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农业大学学报》第9卷(2002)总目录

《天津农业大学学报》第9卷(2002)总目录

一、《天津农学院学报》第9卷(2002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张帆[1](2016)在《《<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史稿·艺文志>补编》为近人武作成独力完成之作,对《清史稿·艺文志》进行了大量增补,共增补四部书一万零四百三十八种,其中子部小说类包括笔记、章回演义、弹词三属,共二百五十七部,而笔记小说之属包括《梦园丛说》、《奁史》、《瓮牖馀谈》、《遁窟谰言》等五十二部,多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传奇、志怪及佚事杂俎等。据目前资料看来,这五十二部小说除《聊斋志异》得到充分研究之外,馀皆鲜有提及。《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影响极为深远,大批作者争相追随仿作,事实上,这五十二部小说中,即有不少是《聊斋志异》的仿作。这些书中亦不乏诸如《瓮牖馀谈》《重订西青散记》《谐铎》《京尘杂录》《耳食录》《梦厂杂着》《兰苕馆外史》等优秀之作,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由于资料的缺乏,关于这五十二部文言小说尚有不少存疑之处,比如《琐蛣杂记》与《六合内外琐言》的关系尚未明确等。因此,对于这52部小说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很有必要。本文以上述五十二部作品为单位,以《<清史稿·艺文志>》着录顺序为次序,力求全面系统收集作家生平行迹、作品成书过程、历代官私书目以及历代文献中相关的着录、序跋、版本考订、作品内容等资料。每部作品资料后附按语,对所收材料进行校勘比误,并对作者生平行迹、主要着作及其版本、作品内容、版本流传等作简要述评,以表达整理者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何美才[2](2012)在《高校与商区之人文景观“差异”研究 ——以江西师大瑶湖校区与南昌市环艾溪湖商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步入转型期的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中国高等教育和商业区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期,高校和商区是两个不同功能定位的场所,两者的景观营造在实践当中存在诸多差异,本论文以人文角度为切入点,通过实例分析,阐述两者存在的差异特征。本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文绪论部分通过归纳,综述国内外在两方面的研究现状,提出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并通过从宏观角度概述高校和商区景观的主题表现差异、形式趣味差异、内涵审美差异来破题。第二部分,第二章通过定义人文景观,对人文景观营造的尺度把握以及影响高校和商区的因素进行探究,然后第三章对两者人文景观差异的特质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总结这些人文特质,为论文实例比较差异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第四章通过对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人文景观营造理念及手法和南昌市环艾溪湖商区人文景观营造理念及手法的对比分析,提出高校与商区之人文景观的“差异”营造启示,即人文要与景观形式互补,特色要与景观属性相适应,艺术要与景观环境融为一体。

李会平[3](2007)在《桑天牛幼虫高致病性白僵菌菌株筛选及其致病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黄粉虫诱集法从土壤中采集并筛选到了对桑天牛幼虫具有较高毒性的球孢白僵菌Bb00菌株,并系统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对桑天牛的致病性及其影响因子、白僵菌对桑天牛幼虫的入侵和致病过程、桑天牛幼虫对白僵菌入侵和致病的防御反应、桑天牛幼虫染病后的病理学变化,及主要化学杀虫剂与该菌株的相容性等内容。结果如下:利用黄粉虫诱集法从不同土壤中分离到球孢白僵菌9株,分离率为45%,并对桑天牛幼虫进行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存在差异,其中以Bb00菌株的致病力最强,校正死亡率及感染率分别为100%和86.3%,致死中时LT50为4.13 d,致死中浓度LC50为3.05x106 mL-1。该菌株营养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PDA,最适温度和湿度分别为25℃和100%。紫外线照射对其营养生长无显着影响。该菌产孢的最适培养基为察氏培养基,2%葡萄糖+1%蛋白胨的混合营养液最利于孢子萌发。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湿度为100%。紫外线对孢子的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光照对其影响不显着。白僵菌Bb00菌株不能侵染桑天牛卵,对成虫有一定的侵染力,但侵染率不高,仅为24.0%。Bb00菌株对桑天牛幼虫产生致病作用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湿度为100%。察氏培养基上传代,会导致菌株致病力的降低,而通过桑天牛幼虫传代培养可以提高菌株的致病力。桑天牛幼虫接菌后20~24h,孢子即可穿透体壁,之后进入血腔并大量繁殖,逐渐侵染体腔内的组织与器官,直至寄主死亡。寄主在遭受真菌入侵时受到一定的损伤,其免疫互作使酚氧化酶活性先迅速上升,但随后因菌株的适应性增强而使酚氧化酶活性开始下降。白僵菌经过数次在普通察氏培养基上传代比在桑天牛幼虫上传代可引起染病桑天牛幼虫血淋巴内更高的酚氧化酶活性,各菌株引起的天牛幼虫酚氧化酶活性出现高峰的时间与其LT50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反应了不同的侵染速度;同时各菌株酚氧化酶活性高峰值也与LC50高度相关。桑天牛幼虫的血细胞对侵入体内的白僵菌的菌丝段具有黏附、吞噬、囊包、聚集及形成结节等反应,高峰期发生在接种后2~2.50d,参与防御反应的血细胞主要是粒细胞和浆细胞。但由于菌丝段在血液中大量增殖,最终血细胞对白僵菌只起暂时的阻碍和抑制作用,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白僵菌的发展。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其取食量、平均体重增加量和食物利用率均比健康虫体降低。呼吸强度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表现为先上升而后迅速下降。但氨基酸总量的变化则出现先下降而后上升的趋势,不同种类的氨基酸含量变化情况不一致。桑天牛幼虫被白僵菌侵染后,为抵御外界干扰,其机体内SOD、POD和CAT活性在接种后初期迅速提高,但在接种后期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血淋巴主要解毒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变化均表现为先上升而后又逐渐下降。而白僵菌对乙酰胆碱酯酶活力的影响则表现为先抑制后激活再抑制再激活再抑制。白僵菌侵入昆虫血腔后,随着菌丝在体腔内大量繁殖,受侵的各器官和组织均发生明显的病变,如皮细胞层和表皮分离、脂肪体松散、消化道被解体、肌肉组织出现裂缝、气管组织被解体破坏等。灭幼脲对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最低,而其在低浓度下对白僵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也较弱,认为是菌药混用的最佳杀虫剂。

