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去饱和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脂肪酸,基辅,基因,肿瘤,绦虫,细胞,细粒。
去饱和酶论文文献综述
王彩凤,刘静雯[1](2019)在《海洋球石藻病毒甾醇去饱和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海洋球石藻(Emiliania huxleyi)病毒EhV-99B1基因组为模板,用一对病毒甾醇去饱和酶(sterol desaturase,SD)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EhV-SD基因,将扩增产物克隆至pMD19-T载体后进行测序,并对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将测序正确的目的基因亚克隆入酿酒酵母表达载体pYES2/CT中,转化酿酒酵母缺陷型菌株YMR015C,并用D-半乳糖诱导表达,提取重组酵母和野生型酵母细胞总脂并进行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分析。结果显示:EhV-SD基因全长为987 bp,编码328个氨基酸,该蛋白质的理论等电点为8.31,预测的蛋白质分子质量为37.83 ku,为疏水性、不稳定蛋白质,存在6个跨膜结构域,不存在信号肽;其二级结构中,α-螺旋含量最多。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EhV-SD基因与宿主球石藻及金色藻属(Chrysochromulina sp.CCMP 291)亲缘关系较近。TLC结果表明,EhV-SD基因的表达导致酵母细胞极性较强的脂类明显减少,而极性较弱的脂质成分显着增加,表明EhV-SD具有一定的催化活性。(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陈成,孟胜喜,刘倩,辛鑫,金岳[2](2019)在《中药组分复方GC方通过调控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代谢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由京尼平苷(G)和绿原酸(C)特定配伍组成的中药成分复方GC方是否通过调控肝脏SCD-1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肝脏脂肪代谢。方法:第一部分动物实验:运用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小鼠模型,设立正常饮食对照组(ND)、高脂饮食NAFLD模型组(HFD)、HFD+GC方组,HFD+GC方组组灌胃给予京尼平苷和绿原酸按66.7:1质量比配伍组成的GC方,对照组及模型组灌胃给予相应剂量饮用水,4周后取材,检测:(1)肝组织甘油叁酯(TG)、总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FFA)含量、肝组织病理;(2)肝组织SCD-1 mRNA及蛋白表达。第二部分细胞实验:运用游离脂肪酸(FFA)诱导的脂肪变性肝细胞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FFA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组、FFA+GC方组及FFA+SCD-1抑制剂阳性对照组。FFA与各药物共同孵育24小时后,收取细胞,检测:(1)肝细胞甘油叁酯(TG)含量;(2)肝细胞油红O染色;(3)肝细胞SCD-1 mRNA及蛋白表达。第叁部分细胞实验:通过慢病毒转染方法:建立SCD-1稳定过表达肝细胞模型,设立SCD-1阴性对照组(NC)、SCD-1过表达组(OE)、OE+GC方组,及OE+SCD-1抑制剂阳性对照组,分别孵育24小时后,收取肝细胞,检测各组肝细胞SCD-1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1.GC方可显着降低高脂饮食诱导NAFLD模型小鼠肝组织TG(GC/HFD=30.30±9.69/67.08±15.07mg/g, p<0.01)、TC(GC/HFD=1.45±0.22/2.72±0.41mg/L, p<0.01)、FFA(GC/HFD=245.49±33.32/428.05±35.83mg/L, p<0.01)含量;显着改善模型小鼠肝组织脂肪变性、气球样变性等病理变化,改善NAFLD模型肝细胞脂肪代谢;GC方可显着降低该模型小鼠肝组织SCD-1mRNA和蛋白表达。2.GC方可显着降低FFA刺激的脂肪变性肝细胞模型细胞内TG含量(100,200uMGC/FFA=162.98,136.55,104.73/198.64 mmol/mg, p<0.05)、减少胞内脂滴沉积;GC方可显着降低FFA诱导脂肪变性肝细胞SCD-1mRNA和蛋白表达。3.GC方可显着抑制SCD-1过表达肝细胞模型细胞SCD-1mRNA和蛋白表达。结论:GC方显着抑制NAFLD模型小鼠肝组织、脂肪变性肝细胞及SCD-1过表达肝细胞中SCD-1 mRNA和蛋白表达,这可能是该方改善肝脏/肝细胞脂质沉积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暨201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期刊2019-09-20)
