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与弼持敬,陈献章主静,从师承来看,刘宗周更认同吴与弼的着实功夫。刘宗周的主静功夫直接受到阳明学影响。从江右王门的传承来看,刘宗周的老师许孚远与万廷言为挚友,其中万廷言的“平视含光”影响了刘宗周的《人谱》九容之目容,这又关系到《周易》内核精神的阐发与传承。
关键词:刘宗周;浩然正气;主静;孟子;缄默维度
从学术传承的延续性而言,陈献章、湛若水、唐枢、许孚远、刘宗周,这一儒学谱系具有明确的、不间断的师承关系。从功夫论而言,陈献章之学由主静而入,以自得为学,如刘宗周评述:“至问所谓得,则曰‘静中养出端倪’。向求之典册,累年无所得,而一朝以静坐得之,似与古人之言自得异”,“静坐一机,无乃浅尝而捷取之乎?”“今考先生证学诸语,大都说一段自然工夫高妙处,不容凑泊,终是精魂作弄处”[1]519。陈献章之学主要表现为两大问题:其一是来源不正。“典册”可代指儒学经典,陈献章在典册无所得的情况下,转入静坐。他是以纯粹的静坐获得自得体验,道家与佛家亦主静坐,这不是由儒学传统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而悟道;其二是不着实,不深厚。“静中养出端倪”,此端倪尚浅浮,没有展开,没有经过行的验证,还不深厚,这很容易导致弄惊魂,沉湎在光景中。刘宗周认同陈献章的老师吴与弼之学,如其评述:“先生之学,刻苦奋励,多从五更枕上汗流泪下得来。及夫得之而有以自乐,则又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盖七十年如一日,愤乐相生,可谓独得圣人之心精者。至于学之之道,大要在涵养性情,而以克已安贫为实地。此正孔颜寻向上工夫”,“陈白沙犹激于声名,惟先生醇乎醇云。”[1]517陈献章从学于吴与弼,吴与弼之学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宗旨醇正。吴与弼以孔颜之学为旨归,这是儒学的正统谱系,以克己复礼、安贫乐道为学,这是孔颜的正统之学;其二是功夫着实深厚。吴与弼刻苦体证孔颜之学,其所得“多从五更枕上汗流泪下得来”,由此可见践行之苦;“七十年如一日”,经由漫长的涵养积淀,不断提升自得之乐。毋庸置疑,刘宗周是站在其慎独之学的立场来评判陈献章与吴与弼,“醇乎醇”的吴与弼显然是刘宗周向往的学术典范。从功夫论来看,吴与弼是持敬,陈献章是主静,陈献章“激于声名”,积淀不深厚,当刘宗周将陈献章的主静纳入其慎独学说时,势必要对此修正,从而在更深层次思考主静。
一、九容之目容
刘宗周师承许孚远,“余尝亲受业许师,见师端凝敦大,言动兢兢,俨然儒矩。其密缮身心,纤悉不肯放过,于天理人欲之辨三致意焉”[1]530。从许孚远的气象及为学进路来看,总体上类似吴与弼,持矩甚严,此为持敬。“密缮身心”,可视为刘宗周《人谱》之导源。许孚远亦有主静的进路,“尝深夜与门人子弟辈窅然静坐”[1]530。从阳明学的大背景而言,重视主静者莫过于江右王门,其代表为罗洪先:“特拈‘收摄保聚’四字为致良知符诀,故其学专求之未发一机,以主静无欲为宗旨,可为卫道苦心矣。”[1]528罗洪先的后学胡直、万廷言、王时槐与李材是许孚远的重要学友,这些学友深刻影响了刘宗周的主静功夫。万廷言与李材均重视止,并与许孚远论学甚密:“初,嘉靖壬戌,予以应试来京,与孟诚李君识许君孟中于众人之中,因定交于兵部主事南离钱君邸舍。未数日,三人同举进士。李君早得家学,予不肖从念庵罗先生闻主静之说,两人常相论议。君为一庵唐先生门人,谓予两人言甚当,日喜闻予两人言”[2],“榜下许郎旧三益,如今亦作粤台臣。想君论到同心处,回首应怜少一人”[3]。
万廷言之学从沉潜邃密中积淀而来,以静立本,他又服膺程颐之学,静中有敬,这为刘宗周所欣赏,如刘宗周摘录万廷言论学语:
万思默廷言曰:“凡物诱人,色为甚;人为诱所入,目为甚。故养神之道,全在收视。收视者,非瞑目不视,盖常不欲尽视也。如所谓平视含光之意。此养德、养身之至要。语云‘平视则心柔’,甚有味。”