苏昕[4](2007)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贸易全球化和农产品贸易的迅速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已不仅仅涉及到人类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也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目前,研究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对于保障我国城乡消费者身体健康、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理论分析是研究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主要包括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农产品质量管理的外部性理论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国际比较是研究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借鉴。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主要包括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农产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农产品安全信息体系、农产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农产品安全管理体系和农产品法律法规体系。经过全面研究认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主要存在着现有科技水平与农产品安全需求不适应、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不合理、质量监测体系不成熟、认证体系与国际体系不接轨和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基于上述分析,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应按照提高农产品安全科技水平、完善标准体系、建立政府分工明确协调的安全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安全监测体系、完善安全认证体系、建立健全安全应急反映体系、完善安全认证体系和建立统一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等原则构建,并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研究还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效益分析模型,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定量分析进行的有益尝试?专题研究分析了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现状和完善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可行性,提出了建立健全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措施。在上述理论分析、国际比较与借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现状分析以及专题研究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认为:构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充分吸收了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农产品安全战略的要求。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科技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有利于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实行可追溯管理和完善标签管理,完善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面质量安全监管;有利于加强综合示范,逐步推广,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的规范化、标准化;有利于保障和促进人民健康,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出口,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专题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研究结论。

夏建国[5](2005)在《四川农业水资源评价及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指出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农业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将会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和配套措施,才能使区域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外对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在灌区的研究较为完善、系统,但对大区域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仍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方法。为此,本研究拟从宏观角度出发,对四川农业水资源利用过程存在的问题: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缺少大型骨干调蓄工程;农业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溉工程老化失修;农业水环境日益恶化;水资源“农转非”趋势日趋明显;农业水资源分割管理,难以更好发挥综合效益等,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以期为区域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系统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为解决四川农业水资源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本研究通过专家咨询和典型调查,分别构建了四川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和节水农业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对四川农业水资源状况进行了评价,并针对农业水资源短缺问题,运用用水定额法、回归分析和灰色系统模型对2010和2020年农业需水量进行了预测,从大系统分解协调理论和水权制度角度探讨了农业水资源的分配,提出相应的配置模式,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以2003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基础,计算出了四川农业水资源量。全省农业水资源量为4005.36亿m3,其中土壤水资源量为1457.79亿m3,占全省农业水资源的35.80%,各类农业用地和各市州之间土壤水资源量差别较大。2003年全省包括土壤水资源量在内的农业耗水总量为1584.57亿m3,由土壤提供的非重力水资源占其92.00%,表明土壤水资源也是农业用水的供给者,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土壤水资源对农业的贡献。 (2)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出发,建立了四川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1个目标层、4个准则层、17项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分别对四川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评价,并分别按准则层和目标层探讨了四川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四川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隶属度为0.3210,总体上处于较低可持续利

