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7届国际奥委会世界体育科学大会学术交流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惠弋,田俊涛[1](2021)在《智力运动国际组织研究》文中指出一、导论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世界体系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世界变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演变过程也伴随着国际社会逐步走向组织化的趋势。智力运动国际组织,是由各国智力运动界人士,基于共同的志趣和愿望,分别结合组成的。自世界国际象棋联合会成立以来,由于历年的增加,目前已有越来越多智力运动项目治理的国际组织,各组织多有其单独的章程、会址、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秘书处和专门委员会等,独立处置组织事务,
杨鲜[2](2021)在《荣高棠体育观及体育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文本解读法,对荣高棠的体育理论及实践贡献进行分析和探讨。荣高棠(1912年-2006年)原国家体委副主任,新中国第一枚奥林匹克银制勋章的获得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重要建设者和参与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对其体育基本观念和体育实践的考察能更好地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基本的特征,为新时代加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提供建议和参考。本文首先从荣高棠的教育经历出发,总结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小学酷爱篮球运动;初中在重视体育教育的平民中学就读;高中作为省级篮球队代表参加全运会赛事;大学就读于以重视体育而闻名的清华大学。就读清华大学期间抗日战争爆发,荣高棠随着清华大学南迁,在南迁过程中参加北平学生移动剧团来宣传体育救国思想。在荣高棠求学经历中可以窥见其所受到的体育熏陶和影响。其次对荣高棠体育着述和体育实践进行分析总结。研究表明,荣高棠的体育观及体育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建议、组织、筹备中央体育运动委员会,加强政府对体育运动的领导;二、在全国举办体育学习会、培训班、业余体育短训班,通过多种形式培养体育干部,积蓄体育人才后备力量;三、倡议创办《体育报》报纸和《新体育》杂志,成立人民体育出版社,开创我国体育宣传事业的先河;四、在青少年和军队中推行“劳卫制”,推动群众体育工作发展;五、拓展体育的外交功能,开展体育外交活动,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六、利用举办和参加奥运会、亚运会、申办奥运会等契机,推动奥林匹克运动中国化进程;七、提出“抓优势、抓重点”的竞技体育工作理念,提升乒乓球、排球、登山等竞技体育国际影响力。纵观荣高棠的一生,他自年幼时期与体育结缘,少年热爱体育,青年开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事业奋斗终生。梳理其体育实践,厘清其思想脉络,总结其中的影响和价值,从体育杰出个体发展的角度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揭示国家、民族的体育发展与个体生命之间互动共生的复杂关系。还可以从又一个侧面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高颖洁[3](2021)在《建国70年来体育外交的历程及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外交是指主权国家和地区以体育交流、体育赛事、体育文化等方式,促进各国家和地区公众的理解与信任,改善各国家间的关系、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对外政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正式的、多边的体育外交关系。建国初期,社会动荡,政权不稳,经济萧条,西方国家的冷战封锁,体育事业的发展处于无序状态。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三大核心外交政策,既维护了国家合法权益,又为体育外交的发展指明方向。体育外交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外交的发展,通过体育外交可以改变国家外交的弱势地位与体育事业发展的无序状态,摆脱西方国家的国际封锁,争取合法权益、实现突破性发展,体育外交也成为中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全面发展的最佳路径。本文研究内容如下:主要探讨建国70年来体育外交的发展历程。通过对体育外交发展的三个重大历史时期的研究,把体育外交的发展详细划分为五个时期进行系统的研究,即:一是1949年—1958年争取合法权益的体育外交时期,二是1959年—1970年打破封锁,走出去的体育外交时期,三是1971年—1978年从恢复关系到突破发展的体育外交时期,四是1979年—2000年改革创新、蓬勃发展的体育外交时期,五是2001年—2019年走向世界、全面引领的体育外交时期。主要探讨体育外交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本文以建国70年来体育外交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全面论述了中国体育外交的发展历程、表现形式、主体机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主要是对体育外交发展的五个历史时期进行探讨。以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外交政策、体育外交的发展为基础,以史为鉴,并结合现状进行思考,对建国70年来体育外交发展历程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主要探讨体育外交的表现形式和主体结构。体育外交是指通过举办体育赛事,进行体育访问,进行体育交流,参与国际性体育活动等主要形式,让外国了解中国、认可中国,进而改善各国家之间的关系。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媒体和个人体育外交素质成为体育外交发展中不可忽视的表现形式,具有展示国家形象,影响国家形象的作用。主要探讨体育外交发展的影响因素。体育外交的发展主要受到国际体育组织、国家领导人、外交政策的影响,体育外交的发展更离不开政策的指引、领导人的重视、国际体育组织的推动。主要探讨体育外交发展的作用。中国体育外交利用其纽带作用,促进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交流。体育外交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壮大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利用体育外交这个国际平台展示中国形象、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从软实力角度出发,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主要探讨体育外交的人才培养。体育人才的培养是体育外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体育人才梯队建设,健全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对体育外交人才进行全面培养、科学规划,让越来越多的体育人参与国际体育管理工作,是体育外交人才国际化发展的最佳路线。
