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适应性论文_许红娟,陈之林,石乐娟,杨澜,吴青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合适应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适应性,速率,光合作用,喀斯特,过渡带,柔毛,扬子。

光合适应性论文文献综述

许红娟,陈之林,石乐娟,杨澜,吴青青[1](2018)在《4种彩叶矾根的光合特性及在贵州的适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矾根属植物在贵州以及西南地区园林景观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以引入的4种彩叶矾根品种(天鹅绒、教堂窗户、李子布丁和银色卷轴)为试材,采用LI-6400XT光合仪对矾根品种进行光响应和CO2响应曲线测定,分析叶片光合日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明确不同矾根品种对光照环境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银色卷轴在贵州夏季寡日照环境下对弱光的利用能力较好,天鹅绒和教堂窗户对强光的适应性较好,较高的CO2浓度有利于提高天鹅绒品种的光合速率;李子布丁在强光下受光抑制较大,栽培上应避免强光造成的叶片灼伤。24h内相同环境条件下,4个矾根品种的净光合速率表现为教堂窗户>银色卷轴>天鹅绒>李子布丁;4个品种的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及空气相对湿度均呈正相关性,其中教堂窗户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呈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朱早兵,虞夏清,翟于菲,王盼乔,赵勤政[2](2018)在《基于光合生理与转录分析的异源四倍体黄瓜(Cucumis×hytivus)高温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倍化显着增加了植物的多样性,赋予植物新的表型和更广泛的环境适应能力。然而,关于适应机制的研究非常有限。前期研究发现,新合成的异源四倍体黄瓜(Cucumis×hytivus)具有稳定的黄绿色幼叶表型,并表现为较高的高温耐受能力。本文研究了高温(HT)38℃/30℃和对照温度(CK)28℃/20℃处理下异源四倍体黄瓜与二倍体双亲之间的生长状况、叶绿素积累、光合特性以及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后异源四倍体生长速率提高,幼叶复绿过程显着加快,光合作用增强,PSⅡ的最大量子效率显着增加。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异源四倍体黄瓜与其亲本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参与了生物钟节律,光合碳固定以及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等初级代谢途径。其中,GLTX,HEMA,NYC,CAO和CHL基因是促进叶绿素积累的关键基因。此外,在高温处理后,抗氧化酶,热休克蛋白以及脂肪酸去饱和酶等初级代谢和应激过程基因的差异表达也表明异源四倍体黄瓜对高温的伤害有着积极的响应。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显示,高温处理后异源四倍体黄瓜在叶绿素积累,光合作用和荧光特征方面较二倍体亲本具有更强的光合适应性。同时,异源四倍体与二倍体亲本之间的转录差异暗示基因组的加倍赋予了异源四倍体黄瓜更强的环境适应弹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黄瓜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活动会议手册》期刊2018-10-12)

杭红涛,王瑞,邢德科,吴沿友,张开艳[3](2018)在《喀斯特生境下3种草本能源植物的光合产能及适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适合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和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优良草本能源植物,以诸葛菜、芥菜型油菜、续随子等3种草本能源植物为研究对象,定期测定叶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光合作用日变化、叶绿素荧光、碳酸酐酶活性、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生物质产出、种子产油品质等,分析其在贵州喀斯特地区的光合产能及生理生态适应特性。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生理特性表现出明显差异。丙二醛含量最低的是芥菜型油菜,最高的是诸葛菜;脯氨酸含量最高的是芥菜型油菜;净光合速率、燃烧热最高的是芥菜型油菜。续随子具有较高的HCO3-利用能力和高钙适应能力,以此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净光合速率;诸葛菜细胞受损最为严重,虽具有高碳酸酐酶活性和高钙适应能力,但光系统Ⅱ活性受到抑制,生物质产出最低;单位质量的植株产油量和品质最高的是诸葛菜,最低的是续随子。结果表明,这3种草本能源植物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能力和策略各不相同,应根据地理环境和植物生物学特性,合理开发利用植物种类。适合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的植物排序为芥菜型油菜、续随子、诸葛菜;适合喀斯特地区生物质能产业开发的植物排序为诸葛菜、芥菜型油菜、续随子。(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7期)

