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挟沙水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浑水,悬移质,挟沙力,影响要素
挟沙水流论文文献综述
王延召,张耀哲,叶瑞禄[1](2018)在《水流挟沙能力及其双值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流挟沙能力对研究河床变形、渠系淤积有着重要作用。根据重力理论,引入能量扩大系数以满足能量平衡,推求得到水流挟沙能力公式,并分析公式中各参量对水流输沙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了挟沙能力双值关系的存在性以及以往有关双值关系的认识差异。结果表明,挟沙力公式是在冲淤平衡条件下由能量守恒得到的函数关系,并指出浑水性质变化是产生水流挟沙能力双值性的直接原因。根据临界冲淤条件下背景含沙量的不同,明确了水流挟沙能力上下限,并指出这种上下限关系是对平衡挟沙能力的补充,可用于说明挟沙能力"带状"分布问题。(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张文虎,周长友,甘申东[2](2018)在《近岸海域水流挟沙力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泥沙输运过程是研究海洋环境问题的一个基础课题,水流挟沙力是近岸海域泥沙输运研究的一个关键技术。通过对国内外海洋水流挟沙力研究成果的分析,分析了各类水流挟沙力公式应用的可能性和局限性,综述了波、流共同作用下的挟沙力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科技导报》期刊2018年14期)
魏杨,欧阳前超,周霞,张超波[3](2018)在《尊村引黄灌区渠道水流挟沙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掌握尊村引黄灌区渠道的冲淤情况。[方法]以尊村引黄灌区二干渠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渠道的挟沙力及影响因素。[结果]渠道夏灌时挟沙力要比春灌时大,不同灌溉期观测断面挟沙力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影响渠道挟沙能力的主要因素有流量、来沙含量等。[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解决渠道淤积问题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裴云,王文海,靳廓,吴冬,魏亚男[4](2017)在《黄河叁湖河口站断面水流挟沙力公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对几位专家所得出的半经验半理论公式的研究与对比,得出适用于黄河干流叁湖河口站的水流挟沙能力计算公式,利于进行该站测站特性分析计算。(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水利》期刊2017年12期)
李娜[5](2017)在《叁峡蓄水后水流挟沙力变化规律及库区泥沙淤积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库泥沙淤积对河床演变和工程运用等具有重大影响,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叁峡工程可行性研究中,一维泥沙数学模型对库区泥沙淤积研究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叁峡工程运行以来,长江上游来沙条件发生显着变化,库区泥沙淤积呈现出较论证阶段不同的响应,则需要对泥沙数学模型参数进行重新确定。本文基于实测水沙资料,运用了输沙率法、断面法、一维不平衡输沙等基本方程,进行絮凝沉速公式的拟合、分析叁峡库区水流挟沙力变化规律以及淤积趋势的模拟,得到了如下结论:(1)基于库区实测资料、絮凝沉速和流速试验数据拟合了絮凝沉速和流速的关系式,得到不同条件下,流速和絮凝沉速的关系。通过累计淤积量、含沙量、淤积量空间分布估算值和实测值对比,验证出流速和絮凝沉速的关系式符合实际情况;(2)挟沙力时间分布规律:叁峡蓄水前挟沙力较大,蓄水初期挟沙力明显降低,之后随着不同运行阶段坝前水位的抬升逐渐降低。宽谷河段的过水面积随着水位的抬升增加明显,其挟沙力大幅度降低,而峡谷河段过水面积增加有限,其挟沙力降低幅度较小;(3)挟沙力空间分布规律:库尾变动回水区挟沙力较大,进入常年回水区后挟沙力降低,但距坝50~170km河段内的挟沙力却明显大于其上游180~400km河段及下游坝前宽谷段的挟沙力;(4)基于挟沙力分析库区淤积空间分布:在河面宽度较窄的峡谷地段,挟沙力数值较大;在河面宽度较宽的宽谷河段,挟沙力数值较小。由此形成了峡谷河段无累计性淤积,宽谷河段存在淤积的现象;(5)对库区泥沙淤积趋势进行模拟预测:叁峡水库再运行30年淤积一直存在;库区再运行10年、20年和30年的泥沙淤积空间分布规律相同。(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7-06-05)