二、《天津农学院学报》第9卷(2002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农学院学报》第9卷(2002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01 方濬颐《梦园丛说内篇》《外篇》
02 王初桐《奁史》《拾遗》
03 王韬《瓮牖馀谈》
04 王韬《遁窟谰言》
05 王韬《淞滨琐话》
06 毛祥麟《对山书屋墨馀录》
07 孔毓埏《拾箨馀闲》
08 史震林《重订西青散记》
09 竹勿山石道人《(?)蛣杂记》
10 沈起凤《谐铎》
11 沈瓒《近事丛残》
12 李元复《常谈丛录》
13 李庆辰《醉茶志怪》
14 宋咸熙《耐冷谈》
15 金捧阊《客窗偶笔》
16 俞蛟《梦厂杂着》
17 俞梦蕉《蕉轩摭录》
18 俞樾《隐书》
19 杜纲《娱目醒心编》
20 陆寿名《续太平广记》
21 孙橒《馀墨偶谈》
22 徐一麟《牧庵杂记》
23 徐兆丰《风月谈馀录》
24 徐昆《柳崖外编》
25 徐崑《遁斋偶笔》
26 徐震《女才子集》
27 许叔平《兰苕馆外史》
28 许桂林《春梦十三痕》
29 黄承增《广虞初新志》
30 黄凯钧《遣睡杂言》
31 黄鸿藻《逸农笔记》
32 张培仁《静娱亭笔记》
33 张贞《渠邱耳梦录》
34 张纯照《遗珠贯索》
35 张贵胜《遣愁集》
36 屠绅《六合内外琐言》
37 彭孙贻《客舍偶闻》
38 彭昌祚《恐自逸轩琐录》
39 雷琳《渔矶漫钞》
40 杨望秦《巽绎编》
41 杨懋建《京尘杂录》
42 叶承宗《耳谈》
43 叶腾骧《证谛山人杂志》
44 蒲松龄《聊斋志异》
45 蒲松龄撰,刘瀛珍编《聊斋志异遗稿》《附录》
46 刘世馨《粤屑》
47 刘寿眉《春泉闻见录》
48 乐钧《耳食录》《二编》
49 谢香开《瓜架夕谈》
50 缪艮《涂说》
51 缪荃孙《秦淮广记》
52 双保《铁若笔谈》
馀论
参考文献
后记

(2)高校与商区之人文景观“差异”研究 ——以江西师大瑶湖校区与南昌市环艾溪湖商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高校与商区之人文景观“差异”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意图与目的
    1.4 研究的意义
        1.4.1 高校与商区景观的主题表现差异
        1.4.2 高校与商区景观的形式趣味差异
        1.4.3 高校与商区景观的内涵审美差异
第2章 高校与商区的人文景观营造
    2.1 人文景观的含义与人文景观的营造特点
    2.2 高校与商区景观人文尺度的把握
    2.3 多元文化主义对高校与商区景观营造的影响
    2.4 高校行政体制与商业经济体制对景观建设的制约
第3章 高校与商区景观的人文“差异”比较
    3.1 高校人文景观注重励志与教育功能
        3.1.1 理念教育与人格塑造
        3.1.2 审美教育与陶冶情操
        3.1.3 环境意识与行为教育
    3.2 商区人文景观强调设计与表现形式
        3.2.1 人本设计与人文关怀
        3.2.2 地域设计与文化传播
        3.2.3 综合设计与艺术普及
第4章 高校与商区之人文景观的营造实例分析
    4.1 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人文景观营造理念及手法
        4.1.1 江西师大瑶湖校区人文景观概述
        4.1.2 传承校史文化和地域文化
        4.1.3 融入生态与开放的时代神
        4.1.4 注重教育与艺术审美
    4.2 南昌市环艾溪湖商区人文景观营造理念及手法
        4.2.1 南昌市环艾溪湖商区人文景观概述
        4.2.2 强调主题特色营造景观
        4.2.3 分区设计营造个景
        4.2.4 个景营造的形式美分析
    4.3 高校与商区之人文景观的“差异”营造启示
        4.3.1 人文与景观形式的互补性
        4.3.2 特色与景观属性的适应性
        4.3.3 艺术与景观环境的一体性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申请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桑天牛幼虫高致病性白僵菌菌株筛选及其致病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
        2.2 生物学特性
        2.2.1 白僵菌生长发育的营养要求
        2.2.2 白僵菌生长发育的环境要求
        2.2.3 白僵菌的生活力
        2.3 影响白僵菌致病性的因素
        2.4 白僵菌的致病机理
        2.4.1 白僵菌的致病过程
        2.4.2 罹病昆虫的病理变化
        2.5 昆虫对白僵菌入侵和致病的防御体系
        2.5.1 体壁防御
        2.5.2 消化道防御
        2.5.3 血细胞免疫
        2.5.4 体液免疫
        2.6 生产及应用现状
    3 研究内容
        3.1 桑天牛幼虫高致病性白僵菌菌株筛选
        3.2 白僵菌生物学特性
        3.3 白僵菌对桑天牛的致病性及其影响因素
        3.4 白僵菌对桑天牛幼虫的致病过程及桑天牛幼虫对白僵菌的免疫反应
        3.5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的病理变化
        3.6 白僵菌与化学杀虫剂相容性
第一章 桑天牛幼虫高致病性白僵菌菌株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土样
        1.1.2 供试昆虫
        1.1.3 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白僵菌诱集
        1.2.2 悬浮液制备
        1.2.3 生物测定
        1.2.4 高毒力菌株致死中浓度(LC_(50))的确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土壤中白僵菌分离结果
        从不同土壤中诱集白僵菌的情况
        2.2 不同菌株对桑天牛幼虫的致病力
        2.3 Bb00菌株的致死中浓度(LC_(50))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白僵菌BB00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第一节 白僵菌BB00菌株营养生长的影响因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不同培养基对Bb00菌株营养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1.2.2 温度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1.2.3 湿度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1.2.4 紫外线照射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养基对Bb00菌株营养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2.2 温度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2.3 湿度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2.4 紫外线照射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白僵菌BB00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因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营养成分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1.2.2 温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1.2.3 相对湿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1.2.4 紫外光照射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1.2.5 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营养成分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 温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3 相对湿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4 紫外光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2.5 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白僵菌对桑天牛幼虫的致病性及影响因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昆虫