赵静,张立涛,白云,王泽阳,张雪梅[3](2019)在《抑制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表达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周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tearoyl-CoA desaturase 1,SCD1)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分析抑制SCD1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和周期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MDA-MB-231及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株HSF中SCD1的表达。应用SCD1特异性抑制剂MF-438干预MCF-7细胞,采用MTS法测定细胞增殖的抑制率,计算IC_(50)值;采用PI染色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分布,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特异性周期蛋白Cyclin D1、Akt、pAkt、pAMPK、pACC蛋白的表达。结果乳腺癌MCF-7、MDA-MB-231细胞中SCD1的表达高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细胞(P<0.05)。MF-438在100 nmol/L~100μmol/L浓度范围内,抑制低血清培养下的MCF-7细胞的增殖,并显示出显着的剂量依赖性,IC_(50)值为(3.9±0.45)μmol/L。5μmol/L MF-438干预MCF-7细胞后,处于细胞周期中S期和G_2/M期的细胞比例减少(P<0.01),G_0/G_1期细胞比例增加(P<0.01),Cyclin D1的表达水平降低(P<0.01);同时,pAkt及pAkt/Akt表达下降(P<0.05),pAMPK及pACC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 SCD1在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SCD1活性能通过下调Akt通路、活化AMPK通路,阻滞乳腺癌细胞周期进展,抑制细胞增殖。(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文凤,孙亮,刘峰,张新宇,孙杰[4](2019)在《陆地棉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GhFAD2-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Δ12-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FAD2-1是控制种子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C18∶1)向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C18∶2)转化的关键基因,其表达水平决定植物油的营养价值与氧化稳定性。棉花GhFAD2-1基因的深入研究有利于采用脂肪酸代谢基因工程技术对棉仁中脂肪酸成分进行定向修饰和改造。采用同源克隆技术获得棉花品种新陆早33号的GhFAD2-1基因,该基因编码区全长1 158 bp,共编码385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GhFAD2-1基因序列具有1个典型的FAD2结构域和1个FAD2-N端结构,其氨基酸序列与橄榄、芝麻、花生、油茶等作物的FAD2序列相似性较高,在75%~78%之间。利用qRT-PCR技术分析发现,GhFAD2-1基因的表达量随着棉籽的发育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开花后40 d达到其表达峰值。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其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开花后0~40 d,C18∶1含量/C18∶2含量与GhFAD2-1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相反。(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徐梦飞,卢平萍,马勋,张艳艳,王炜烨[5](2019)在《细粒棘球绦虫脂肪酸去饱和酶1基因序列及不同发育阶段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寻找细粒棘球绦虫发育相关基因,为预防和治疗细粒棘球绦虫引起的包虫病而制定相应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分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数据文库,对Unigene进行KEGG通路分析,筛选出一个脂肪代谢通路,并筛选出该通路中主要的调控基因脂肪酸去饱和酶1。通过对Eg-FADS 1基因的PCR扩增,分析其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全量组织原位杂交检测Eg-FADS 1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该基因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cDNA全长为819 bp,编码272个氨基酸,预测该蛋白分子质量为30.98 ku,等电点为7.10。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Eg-FADS1基因在原头蚴及成虫阶段均有表达,并且该基因在成虫阶段极显着高于原头蚴阶段的表达量。全量组织原位杂交结果显示,Eg-FADS 1 mRNA在原头蚴及成虫阶段分布广泛。提示Eg-FADS 1具有生物防治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06期)
