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张介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脾胃,全书,黄帝内经,太极,长寿,腰痛,理学。
张介宾论文文献综述
李付平,张秀芬,杨贵真,刘梅,白建英[1](2019)在《探讨张介宾对脾胃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脾胃学说源于《黄帝内经》,形成于《脾胃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医家张介宾为脾胃学说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继承了"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的生理观,"内伤脾胃,诸病由生"的发病观。并在脾胃生理病理、治则治法和养生用药等方面均有所发挥,主要体现在五脏互藏,脾土为核心;命门元气为脾胃之母;升阳不忘养阴,创养阴益气法;调五脏以安脾胃;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脾胃为养生之本,并创新性地提出"能去伤脾者,俱是脾胃之药""元气即相火之所化"的观点。(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钱会南[2](2019)在《张介宾辨体质论治特色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关于体质的论述十分丰富,尤其是关于体质的辨析,既有理论阐发,又联系临床实际运用。如阐述体质的形成与先天因素相关,并与后天调养以及生活方式、情志因素等有密切关联;认为体质强弱是影响疾病发生及演变与预后的要素;强调临证诊察与治疗疾病应关注体质强弱。其有关体质的论述颇具特色,仍值得当今参考借鉴。(本文来源于《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崔轶凡,王庆国[3](2019)在《论宋明理学“理一分殊”对张介宾辨证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理一分殊"是宋明理学的核心观念之一,理学家借此认识世界、思考事物多样性表象与普遍性规律之间的联系。"理一"强调宇宙间只有一个最高"理",万物各自的"理"只是最高的"理"的具体体现。"分殊"是在"理一"基础和前提下的"分殊","理一"是"分殊"后的"理一"。张介宾一生先儒后医,学验俱丰,并系统地提出"二纲六变"的辨证观,以阴阳为纲,统辖表里、寒热、虚实六变,既贯穿于理法方药,又融会于医理医案,深刻体现了宋明理学"理一分殊"思想的烙印。张介宾的卓越之处,在于他临床制方用药遵循理学道统,阐发医学思想而不离实践过程,既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也使其成为推动中医学术创新的重要实践者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姚春鹏[4](2019)在《张介宾医学自然观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张介宾的医学自然观继承了自周敦颐以来确立的太极、阴阳、五行生化万物的基本模式,并且结合医学实践的需要做了深化发展。其太极并不是朱熹的理本论的太极而是生成论的理气合一的太极。其阴阳是形上与形下合一的阴阳,形上的阴阳阐明了万物生化的根本机理,形下的阴阳为万物体象之总纲,为医学实践提供了以简御繁的认识论基础。其五行论阐明了五行与阴阳的内在联系,克服了传统五行生克理论简单化的弊病,发展出生克反用,五行互藏的复杂理论。比较而言。更能够反映复杂的自然现象与规律。张介宾的医学自然观虽然总体上缺乏哲学理论的原创性,但在局部的创见也是比较突出的,对中国古代医学和科学的发展有所贡献。(本文来源于《中国哲学史》期刊2019年04期)
李万雅,傅萍,马娴[5](2019)在《浅析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症瘕辨治》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景岳全书》中妇人归一卷有关症瘕的专篇论述,探讨祖国传统医学在妇人症瘕的证治。主要通过对《景岳全书》的仔细阅读,浅析其中妇人症瘕的相关原文,并参阅相关注解,阐述妇人症瘕的因机论治。症瘕是妇科临床常见病,《景岳全书》中明确指出"症""瘕"二者之别,并归纳其病因病机乃"总之非在气分,则在血分",诊治时当以辨清气血,分而治之。《景岳全书》立意颇有特色,对后世妇人症瘕的辨治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赵鸿君[6](2018)在《跟古代医家学养生之张介宾篇》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物介绍】张介宾(1563-1640年),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着名的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着有《类经》《景岳全书》《类经图翼》等。张介宾天性颖慧,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对于保健养生的思想论述也颇具卓见。(本文来源于《侨园》期刊2018年12期)