        1.1.2 供试菌株及孢子悬浮液制备
        1.1.3 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白僵菌对桑天牛卵及成虫的侵染力
        1.2.2 温度对白僵菌致病力的影响
        1.2.3 相对湿度对白僵菌致病力的影响
        1.2.4 不同传代方式及传代次数对白僵菌致病力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僵菌对桑天牛卵及成虫的侵染力
        2.2 温度对白僵菌致病力的影响
        2.3 湿度对白僵菌Bb00菌株致病性的影响
        2.4 不同传代方式对白僵菌致病力的影响
        2.4.1 不同传代菌株感染桑天牛幼虫的校正死亡率
        2.4.2 不同传代菌株对桑天牛幼虫的致死速率
        2.4.3 不同传代菌株对桑天牛幼虫的致死中浓度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白僵菌对桑天牛幼虫的致病过程及桑天牛幼虫对白僵菌的免疫反应
    第一节 白僵菌对桑天牛幼虫的入侵和致病过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昆虫
        1.1.2 供试菌株及孢子悬浮液制备
        1.2 试验方法
        1.2.1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的外部症状观察
        1.2.2 电镜样品制备和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的外部症状
        2.2 白僵菌对桑天牛幼虫的入侵和致病过程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桑天牛幼虫对白僵菌的免疫反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昆虫
        1.1.2 供试菌株及孢子悬浮液制备
        1.2 试验方法
        1.2.1 酚氧化酶活性测定
        1.2.2 血细胞总数(THC)的变化
        1.2.3 血细胞形态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桑天牛幼虫感染不同基质传代白僵菌后酚氧化酶活性变化
        2.2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血淋巴中酚氧化酶活性与毒力的关联
        2.3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血细胞数量与组成变化
        2.4 接种白僵菌后桑天牛幼虫血细胞的行为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的病理变化研究
    第一节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的营养生理及呼吸节律的变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昆虫
        1.1.2 供试菌株及孢子悬浮液制备
        1.2 试验方法
        1.2.1 白僵菌Bb00菌株对桑天牛幼虫营养生理的影响
        1.2.2 白僵菌Bb00菌株对桑天牛幼虫呼吸节律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取食量的影响
        2.2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体重增加量的影响
        2.3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食物利用率的影响
        2.4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呼吸节律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的生理生化病理变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昆虫
        1.1.2 供试菌株及孢子悬浮液制备
        1.2 试验方法
        1.2.1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血淋巴蛋白质含量测定及电泳分析
        1.2.2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血淋巴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1.2.3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血淋巴主要保护酶的影响
        1.2.4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血淋巴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2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血淋巴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2.3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血淋巴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3.1 桑天牛幼虫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的变化
        2.3.2 桑天牛幼虫血淋巴中各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2.4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血淋巴主要保护酶活性及电泳图谱的影响
        2.4.1 球孢白僵菌侵染后桑天牛幼虫体内SOD酶活性及电泳图谱变化
        2.4.2 球孢白僵菌侵染后桑天牛幼虫体内POD酶活性及电泳图谱变化
        2.4.3 球孢白僵菌侵染后桑天牛幼虫体内CAT活性和电泳图谱的变化
        2.5 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血淋巴主要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的组织病理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昆虫
        1.1.2 供试菌株及孢子悬浮液制备
        1.2 试验方法
        1.2.1 试虫的处理
        1.2.2 切片的制备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白僵菌与化学杀虫剂相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药剂
        1.2 试验方法
