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采样间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间隔,精密,时间,土壤,航迹,耳蜗,模式。
采样间隔论文文献综述
王振华,于同伟,马志敏,李籽良,赵会彬[1](2019)在《一种分布式间隔单元的低成本准同步采样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当前10 kV保护装置的模拟量采集方案,提出了一种低成本准同步采样系统。该系统采用V型采样插值法,利用AD7616芯片各输入通道间的灵活配置和高速转换,实现对模拟量的准同步采样。此方案采用ZYNQ平台,利用内部AXI总线实现AD数据的高速传输,极大的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和实时性,保障了电网的安全稳定。(本文来源于《电测与仪表》期刊2019年15期)
张宗堂,陈喆,戴卫国[2](2019)在《基于间隔理论的过采样集成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集成算法不适用于不平衡数据分类的问题,提出基于间隔理论的AdaBoost算法(MOSBoost)。首先通过预训练得到原始样本的间隔;然后依据间隔排序对少类样本进行启发式复制,从而形成新的平衡样本集;最后将平衡样本集输入AdaBoost算法进行训练以得到最终集成分类器。在UCI数据集上进行测试实验,利用F-measure和G-mean两个准则对MOSBoost、AdaBoost、随机过采样AdaBoost(ROSBoost)和随机降采样AdaBoost(RDSBoost)四种算法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MOSBoost算法分类性能优于其他叁种算法,其中,相对于AdaBoost算法,MOSBoost算法在F-measure和G-mean准则下分别提升了8.4%和6.2%。(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19年05期)
肖文凭,吕成文,乔天,张梦薇,李鸿芝[3](2018)在《重采样间隔对土壤质地高光谱预测模型精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光谱重采样是光谱预处理的基础环节之一,对高光谱预测模型精度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采集丰乐河流域162个土样,实验室内对土样进行质地分析和光谱测量,基于不同重采样间隔下光谱反射率R和连续统去除CR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方法构建土壤粉粒和砂粒含量的高光谱预测模型(R-PLS和CR-PLS),探讨不同采样间隔对土壤质地光谱预测模型精度的影响,分析高光谱数据预测土壤质地的最佳重采样间隔。结果表明:随着采样间隔的增大,R曲线的形状特征发生一定变化,进而导致光谱特征吸收带的变化间接影响着土壤质地的预测精度。比较与分析不同采样间隔下R-PLS、CR-PLS模型预测集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随着采样间隔的增大,粉粒和砂粒R-PLS和CR-PLS模型的预测精度整体上逐渐减小。在相同采样间隔下,R-PLS模型的预测性能总体上高于CR-PLS模型。在R-PLS高光谱预测模型中,粉粒的最佳采样间隔为1~16 nm,砂粒为1~64 nm。该研究可为后续土壤质地的预测提供研究基础和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8年06期)
蒋明,郭云开,钱佳,丁美青[4](2018)在《不同采样间隔下分数阶微分对土壤重金属高光谱数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采样间隔下分数阶微分对光谱反射率和土壤重金属含量之间相关系数的影响,对土壤光谱以15、25、35和45 nm间隔重新采样,然后对其进行对应的0~2阶(间隔0.2阶)微分处理,比较分析各阶微分在各种采样间隔下与土壤重金属相关系数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当微分阶数增大时,具有0.01极显着相关水平的波段数目整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向,且15 nm重采样间距提升相关性的效果优于其他3种采样间隔; 15、25、35和45 nm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分别在1.6、1.2、2和2阶微分达到最大。(本文来源于《测绘通报》期刊2018年10期)
张晨,毛征,杨俊强,曲劲松,王朋月[5](2018)在《对搜索雷达不等间隔采样问题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搜索雷达采样数据的使用过程中,通常认为数据是基于等间隔采样得到的,但实际采样过程中,由于目标与搜索雷达间存在相对位移,使得搜索雷达针对某一目标的采样数据间隔并不相等,将不等间隔采样数据近似为等间隔采样数据处理会造成原理性误差。为得到实际的采样间隔,提出利用迭代算法计算不同航迹运动目标的实际采样间隔。在分析搜索雷达对目标进行搜索和对目标信息进行采样处理过程的基础上,仿真分析不等间隔采样对运动目标速度信息提取产生的影响,并以一匀速运动目标为例讨论将实际非等间隔采样数据近似为等间隔处理对目标速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搜索雷达对目标的实际采样间隔与目标飞行方向、目标与雷达距离以及目标速度等存在一定的关联。该分析计算方法对于提高搜索雷达对运动目标的测量精度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兵工自动化》期刊2018年09期)
陈又圣,王健,陈艳,张春晓[6](2018)在《基于连续交替采样的电子耳蜗等间隔多刺激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耳蜗连续交替采样算法是目前常见于各种电子耳蜗言语处理策略的基本算法架构,该算法通过滤波器组信号进行频带划分并与刺激电极对应,在刺激听觉神经的特定一个时刻只有一个电极在工作,目的是减少电极间刺激电流的互相干扰。由连续交替单刺激的方法可以延伸为连续等间隔交替多刺激的模式,通过该方式在增加刺激信号信息的同时避免了相邻电极同时刺激听神经而产生的刺激电流串扰,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本文深入研究了基于连续交替采样的等间隔多刺激策略的算法架构,提出了等间隔多刺激的算法具体工程实现方式,并进一步分析了等间隔多刺激算法的特征和参数特性,为多刺激模式的算法应用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时,本文的失配分析有助于工程上刺激模式的选取,所提出的等间隔多刺激的算法模式则为算法的工程实现提供了具体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赵志远,尹凌,方志祥,萧世伦,杨喜平[7](2018)在《轨迹数据的时间采样间隔对停留识别和出行网络构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体轨迹数据已经广泛用于人群活动的研究中。