郭嘉星[4](2021)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话语权的历史演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第一次阐述了中国声音的重要性,要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话语。2013年1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提高国家话语权”的明确要求。2016年在全国新闻舆论工作会议上又一次阐述了国家话语权的重要性,并明确表示我国的话语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中国话语要具有鲜明的立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顺应大势,深刻指出:“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中国体育工作从国家层面得以高度重视,中国体育强国建设成为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也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树立了旗帜。中国体育话语权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承载着新中国体育赋予的宣传中国体育成就、弘扬中国体育精神、传承中国体育文化的神圣使命,肩负着党和人民寄予的展示中国繁荣强盛的伟大形象,维护祖国荣誉和民族尊严,提升中国声音在国际社会地位和影响的时代重任。该文正是围绕中国体育话语权的神圣使命和时代重任,着重从中国体育话语权及其影响力、体育话语权的重要表现——奥运会、中国体育话语权发展阶段、中国体育话语权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权阻碍和提升策略等五个方面,对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实质内涵、本质作用、发展规律、自身特点、成就贡献、困难挑战和未来愿景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精准详实的论证和鞭辟入里的分析。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内涵博大精深,具体体现在“真、柔、利、力”四个层面,主要是指中国体育话语权的真功夫、软实力、高价值和原动力。中国体育话语权的重要表现载体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突出表现效果是举办北京奥运会时的“举重若轻”和筹备北京冬奥会时的“巩固提高”。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发展规律与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进步一脉相承,先后经历了初步觉醒阶段、另起炉灶阶段、困难挑战并存阶段、积极进取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等五大发展历程。新时代的中国体育话语权开启新征程,担负起体育强国建设的新使命,实施“六大方略”,构建“四大体制”,体现出人民性、全局性、文化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五个时代特点。分析中国体育话语权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因素,不外乎来自国际、国内和自身三个方面,国际上反华势力的阴谋破坏和涉台问题的干扰捣乱,国内困难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文革”期间的停滞不前以及自身发展存在的矛盾问题和遇到困难挑战等。探索中国体育话语权提升策略,重点包括增强综合实力、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对外交流、扩大体育影响,创新体育法治、贡献中国智慧,加强体育教育、培养体育人才,适应时代需要、建设体育强国等五大具体措施。总结中国体育话语权70年的伟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展示中国体育成就,为祖国争光;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为祖国添彩;传播中国体育经验,为祖国增色。对未来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发展,笔者充满信心、立足当下、放眼全球,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十条思考建议,以冀中国体育话语权在新的征程上再创新佳绩,再铸新辉煌。
王超然[5](2021)在《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体育外交作为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直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我国体育事业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层面,特别是在体育对外交往方面,积极开展体育文化国际交流,向世界传递出中国体育声音,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新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我国体育外交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任务和挑战,要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实施体育外交战略,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贡献体育力量,在全球化进程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迫切需要新的体育外交发展策略指导我国体育外交理论与实践。本文认为,对新时代体育外交发展策略进行研究是基于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需要、公共外交发展的需要、建设体育强国的需要、以及新冠疫情影响下体育事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本文以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新时代体育外交发展策略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明确取得的成绩和研究的不足,对新时代体育外交发展策略进行探究。首先,本文对中国体育外交历史演进进行了梳理,总结中国体育外交的历史成就、历史经验,主要包括:一是为国家利益服务;二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拓展国际空间,擅于抓住战略机遇;三是积极同各类国家开展体育外交活动,在交往中可分轻重缓急,但不要以意识形态定亲疏;四是积极融入国际体育组织,提高我国体育国际话语权;五是推动中国体育对外援助从“无偿援助”到“有偿合作”转变。然后,对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四国的体育外交历史进行了研究,总结各国的成功经验和案例,为新时代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提供域外镜鉴,其中主要包括:一是从国家层面进行体育外交顶层设计;二是从公共外交视阈审视体育外交的发展;三是利用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平台开展体育外交系列活动;四是充分利用本国体育明星资源进行体育外交活动;五是重视体育外交人才,意在提高本国的体育国际话语权;六是在体育外交活动中重视媒体国际传播,紧抓国际舆论引导;七是提升中国国民素质;八是增强国际体育实力,获取世界的广泛认可。最后,本文在梳理中国体育外交历史经验与域外镜鉴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新时代对我国体育外交的要求,对中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进行展望,从体育外交基础、目的、范围、主体、客体、方式六个方面提出新时代体育外交的发展策略,发挥体育外交的巨大作用,不断开创新时代体育外交发展的新局面,更好地为国家利益服务。
韩青松[6](2021)在《评估与诠释:国际武术联合会政策话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武术联合会是武术国际化发展进程中最具影响力的组织实体,在武术入奥以及武术国际普及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如何评价国际武术联合会的组织发展及政策实践,对于厘清国际武术联合会的作用与价值、拓宽对武术国际化发展的考察视野大有裨益。然而,长期以来国际武术联合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是武术国际化发展研究多为国家层面武术对外推广普及“应当如何”的宏观策略研究,忽视了国际武术联合会对于武术国际化的重要意义。二是现实发展中,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政策实践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存在着对中国武术协会的发展依赖。从组织政策话语的视角对国际武术联合会政策话语进行评估与情境化诠释,既是组织决策精准化与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亦有助于明确政策问题的由来与利益相关者的真实诉求。进而,为国际武术联合会改善组织治理、提升决策水平提供政策知识,为推动武术在国际受众的“入脑入心”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借鉴。本研究从To C(Theories of Change)政策评估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出发,以国际武术联合会政策话语为研究对象,在为期一年的海外田野调查中深入欧洲武术传播的日常教学、学术交流与武术竞赛场景,确立“移情理解”的田野基础;选取8位国际武术联合会高级官员及28位国际级武术裁判、海外国家级武术官员、武术教练及学者进行深度访谈,获取政策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对组织政策和中国武术的认知与态度。