张逸璇,高健洲,兰欣宇,鲁月秀,万映伶[4](2018)在《3种野生芍药引种北京适应性及其光合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北京地区引进3种中国野生芍药,对其主要生长特性、生物学习性及主要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块根芍药和川赤芍在北京的气候条件下能够正常生长、开花,并保持了较高观赏价值;且两者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为"双峰型"曲线,峰值出现时间为10:00和16:00左右,气孔限制因素是造成"午休"现象的原因。新疆芍药在引种2年内未能开花,其Pn日变化为"单峰型"曲线,峰值出现时间为10:00左右。3种野生芍药表观量子效率(AQY)值相近,川赤芍在饱和光下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最高,表现出较强的光合能力。3种野生芍药的光补偿点(LCP)均低于50μmol·m~(-2)s~(-1),光饱和点(LSP)均低于400μmol·m~(-2)s~(-1),较目前栽培的品种具有更好的耐阴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8》期刊2018-07-25)

谷丰收[5](2018)在《基于光合特性的药用植物适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地药材由于生长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的不同,使不同产地出产的同一品种的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不尽相同。研究目的是探索药用植物光合特性与其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之间的关系。试验对五十一种药用植物进行光合-光响应曲线的测定,通过植物光补偿点、最大净光合速率对植物适宜生长环境进行简单、快速地分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对中国大陆各主要省份的日照时数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分为4类,日照时数分别为2700h以上、2300~2500h、1700~2100h、1600h以下,依据光饱和点将五十一种药用植物分为3组,光饱和点分别为大于1500μmol·m~(-2)·s~(-1)、1000~1500μmol·m~(-2)·s~(-1)、小于1000μmol·m~(-2)·s~(-1),结合药用植物的分布地区,分析3组药用植物对应生长地区的光周期。在不考虑降水量、温度等因素的情况下,LSP>1500μmol·m~(-2)·s~(-1)的药用植物能适应日照时数大于2300h地区,LSP在1000~1500μmol·m~(-2)·s~(-1)的药用植物能适应日照时数在1700~2500h的地区,LSP<1000μmol·m~(-2)·s~(-1)的药用植物能适应日照时数小于1600h的地区。计算五十一种药用植物的最大光合速率以及在光合有效辐射为600μmol·m~(-2)·s~(-1)和2000μmol·m~(-2)·s~(-1)下最大净光合速率改变情况,通过对药用植物适宜生长环境的分析后,将51种药用植物按照最大净光合速率变化情况分为两组。光合有效辐射为600μmol·m~(-2)·s~(-1)时,净光合速率减小幅度在15%以下的药用植物对遮荫有良好的适应性,光合速率降低幅度大于15%的植物表现为不耐荫蔽;光合有效辐射为2000μmol·m~(-2)·s~(-1)时,净光合速率发生明显抑制的植物不宜露地种植,光合速率未发生明显改变的植物(<10%)则对全光照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本研究从理论上为药用植物的规范化栽培提供参考,为药用植物的异地引种栽培和筛选适宜林下种植的药用植物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赵爽[6](2017)在《两种铁线莲属植物的光合适应性与繁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线莲属(Clematis L.)花型独特,花色多变,素有“藤本皇后”的美誉,是极具观赏价值的园林绿化植物材料,然而该属植物的耐热适应性普遍不佳,也成为其在我国江南地区园林应用中的主要问题。原产浙江的山木通(Clematis finetiana)和扬子铁线莲(Clematis ganpiniana)花期长、花量大、攀爬能力强,同时存在叶色、花色的自然变异类型,是观赏品种选育的优良材料,具有较高的园林应用价值。本文以这两种铁线莲属植物的3年生实生植株为试材,对其在引种地的光合适应性进行观测和评价,为园林应用与推广提供参考。同时,拟通过扦插繁殖和组织培养的方法,扩大山木通和扬子铁线莲在园林园艺中的应用,为铁线莲属植物观赏新品种的选育积累种质材料。相关研究结果如下:(1)春季5月与夏季8月,山木通光饱和点在1100-1200μmol·m~(-2)·s~(-1),光补偿点在18-20μmol·m~(-2)·s~(-1)之间;扬子铁线莲光饱和点与山木通相似,光补偿点差异显着,5月光补偿点为24.78μmol·-2·s-1,8月光补偿点为61.35μmol·m~(-2)·s~(-1)。5月与8月,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都呈“单峰”曲线,且没有光合午休现象发生,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Cond)变化与Pn相似,胞间CO2浓度(Ci)变化趋势与其相反,呈“V”型曲线变化,净光合速率Pn的下降主要受非气孔因素的影响。8月,两种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除F0外,Fv/Fm、Fvˊ/Fmˊ、ФPSⅡ、qP和NPQ值均较5月有所下降,且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扬子铁线莲较山木通下降更显着。综合分析可知,山木通与扬子铁线莲对光照适应性较强,8月高温对山木通叶片光合作用无明显影响,对扬子铁线莲影响较显着,表明山木通对高温适应性优于扬子铁线莲。(2)激素种类、激素浓度、处理时间、扦插基质对山木通插穗生根性状均有极显着影响,各因素的主次效应为激素种类>激素浓度>扦插基质>处理时间。本次试验山木通扦插最佳组合为:选用100 mg/L IBA浸泡插穗2 h,扦插于河沙中。山木通扦插以皮部生根为主,属于皮部生根型。(3)在山木通插穗生根过程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随着生根进程发生变化,均在不定根形成期含量下降。淀粉含量在整个生根中呈持续下将趋势,激素处理的插穗淀粉降解速度大于清水对照组。插穗生根过程中POD、IAAO、PPO均在不定根诱导期上升,根系的形成期下降,IAAO在整个生根过程中酶活变化幅度较小。生根剂处理的插穗酶活性高于对照组插穗。山木通扦插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与生根关系密切,处理组与对照组内源激素含量除ZR外变化趋势均相同。内源IAA含量与IAA/ABA比值的变化趋势一致,均在不定根诱导期上升,表达期下降,伸长期回升;ABA与GA3含量与IAA含量变化趋势相反,即诱导期下降,表达期升高,伸长生长期又下降;ZR含量在不定根形成期维持在较低水平。不定根诱导阶段和伸长生长阶段需要较高含量的IAA和低浓度的ABA、GA3,IBA处理能够提高插穗内IAA含量,降低ABA、GA3、ZR的含量,对山木通插穗生根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4)扬子铁线莲带芽茎段、不带芽茎段及叶柄以5min 0.1%升汞消毒效果最佳,叶片以0.1%升汞消毒3min效果最佳。扬子铁线莲带芽茎段最佳培养基为MS+6-BA1.0mg﹒L-1+NAA 0.1 mg﹒L-1,萌发率达到56.70%。在以扬子铁线莲不带芽茎段和叶柄为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中,诱导率较低,愈伤组织状态较差,不适宜增殖培养。两种外植体均以MS+6-BA 1.0 mg﹒L-1+NAA 0.5 mg﹒L-1+2,4-D 0.1 mg﹒L-1为最佳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16.70%和10.00%。(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7-06-05)

