结果表明,知母皂甙B-Ⅱ可有效减少氧-糖剥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瘤细胞的程序性坏死,可能与降低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有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脊髓前角论文参考文献
[1].王雨,陈传奇,王文晟,喻保军,张义.葛根素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脊髓前角iNOS、CGRP蛋白表达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9
[2].高俊彦,曹燕飞,张芸,刘学敏,侯燕红.知母皂甙B-Ⅱ可减少氧-糖剥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瘤细胞的程序性坏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3].王雨.葛根素对臂丛根性撕脱伤大鼠脊髓前角GFAP、iNOS、CGRP蛋白表达的影响[D].湖北民族大学.2019
[4].吴大伟.基于脊髓前角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探讨芍药甘草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抗炎机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9
[5].郭雨佳,姜晶晶,李雅,付欣雅,孟德源.脱细胞支架联合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J].解剖学杂志.2019
[6].王伟芳.抗GD1a抗体对小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Neogenin表达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8
[7].齐豹.小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AMPK在周围神经再生中的实验研究[D].济宁医学院.2018
[8].雷俊杰,刘汉伟,莫志怀,韩蓉蓉,张雷.选择性累及脊髓前角的海洛因中毒性脊髓病1例[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7
[9].陈树东,田瑞敏,陈美惠,侯宇.免疫包被法纯化胚胎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C].第二十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7
[10].陈传奇.葛根素对臂丛根性撕脱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NGF、GAP-43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D].湖北民族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