进而使用QSR 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对相关政策文本与口述文本进行观点提取、符码赋予和主题汇总。在此基础上,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政策回应对组织政策假设进行整体评估。进而,从组织愿景出发,结合具体语境诠释武术入奥的话语挑战以及官方术语Wushu的话语困顿。从而明确国际武术联合会近三十年的政策话语实践说了什么、如何说的、以及在不同情境下说的效果如何。研究发现,组织政策话语中的逻辑假设呈现出政策问题如何被认知、被表述、被解决的方式和过程。基于To C变化理论的政策评估结果显示:国际武术联合会政策话语实践实现了在组织规模、组织架构、赛事体系、国际权威认证等方面的突破。但存在组织代表性缺失和社交媒体运营重心偏离的“执行失利”,与推行竞技武术套路技术改革的“理论失利”。同时,国际武术联合会政策话语运作中对于政策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诉求与社会情境的忽视,造成赛事参与者主体身份转换的艰难,以及利益诉求难以满足下政策利益相关者的弱者抵抗。研究还发现,话语规则限定着政策话语实践能否言之有效。国际奥委会对“奥运项目评估”的政策议题建构描绘出奥运项目的理想形象,具化在《奥运项目评估标准》之中,表现出对运动流行性的焦点关注。在此语境中,国际武术联合会围绕武术入奥的政策变迁以及所提交的入奥报告并未很好契合国际奥委会话语规则,存在武术国际大众基础薄弱、陈述报告策略偏离、流行性不足等问题。应从正确认知流行性的国际化底色,处理好大众与精英的发展关系,调整好武术入奥报告的表述策略,利用好“奥组委提议”的入奥机遇等方面主动适应规则。研究还发现,语言符号通过话语表征进行形象建构与意义生产。西方文化语境中官方术语Wushu面临不被认可或不为所知的话语困顿。在西方受众看来,“功夫电影、传统武术、技击实用”的Kung Fu相比“竞技武术、操舞化套路、官方话语”的Wushu更能代表“中国武术”。究其原因,Kung Fu与西方文化前理解“Chinese martial arts”的意义契合而实现惯习迁移,确立了话语权威性。而国际武术联合会在为Wushu“正名”及“团结”Kung Fu的政策话语实践中,并未就“何为Wushu”有着准确定位而产生自相矛盾,阻碍着西方受众对于Wushu术语的接纳与认知。基于研究的理论实践,提出体育组织内部的权力竞争与不同主体对体育项目的认知差异,影响着政策效果及政策评估结果。而多元主体参与下的政策知识共创,能够缓和不同主体间的权力竞争与认知差异,形成破解政策问题的政策共识。聚焦组织的发展实践,国际武术联合会应从“找准符号定位、坚定话语主导、团结多元主体、增强媒介运作”建构起官方术语Wushu的知识体系,发挥Wushu正本清源、符号引领的话语职责;通过“主动政策学习、开展对话协商、建立评估制度”实现“善治”的理念转变,以回应政策质疑,提升治理绩效水平。
陈思[7](2020)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视域下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际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往在国际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军事权力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体都更倾向于通过对话、谈判等方式来表达自身立场、维护国家利益,争夺国际话语权成为了国际战略竞争新的制高点。一直以来,中国以和平发展为理念,却不断遭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话语诋毁和压制,在一次次西方强势话语权打压的深刻教训中我们认识到国际话语权的缺乏,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掣肘。基于此,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出:“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体育国际话语权是国际话语权的组成部分,在实现民族复兴、建设体育强国、维护世界体育运动公平秩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多年来中国体育实力飞速发展,然而话语权却没有获得相应程度地提升,对国家未来发展形成制约。基于此,本研究以体育国际话语权为研究对象,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论视域下对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概念、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依据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应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认识论,国家体育实力与体育国际话语权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属于建构关系,应该考虑观念因素的影响。中国诉求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除了重视硬实力的积累之外,还应该加强观念层面的建构。在此思想指引之下,本研究首先明确了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概念,依据学者对国际话语权权力结构中各要素地分析,将体育国际话语权进行分解研究,依权力要素将其分为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体育传媒国际话语权、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和体育文化国际话语权四个部分,分别阐释各部分的内涵,进行实力层面和观念层面存在问题地分析,并依据存在问题提出了提升策略。
孙晓霞[8](2020)在《中国体育代表团参赛历届冬奥会成绩分析》文中指出1979年10月25日,国际奥委会在日本名古屋通过决议,恢复了中国在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合法权利,中国开始全面走向国际体育历史的舞台。在重返国际奥委会后,1980年我国首次派团参加了第13届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体育代表团连续参加了11届冬奥会,健儿们的奋力拼搏换来的62枚沉甸甸的奖牌,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的良好风貌和崭新形象,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1992年第16届阿尔贝维尔冬奥会速度滑冰女子运动员叶乔波获得的银牌实现了我国冬奥会历史上奖牌“零”的突破;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实现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中国代表团以5枚金牌11枚奖牌成为参赛冬奥会历史最好成绩。2015年7月31日北京成为了2022年第23届冬奥会举办城市,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将举办冬奥会的“双奥”城市。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中国体育代表团参赛历届冬奥会的获奖牌情况、进入前八名次、参赛项目及参赛人数等参赛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中国体育代表团参赛历届冬奥会取得成绩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我国参赛历届冬奥会取得的奖牌分布的总体情况来看,冰上优于雪上,女子优于男子;获奖牌项目集中于滑冰、滑雪、冰壶3个大项;短道速滑是获的奖牌、金牌数量最多的小项;我国获奖牌项目发展轨迹为: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冰壶-单板滑雪。2.我国体育代表团进入前八名次的项目逐届增多,参赛的项目范围也越来越广;我国参赛冬奥会运动员人数逐届增多,女子运动员人数多于男子运动员人数,且男女运动员性别比例正趋于平衡化发展;国际奥委会给予的东道主冬奥会部分项目的直通名额以及我国对冬季运动的高度重视,2022年北京冬奥会参赛项目数量将达到历届最多。3.我国参赛冬奥会取得成绩的原因有:我国对冰雪运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我国冰雪项目起步晚、基础差、地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得到改善;中国体育代表团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设的竞速性、难美性项目具有竞技优势;中国对冰雪后备人才的三级训练网以及跨界跨项科学选拔人才的创新模式等。4.面对国际冰雪项目日趋激烈的竞争,我们应该突出重点,保持优势项目的竞技实力,挖掘潜优势项目,提高冰雪运动成绩;深化对项目训练规律的认识,增强对训练方法、技战术方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等;加强国际交流,组织好重点项目的比赛训练工作以赛促练,丰富运动员、教练员实战经验等。