王俊惠[7](2017)在《蒿叶猪毛菜光合碳同化途径的适应性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干旱地区自然植被的退化,间接引起土地的裸露与沙化,选择具有较强抗旱性的植物来提高植被覆盖度是当前遏制土地沙化的有效策略。国内外通过对植物抗旱性的研究(涵盖植物形态、生理和分子层面)筛选抗性植物,但多以揭示适应水分亏缺的代谢特征为主,不能从本质上阐明植物抗旱的机理。在干旱驱动下植物光合途径由C3向C4进化过程中,同化器官解剖结构特征、光合关键酶活性及其分布和表达以及光合速率、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等指标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从光合途径转变的角度切入植物抗旱机理的研究成为一个理论创新突破口。为了深入研究旱生C3植物发展C4途径适应干旱的机理,我们选取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北各大荒漠区藜科猪毛菜属中沿自然干旱区分布的叁个试验点的C3种蒿叶猪毛菜作为研究对象,以C3-C4种松叶猪毛菜和C4种木本猪毛菜为对照,通过分子层面的光合关键酶及其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结构层面的蒿叶猪毛菜同化器官解剖结构观察、生理层面的光合关键酶活性测定和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以及生态层面对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等固碳效率的研究证实蒿叶猪毛菜通过光合途径的转变来应对干旱加剧的环境,为揭示C3植物通过发展C4途径提高干旱适应性,达到在荒漠区存活和扩张的目的提供试验依据。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光合关键酶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3个试验点的蒿叶猪毛菜pepc和rbcL的表达量随干旱加剧而升高,且pepc的升高极显着(P<0.001),尽管低于C3-C4中间种松叶猪毛菜及C4种木本猪毛菜pepc和rbcL的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蒿叶猪毛菜光合关键酶PEPC和Rubisco的表达量随干旱加剧逐渐增加,且PEPC表达量增加极显着(P<0.001);NAD-ME表达下调;PEPCK表达量变化不显着(P>0.05);NADP-ME没有在蒿叶猪毛菜中检测到表达量。(2)对3个试验点蒿叶猪毛菜叶片表皮结构观察发现随干旱加剧表皮细胞特化为表皮毛的程度及密度变大,气孔密度增加,开度减小,表皮蜡质更加丰富;对叶片的解剖结构观察发现:随干旱加剧,叶脉密度显着增加(P<0.001),贮水组织面积变大;散在的小维管束数目增多,维管束及维管束鞘细胞面积变大,鞘细胞与叶肉细胞的面积之比逐渐增大;维管束鞘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与维管束鞘细胞的面积之比提高。说明蒿叶猪毛菜正在逐渐发展并完善与C4途径相适应的结构特征。(3)通过测定气体交换参数及观察光合产物发现:3个随干旱加剧试验点的蒿叶猪毛菜净光合速率逐渐增大,胞间CO2浓度减小,水分利用效率逐渐增大;维管束鞘细胞中淀粉粒数目逐渐增多。说明C3植物蒿叶猪毛菜通过发展C4途径在愈加干旱环境下光合固碳功能加强。(4)通过测定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发现:木本猪毛菜是典型的C4植物(δ13C值为-10.29‰),蒿叶猪毛菜随干旱加剧向C4植物的δ13C值愈加靠近(P<0.001),这也是蒿叶猪毛菜通过发展C4光合途径进而提高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一个印证。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得出结论:C3植物蒿叶猪毛菜通过提高C4光合关键酶及其基因的表达,发展并逐步完善与C4途径相适应的结构特征,利用C4途径进行高效碳积累是其在干旱加剧环境中的重要生存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何理,谌利民,黎云祥,付荣华,权秋梅[8](2016)在《柔毛淫羊藿的光合特性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柔毛淫羊藿的光合生理生长特性及其对移栽环境的适应性,为合理开发与人工种植柔毛淫羊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移栽柔毛淫羊藿的光合生理特征进行测定,并分析其生理生长特性与移栽环境间的关系。[结果]叶绿素含量在移栽淫羊藿植株之间差异不显着;柔毛淫羊藿的净光合速率为1.68~3.39μmol CO2/(m2·s),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相关性分析表明,柔毛淫羊藿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空气湿度、蒸腾速率呈显着正相关(P<0.05),而其与水分利用效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结论]在柔毛淫羊藿的移栽种植中,可通过遮阴或雾灌等方法来解决移栽环境带来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8期)