        1.2.1 化学杀虫剂对球孢白僵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1.2.2 化学杀虫剂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化学杀虫剂对球孢白僵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1.1 氧化乐果对球孢白僵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1.2 对硫磷对球抱白任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1.3 灭幼脲对球孢白僵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1.4 吡虫啉对球孢白僵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1.5 氯氰菊酯对球孢白僵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 五种化学杀虫剂对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2.1 氧化乐果对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2 对硫磷对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3 灭幼服对球袍白住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4 吡虫啉对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5 氯氰菊酯对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
    7.1 Bb00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7.2 白僵菌Bb00菌株致病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7.3 白僵菌对桑天牛幼虫的致病过程及桑天牛幼虫对白僵菌的免疫反应研究
    7.4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的病理变化研究
    7.5 白僵菌与化学杀虫剂相容性研究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发表文章

(4)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目的和意义
        0.2.1 研究目的
        0.2.2 研究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综述
        0.3.1 国外研究综述
        0.3.2 国内研究综述
        0.3.3 小结
    0.4 相关概念的界定
        0.4.1 农产品
        0.4.2 无公害农产品
        0.4.3 绿色农产品
        0.4.4 有机农产品
        0.4.5 水产品
        0.4.6 安全农产品
        0.4.7 农产品质量安全
        0.4.8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0.5 研究方法、思路和框架
        0.5.1 研究方法
        0.5.2 研究思路
        0.5.3 研究框架
    0.6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0.6.1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
        0.6.2 研究缺陷与不足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理论分析
    1.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1.1.1 质量管理理论的形成
        1.1.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1.1.3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1.2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外部性理论
        1.2.1 农产品外部性的界定
        1.2.2 安全农产品外部性的主要表现
        1.2.3 安全农产品外部性产生的原因
        1.2.4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具有典型的外部经济性
    1.3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理论
        1.3.1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产生原因分析
        1.3.2 信息不对称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
        1.3.3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解决对策
2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2.1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基本情况
        2.1.1 农产品安全监管状况
        2.1.2 农产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
        2.1.3 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
        2.1.4 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
        2.1.5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2.1.6 农产品安全信息体系
        2.1.7 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2.1.8 农产品安全管理体系
        2.1.9 法律法规
    2.2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共同特征
        2.2.1 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2.2.2 农产品技术标准水平高,有严格的法律法规
        2.2.3 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农产品安全紧密结合
        2.2.4 严格检测手段,注重信息交流
        2.2.5 投入大量资金科技,关注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发展
        2.2.6 具备国际接轨的质量认证体系
    2.3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2.3.1 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2.3.2 实施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
        2.3.3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2.3.4 加强生产经营者的道德培训提高自我监控的意识
        2.3.5 重视资金投入
        2.3.6 建立统一协调的安全信息组织管理系统
3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现状及问题
    3.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现状
        3.1.1 农产品安全科技不断提高,加强农产品生产各环节管理
        3.1.2 加强标准化建设并向体系化方向发展