杨松[9](2019)在《19世纪英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及其在帝国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起源于英国的现代体育运动,在漫长而又复杂的19世纪,作为文化帝国主义的重要载体,伴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而散播到整个帝国范围内,是英帝国历史上最普遍、最持久的主题之一。本文旨在考察19世纪英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及其它在帝国传播的历史。笔者立足于历史学和体育学等学科视角,在运用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以体育运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论述英国传统体育向现代体育的转型与发展,勾勒体育运动在英帝国的传播并对其阶段特征与传播动力给予分析,梳理体育运动传播的具体路径,着重探讨体育运动的传播对英国民族观念以及帝国主义的影响,最后,从国际史角度审视帝国殖民地与欧美国家对英国体育运动在传播过程中的抵抗与博弈。全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正文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主要论述英国传统体育向现代体育的转型与发展。工业革命以前,体育运动已广泛分布于英国,不仅植根于封建王室,而且依附于宗教庆典,弥漫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在漫长的时代更迭中,英国体育运动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传统,血腥残忍、野蛮无序、赌博性强且在整体上呈现出阶层分化和等级性的特点。伴随着英国工业经济的扩张与城市化进程所产生的巨大力量,促进了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革,使传统体育运动在工业化过程中开始向规范化、秩序化和文明化转型。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中的技术发明、交通变革、工人休闲时间的增多与实际工资的提高以及商业化等广泛影响,进一步推动了现代体育的发展,使体育运动成为英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为它在英帝国的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章从整体上考察体育运动在英帝国传播的历史。从英国体育横向与纵向发展阶段看,传统体育向现代化的转型、发展与英帝国的殖民扩张几乎同步向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体育运动伴随着英国的文化扩张与殖民统治扩散至帝国各个殖民地。从时间上看,在19世纪以前,体育运动的扩散属于不自觉的传播阶段,主要以迁移到殖民地的英国移民为主,保持的“英格兰属性”发挥了主要作用。进入19世纪后,体育运动的传播则日益发展为帝国统治者的行为,传播力度大、范围辽阔、目的性强,英国诸多体育运动逐渐成为世界性的运动项目。体育运动在英帝国的传播具有多方面动力因素,既包含现代体育自身的内源性动力,又受到英帝国对外扩张的驱动,以及基于“白人优势理论”所阐发的帝国殖民者的“文明使命”。第三章阐述现代体育在英帝国传播的具体路径。首先是发端于英国公学的体育运动,它是维多利亚时代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关键部分,英国殖民者在殖民地仿照公学模式建立的学校同样以体育为课程内容,促进了体育在殖民地社会的传播。其次,以“强健派基督徒”为主的英国宗教,他们在向殖民者传播福音与帝国意识形态过程中,借助体育运动进行布道,逐渐形成四种传播模式,推进了英国体育运动的扩散。最后,是英国军队对体育运动的传播。19世纪中后期,军事体育的发展使帝国守卫者可以将体育带到帝国各个殖民地,不仅作为娱乐休闲,而且作为军事训练体系普遍存在,在一些战略要地和港口城市,英国军队的传播作用更为明显。它们是英国人在殖民地建立文化霸权,控制并稳定帝国秩序的主要工具,对于维持英帝国影响力至关重要。第四章着重探讨现代体育运动在英帝国中的影响。作为文化帝国主义的载体之一,现代体育的传播与扩散在英国民族观念以及帝国主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视为一种道德隐喻、政治象征和文化纽带,是英帝国主要的精神输出。对英国而言,体育运动是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来源,铸就了“英国人”共有的身份,有助于“英国性”的塑造,至19世纪末已成为英国“民族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帝国,体育运动被认为是帝国的重要基石,在军事意义与行政管理上培养了殖民世界的未来长官,确保并维持了帝国的对外扩张和空前强盛;此外,体育运动是使英帝国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具有关键性的文化要素,它建构起英帝国观念,联结起散居在海外的英国人,以体育运动作为帝国与殖民地间的文化纽带,有助于加强彼此的凝聚与团结。第五章则审视了体育运动在英帝国传播过程中遇到殖民地的抵抗运动以及与西方大国间的博弈。在英帝国秩序内部,基于民族主义与非殖民化的广阔背景,爱尔兰创建盖尔运动协会的直接目的就是抵抗英国体育的传播与文化侵略,以配合爱尔兰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印度则使英国体育实现“本土化”,将它当作一种非暴力手段挑战英国人并与统治者相竞争。澳大利亚更多将体育运动充当为与母国调解的工具和表现民族意识的方式,以摆脱英国人看待他们伪善与施恩的态度。它们是殖民地社会反抗英国统治的代表,通过抵制体育运动的途径来实现民族独立或寻求国家自治。从世界范围看,欧洲殖民国家中的法国与德国将体育看作是权力管制与争夺的场域之一,对体育运动的参与隐含着浓烈的政治化色彩;在大西洋彼岸,经历南北战争及镀金时代的美国人则排斥具有象征性地英国板球并建构起棒球运动的神话,以尝试建立美国文化霸权。现代体育运动是英国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在帝国的传播与文化扩张具有密切联系,在英帝国殖民统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启发式工具和视角,以英国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及其在帝国传播为观察视域,可以看做是一种研究英帝国史的新思路,在现有基础上推进对相关历史的认识,丰富历史学科的整体研究。此外,对相关史料的全面搜集、深度挖掘和详细分析,可以为英帝国史研究提供更丰富的史料资源。
李淦[10](2019)在《奥林匹克团结基金研究》文中指出奥林匹克团结基金(以下简称团结基金)自设立之日起,就成为了国际奥委会在体育专项资金的分配和支持等方面的一个重要工具。在过去的六十余年里,奥林匹克团结基金在世界范围内的奥林匹克运动中,开创并实施了多个层面、不同类型的体育事业发展援助项目,为不同国家的奥委会做出了有力的支持和积极的贡献,是奥林匹克运动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围绕奥林匹克团结基金的发展模式、组织运行框架、资金分配形式等多个方面,对其相关的体育事业发展援助项目和团结基金项目实施的特征及创新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1.奥林匹克团结基金是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新变化,为维护和平衡奥运利益方的权利,而专门设立的一项国际性体育援助基金。2.奥林匹克团结基金,是国际奥委会用于缓解与各国家奥委会之间矛盾冲突,支持各国体育事业发展,维护奥林匹克组织体系正常运作、和谐团结局面的主要工具之一。3.奥林匹克团结基金的主要的经费来源,比较多地来自接受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电视转播权收入进行的管理、运营和再分配。4.奥林匹克团结基金在其资金运作、管理和使用方面,近十多年来,主要是通过“世界计划”、“洲计划”和“奥运会参与支持项目”,以体育事业发展资金援助项目、资金再分配和直接的财政拨款的形式,向各国家奥委会提供实际的援助活动。5.奥林匹克团结基金相关的援助项目,具有“援助内容丰富多样”、“援助主体多元化”和“聚焦于运动员”的特征。6.奥林匹克团结基金与国际奥委会和《奥林匹克2020议程》保持高度一致,突出和巩固了运动员的核心地位,也确保奥林匹克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可持续的发展。
二、第7届国际奥委会世界体育科学大会学术交流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7届国际奥委会世界体育科学大会学术交流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2)荣高棠体育观及体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缘起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有关重要体育人物及其体育思想研究 |