原文超[6](2017)在《汾河水库挟沙水流水质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而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水资源的2.5%,随着世界各地用水量的不断增加,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如何合理开发存量有限的水资源,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水库的出现正是为了满足人类对科学高效的调配和利用水资源的需求。在我国北方缺水省份,多数水库不但具有调洪错峰、灌溉农田的功能,更是成为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担负着为居民提供日常用水的重任,其水体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居民们的饮用水安全。目前针对水库水质的研究热点大多集中在氮、磷等营养物质上,较少考虑悬浮泥沙的影响。而悬浮泥沙作为水中污染物的温床和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污染物的输移扩散,已经成为研究水质问题不可忽略的因素。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探讨悬浮泥沙对水库水质的影响规律。本研究以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依托,在构建水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汾河水库的真实水环境状况,选取合适的影响因子,建立符合水库实际的泥沙输移和富营养化(水质)模型,并将叁者进行关联耦合,最终建立水库水动力—泥沙输移—富营养化(水质)耦合模型,以北方干旱地区典型水库——汾河水库为研究载体,设置不同方案进行水动力和水质模拟,定量研究分析进入汾河水库的高含量悬浮泥沙对库区水质变化产生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含沙水与非含沙水对各水质指标的不同影响,揭示悬浮泥沙对汾河水库水质的影响规律。计算污染物释放量及贡献率,为科学利用汾河水库的水资源、控制汾河水库的库区污染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具有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针对汾河水库的地形特点,结合研究区的水环境特征和泥沙性质,在水动力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泥沙对水质的影响规律,探索出一种研究北方干旱区域库区泥沙对污染物影响作用的新型技术方法体系。(2)统筹兼顾各种影响水库富营养化过程的因素,将浮游动植物的复杂生长繁殖行为、污染物的输移扩散过程以及悬浮泥沙的运移过程综合在一起,以水库水动力学模型为计算基础,建立起与汾河水库吻合性较好的水库水动力—泥沙输移—富营养化(水质)关联耦合模型。(3)采用了数字高程模型、卫星遥感及全球定位系统等方法对汾河水库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库区沿线边界范围进行分析,并结合汾河水库的地形地貌进行了全方位的确定,在生成模拟范围后进行网格化处理,完成模型构建前的数据预处理过程。选取tn、tp、叶绿素a、溶解氧四项指标进行模拟分析,并结合悬浮泥沙分布规律,对比分析了含沙水与非含沙水对库区水质的影响。(4)水动力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进出口流量的变化对汾河水库流场形态的影响不大,风是推动汾河水库水体流动的主要推动力,风生流是汾河水库水流的主要形式,其中风速决定水流流速大小,风向决定水体环流形式。(5)富营养化(水质)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悬浮泥沙对库区水质的影响弊大于利。一方面随着悬浮泥沙的大量进入,会造成库区水体浊度增加,导致水体光照辐射的衰减,使水体的透光性降低,进而阻碍植物光合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吸附降解作用去除污染物,净化了库区水质,减少水体污染。悬浮泥沙对叶绿素a、溶解氧浓度的分布影响较小,但对于氮、磷等营养物质去除作用明显。底泥释放量计算结果表明,磷的贡献率较大,仍需积极开展污染控制措施减少入库泥沙含量。(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1)
胡元园[7](2017)在《地形扰动和物质交换不确定性对挟沙水流数学模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值模拟已成为研究水流输沙过程不可或缺的常规工具。挟沙水流数值模拟包含五个要素:控制方程、初始条件(如初始地形)、边界条件、数值计算方法和经验关系式(如物质交换经验式),五要素均包含各自的不确定性。本文主要关注初始地形扰动、数值算法和经验关系式叁个方面的不确定性,从明渠流到异重流,对其中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具体如下:(1)自然水流地形凹凸不平,但大部分水沙数值模拟都假定了平整、光滑的初始地形。若在平整地形上给以小扰动,则更接近自然条件,但其给数值结果带来的影响尚未可知。