凌子然,王丹碧,张云燕,施恩,耿其芳[9](2016)在《高山林线树木光合作用适应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山林线作为一类特殊的生态过渡带,各类环境因子随海拔升高具有明显的梯度变化规律。林线过渡带物种组成与植被格局变化、林线上下界及树线推移等长期受到生态学与植物学研究的关注。不同生活型的林线植物,尤其是木本植物对高海拔林线逆境光合响应方式与策略的差异,直接导致林线植被组成与分布格局的变化,最终影响林线上下界以及树线的形成。并且,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林线植物光合作用响应性变化特征已成为预测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林线植被未来动态变化的重要参数。文中主要从叶片形态与结构以及叶片光合生理代谢等方面,综述山地木本植物适应林线逆境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有助于理解高寒地带林线生境植被分布格局形成以及物种组成变化的驱动因子,为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开展林线植物光合作用响应性研究提供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林业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郑云普,党承华,郝立华,程东娟,徐明[10](2016)在《华北平原玉米叶片光合及呼吸过程对实验增温的适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典型农田生态系统的原位实验增温平台,探讨我国华北平原重要农作物玉米叶片光合及呼吸过程对实验增温的适应性,并深入分析其产生适应性的原因和机理。研究结果显示,实验增温使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A_n)显着升高(P<0.001),同时增温也导致A_n的最适温度(T_(opt))升高1.56℃;相似地,实验增温也同样导致了光合作用过程中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_(max))显着增加(P<0.001),并且其最适温度(T_(opt))升高了1.45℃,但并没有对最大羧化反应速率(V_(cmax))及其温度敏感性(Q_(10))产生显着的影响(P>0.05)。然而,实验增温却显着降低了玉米叶片的暗呼吸速率(R_d)及其Q_(10)值(P<0.05)。另外,研究结果还显示实验增温没有对R_d/A_g和J_(max)/V_(cmax)产生显着的影响(P>0.05)。此外,尽管实验增温显着提高了玉米叶片的蒸腾速率(T_r),但却并没有显着改变叶片的气孔导度(G_s)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可以通过调控叶片光合及呼吸等关键生理过程的最适温度对增温产生一定的适应性。然而,尽管玉米能够在叶片尺度上做出调整来适应增温环境,但这种适应能力却十分有限,以至于未来气候变暖仍可能会对华北平原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和粮食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16期)