1.2.2 有关荣高棠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2 荣高棠早期的个人经历 |
2.1 荣高棠求学阶段的体育熏染 |
2.1.1 小学:同学眼中的篮球好手 |
2.1.2 初中:平民中学重视体育课程 |
2.1.3 高中: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运动会 |
2.1.4 大学:清华体育文化氛围熏陶 |
2.2 带领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宣传抗日精神 |
3 荣高棠体育观及其实践研究 |
3.1 荣高棠的体育观念变化 |
3.1.1 体育管理观:政府的领导作用 |
3.1.2 竞技体育观:“抓优势、抓重点” |
3.1.3 体育功能观:体育与政治、经济的相互作用 |
3.2 荣高棠体育实践及其贡献 |
3.2.1 加强政府对体育的领导 |
3.2.2 推动中国体育的对外交往 |
3.2.3 促进奥林匹克运动中国化进程 |
3.2.4 提升竞技体育国内外影响力 |
4 荣高棠体育观念及实践历史评价 |
4.1 对社会的价值贡献 |
4.2 对个人发展的价值贡献 |
5 结语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录一:荣高棠人物关系图谱 |
附录二:荣高棠年谱 |
(3)建国70年来体育外交的历程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外交 |
2.1.2 体育外交 |
2.1.3 体育软实力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2.3.1 改革开放前中国体育外交的相关研究 |
2.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外交的相关研究 |
2.3.3 进入 21 世纪体育外交的相关研究 |
2.3.4 建国70 年来体育外交发展的综述研究 |
2.3.5 建国70 年来体育外交发展的关节点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历史研究法 |
3.2.3 逻辑分析法 |
4 对建国70 年来体育外交的历程及发展进行分析与讨论 |
4.1 争取合法权益的体育外交时期(1949 年到1958 年) |
4.1.1 社会背景 |
4.1.2 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
4.1.3 体育外交的发展 |
4.2 打破封锁,走出去的体育外交时期(1959 年到1970 年) |
4.2.1 社会背景 |
4.2.2 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
4.2.3 体育外交的发展 |
4.3 从恢复关系到突破发展的体育外交时期(1971 年到1978 年) |
4.3.1 社会背景 |
4.3.2 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
4.3.3 体育外交的发展 |
4.4 改革创新、蓬勃发展的体育外交时期(1979 年到2000 年) |
4.4.1 社会背景 |
4.4.2 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
4.4.3 体育外交的发展 |
4.5 走向世界、全面引领的体育外交时期(2001到2019 年) |
4.5.1 社会背景 |
4.5.2 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
4.5.3 体育外交的发展 |
4.6 体育外交的表现形式及其主体机构 |
4.6.1 体育外交的表现形式 |
4.6.1.1 新媒体时代体育外交的主题报道与行为表达 |
4.6.1.2 体育参与个体的外交意识 |
4.6.2 体育外交的主体机构 |
4.6.2.1 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 |
4.7 体育外交发展的影响因素 |
4.7.1 国际体育组织的推动 |
4.7.2 国家领导人的推动 |
4.7.3 外交政策的导向 |
4.8 体育外交发展的作用 |
4.8.1 从国家层面看体育外交 |
4.8.1.1 体育外交是促进各国之间交流的纽带 |
4.8.1.2 体育外交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 |
4.8.2 从软实力层面看体育外交 |
4.8.2.1 国际竞技体育赛事方面体育外交话语权的表现 |
4.8.2.2 竞技体育项目竞赛规则中体育外交话语权的表现 |
4.8.2.3 从传播学层面看体育外交的国际影响力 |
4.9 对未来的展望 |
4.9.1 体育外交人才的国际化发展 |
4.9.2 客观认识体育的话语权 |
5 结论 |
6 研究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话语权的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建国70载,体育强中国 |
1.1.2 立在新潮头,奋斗新时代 |
1.1.3 用好体育指挥棒,建设体育新强国 |
1.1.4 小结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3.3 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权力”与“权利” |
2.1.1 “权力” |
2.1.2 “权利” |
2.2 “话语”与“话语权” |
2.2.1 “话语”的概念界定 |
2.2.2 “话语权”的起源与发展 |
2.2.3 “话语权”的概念界定 |
2.3 “体育话语权” |
2.3.1 “体育话语权”的概念界定 |
2.3.2 “体育话语权”的表现形式 |
2.3.3 “体育话语权”的重要作用 |
2.4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历史研究法 |
3.3 研究创新与不足 |
3.3.1 研究创新 |
3.3.2 研究不足 |
第4章 分析与讨论 |
4.1 中国体育话语权及其构成要素 |
4.1.1 中国体育话语权内涵 |
4.1.2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真” |
4.1.3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柔” |
4.1.4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利” |
4.1.5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力” |
4.1.6 小结 |
4.2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重要表现——奥运会 |
4.2.1 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会 |
4.2.2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举重若轻” |
4.2.3 展望2022年北京冬奥会 |
4.2.4 小结 |
4.3 中国体育话语权发展阶段划分 |
4.3.1 初步觉醒阶段(1949—1958 年) |
4.3.2 另起炉灶阶段(1958—1978 年) |
4.3.3 困难挑战并存阶段(1978—1990 年) |
4.3.4 积极进取阶段(1990—2001 年) |
4.3.5 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2 年) |
4.3.6 小结 |
4.4 中国体育话语权新时代 |
4.4.1 新时代伟大历史发展新阶段 |
4.4.2 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新任务 |
4.4.3 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新特点 |
4.4.4 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新道路 |
4.4.5 小结 |
4.5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阻碍和提升策略 |
4.5.1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发展阻碍 |
4.5.2 中国体育话语权发展存在的具体问题 |
4.5.3 中国体育话语权提升策略 |
4.5.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中国体育话语权展示中国体育成就,为祖国争光 |
5.1.2 中国体育话语权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为祖国添彩 |
5.1.3 中国体育话语权传播中国体育经验,为祖国增色 |
5.1.4 小结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体育话语权的历史演进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对象、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小结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一)外交基础层面:聚焦国家战略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
