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物理性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物理性质,土壤,阴坡,木麻黄,土壤学,阳坡,次生林。
物理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周家宏,吴平,张正垠,魏怀鑫,张强[1](2019)在《具有A-π-D-π-A结构的咔唑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光物理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合成了叁种基于咔唑的具有A-π-D-π-A结构的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M1~M3,并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紫外-可见(UV-Vis)光谱、荧光光谱、循环伏安法、热重分析(TGA)对其光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1~M3在CH_2Cl_2稀溶液中均在约350、465 nm处出现两个吸收峰,其最大吸收波长均位于约465 nm处,并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溶液成膜性。M1、M2和M3在CH_2Cl_2稀溶液中均发射黄色荧光,发射峰均在575 nm左右;在固体状态下,荧光发射峰均发生显着红移,荧光发射峰分别位于633、662和685 nm,均发射红色荧光;其最高已占轨道(HOMO)能级分别为-5.29、-5.24和-5.33 eV,与阳极氧化铟锡(ITO)的功函(-4.8~-5.0 eV)相匹配,表现出良好的空穴传输性能;其热分解温度分别为224、307和320℃,热稳定性优良。(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19年12期)
肖翔,格日才旦,侯扶江[2](2019)在《青藏高原放牧和地形对高寒草甸群落α多样性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选择3个高寒草甸牦牛牧场,分析放牧强度和地形共同作用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α多样性、土壤物理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放牧强度显着影响α多样性(P <0.01),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和均匀度均表现为中牧最高,重牧最低,符合"中度干扰假说";2)轻度放牧下,阴坡的优势度和均匀度最高;3)土壤容重随着放牧强度增加而上升,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减小,土壤电导率先增后降;4)阴坡孔隙度高于阳坡和谷地,0–10 cm土层含水量、孔隙度和电导率高于10–20 cm土层,土壤容重相反;5) 0–10 cm土壤物理性质与群落多样性显着相关(P <0.05),其中土壤容重最为密切。地形和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群落α多样性和土壤物理性质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李永宁,王忠禹,王兵,张宝琦,张娜娜[3](2019)在《黄土丘陵区典型植被土壤物理性质差异及其对导水特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黄土丘陵区12种典型植被样地,通过测定各样地不同土层植物残体生物量、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及饱和导水率,研究各指标随土层深度和植被类型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外,植物残体、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饱和导水率均随土层深度减少,其中植物残体大多集中于表层土壤(0—10 cm),占总残体生物量的51.4%~85.7%。(2)不同植被类型其植物残体及土壤物理性质存在显着差异,乔木林地植物残体、农耕地土壤容重、灌木林地非毛管孔隙度及饱和导水率均最大,而毛管孔隙度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无显着差异。(3)饱和导水率随植物残体生物量密度(0—10 cm)和土壤容重呈幂函数减小,随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呈幂函数增大;土壤容重(BD)和非毛管孔隙度(NCP)是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K_s)的主要因素,且土壤饱和导水率可表示为两者的综合非线性方程(K_s=0.6BD~(-4.717)NCP~(0.203),P<0.01,R~2=0.63,NSE=0.50)。此外,沙棘灌木林地平均饱和导水率最大,有利于降雨过程中土壤水分入渗,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功能。本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生态水文效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朱万泽,盛哲良,舒树淼[4](2019)在《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及水源涵养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亚高山原始针叶林遭受大规模采伐后自然恢复形成的次生林已成为该区域的主要森林类型之一,也是我国西南林区水源涵养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亚高山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暗针叶林,对天然次生林关注较少。