③健康教育:选择自制问卷方式对患者的相关病情和知识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要结合调查的结果对患者开展相关干预,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性格特点等,为患者制定合乎患者自身实际的健康教育方案。灵活的选择健康教育的形式,比如为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帮助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通过QQ和微信等方式推送,也可为患者选择采用讲座的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内容,须使患者了解病情出现的机制,对于患者进行管理方法、行为矫正等相关的宣教,要是患者明确对于鼻出血的相关预防措施,做好相关用药指导,还要积极构建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以便于可以最大程度上促进患者的康复和保健。
值得指出的是,2018年在家电市场整体放缓的形势下,在大家电市场接近饱和的状态下,个护小家电的增长却逆袭而上,具有多样保健功能的小家电逐渐受到追求个性、对健康意识重视的现代人青睐,像吸尘器、扫地机器人、除螨仪等产品销售额增长迅猛,前三季度均保持40-50%的增长率。不过有关呼吸健康的空净行业2018年却交出令人失望的成绩单,不少大品牌开始收缩空净业务,截至11月,线上线下空净品牌数减少至532家,至少有35%的空净企业退出市场。
刘宗周所引的第二段文字是从十六字心传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讲动与静。目妄动而视,为色所诱惑,此时如同人心危,是凶;收视是主静,返至惟微道心,是吉。这段引文后有:
当k≤10时,计算值为模型值,用于检验模型是否正确。当检验模型正确时,取k>10,就可对未来进行预测。
“收视”是养神之道,甚至可以说是“养德、养身之至要”。收视不是瞑目,而是为了涵养心体,换言之,收视是手段,养心是目的。如《孟子·告子上》:“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心亦不例外,由收视而得以心神明,这亦如“藏心于渊”是为了“美厥灵根”。此处有一个转换点,即是由收到放的转换,指向渊静至灵根生发的转换点,对此转换点的把握可以说是养德养身之至要中的至要者,这一转换点是《易》中的《坤》《复》之际,即是由深静向真动转机处,万廷言对此极为重视,泰州学派的管志道应和之,如二人所论:
二、平视含光
如朱子论魂魄,魄是人的精神中具有收敛性、下沉性的部分,类似于“精神”之精,是“阴神”[8]。儒家由众人至君子、圣人的过程内在化表述则是:以魂制魄、以魂胜魄、魂魄融妙[7]510,从儒学心性角度而言,魄“则今之念是已”[7]509。念牵动着气,魄与气相摩荡,魄如桀骜不驯的野马,带着气一起奔放。若要驯服魄,必须“专气致柔”,以柔克刚。通过翕聚专气,从而收摄念虑。从先天而言,气始生时为柔,“专气致柔”是从后天返先天的过程,如复归婴儿,亦是由惟危人心返至惟微道心的过程,是由粗返精的过程。按照动静的特征,可分为三个层次:后天有动有静;其生之初为静极而动,这是“机”;先天生生不息。“收视”是将后天有动有静归于静,以静养动,养“机”。先天之机表现在“其生之初”,此时具有生生活力。“平视则心柔”,由“平视”的功夫涵养而达到“心柔”的效验。柔则能静,这是心由实向虚的渐趋过程,是收念的过程,是敛魄之纵、化魄之锐的过程。
魄锐则气奔而强,气柔魄亦驯而伏,强则纵魄,柔则近虚。虚者,气之母也;柔者,虚之用也。气之始生也必柔,故敛魄抱一,将循危以入微,由粗以臻妙,莫如专气致柔。专者,专一翕聚之意。翕聚此奔驰之气,使渐还其生之初,则机融而魄自化。婴儿者,气之初,柔之致也,故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也。[7]509
从本源处讲目容,这显然受到道家养生学说的影响。第一段引文前原有:“邵子曰:‘天之神栖于日,人之神栖于目。’《阴符经》曰:‘机在目。’”[6]497“人之神栖于目”之“栖”,《观物内篇》作“发”。从邵雍的“人之神栖(发)于目”来理解,“收视”即是收神,收敛、退藏、保任心神。“平视含光”相通于扬雄的“藏心于渊,美厥灵根”。以渊寂、深静养心,这正是养心、养身、养德的总纲。由“平视”达到“心柔”,守柔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特征,如《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据万廷言释义:
上述三段引文取自万廷言的《学易斋约语》,均指向返本:平视含光是养德、养身之至要,是归根之学;在道心惟微处用功亦是返本;经过忧患的历练,然后思而返本。刘宗周所引第一段文字是讲九容之目容。与主静一致,目容重点在收视,与之相对的是目容之过:“偷视、邪视、视非礼。”[5]从动静而言,偷、邪、非礼视均是妄动,是消耗心神之举;而收视则是由动返静根,是养心之功。万廷言以主静功夫为主,于静中养出平和,冲然孕育恬愉。如同主静的收摄保聚,对于九容之目容,万廷言通过收视将发散的神收回,进而涵养保育。