(二)外交方式层面:聚焦国际赛事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
(三)外交主体层面:聚焦多元主体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
(四)外交范围层面:聚焦社会职能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一)外交基础层面:聚焦国家战略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
(二)外交方式层面:聚焦国际赛事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
(三)外交主体层面:聚焦多元主体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
(四)外交范围层面:聚焦社会职能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一)取得的成绩 |
(二)研究的不足 |
(三)本研究创新之处 |
四、小结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一、理论基础 |
(一)国际关系理论 |
(二)议程设置理论 |
二、概念界定 |
(一)外交 |
(二)体育外交 |
(三)体育外交策略 |
三、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的历史经验 |
一、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的历史演进 |
(一)全面倒向社会主义阵营阶段(1949 年-1960 年) |
(二)“反修反帝”阶段(1961 年-1970 年) |
(三)“三个世界战略构想”阶段(1971 年-1980 年) |
(四)“独立自主与不结盟”阶段(1981 年-1988 年) |
(五)“韬光养晦”阶段(1989 年-2002 年) |
(六)“和平发展”阶段(2003 年-2012 年) |
(七)大国外交实施阶段(2013 年-至今) |
二、我国体育外交的历史成就 |
三、我国体育外交的历史经验 |
四、小结 |
第四章 体育外交发展策略的域外镜鉴 |
一、国外体育外交策略的历史演进 |
(一)美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 |
(二)日本体育外交发展策略 |
(三)法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 |
(四)澳大利亚体育外交发展策略 |
二、国外体育外交策略的经验借鉴 |
三、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的目标与策略选择 |
一、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制定的现实依据 |
(一)体育外交发展的历史经验 |
(二)体育外交发展的域外镜鉴 |
(三)体育外交发展的时代要求 |
二、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实施的主要目标 |
(一)根本目标:增进国家利益,提升中国体育话语权 |
(二)短期目标:把握冬奥机遇,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 |
(三)中期目标:改善舆论环境,加强区域体育合作交流 |
(四)长期目标: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三、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的具体内容 |
(一)体育外交主体的发展任务与时代要求 |
(二)体育外交客体的发展任务与时代要求 |
(三)体育外交基础的发展任务与时代要求 |
(四)体育外交目的的发展任务与时代要求 |
(五)体育外交方式的发展任务与时代要求 |
(六)体育外交范围的发展任务与时代要求 |
四、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的策略选择 |
(一)外交基础——服务体育外交新战略,提升体育外交整体地位 |
(二)外交目的——把握体育外交新使命,深化体育外交价值判断 |
(三)外交范围——重视公共外交新发展,激发民间体育交流活力 |
(四)外交主体——发挥多元主体新力量,提升全球体育治理能力 |
(五)外交客体——塑造对外交往新格局,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 |
(六)外交方式——搭建体育交流新平台,加强体育对外文化交流 |
五、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评估与诠释:国际武术联合会政策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武术国际化发展研究中国际武术联合会相关研究缺失 |
1.1.2 政策话语研究对国际武术联合会组织治理的现实价值 |
1.2 学界的观点和存在的问题 |
1.2.1 武术国际化发展研究概况 |
1.2.2 历史语境下的武术国际化回顾与反思 |
1.2.3 文化语境下的武术国际化研究 |
1.2.4 传播语境下的武术国际化研究 |
1.2.5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4.1 话语分析相关理论 |
1.4.2 政策话语分析 |
1.4.3 政策评估 |
1.5 研究方法及结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结构 |
2 理想与现实:基于ToC的国际武术联合会政策评估 |
2.1 基于ToC变化理论的政策评估实施路径 |
2.2 理论与现实:国际武术联合会政策理论评估 |
2.2.1 国际武术联合会政策分析性逻辑模型的解读 |
2.2.2 国际武术联合会政策变化理论的评估 |
2.3 争议与反思:国际武术联合会政策评估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
2.3.1 执行失利与理论失利:国际武术联合会政策失利的类型划分 |
2.3.2 身份重构与利益竞争:利益相关者政策回应的解读与反思 |
2.4 小结 |
3 反思与适应:国际奥委会语境下武术入奥的话语挑战 |
3.1 知彼之规则:国际奥委会奥运项目管理的政策话语建构 |
3.1.1 奥运项目管理与评估的政策议题建构 |
3.1.2 《奥运项目评估标准》的文本话语解读 |
3.1.3 项目评估中对运动流行性的焦点聚集 |
3.2 知己之不足:国际武术联合会入奥实践的政策话语反思 |
3.2.1 流行性不足:国际奥委会官方表述中对武术运动的情感基调 |
3.2.2 精英话语主导:入奥指向下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政策变迁 |
3.2.3 陈述策略偏离:奥运语境下武术入奥报告的文本剖析 |
3.3 国际奥委会语境下武术入奥的规则适应 |
3.3.1 正确认知流行性的国际化底色 |
3.3.2 处理好大众与精英的发展关系 |
3.3.3 调整武术入奥报告的表述策略 |
3.3.4 利用好“奥组委提议”的入奥机遇 |
3.4 小结 |
4 符号与表征:西方文化语境下官方术语Wushu的话语困顿 |
4.1 语言符号:“中国武术”的表征与现实 |
4.1.1 是Kung Fu还是Wushu:被忽视的语言符号 |
4.1.2 语言符号:表征之下的意义生产与循环 |
4.2 形象为何:他者认知中语言符号间的意象差异 |
4.2.1 能指/所指:语言符号分析的基础与起点 |
4.2.2 Kung Fu的符号意象:功夫电影、传统武术、技击实用 |
4.2.3 Wushu的符号意象:竞技武术、操舞化套路、官方话语 |
4.2.4 符号意象分野下的认同落差 |
4.3 缘何如此:西方文化语境中语言符号的意义生产 |
4.3.1 惯习迁移:Kung Fu话语权威性的确立 |
4.3.2 定位不明:Wushu言说实践的名实不一 |
4.4 小结 |
5 探索与实践:政策研究的理论思考与组织发展的实践指向 |
5.1 体育组织政策话语研究的理论思考 |
5.1.1 组织权力竞争与项目认知差异:影响体育组织政策评估结果的独特要素 |
5.1.2 政策知识共创:政策知识生产的多元主体协作 |
5.2 国际武术联合会组织发展的实践指向 |
5.2.1 符号生产:组织权力机制下武术知识体系的建构 |
5.2.2 理念转变:善治理念下组织政策的制定与评估 |
5.3 小结 |
6 结论、局限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 |
6.2.1 研究资料搜集的困难与不足 |
6.2.2 定性与定量的方法融合需要进一步加强 |
6.3 研究展望 |
6.3.1 拓展国际武术联合会政策活动的分析与评估范围 |
6.3.2 基于政策问题的不同认知尝试更多政策研究方法 |
6.3.3 进一步探索定量与定性深度融合的政策研究方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国际武术联合会官员访谈提纲 |
附录二 专家证人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学习经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视域下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体育国际话语权是助力民族复兴的时代需要 |
1.1.2 体育国际话语权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发展需要 |