朴池源[6](2019)在《抑制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的活性能够有效抑制人膀胱肿瘤进展并改善预后》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膀胱肿瘤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高达70%的膀胱肿瘤患者最初诊断为非浸润性膀胱肿瘤,其中超过70%的患者可能在未来复发,甚至复发多次。虽然,目前膀胱肿瘤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较高,但是其复发率极高,加重了患者精神以及经济负担。因此,急需找到膀胱肿瘤复发以及预后不良的原因。肿瘤干细胞(CSCs)已被证明是多种癌症进展和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作用机制及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近来越来越多地被发掘和研究。在膀胱肿瘤中,肿瘤干细胞的相关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但完整的从肿瘤干细胞筛选到转录组分析,差异关键因子的筛选以及自上而下的深入调控通路在膀胱肿瘤研究中罕有详细的报道。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筛选培养并鉴定了膀胱肿瘤干细胞(BCSCs),随后通过转录组芯片分析发现了肿瘤干细胞与其亲代膀胱肿瘤细胞之间关键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以此作为研究基础,筛选出了关键的差异因子,通过探索关键因子在膀胱肿瘤中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主要影响的蛋白信号通路,探索其在膀胱肿瘤中的发挥作用的详细生物学机制,为提示膀胱肿瘤进展和预后不良提供更加充分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1.膀胱肿瘤干细胞的构建,培养及鉴定选取2株稳定膀胱肿瘤细胞系作为亲代细胞系,通过无血清培养基筛选法构建并培养其对应的膀胱肿瘤干细胞。为了验证肿瘤干细胞是否培养有效,待肿瘤干细胞成球稳定,即传代至第叁代时,提取总RNA,利用PCR技术检测肿瘤干细胞经典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通过动物实验验证肿瘤干细胞成瘤能力与其对应亲代细胞系成瘤能力的差异。2.差异基因的筛选通过使用Affymetrix HTA 2.0 Array进行肿瘤干细胞及其对应亲代细胞系的转录组分析。通过GCBI网络分析实验室平台(http://www.gcbi.com.cn)进行分组和差异基因分析。将2株不同来源的肿瘤干细胞及其亲代细胞系的差异基因进行交集处理,筛选出不同细胞系来源的共同差异基因作为候选差异基因。3.差异表达基因与膀胱肿瘤的预后相关性分析通过TCGA(GEPIA分析平台)、ONCOMINE等网上公共数据库,查询候选差异基因在膀胱肿瘤以及正常膀胱组织中表达情况,以及对膀胱肿瘤生存率的影响。选取其中表达差异最明显,且对膀胱肿瘤生存率具有较大影响的因子作为研究对象。从标本库中随机抽取病理诊断明确的膀胱肿瘤病例,提取癌组织和正常组织的总RNA和总蛋白,分别利用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上述筛选出的因子的表达情况。培养多种膀胱肿瘤细胞系,分别提取总RNA和总蛋白,分别利用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上述筛选出的因子的表达情况。4.关键因子在膀胱肿瘤细胞系中的功能实验使用小RNA干扰技术以及小分子抑制剂的添加,处理膀胱肿瘤细胞系,利用CCK-8增殖实验,EdU增殖能力检测,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周期检测,细胞成球实验以及实时细胞增殖能力检测仪器等检测手段进行细胞增殖能力的检测。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通过检测使用小RNA干扰技术以及小分子抑制剂的添加处理的细胞的FITC标记的Annexin V和Propidium Iodide,统计凋亡细胞比例,判断干预因素对肿瘤细胞凋亡能力的影响。利用Transwell小室,通过检测使用小RNA干扰技术以及小分子抑制剂的添加处理的细胞,进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检测。5.关键因子干预后,膀胱肿瘤细胞系的转录组,脂代谢组改变使用小分子抑制剂处理膀胱肿瘤细胞系,将此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转录组学和脂代谢组学测序检测。分析转录组差异蛋白通路以及差异脂肪酸。进行裸鼠皮下成瘤实验,在4-6周Balb/c裸鼠皮下,注射膀胱肿瘤细胞,待形成50mm~3左右的瘤体时,使用小分子抑制剂和差异脂肪酸进行灌胃处理,1天2次,观察移植瘤模型的生长情况喂养3周后,处死。观察不同组别肿瘤大小重量。结果:1.通过选取2株稳定膀胱肿瘤细胞系作为亲代细胞系,通过无血清培养基筛选法成功构建并培养出其对应的膀胱肿瘤干细胞。将肿瘤干细胞传代至第叁代时,提取总RNA,利用PCR技术检测,经筛选培养后的肿瘤干细胞样品中肿瘤干细胞经典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对应亲代细胞系中的肿瘤干细胞经典蛋白。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肿瘤干细胞成瘤能力明显强于其对应亲代细胞系成瘤能力。2.