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兴民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三中学初中部250308
摘要:本文着重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与语文、历史学科的“联姻”,说明了这三科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可行性及具体做法,阐述了基础性文化课相结合是当前的趋势,也是对初中学生开展人文性教育和思想教育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方法。
关键词:思品课合作基础课前活动课上渗透
先向您介绍一下:我是徐兴民,思想品德教师;他是杜军,语文老师;这位是陈洪,历史教师。我们三个属于同一级部。
平时交流教育教学心得时,经常想让对方“领情”:
杜:“哎,今天讲莫怀戚的《散步》,同学们热烈讨论了‘尊老爱幼’问题,以后思想品德考得好,可得感谢我呀。”
徐:“还说呢,上次语文考试抽测时,让写关于‘雪’的诗句,大家都写的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吧?那是咱教的。语文成绩不错,‘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陈:“我也得郑重声明:讲唐朝文化时,我教学生背李杜诗篇;讲文天祥抗元时,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熏陶。你们俩的军功章各有我的一半。”
说来道去,我忽发奇想:目前三科渗透完全是自发的,若有意识地对之加以整合,那效果肯定不错。
我们小鼓点,慢步子,先实验了三个月。经过几次月考,发现三科成绩普遍良好,上升幅度大,就开始放开胆量,向纵深发展,并摸索出了一套模式:
一、课前活动
杜老师:每次课前七分钟,我都要给学生朗诵文章。这些文章是从《读者》、《青年文摘》、《海外博览》等优秀刊物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内容丰富,文质兼美。
徐老师:农村学生的突出特点是视野狭窄、语言表达能力差、感悟能力不强。每次上课,我都请同学到前面来,讲述自己村里的时政新闻,比如村干部选举、“三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喜悦、兴修水利等。
陈老师:每一节新课的导入都有学生自己推举小导师,小导师可以以讲述历史故事、朗诵古诗或名言警句、介绍与历史有对比性的政治材料、讲解历史图片、扮演历史人物等方式带领同学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扩展了知识面。
二、课上渗透
杜老师:
要讲《陈涉世家》了。我找来各种图片和资料,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前209年那场风起云涌的农民大起义。在铺垫好历史层次后,学生再学课文,心中就有了历史脉络,知道陈涉、吴广站在哪一个历史阶梯上,心中就不再是一团乱雾,兴趣自然更浓厚了。文品即人品,在语文课上有目的地进行德育培育,是提高学生语文修养的途径之一。
徐老师:
我在讲授思品课时,很擅长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穿插文史知识,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
引用诗歌:“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提出:“这首诗中赞扬青松具有什么品德?由此给了你什么启发?”
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读了这些诗,你有何感想?”表面上看来,好像在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歌所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领略语言的同时,培养像青松一样坚强的意志。
名言警句:名言警句是先哲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平时让学生准备一个专用本,搜集各类名言警句,以备课上引用。如诵读“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名言,学生既领略到了一代名君李世民礼贤下士的风采,也体会到了古文的典雅端庄。搜集这些语句,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史积累,也能“见贤思齐”,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
陈老师:
为了丰富课堂内容,我经常采用以下教法:
图片讲解:历史不可以重现,但我们可以从图片中寻找历史的足迹,因此学生可以搜集与之相关的历史图片讲解。这种讲解要经过思考和合理的想象,还得有一定的语言驾驭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使语文与历史再次紧密结合,而各种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最终归结到了思想的提高上来。
史料与古诗词的引用:有人说:“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通过史料和古诗词的引用,可以触摸到历史的脉搏,从而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而非单纯的、令人烦躁的文字或年份,比如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诸葛亮的精明谋略、岳飞的精忠、李白的浪漫等等。而这些史料和古诗词不但是重要的历史文献,还是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它们的理解与欣赏又离不开学生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总之,在三科相互渗透教学中,使得本来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促使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