        3.1.3 农产品安全管理体系初步建立
        3.1.4 检测检验体系正在加强
        3.1.5 质量认证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3.1.6 初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机制
        3.1.7 法律法规体系已初显成效
    3.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存在的问题
        3.2.1 现有科技水平与农产品安全需求不适应
        3.2.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
        3.2.3 我国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不合理
        3.2.4 我国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不成熟
        3.2.5 认证体系不系统,与国际体系不接轨
        3.2.6 我国农产品安全应急机制不迅速,可操作性差
        3.2.7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3.2.8 农产品安全质量的资金投入不足,使用效率不高
4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构建
    4.1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构建
    4.2 提高农产品安全科技水平
        4.2.1 发展食源性危害危险性评估技术
        4.2.2 发展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
        4.2.3 发展农产品安全过程控制技术
        4.2.4 建立农产品安全控制管理模式
    4.3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4.3.1 改革标准管理体制
        4.3.2 提高制标过程的科学性
        4.3.3 加快标准制、修定进程,完善标准体系
        4.3.4 进一步优化标准结构
        4.3.5 有效推动标准的国际化
        4.3.6 增强实施标准的监督力度
    4.4 建立高效的农产品安全管理体制
        4.4.1 成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
        4.4.2 明确农产品安全管理机构的分工
        4.4.3 发挥地方农产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
        4.4.4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4.5 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
        4.5.1 有效整合检验检测机构
        4.5.2 提高检测机构的检验能力
        4.5.3 加强企业食品安全的自我检验检测
        4.5.4 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全程监控
    4.6 健全我国农产品安全认证体系
        4.6.1 建立协调有效的认证认可体系
        4.6.2 加强对认证机构的全方位监督管理
        4.6.3 积极推进认证机构社会化改革,规范认证行为
    4.7 建立农产品安全应急反应体系
        4.7.1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4.7.2 建立应急指挥系统
        4.7.3 提高预警能力,完善检测体系
        4.7.4 建立农产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
        4.7.5 采取快速应急处理措施
        4.7.6 建立应急保障体系
    4.8 建立统一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
        4.8.1 制定农产品安全基本法
        4.8.2 制定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
        4.8.3 建立在同一层次具有多样性的法律法规
        4.8.4 充分赋予执法部门权力
        4.8.5 加强执法监督力度
5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配套措施
    5.1 增加投入,改善结构,加强投资管理体系建设
    5.2 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5.2.1 加强市场标准准入环节的制度建设
        5.2.2 市场交易环节的管理
        5.2.3 退出市场环节的制度建设
    5.3 完善标签管理,大力推行可追溯管理制度
        5.3.1 农产品溯源管理制度
        5.3.2 完善农产品营养标签管理
    5.4 完善农产品供应的组织体系
        5.4.1 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5.4.2 按全过程管理的要求完善生产和加工方式
        5.4.3 大力发展储藏运输业
        5.4.4 发展现代营销和流通组织方式
    5.5 加强综合示范区建设
        5.5.1 建立示范区的原则
        5.5.2 示范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5.5.3 加强示范区建设
    5.6 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制度
    5.7 加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道德教育和专业培训
        5.7.1 针对参与者不同,实行差异教育
        5.7.2 重视农产品(食品)安全教育体系的建设
        5.7.3 农产品安全教育的手段应多样化
        5.7.4 重视危机时刻的教育
    5.8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媒体的作用
        5.8.1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消费者团体与专业性组织的作用
        5.8.2 进一步发挥私营机构的监管作用
        5.8.3 增强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5.9 积极加强国际合作
        5.9.1 技术合作
        5.9.2 国际标准制定工作
        5.9.3 积极建立等同性的认证认可
        5.9.4 教育与培训
        5.9.5 农产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
6 农产品质量安全效应模型分析
    6.1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子
        6.1.1 影响因素
        6.1.2 影响因子
    6.2 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效应分析模型的基本原则
        6.2.1 全面性原则
        6.2.2 相关性原则
        6.2.3 指导性原则
        6.2.4 可比性原则
        6.2.5 重点突出的原则
        6.2.6 可操作性原则
    6.3 农产品质量安全效益评价统计分析方法
        6.3.1 主成份分析
        6.3.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6.4 利用得到的回归方程进行预测和控制