通过转录组分析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得到共17个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是ABCB1、SLC14A1、IL24、IFI44、DDX60、CXCL11、CLEC2B、SCD、RDH10、SLITRK6、PI3、IL7R、PAG1、DHRS3、C3、CDH2、IL8。3.通过TCGA(GEPIA分析平台)、ONCOMINE等网上公共数据库查询发现,17个候选差异基因中,只有SCD在膀胱肿瘤和膀胱正常组织中表达差异明显,同时对膀胱肿瘤患者预后具有不良影响。4.通过细胞功能实验发现,使用小RNA干扰技术以及小分子抑制剂处理膀胱肿瘤细胞后,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一定程度上抑制膀胱肿瘤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膀胱肿瘤并不因为SCD因子的抑制而出现凋亡。5.使用小分子抑制剂处理膀胱肿瘤细胞系,将此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转录组学和脂代谢组学测序检测。分析发现,SCD抑制剂主要影响的通路为Cell cycle、DNA replication、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TNF signaling pathway、Fanconi anemia pathway、Homologous recombination、Bladder cancer、p53 signaling pathway。游离脂肪酸中,神经酸含量出现了明显下降。通过在动物模型中,使用SCD小分子抑制剂和神经酸灌胃处理,发现SCD小分子抑制剂组相比空白对照组,肿瘤重量有下降趋势,神经酸灌胃处理组成瘤能力明显优于小分子抑制剂灌胃组。结论:SCD是膀胱肿瘤干细胞的重要标志物,其高表达与膀胱肿瘤的进展以及不良预后有着重要相关性。SCD活性的下调能够通过调控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引起细胞周期组织,有效抑制膀胱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除此之外,细胞膜功能相关的通路也出现部分抑制。SCD活性的抑制,使细胞单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神经酸含量出现明显下降,动物实验证明神经酸能够明显促进肿瘤生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9-02-01)
张敏,张古忍[7](2018)在《大头金蝇酰基辅酶AΔ9去饱和酶cDNA克隆与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研究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ala (Fabricius)脂肪酸代谢关键功能基因酰基辅酶AΔ9去饱和酶(ACD9des),运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得其cDNA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大头金蝇ACD9des基因cDNA (GenBank登录号为KF835695)全长1 429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为1 146 bp,编码381个氨基酸,5'UTR长度为138 bp,3'UTR约为114 bp。ORF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为43. 47 kD,等电点9. 06,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昆虫酰基辅酶A去饱和酶一致性高达66%-93%,且含有由7个酰基辅酶A去饱和酶蛋白家族特有的保守模式(motif)所构成的指纹(IPR015876)。大头金蝇ACD9des在进化上与葱蝇Delia antiqua最趋于一致。将ACD9des的ORF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 ET-44a(+),并利用Rosetta (DE3)感受态细胞进行ACD9des原核表达。Western Blot分析表明,IPTG诱导表达的特异性蛋白可以与anti-His抗体特异性结合,大小与预期理论值(43. 47 kDa)相符,为ACD9des。该蛋白主要存在于上清溶液中,为可溶性表达。最后利用含250 mM咪唑洗脱液和镍离子亲和层析柱对扩大培养获得的重组蛋白进行了纯化收集。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大头金蝇功能基因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韩艳华,刘梦姚,高飞,王曼姿,张洪志[8](2018)在《滞育七星瓢虫酰基辅酶AΔ11去饱和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去饱和酶(Fatty acid desaturase,FAD)是生物体不饱和脂肪酸合成中的关键酶,酰基辅酶AΔ11去饱和酶基因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本试验基于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转录组数据,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滞育七星瓢虫中克隆得到酰基辅酶AΔ11去饱和酶基因全长,并命名为Cs FadΔ11(Gen Bank登录号:MF458996),该基因全长1447 bp,开放阅读框(ORF)1095 bp,编码364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为42.99 k D,等电点(p I)为8.87,无信号肽。