曹佳城,黄雪莲[7](2018)在《张介宾治疗腰痛用方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张介宾治疗腰痛的用方特色。通过整理明代医家张介宾的着作,根据张介宾编撰的《景岳全书》,针对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相火为元气之贼"的主张,提出了"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真阳真阴均不足"的观点。张介宾认为"腰痛之虚证,十之八九,故凡腰痛者,多由真阴不足,宜培补肾气"。因此,将张介宾治疗腰痛的用方特色归纳为:辨证施治,重视虚实;阴阳互求,固护真阴;重视调治血分;不避寒凉,或以补气。(本文来源于《新中医》期刊2018年12期)
李兰[8](2017)在《明代名医——张介宾》一文中研究指出张介宾(1563~1640),字会卿,号景岳,又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原籍四川绵竹,其先于明初军功世授绍兴卫指挥,迁浙江会稽。父张寿峰为定西侯客,14岁随父进京,学医于京畿名医金英(梦石),得其传,青年时期未以医为业,从军。因无成就,返京师,专心于医术。张氏医名噪京师。"时人比之仲景、东垣"。张氏早年崇丹溪阳有余阴不足之说,中年后,以《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为据,并受张元素(本文来源于《益寿宝典》期刊2017年30期)
马天驰,王彩霞[9](2016)在《张介宾“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的学术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张介宾勤习《黄帝内经》,承其脾胃的生理功能及养生原则;十分推崇张仲景"脾旺不受邪"的学术思想、李杲"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的学术思想、薛己"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认为胃气即为元气,创"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的学术思想。张介宾根据"五脏互藏"的学术观点,深入挖掘脾胃在五脏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调脾胃以安五脏"的防病治病思路;根据脾胃虚弱乃病机关键、顾护脾胃能促运化行药力、病后据胃气强弱判断预后的观点,强调脾胃之气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意义,并以慎饮食、畅情志、适劳役的方法调护脾胃以养生防病。(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6年11期)
王振[10](2016)在《张介宾脑病学术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景岳全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和《质疑录》中相关内容,通过文献学研究方法,整理归纳张介宾有关脑病的理论、病证认识、辨证处方和用药特点,探索脑病诊治的新思路。本文系统总结了《景岳全书》中所阐述的脑病学术思想:发病方面,重视内伤虚损是基础;病因上重视内伤虚损、外感六淫等对气机的影响;病机方面,提出正气不足和气机失常为关键机制;治疗方面,突出辨证、平秘阴阳、重视补虚、补阴益精为特色;遣方用药方面,习用古方,又另辟蹊径,创新方,依病机灵活化裁,择而用之。张氏在诊治脑病中重视辨证求本,尤其注重并且擅于审病求因,治疗以补虚为大法,擅用补虚药以扶正祛邪,为后世医家从虚论治脑病提供了思路。本研究填补了《景岳全书》脑病学术思想研究的空白,丰富了中医脑病学术的内容,为中医脑病的临床和科研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5-20)
张介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关于体质的论述十分丰富,尤其是关于体质的辨析,既有理论阐发,又联系临床实际运用。如阐述体质的形成与先天因素相关,并与后天调养以及生活方式、情志因素等有密切关联;认为体质强弱是影响疾病发生及演变与预后的要素;强调临证诊察与治疗疾病应关注体质强弱。其有关体质的论述颇具特色,仍值得当今参考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张介宾论文参考文献
[1].李付平,张秀芬,杨贵真,刘梅,白建英.探讨张介宾对脾胃学说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
[2].钱会南.张介宾辨体质论治特色探析[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3].崔轶凡,王庆国.论宋明理学“理一分殊”对张介宾辨证观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
[4].姚春鹏.张介宾医学自然观初探[J].中国哲学史.2019
[5].李万雅,傅萍,马娴.浅析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症瘕辨治[J].浙江中医杂志.2019
[6].赵鸿君.跟古代医家学养生之张介宾篇[J].侨园.2018
[7].曹佳城,黄雪莲.张介宾治疗腰痛用方浅析[J].新中医.2018
[8].李兰.明代名医——张介宾[J].益寿宝典.2017
[9].马天驰,王彩霞.张介宾“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的学术思想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
[10].王振.张介宾脑病学术思想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