《阴符》《参同》论日月《姤》《复》立天定人之旨,多《图》《书》先天之意。虽出伯阳辈,必传古语。盖《易》自儒者执泥文字,多失其精意。秦乱,有道高人诡迹方外,《图》《书》遂为秘传。至周邵表章之,《易》始有头脑。夫养德养生是一事,今人聪慧大露,思虑忿欲日贼其根,性情失其中和,神精昏耗,灾病横生,不能保其天年,岂可尽诿诸命?[6]475
又曰:“人心惟危,故易动。易动,故有一种躁率粗犷之气不觉发来,与物相忤,所以虽向好事,动多凶悔吝。道心惟微,微便细腻。圣贤兢兢在微处用功,所以气平色和,动必安详而吉。”
总效应c为0.840,且显著性P值为0.000,在1%的水平上显著,中介效应a等于7.738,b等于0.019,且对应的显著性P值均为0.000,在1%的水平上显著。然后检验c’等于0.694,对应的显著性P值为0.000,在1%的水平上显著,则可以检验得出指向情绪的应对中介效应显著。
文中子曰:“九师兴而《易》道微”。九师皆儒也,乃以注疏微《易》道,而玄家如魏伯阳陈图南之属,实有得秘传之《易》者。伯阳知《坎》《离》为《乾》《坤》之二用,又知爻辞之不肇于周公,而肇于文王。图南知《先后天图》俱出文王之作,而谓《乾》生子,《坤》生午,《坎》终寅,《离》终申,为应天之时,置《乾》退《坤》,《坎》《离》得位,为应地之方,此皆通神明之德,究象数之原,儒家之所未及晓者,安可谓其不同道而废之?而图南之《易》学实为周邵二子开先,周精其理,邵精其数,并以儒宗命于世,亦不可谓图南之迹于玄而遂等之为外道也。盖有阳修《六经》仁义之教,而阴恋九还七返之术,依违两可于其间者,此诚二本之学已。若乃洞明《易》道,约取而旁通之,如孟子之以养气辅持志,周子之以主静摄禅玄,则何伤于夫子之一贯也?今之学者不蔽于执一,则流于二本,皆以不深于《易》之故,而万子研几入密,其探一贯之源良邃也……孜孜惟忠信闲邪洗心藏密之为主根,极羲文周孔之要旨而粹然一出于正也哉![9]
如同“收视”体现养德养生之至要,《周易》的“头脑”(纲领)亦表现为养德养生。万廷言与管志道所论涉及儒道两家谁是《周易》真精神的继承者。万廷言站在儒学的立场上阐发《周易》的精蕴,能够把握住《周易》“秘传”的内核,或许正是因此而被黄宗羲称之为:“自来说《易》者,《程传》而外,未之或先也。”[10]按照万廷言与管志道的理解,《周易》有显学与密教两个传统,《周易》的显学体现在“九师”,如《汉书·艺文志》“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说”,由此可以延伸至自汉代以来盛极一时的卦气说、象数说、魏晋横扫象数的义理说,以及孔颖达等对于经文的疏证等。显学的主要特征是“执泥文字”,而《周易》的密教体现在内证功夫,即将《周易》视作心性功夫的指南。从万廷言与管志道所列可以大概梳理出《周易》密教的谱系: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孟子、《阴符经》、魏伯阳(《参同契》)、陈抟、周敦颐、邵雍,这是一个儒道两家混杂的谱系,其中周敦颐、邵雍与陈抟的直接师承关系本身就是学术界持续争论而未决的学术问题。传承谱系中有时中断,如魏伯阳到陈抟,甚至毫无联系,如孟子到《阴符经》,但这并不妨碍密教的传心要旨,即是《图》《书》先天之意、《姤》《复》天心之际。从邵雍的《易》学观点来看,《姤》卦代表月窟,《复》卦代表天根,天根月窟来往间孕育着春意,万物生生不息。主静是发掘天根的过程,这与孟子的养气说一致。周敦颐“主静摄禅玄”,以儒学为主,统摄释道,这是对于孔子“一以贯之”、孟子“养气”的继承,当然是儒学正宗。刘宗周的师友中亦有融摄儒道者,如周宁宇:“晚年深契道州传”,“古来谁解还丹诀,世上空传久视名。一气清虚游造物,两间飞跃寄神明。识根已断羲皇梦,掷笔青牛著《道经》”[11]。万廷言“贵精”,重视《坎》,这可看作继承了魏伯阳“知《坎》《离》为《乾》《坤》之二用”,从而以《坎》进入《周易》内核。万廷言认为“不深则竭”,因此重视深深,这正是“研几入密”,以求孔子一贯之源的功夫。“忠信闲邪”可视为持敬,“洗心藏密”是主静,由此孜孜以求,以此归根,这不仅是万廷言的为学功夫进路,也成为刘宗周思想的重要特征。
三、从危到微
又曰:“人多经忧患始能思,则懼而反本。”[4]
《论领导力》这本大师级别的经典智慧,刚好可以献给那些愿意沉下心来,为中国梦认真部署下一代中国长寿企业的领导者。