1.1.3 体育国际话语权是维护体育运动公平公正的大国责任需要 |
1.2 研究问题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2.2.1 理论意义 |
2.2.2 现实意义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逻辑分析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4 小结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本文创新 |
1 文献综述 |
1.1 体育国际话语权概念内涵地理解 |
1.2 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历史回顾 |
1.3 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弱势原因分析 |
1.3.1 客观原因分析 |
1.3.2 主观原因分析 |
1.4 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建议 |
1.4.1 提升国家体育文化吸引力 |
1.4.2 提升国家传媒影响力 |
1.4.3 输送优秀体育人才进入国际体育组织 |
2 文献评述 |
2.1 研究成果 |
2.1.1 对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概念形成初步认识 |
2.1.2 对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
2.1.3 对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一些观点和建议 |
2.2 研究不足 |
2.2.1 缺乏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2 缺乏对概念的深刻剖析 |
2.2.3 存在问题分析缺乏主线且缺少客观数据依托 |
2.2.4 提升策略的实用性有待增强 |
3 本文创新 |
3.1 视角创新:以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 思路创新:以权力要素为主线进行存在问题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 |
3.3 策略创新:与“一带一路”相结合进行提升策略研究 |
4 小结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1 理论基础 |
1.1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论体系 |
1.2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2 概念界定与权力要素分析 |
2.1 话语权内涵分析 |
2.1.1 福柯的话语权力观 |
2.1.2 当今时代话语权的内涵分析 |
2.2 国际话语权内涵分析 |
2.3 体育国际话语权概念界定 |
2.4 体育国际话语权权力要素 |
2.4.1 产生权力的话语形式 |
2.4.2 国际话语权权力要素分析 |
2.4.3 体育国际话语权权力要素分析 |
3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 |
1 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概念分析 |
2 中国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存在问题分析 |
2.1 奥林匹克制度体系 |
2.1.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 |
2.1.2 奥林匹克三大支柱 |
2.1.3 奥林匹克制度体系的形成 |
2.2 中国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存在问题分析 |
2.2.1 中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任职情况分析 |
2.2.2 中国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存在问题分析 |
3 中国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 |
3.1 提升自身实力 |
3.1.1 加强冬季奥运项目实力 |
3.1.2 促进夏季奥运项目的全面发展 |
3.1.3 加强体育组织领导层人员能力培养 |
3.2 获取体育组织中的更多支持 |
3.2.1 争取欧洲国家的认同 |
3.2.2 争取非洲国家的支持 |
4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体育传媒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 |
1 体育传媒国际话语权概念分析 |
2 中国体育传媒国际话语权存在问题分析 |
2.1 缺乏体现自身优势的体育话语传播内容 |
2.2 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话语传播载体 |
2.3 缺乏西方受众接受的体育话语传播策略 |
2.3.1 思维理念差异 |
2.3.2 表达风格差异 |
3 中国体育传媒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 |
3.1 发掘更多有吸引力的中国体育话语传播内容 |
3.1.1 现代体育话语传播内容 |
3.1.2 民族传统体育话语传播内容 |
3.2 多借助国际媒体发布中国体育声音 |
3.3 话语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应更贴近国外受众 |
3.4 体育对外传播过程中树立“体育身份认同”观念 |
4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 |
1 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概念分析 |
2 中国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存在问题分析 |
2.1 中国体育学术期刊存在问题分析 |
2.1.1 客观原因 |
2.1.2 主观原因 |
2.2 中国体育智库存在问题分析 |
2.2.1 自身定位缺失 |
2.2.2 运营模式陈旧 |
2.2.3 理论与实践脱节 |
2.2.4 国际视野缺乏 |
3 中国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 |
3.1 提升中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
3.1.1 转变办刊理念,以国际化期刊为办刊目标 |
3.1.2 开设学术省思和批判专栏,增强学术自主性 |
3.1.3 完善网络版期刊构建,提升期刊网站影响力 |
3.2 提升中国体育智库的现实效用 |
3.2.1 拓宽智库人才构成渠道 |
3.2.2 建立智库成果推广机制 |
4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体育文化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 |
1 体育文化国际话语权概念分析 |
1.1 思想层面——体育精神文化 |
1.1.1 普适性体育精神 |
1.1.2 民族体育精神 |
1.2 活动层面——体育产业文化 |
2 中国体育文化国际话语权存在问题分析 |
2.1 现代体育中精神文化价值缺失 |
2.1.1 自身定位缺失 |
2.1.2 西方认同观念缺失 |
2.2 国际体育产业文化影响力缺失 |
3 中国体育文化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 |
3.1 明确中国体育精神文化价值定位 |
3.2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扩大中国体育精神文化影响力 |
3.3 以武术进奥运为持续发力点 |
3.4 深度发掘体育产业文化资源 |
3.4.1 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资源的开发 |
3.4.2 创建国家体育品牌文化 |
4 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 |
1 界定了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概念 |
2 分析了构成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权力要素 |
3 对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进行了研究 |
4 对体育传媒国际话语权进行了研究 |
5 对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进行了研究 |
6 对体育文化国际话语权进行了研究 |
第八章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1 研究局限 |
1.1 未查找到相关外文文献 |
1.2 对于各权力要素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展开 |
1.3 没有形成“权力结构”层面的完整运行机制 |