在静止的局部空间开展的活动是个体日常生活的基本元素,在轨迹数据中对应停留部分。因此学者常从轨迹数据中识别停留来研究个体活动信息。然而,轨迹数据的时间采样间隔会对停留识别带来影响。针对该问题,首先提出了一个框架,量化不同持续时间长度的活动在不同时间采样间隔的轨迹数据中被识别为停留的概率。其次,考虑到个体出行网络依赖于停留识别结果,基于该框架,研究分析了时间采样间隔对出行网络分析结果的影响。最后,利用该框架分别对深圳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和手机轨迹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面向人群活动的研究和应用中,该框架能支持时间采样间隔的选择决策和面向活动类型的研究结果评价。(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8年08期)
田英国,郝金明,陈明剑,于合理,衡培深[8](2017)在《GPS卫星钟差及观测数据采样间隔对LEO卫星定轨精度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GPS卫星钟差及观测数据间隔对LEO卫星运动学和约化动力学定轨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使用CODE(the Center for Orbit Determination in Europe)30s、5s间隔GPS卫星钟差分别进行了30s和10s间隔观测数据的LEO卫星定轨实验。结果表明,使用5s间隔卫星钟差(10s间隔观测数据)相比30s间隔卫星钟差(30s间隔观测数据)进行GRACE卫星精密定轨,约化动力学定轨精度提高了16%,运动学定轨精度提高了8.8%;使用30s间隔卫星钟差和10s间隔观测数据的定轨精度最低;对于30s间隔观测数据,使用30s或5s间隔卫星钟差的定轨精度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7年12期)
刘大贺,韩晓娟,李建林[9](2017)在《光储并网系统中采样时间间隔对容量配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光储系统中用于平抑功率波动的一阶数字低通滤波控制策略中的频域特性,给出了截止频率下的采样间隔和截止频率的参考值。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采样时间间隔对储能系统容量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光储系统中进行储能系统容量配置时,应选择合理的采样间隔和滤波系数,同时可以产生减少储能系统频繁动作和降低储能系统的配置容量效果。(本文来源于《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期刊2017年18期)
胡雪龙,周晓剑,黄卫东,蒋国平[10](2017)在《变采样间隔中位数控制图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过程数据存在异常值的问题,采用中位数统计量()代替传统均值()统计量,提出一种变采样间隔(Variable Sampling Interval ,VSI )控制图来监控过程均值偏移。首先推导出VSI 控制图的平均报警时间和报警时间标准差等性能指标;保证过程处于受控状态的统计性能指标,得到VSI 控制图的最优决策变量,进一步获得其失控状态下的最优性能指标。仿真结果表明,VSI 控制图的性能明显优于传统控制图,当过程均值偏移较小时,其优势更加明显。(本文来源于《工业工程与管理》期刊2017年04期)
采样间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传统集成算法不适用于不平衡数据分类的问题,提出基于间隔理论的AdaBoost算法(MOSBoost)。首先通过预训练得到原始样本的间隔;然后依据间隔排序对少类样本进行启发式复制,从而形成新的平衡样本集;最后将平衡样本集输入AdaBoost算法进行训练以得到最终集成分类器。在UCI数据集上进行测试实验,利用F-measure和G-mean两个准则对MOSBoost、AdaBoost、随机过采样AdaBoost(ROSBoost)和随机降采样AdaBoost(RDSBoost)四种算法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MOSBoost算法分类性能优于其他叁种算法,其中,相对于AdaBoost算法,MOSBoost算法在F-measure和G-mean准则下分别提升了8.4%和6.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采样间隔论文参考文献
[1].王振华,于同伟,马志敏,李籽良,赵会彬.一种分布式间隔单元的低成本准同步采样系统的研究[J].电测与仪表.2019
[2].张宗堂,陈喆,戴卫国.基于间隔理论的过采样集成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9
[3].肖文凭,吕成文,乔天,张梦薇,李鸿芝.重采样间隔对土壤质地高光谱预测模型精度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8
[4].蒋明,郭云开,钱佳,丁美青.不同采样间隔下分数阶微分对土壤重金属高光谱数据的影响[J].测绘通报.2018
[5].张晨,毛征,杨俊强,曲劲松,王朋月.对搜索雷达不等间隔采样问题的分析[J].兵工自动化.2018
[6].陈又圣,王健,陈艳,张春晓.基于连续交替采样的电子耳蜗等间隔多刺激算法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8
[7].赵志远,尹凌,方志祥,萧世伦,杨喜平.轨迹数据的时间采样间隔对停留识别和出行网络构建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8
[8].田英国,郝金明,陈明剑,于合理,衡培深.GPS卫星钟差及观测数据采样间隔对LEO卫星定轨精度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7
[9].刘大贺,韩晓娟,李建林.光储并网系统中采样时间间隔对容量配置的影响[J].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2017
[10].胡雪龙,周晓剑,黄卫东,蒋国平.变采样间隔中位数控制图设计[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