光合适应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倍化显着增加了植物的多样性,赋予植物新的表型和更广泛的环境适应能力。然而,关于适应机制的研究非常有限。前期研究发现,新合成的异源四倍体黄瓜(Cucumis×hytivus)具有稳定的黄绿色幼叶表型,并表现为较高的高温耐受能力。本文研究了高温(HT)38℃/30℃和对照温度(CK)28℃/20℃处理下异源四倍体黄瓜与二倍体双亲之间的生长状况、叶绿素积累、光合特性以及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后异源四倍体生长速率提高,幼叶复绿过程显着加快,光合作用增强,PSⅡ的最大量子效率显着增加。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异源四倍体黄瓜与其亲本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参与了生物钟节律,光合碳固定以及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等初级代谢途径。其中,GLTX,HEMA,NYC,CAO和CHL基因是促进叶绿素积累的关键基因。此外,在高温处理后,抗氧化酶,热休克蛋白以及脂肪酸去饱和酶等初级代谢和应激过程基因的差异表达也表明异源四倍体黄瓜对高温的伤害有着积极的响应。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显示,高温处理后异源四倍体黄瓜在叶绿素积累,光合作用和荧光特征方面较二倍体亲本具有更强的光合适应性。同时,异源四倍体与二倍体亲本之间的转录差异暗示基因组的加倍赋予了异源四倍体黄瓜更强的环境适应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合适应性论文参考文献

[1].许红娟,陈之林,石乐娟,杨澜,吴青青.4种彩叶矾根的光合特性及在贵州的适应性[J].贵州农业科学.2018

[2].朱早兵,虞夏清,翟于菲,王盼乔,赵勤政.基于光合生理与转录分析的异源四倍体黄瓜(Cucumis×hytivus)高温适应性研究[C].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黄瓜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活动会议手册.2018

[3].杭红涛,王瑞,邢德科,吴沿友,张开艳.喀斯特生境下3种草本能源植物的光合产能及适应性[J].江苏农业科学.2018

[4].张逸璇,高健洲,兰欣宇,鲁月秀,万映伶.3种野生芍药引种北京适应性及其光合特性研究[C].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8.2018

[5].谷丰收.基于光合特性的药用植物适应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6].赵爽.两种铁线莲属植物的光合适应性与繁殖技术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7

[7].王俊惠.蒿叶猪毛菜光合碳同化途径的适应性进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8].何理,谌利民,黎云祥,付荣华,权秋梅.柔毛淫羊藿的光合特性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6

[9].凌子然,王丹碧,张云燕,施恩,耿其芳.高山林线树木光合作用适应性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16

[10].郑云普,党承华,郝立华,程东娟,徐明.华北平原玉米叶片光合及呼吸过程对实验增温的适应性[J].生态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3-9不同处理条件下植物种群个体光3-1C处理下饱和光强最大光合速率与...不同弱光处理2种绣线菊光合速率日变化不同弱光处理2种绣线菊叶片解剖结构特征摩尔多瓦(×)和红提(◆)生长期中光响应...温度对柽柳和泡泡刺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标签:;  ;  ;  ;  ;  ;  ;  

光合适应性论文_许红娟,陈之林,石乐娟,杨澜,吴青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