1.4 存在问题分析还需要更多实证数据依托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1 学术着作 |
原着 |
译着 |
2 期刊论文 |
3 网络资料 |
4 外文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中国体育代表团参赛历届冬奥会成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冬奥会文献分析的相关研究 |
1.4.2 冬奥会历史演进的相关研究 |
1.4.3 冬奥会项目设置的相关研究 |
1.4.4 中国代表团备战冬奥会训练的相关研究 |
1.4.5 中国代表团冬奥会成绩的相关研究 |
1.4.6 冬奥会举办背景下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数理统计法 |
2.2.3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2 中国体育代表团参赛历届冬奥会成绩情况分析 |
3.2.1 中国体育代表团历届冬奥会奖牌分布情况分析 |
3.2.2 中国体育代表团历届冬奥会进入前八名次情况分析 |
3.2.3 中国体育代表团历届冬奥会参赛项目情况分析 |
3.2.4 中国体育代表团历届冬奥会参赛人数情况分析 |
3.3 中国体育代表团参赛冬奥会取得成绩的原因分析 |
3.3.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繁荣稳定为体育发展创造条件 |
3.3.2 参赛冬奥会后我国对冰雪项目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
3.3.3 我国冰雪项目起步晚、基础差、地域发展不均衡等状况得到改善 |
3.3.4 我国在冬奥会新增设的竞速性、难美性项目具有竞技优势 |
3.3.5 我国冰雪项目运动员在培养及选拔方式上不断创新 |
3.3.6 奥林匹克运动的国际影响力扩大致使冰雪项目竞争日益激烈 |
3.4 提高中国体育代表团参赛冬奥会成绩的策略 |
3.4.1 保持优势项目竞技实力,提高潜优势项目竞技水平 |
3.4.2 通过跨界跨项选材扩展冬奥后备人才队伍 |
3.4.3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促进国际相互交流 |
3.4.4 加强科研与冬奥比赛项目制胜规律的研究 |
3.4.5 依托政策助力冰雪项目全方位发展 |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19世纪英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及其在帝国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体育运动的概念与研究资料 |
(一) 体育运动概念的说明 |
(二) 研究资料 |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基本框架 |
五、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英国传统体育向现代体育的转型与发展 |
第一节 工业革命以前英国传统体育的概况 |
一、上层阶级的体育运动 |
二、普通民众的体育运动 |
三、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发展态势 |
第二节 英国传统体育的式微及转型 |
一、工业革命前期传统体育的存续 |
二、工业革命后期传统体育的衰落与转型 |
第三节 英国现代体育的发展 |
一、新式体育项目的“发明”及体育规则的制定 |
二、19世纪体育技术的持续进步 |
三、工人实际工资与休闲时间的增多 |
四、现代体育的日益商业化与大众化 |
第二章 现代体育在英帝国的传播及其动力 |
第一节 英帝国殖民统治中的体育运动 |
一、英国的海外殖民与帝国建立 |
二、英帝国在治理模式与文化扩张中的体育运动 |
第二节 体育运动在英帝国传播的不同阶段 |
一、19世纪以前传统体育在早期殖民地的传播 |
二、19世纪现代体育在英帝国殖民地的传播 |
第三节 现代体育在英帝国传播的动力 |
一、现代体育内源性的延伸 |
二、英国对外扩张的驱动 |
三、殖民者“文明使命观”的影响 |
第三章 体育运动在英帝国传播的路径 |
第一节 英国学校体育教育及在英帝国的传播 |
一、英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
二、英国体育教育模式在英帝国的传播 |
第二节 英国强健派基督教对体育运动的传播 |
一、基督教在英帝国的传教事业 |
二、强健派基督教的出现及与体育运动的联系 |
三、强健派基督教与体育运动在英帝国的传播 |
第三节 英国军事体育的发展及对体育的传播 |
一、体育运动在英国军队中的发展 |
二、军事体育在英帝国的传播 |
第四章 现代体育的传播对英帝国产生的影响 |
第一节 现代体育与英国国家认同的加强 |
一、英国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的初步形成 |
二、体育运动对国家认同及“英国性”的塑造 |
第二节 现代体育与英帝国统治基础的巩固 |
一、体育教育对帝国服务意识的强化 |
二、体育运动对富有战斗力军队的塑造 |
三、体育运动对英帝国优秀管理者的培养 |
第三节 现代体育在英帝国中的作用 |
一、联结散居在帝国殖民地中的英国人 |
二、英帝国实施殖民统治的重要方式 |
三、英帝国凝聚与团结的“黏合剂” |
第五章 世界不同国家对英国体育运动传播的反应 |
第一节 殖民地对体育传播的反应 |
一、爱尔兰盖尔运动协会对英国体育运动的抵制 |
二、印度民族主义进程中的体育本土化 |
三、澳大利亚的体育运动与其自治之路 |
第二节 1914年以前欧洲主要国家对体育传播的反应 |
一、法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努力 |
二、德国在国际体育比赛中与英国的竞争 |
第三节 美国对英国体育运动传播的反应 |
一、美国对英国体育运动的继承与排斥 |
二、美国体育运动的“例外主义” |
三、美国体育运动的扩散及对英国文化霸权的争夺 |
结语 |
一、英国社会的进步与现代体育的发展 |
二、英国现代体育传播中的文化帝国主义 |
三、英国现代体育对世界体育及国际秩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奥林匹克团结基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一章 奥林匹克团结基金的缘起和发展 |
第一节 奥林匹克团结基金设立的背景 |
一、团结基金设立的国际背景 |
二、新兴国家相继加入国际奥委会 |
第二节 奥林匹克团结基金的产生 |
第三节 奥林匹克团结基金的发展 |
第二章 奥林匹克团结基金的组织运行 |
第一节 奥林匹克团结基金的宗旨与目标 |
第二节 奥林匹克团结基金的组织机构 |
一、团结委员会的组织职责 |
二、团结基金的执行机构 |
第三节 国际奥委会资金收入的简要分析 |
第四节 从“电视转播权收入”看团结基金资金来源 |
第三章 奥林匹克团结基金的项目实施 |
第一节 世界计划 |
一、运动员援助项目 |
二、教练员发展项目 |
三、国家奥委会管理 |
四、奥林匹克价值观推广项目 |
第二节 洲计划 |
第三节 奥运会参与支持项目 |
第四章 奥林匹克团结基金援助项目的特征与创新 |
第一节 奥林匹克团结基金援助项目的特征 |
一、援助内容多样 |
二、援助主体多元化 |
三、聚焦于运动员 |
第二节 奥林匹克团结基金援助项目的创新 |
一、难民运动员支持项目 |
二、支持运动员职业转型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第7届国际奥委会世界体育科学大会学术交流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智力运动国际组织研究[A]. 惠弋,田俊涛. 中国围棋论丛(第6辑), 2021
- [2]荣高棠体育观及体育实践研究[D]. 杨鲜.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3]建国70年来体育外交的历程及发展研究[D]. 高颖洁.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话语权的历史演进研究[D]. 郭嘉星.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研究[D]. 王超然.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评估与诠释:国际武术联合会政策话语研究[D]. 韩青松.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7]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视域下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D]. 陈思.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中国体育代表团参赛历届冬奥会成绩分析[D]. 孙晓霞.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9]19世纪英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及其在帝国传播研究[D]. 杨松.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10]奥林匹克团结基金研究[D]. 李淦.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