古今国家治乱成败,士君子进退失得,其几多在此。《乾》初之潜,是惟微之理;《坤》初履霜,是惟危之意。凡躁率皆属《坤》气,故《坤》利牝马之贞,先则迷,后则得,必顺以从《乾》。离丧朋类而后安贞吉,所谓在微处用工也。一部《易》,教人趋吉避凶,精意不过如此。吾人习心习气终是易动,未有能行之者。孔子云:“五十学《易》,可无大过。”宜深自省悟。[6]488
万廷言借助《乾》《坤》二卦以明此理:《坤》属于躁气,是妄动,“动多凶悔吝”,属于人心,《坤》之初六“履霜”,即容易导致危险的境地;《乾》之初是潜龙,是收敛退藏,属于道心,《坤》必顺以《乾》,然后才能吉,“动必安详而吉”。《乾》《坤》二卦是《周易》的门户,由万廷言的诠释进路推致,则整部《周易》可视作从人心向道心做功夫的经典。由此再看孔子云:“五十学《易》,可无大过。”孔子学《易》是为了避免履霜,追求“动必安详而吉”,这当然不会产生大过,由此,赋予孔子之言以新意。
四、忧患返本
刘宗周所引的第三段文字是讲返本。这继承了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忧患意识,以及《周易》作为人生忧患之作,由动而真静。此言主要指先后关系,先经“忧患”,而后能始能思、懼,而反本,这也可视作因果关系,常处忧患,所以才能对于本体有透髓的理解。原文后有“此豳所以继曹桧之后”[6]489,刘宗周在引用时略去此言,这是从《诗经》篇章安排来重申此意。《诗经》编排总体上依据风雅颂的顺序,风以《桧风》《曹风》《豳风》结尾,下接《小雅》。按照万廷言的解释,曹桧是忧患、浮躁之作,豳是返本、沉潜之作。《桧风》共四篇,《羔裘》描写士大夫的服装,以此怀念着羔裘的大夫,《素冠》是悼念亡夫的诗,《隰有苌楚》是国破民逃之诗,《匪风》是游子思乡诗,总体上以忧患为主。《曹风》共四篇,《蜉蝣》借蜉蝣言死亡,感叹时间的流逝,《候人》讽刺近小人,远君子,《鸤鸠》讽刺在任君子不壹,《下泉》前三章感叹周京,最后一章描写芃芃黍苗,赞美国王勤劳。总体而言,《曹风》亦是以忧患为主。从抑到扬的转换出现在《下泉》末章,由此可将《下泉》作为由曹桧的忧患之风向豳的返本之风的小过渡。《豳风》七首,以描写勤劳耕作的《七月》为首。从《诗经》的文学史来看,《豳风》合《雅》《颂》[注]如胡承珙《毛诗后笺》认为《豳风》“合乎《雅》《颂》故也。”“据此,可知《七月》虽属风诗,但它又可以在不同的场合配上《雅》《颂》的乐调来歌唱。”(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405页。)另外,从诗歌的内涵深度来看,《桧风》《曹风》浅陋,“我诗如曹桧,浅陋不成邦。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黄庭坚:《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盖退之戏效孟郊樊宗师之比以文滑稽耳恐后生不解故以韵道之》,《山谷诗集注》卷五,《黄庭坚诗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91页。)《豳风》正而雅,由此《桧风》《曹风》《豳风》表现为由浅陋以至雅正的渐进过程。,这是从诗歌的体例而言。万廷言是从《诗经》的思想特点而论,由曹桧的忧患,能思而惧,应该自然出现豳的务本。从儒学密教的实现过程来看,必然经过艰苦的功夫琢磨,方能正而雅,经过忧患的积淀,才能成就盎然的春意。
总之,上述三段引文以目容为引子,涉及由危向微、由动至静、由凶向吉、由末返本的儒学功夫论,体现出江右王门万廷言主静思想的丰富性,以及刘宗周对此的接受。许孚远是万廷言的重要学友,刘宗周师承许孚远,显然也受到万廷言的启沃,由此诚意慎独,静气如山。
参考文献:
[1]刘宗周.明儒学案师说[M]//刘宗周全集:第5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2]万廷言.许孟中壬申所寄和诗后序[M]//万廷言集.北京:中华书局,2015:208.
[3]万廷言.送李孟诚年兄兵宪广东兼柬孟中[M]//万廷言集.北京:中华书局,2015:347.
[4]刘宗周.定命篇[M]//刘宗周全集:第2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33.
[5]刘宗周.纪过格[M]//刘宗周全集:第2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11.
[6]万廷言.学易斋约语[M]//万廷言集.北京:中华书局,2015.