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s FadΔ11有3个组氨酸富集区和6个跨膜结构域,与膜翅目的内华达古白蚁Zootermopsis nevadensis同源性较高。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其时间表达模式,发现Cs FadΔ11基因在七星瓢虫初羽化、滞育诱导10 d、滞育诱导20 d、滞育初期、滞育后期、滞育解除期以及正常发育状态下均有所表达,且在滞育早期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在滞育解除个体中。其整体表达趋势与相应时期脂积累变化情况基本相符,推测Cs FadΔ11基因参与七星瓢虫脂积累调控,并进一步影响七星瓢虫滞育。(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刘贵芬,房刚奇,詹帅,黄勇平[9](2018)在《亮斑扁角水虻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鉴定及其在双翅目中的进化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全基因组水平鉴定亮斑扁角水虻Hemetia illucens脂肪酸去饱和酶(fatty acid deaturase,FAD)基因,分析其时空表达格局,研究代表性双翅目昆虫FAD家族基因的系统发育和进化关系。【方法】以FlyBase数据库中的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FAD氨基酸序列作为种子序列,通过本地Blastp的方法在全基因组范围搜索和鉴定亮斑扁角水虻和其他代表性双翅目昆虫的FAD家族基因;采用MEGA7.0软件通过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NJ)推断该家族基因在双翅目昆虫中的系统发育关系,并构建了双翅目代表性昆虫FAD家族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基于亮斑扁角水虻转录组数据分析亮斑扁角水虻FAD基因在其代表性组织和生长发育时期中的表达格局并且利用RT-PCR进一步验证。【结果】本研究在亮斑扁角水虻全基因组中共鉴定到13个FAD基因,并预测了这些基因的部分特征。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编码亮斑扁角水虻FAD家族的基因某些成员发生了基因复制事件,例如Hill FAD-10和Hill FAD-12以及Hill FAD-9和Hill FAD-11基因;与此相反的是,亮斑扁角水虻某些FAD基因在双翅目昆虫中呈现出相似的进化模式,例如Hill FAD-5和Hill FAD-6基因,说明这些基因在双翅目昆虫进化中相对比较保守并且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转录组数据分析及RT-PCR结果显示,亮斑扁角水虻FAD家族基因在其变态发育期间呈现不同的表达模式,其中,Hill FAD-2和Hill FAD-6在胚胎期、幼虫前期、蛹期和成虫期均有表达,Hill FAD-3主要集中于胚胎后期至4龄幼虫期间表达;与此相反,Hill FAD-4在整个发育阶段均呈现出低表达状态,说明FAD家族基因可能在亮斑扁角水虻变态发育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结论】本研究结果不仅在全基因组范围鉴定了亮斑扁角水虻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而且预测了FAD基因家族在双翅目中的进化格局,有助于更好地了解FAD基因在物种生态适应性中发挥的作用;同时,我们鉴定的FAD基因在亮斑扁角水虻中的表达格局也提示了FAD基因在亮斑扁角水虻脂肪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马晓磊,崔安芳,张向阳,孟圆[10](2018)在《Δ6-去饱和酶和C20-延伸酶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外源基因Δ6-去饱和酶与C20-延伸酶基因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选取了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作为研究对象,对其Δ6-去饱和酶与C20-延伸酶基因进行了逆转录PCR扩增,并将获得的上述2个基因的编码区与真核表达质粒pEGFP-C3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转染乳腺癌细胞MCF-7,以pEGFP-C3为对照,培养48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细胞中的GFP荧光信号以判断重组质粒表达情况,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转染细胞中外源基因的转录水平,MTT比色法检测外源基因对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程度,高效气相色谱检测转染细胞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2个外源基因均可在MCF-7细胞中表达,并能有效地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改变MCF-7细胞中2种PUFAs的相对含量,且n-3PUFAs与n-6PUFAs的比值升高。推测过表达的Δ6-去饱和酶与C20-延伸酶可能通过改变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膜中PUFAs的相对含量,达到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S1期)