选择川西米亚罗林区亚高山次生林自然恢复演替序列上高山柳灌丛、次生桦木阔叶林、岷江冷杉桦木针阔混交林,以相邻岷江冷杉成熟林为对照,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基于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性能等测定,分析了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变化及土壤水源涵养效应动态,结果表明:(1)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容重总体呈下降趋势,除灌丛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间具有显着差异外,其余植被类型间无显着差异,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容重呈增加趋势;(2)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孔隙度具有显着差异,以针阔混交林0—30 cm土层总孔隙度(64.39%)和毛管孔隙度(50.49%)为最高,灌丛总孔隙度(41.25%)和毛管孔隙度(33.70%)为最低;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以暗针叶林(14.27%)为最高;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孔隙度大致呈现出递减的趋势;(3)随着林龄增加,次生林土壤0—30 cm土层最大持水量呈波动性增加趋势,在针阔叶混交林阶段达到最大(1 815.02 t/hm~2),到暗针叶林阶段有所下降(1 659.88 t/hm~2);土壤毛管持水量以针阔混交林(1 369.72 t/hm~2)为最高,而非毛管持水量以暗针叶林(534.95 t/hm~2)为最高,暗示针阔混交林树木生长所需有效水贮存量较大,亚高山暗针叶林具有较强的土壤水分调节能力和土壤渗透能力。从水源涵养功能角度,川西亚高山森林植被恢复应注重构建针阔叶混交林结构。(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5](2019)在《捷克和南非联合研究成熟对自由采食雄性和雌性伊兰羚羊背最长肌胸段和股二头肌物理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捷克和南非等国科学家对真空包装伊兰羚羊背最长肌胸段(Longissimus thoracisetlumborum)和股二头肌(Biceps femoris)4℃条件下成熟35d期间的pH值、汁液损失、蒸煮损失、滴水损失、剪切力和颜色变化进行研究。雄性和雌性伊兰羚羊样本均为6个。结果表明:肱二头肌和背最长肌分别在成熟第17天和第20天达到最大嫩度(57~57 N),但此时仍然具有较高的韧性;2个部位肌肉在整个成熟过程中的汁液损失均呈现增加趋势,但是蒸煮损失逐(本文来源于《肉类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王硕[6](2019)在《泉州湾湿地木麻黄林分土壤物理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山林主要树种为木麻黄、台湾相思等。通过研究沿海湿地木麻黄林分的土壤物理性质,采用国家标准测定方法测定了土壤含水率、容重、总孔隙度,来分析其土壤物理性质。结果表明: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木麻黄林分中土壤含水率较低、土壤较贫瘠、土壤紧实度较低,在人工促进自然更新时,应注意选择适宜树种,并遵照适地适树原则。(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22期)
朱会珍,郝彦军,张林,朱俊[7](2019)在《第一性原理研究高温高压下TiB_2的物理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第一原理方法计算TiB_2在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对结构参数、弹性常数、体积模量、能带结构、声子色散、热力学性质等进行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计算结果与其他实验和理论计算值吻合较好.通过对E-V曲线、声子色散曲线和态密度(DOS)的分析,证明TiB_2是机械稳定的.用B/G和泊松比的两种方法判断TiB_2为脆性材料.在准谐振德拜模型的基础上,计算分析了德拜温度Θ和热膨胀系数对温度和压强的依赖.并从不同压强下定容比热容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中得出,在T=1300 K以后,c_V无限靠近Dulong-Petit极限.通过分析电子态密度,发现TiB_2具有金属性,并且随着压强的增大费米能级处峰值降低,赝能隙变宽,非局域化加大,共价键作用增强,从而也证明了晶体结构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龚婉仪,张中俭,施淑媛,路宗祥,宛江[8](2019)在《古建筑中贝壳灰的物理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贝壳灰是煅烧贝壳等海洋生物所得的以氧化钙(CaO)为主要成分的材料。贝壳灰作为中国古代沿海地区常用的建筑凝胶材料和建筑装饰材料具有悠久的历史。本文重点以浙江、广东、福建地区古代建筑物中的贝壳灰为研究对象,研究贝壳灰样品密度和孔隙性质。相关研究对于含贝壳灰建筑材料的古建筑的保护和其性能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9年32期)