7 专题研究: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7.1 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现状
         7.1.1 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7.1.2 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取得的成就
         7.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7.1.4 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7.2 建立健全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意义
    7.3 完善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7.4 建立健全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7.5 完善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措施
8 结语
附录一:符号及缩略词说明
附录二:与农产品质量有关的认证标志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5)四川农业水资源评价及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1.1.1 国际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1.1.2 中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1.2 节水农业效益评价研究
        1.2.1 国际节水农业效益评价研究
        1.2.2 中国节水农业效益评价研究
    1.3 农业需水预测研究
        1.3.1 国际农业需水预测研究
        1.3.2 中国农业需水预测研究
    1.4 农业水资源配置研究
        1.4.1 国际农业水资源配置研究
        1.4.2 中国农业水资源配置研究
    1.5 水权理论与农业水资源配置研究
        1.5.1 国际农业水权制度与水资源配置研究
        1.5.2 中国农业水权制度与水资源配置研究
    1.6 农业水资源评价及优化配置存在的问题
        1.6.1 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6.2 节水农业效益评价
        1.6.3 农业需水预测
        1.6.4 农业水资源配置
        1.6.5 水权制度与农业水资源配置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1 四川水资源状况
        2.1.2 四川农业水资源利用的问题
        2.1.3 研究意义
    2.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2.2.1 研究目标
        2.2.2 研究内容
    2.3 材料与方法
    2.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5 技术路线
第3章 四川农业水资源评价
    3.1 四川农业水资源的估算
        3.1.1 农业水资源估算方法
        3.1.2 四川农业水资源量
        3.1.3 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2 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3.2.1 四川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
        3.2.2 四川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现状评价
    3.3 小结
第4章 四川节水农业效益评价研究
    4.1 四川节水农业现状分析
        4.1.1 节水灌溉
        4.1.2 旱作农业
        4.1.3 四川节水农业的问题
    4.2 节水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4.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3 节水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值
    4.3 节水农业效益评价
        4.3.1 主成分分析
        4.3.2 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
    4.4 小结
第5章 四川农业需水预测
    5.1 农业水资源变化趋势分析
        5.1.1 灌溉面积变化趋势
        5.1.2 供用水变化趋势
        5.1.3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供水趋势分析
        5.1.4 水旱灾害变化趋势
    5.2 现状农业需水量的估算
    5.3 农业需水预测
        5.3.1 回归分析
        5.3.2 GM(1,1)灰色预测
        5.3.1 用水定额法
    5.4 小结
第6章 四川农业水资源配置研究—模型应用
    6.1 农业水资源配置模型的建立
        6.1.1 单一作物种植制度模型
        6.1.2 多种作物之间水量分配模型
        6.1.3 区域农业水资源优化模型
    6.2 农业水资源配置模型的求解
        6.2.1 单一作物灌溉制度的求解
        6.2.2 农作物间面积的优化
        6.2.3 区域农业水资源量优化模型
    6.3 四川农业水资源系统优化
        6.3.1 非充分灌溉制度下的灌溉制度
        6.3.2 作物最优种植比
        6.3.3 区域农业水资源的优化分配
        6.3.4 农业水资源优化分配结果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四川农业水资源配置研究—农业水权制度
    7.1 四川农业水权制度构建
        7.1.1 建立农业水权制度的必要性
        7.1.2 四川农业水权制度的现状
        7.1.3 建立农业水权制度的主要环节
        7.1.4 农业水权的取得
        7.1.5 农用水权制度的形式
        7.1.6 农业水权制度的建立
    7.2 四川农业水权转让与农用水期权
        7.2.1 农业水权转让
        7.2.2 水权制度配置农业水资源的思路
        7.2.3 农业水权的期权
    7.3 农业水价机制与体系
    7.4 改革农业水权制度的建议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特色及建议
    8.1 结论
    8.2 研究特色与创新
    8.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与参与科研课题

四、《天津农学院学报》第9卷(2002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D]. 张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2]高校与商区之人文景观“差异”研究 ——以江西师大瑶湖校区与南昌市环艾溪湖商区为例[D]. 何美才. 江西师范大学, 2012(08)
  • [3]桑天牛幼虫高致病性白僵菌菌株筛选及其致病机理研究[D]. 李会平. 河北农业大学, 2007(06)
  • [4]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研究[D]. 苏昕.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4)
  • [5]四川农业水资源评价及优化配置研究[D]. 夏建国. 西南农业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天津农业大学学报》第9卷(2002)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