[7]万廷言.读老子二[M]//万廷言集.北京:中华书局,2015.
[8]朱熹.九歌[M]//朱子全书:第1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99.
[9]管志道.易原引[M]//万廷言集.北京:中华书局,2015:528-529.
[10]黄宗羲.明儒学案[M]//黄宗羲全集:第7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580.
[11]刘宗周.挽周宁宇先生[M]//刘宗周全集:第4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535.
TheDevelopmentandEnrichmentofThought“Quietness-Sponsor”-From Wan Tingyan to Liu Zongzhou
ZHANG Zhao-wei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Hubei, China)
Abstract:Wu Yubi held respect while Chen Xianzhang sponsored quietness. As far as inheritance is concerned, Liu Zongzhou, whose idea is directly influenced by Yangming-school, tends to agree with Wu Yubi’s thought more. Judging from the inheritance of Jiangyou sub-school, and the close friendship between Liu Zongzhou’s teacher Xu Fuyuan and Wan Tingyan, this paper holds that Wan Tingyan’s “plain vision (Pingshi Hanguang)” has influenced Liu Zongzhou’s NineCharacters, which is also related to the elucid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core spirit of Zhouyi.
Keywords:Liu Zongzhou; righteousness; quietness-sponsor; Mencius; silent dimension
中图分类号:B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133(2019)02-0017-04
[收稿日期]2019-02-1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儒学缄默维度”(项目编号:17FZX015)阶段性成果;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阳明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5ZGB00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昭炜(1977-),男,河北无极人,武汉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阳明学。
[责任编辑 刘昶 王建蕊]
标签:周易论文; 儒学论文; 忧患论文; 孟子论文; 功夫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明代哲学(1368~1644年)论文;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论文;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儒学缄默维度”(项目编号:17FZX015)阶段性成果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阳明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5ZGB009)阶段性成果论文;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