闫烨琛,赵廷宁,张艳,王美琪,胡平[9](2019)在《不同植物恢复措施对采石矿废弃地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不同植物恢复措施对采石矿废弃地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选取白杨Populus tomentos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黄栌Cotinus coggygria和油松+黄栌5种典型植物恢复措施,采用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采用措施后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通过5种植物恢复措施对采石矿进行修复后的土壤粒径均主要分布在0.25~10.00 mm;②相比较于白杨、油松、黄栌、油松+黄栌4种恢复措施,侧柏恢复措施下土壤容重降低了2.51%~29.83%、土壤孔隙度增大了7.49%~24.16%、土壤持水量升高了3.74%~24.03%;③5种不同植物恢复措施治理后的表层土壤田间持水量比深层提高1.36%~24.30%;④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5种不同植物恢复措施下的土壤容重、田间持水率、土壤孔隙度等指标分析得出:矿区土壤物理性质质量从高到低排序为侧柏、油松+黄栌、油松、黄栌、白杨,其中侧柏、油松+黄栌、油松3种植物恢复措施最后综合得分无显着差异,即在采石矿的生态恢复中优先依次推荐。图4表3参20(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焦峰,吕淑敏,汪昊,李响,唐雷[10](2019)在《草甸土水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阐明水田土壤物理性质的演变规律。[方法]以草甸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分析方法,研究水田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草甸土水田随开垦年限增加,土壤物理性质变化规律不尽相同;在耕层,草甸土随开垦年限增加土壤容重均升高;在犁底层,土壤容重逐年上升;在心土层,草甸土土壤容重开垦为水田后显着降低。在耕层,草甸土固相比和液相比开垦为水田后均呈增加趋势,气相比在各层随开垦年限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在犁底层和心土层,草甸土开垦为水田后液相比均呈上升趋势,固相比在犁底层呈上升趋势,在心土层均呈下降趋势。随开垦年限增加,在耕层,草甸土粉粒开垦为水田后均呈上升趋势,黏粒表现为降低趋势;在犁底层,草甸土开垦为水田后黏粒下降;在心土层,草甸土黏粒和粉粒与旱田相比均表现为上升趋势,砂粒则下降;草甸土砂粒在耕层上升。[结论]随开垦年限增加,草甸土的物理性质已逐渐向水田演变。(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1期)
物理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选择3个高寒草甸牦牛牧场,分析放牧强度和地形共同作用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α多样性、土壤物理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放牧强度显着影响α多样性(P <0.01),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和均匀度均表现为中牧最高,重牧最低,符合"中度干扰假说";2)轻度放牧下,阴坡的优势度和均匀度最高;3)土壤容重随着放牧强度增加而上升,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减小,土壤电导率先增后降;4)阴坡孔隙度高于阳坡和谷地,0–10 cm土层含水量、孔隙度和电导率高于10–20 cm土层,土壤容重相反;5) 0–10 cm土壤物理性质与群落多样性显着相关(P <0.05),其中土壤容重最为密切。地形和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群落α多样性和土壤物理性质有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物理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1].周家宏,吴平,张正垠,魏怀鑫,张强.具有A-π-D-π-A结构的咔唑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光物理性质[J].化学世界.2019
[2].肖翔,格日才旦,侯扶江.青藏高原放牧和地形对高寒草甸群落α多样性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9
[3].李永宁,王忠禹,王兵,张宝琦,张娜娜.黄土丘陵区典型植被土壤物理性质差异及其对导水特性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4].朱万泽,盛哲良,舒树淼.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及水源涵养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9
[5]..捷克和南非联合研究成熟对自由采食雄性和雌性伊兰羚羊背最长肌胸段和股二头肌物理性质的影响[J].肉类研究.2019
[6].王硕.泉州湾湿地木麻黄林分土壤物理性质研究[J].绿色科技.2019
[7].朱会珍,郝彦军,张林,朱俊.第一性原理研究高温高压下TiB_2的物理性质[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龚婉仪,张中俭,施淑媛,路宗祥,宛江.古建筑中贝壳灰的物理性质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
[9].闫烨琛,赵廷宁,张艳,王美琪,胡平.不同植物恢复措施对采石矿废弃地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及评价[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
[10].焦峰,吕淑敏,汪昊,李响,唐雷.草甸土水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