去饱和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由京尼平苷(G)和绿原酸(C)特定配伍组成的中药成分复方GC方是否通过调控肝脏SCD-1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肝脏脂肪代谢。方法:第一部分动物实验:运用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小鼠模型,设立正常饮食对照组(ND)、高脂饮食NAFLD模型组(HFD)、HFD+GC方组,HFD+GC方组组灌胃给予京尼平苷和绿原酸按66.7:1质量比配伍组成的GC方,对照组及模型组灌胃给予相应剂量饮用水,4周后取材,检测:(1)肝组织甘油叁酯(TG)、总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FFA)含量、肝组织病理;(2)肝组织SCD-1 mRNA及蛋白表达。第二部分细胞实验:运用游离脂肪酸(FFA)诱导的脂肪变性肝细胞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FFA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组、FFA+GC方组及FFA+SCD-1抑制剂阳性对照组。FFA与各药物共同孵育24小时后,收取细胞,检测:(1)肝细胞甘油叁酯(TG)含量;(2)肝细胞油红O染色;(3)肝细胞SCD-1 mRNA及蛋白表达。第叁部分细胞实验:通过慢病毒转染方法:建立SCD-1稳定过表达肝细胞模型,设立SCD-1阴性对照组(NC)、SCD-1过表达组(OE)、OE+GC方组,及OE+SCD-1抑制剂阳性对照组,分别孵育24小时后,收取肝细胞,检测各组肝细胞SCD-1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1.GC方可显着降低高脂饮食诱导NAFLD模型小鼠肝组织TG(GC/HFD=30.30±9.69/67.08±15.07mg/g, p<0.01)、TC(GC/HFD=1.45±0.22/2.72±0.41mg/L, p<0.01)、FFA(GC/HFD=245.49±33.32/428.05±35.83mg/L, p<0.01)含量;显着改善模型小鼠肝组织脂肪变性、气球样变性等病理变化,改善NAFLD模型肝细胞脂肪代谢;GC方可显着降低该模型小鼠肝组织SCD-1mRNA和蛋白表达。2.GC方可显着降低FFA刺激的脂肪变性肝细胞模型细胞内TG含量(100,200uMGC/FFA=162.98,136.55,104.73/198.64 mmol/mg, p<0.05)、减少胞内脂滴沉积;GC方可显着降低FFA诱导脂肪变性肝细胞SCD-1mRNA和蛋白表达。3.GC方可显着抑制SCD-1过表达肝细胞模型细胞SCD-1mRNA和蛋白表达。结论:GC方显着抑制NAFLD模型小鼠肝组织、脂肪变性肝细胞及SCD-1过表达肝细胞中SCD-1 mRNA和蛋白表达,这可能是该方改善肝脏/肝细胞脂质沉积的重要机制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去饱和酶论文参考文献
[1].王彩凤,刘静雯.海洋球石藻病毒甾醇去饱和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陈成,孟胜喜,刘倩,辛鑫,金岳.中药组分复方GC方通过调控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代谢机制研究[C].第二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暨201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2019
[3].赵静,张立涛,白云,王泽阳,张雪梅.抑制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表达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周期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4].文凤,孙亮,刘峰,张新宇,孙杰.陆地棉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GhFAD2-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
[5].徐梦飞,卢平萍,马勋,张艳艳,王炜烨.细粒棘球绦虫脂肪酸去饱和酶1基因序列及不同发育阶段表达分析[J].动物医学进展.2019
[6].朴池源.抑制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的活性能够有效抑制人膀胱肿瘤进展并改善预后[D].中国医科大学.2019
[7].张敏,张古忍.大头金蝇酰基辅酶AΔ9去饱和酶cDNA克隆与原核表达[J].环境昆虫学报.2018
[8].韩艳华,刘梦姚,高飞,王曼姿,张洪志.滞育七星瓢虫酰基辅酶AΔ11去饱和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8
[9].刘贵芬,房刚奇,詹帅,黄勇平.亮斑扁角水虻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鉴定及其在双翅目中的进化格局[J].昆虫学报.2018
[10].马晓磊,崔安芳,张向阳,孟圆.Δ6-去饱和酶和C20-延伸酶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的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