本文首先采用明渠流的水沙耦合非饱和输沙数学模型,基于结构网格的有限体积法研究不同初始地形扰动(平整地形上单个小凸起和多个不规则小凸起)对挟沙水流和地形演化的影响,并对比文献Fagherazzi and Sun(2003)非耦合水沙模型在重现自然状态水流底床阶梯状/循环台阶状(cyclic steps)地形形成的模拟差异。结果显示所采用的明渠流数学模型对于可冲刷地形的初始扰动有较好的反馈,并能很好地重现自然条件下的阶梯状地形。但是,所采用的耦合模型与Fagherazzi and Sun(2003)的非耦合模型在阶梯状地形的形成速度和阶梯形状上均有差异。挟沙水流包含明渠流与异重流,其相似之处在于:控制方程都是双曲型偏微分方程,其解可能有间断/激波,需采用能自动捕捉激波或间断的TVD(总变差减小)有限体积法。这一类数值计算方法的难点在于构造能完美再现复杂地形上静水条件的格式,即算法是否满足well-balanced性质。其不同之处在于:明渠流有效重力加速度为常数;异重流有效重力加速度随流体泥沙浓度改变而改变。本文初步探讨针对异重流的well-balanced算法是否适应于明渠流。以重现Fagherazzi and Sun(2003)阶梯状地形的算例为例,在使用改造自异重流模型的水沙耦合数学模型进行明渠流计算模拟时,其效果不及直接使用明渠流水沙耦合数学模型模拟,上游首个阶梯淤积较为严重,阶梯状地形向上游的发展速度缓慢。这说明直接采用的明渠流数学模型存在优势。其原因除了两组模型中的一些经验式差别,主要可能是计算过程中数值算法的差异。TVD格式需要对控制方程底坡源项与压力项的离散进行处理以达到well-balanced,但泥沙异重流的重力加速度不同于明渠流,其well-balanced算法不能完全适用于明渠流的数值模拟。因此,有必要研究既适应于异重流,也适应于明渠流的well-balanced算法。(2)明渠流数值模拟的物质交换经验式选择已有较多参考,但泥沙异重流数值模拟中各物质交换经验式少有对比,选取往往具有随机性。本文模拟复杂地形上异重流典型水槽实验,对比分析物质交换经验式给数值模拟带来的不确定性。整理不同的异重流周围环境物质交换经验式(考虑四个水卷吸经验式和五个泥沙侵蚀经验式),采用异重流层平均水沙耦合数学模型,在叁方程模型框架下,模拟开闸式和恒定入流式泥沙异重流水槽实验。对比不同物质交换经验式(ew、Es)的适用性和对泥沙冲淤的影响,分析各物质交换经验式优劣。数值研究表明:水卷吸对于水槽异重流影响较小,应用综合考虑底床摩擦和剪切不稳定的ew01经验式时模拟结果较好。开闸式异重流对床面侵蚀能力有限;对于恒定入流式异重流,应用Es87和Es93侵蚀经验式计算所得淤积厚度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原因可能是率定它们时综合考虑了异重流实验数据。以上对于异重流与环境物质交换经验式的选定或优化,研究异重流对地形地貌的影响等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水流在流动过程中作用于底床,使底床发生冲淤变形,起到塑造底床的作用,由于水流泥沙运动的复杂性,使得在模拟挟沙水流运动和泥沙冲淤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数学模型与算法的构建、选择,经验关系式的确定,地形等初始条件的设置等都对这些不确定性产生重要影响,且待进一步分析。本文正是针对以上问题展开探索与研究,以期减少相关模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3-28)
李东风,白福青,赵海涛,罗晶,臧振涛[8](2016)在《水流挟沙力研究知识图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期刊网知识发现KDS系统,以水流"挟沙力"或"挟沙能力"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对选中的文献进行互引分析得到挟沙力研究的知识图谱,通过分析所有选中文献,得到了挟沙力研究的四个热点和叁个学术研究增长点,通过引文系统绘制文献学术关注趋势图、学术传播速度趋势图和用户关注趋势图,分析了挟沙力研究的学术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王志国[9](2016)在《U型渠道挟沙水流流速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U型渠道中的挟沙水流流速分布规律对于提高北方农田的灌溉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室内试验,探索U型渠道挟沙水流流速的分布规律。首先对U型渠道挟沙水流流区的基本划分进行了阐述,然后从垂线流速分布和横向流速分布等两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含沙量变化对流速分布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16年10期)
何瑛[10](2016)在《基于Delft3D模型的挟沙水流泥沙输运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灌渠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渠道引水灌溉是我国主要灌溉形式,引水过程势必会伴随引沙。以塔河灌区输水渠道为研究对象,分析灌渠挟沙水流泥沙输特性。利用Delft3D模型建立二维渠道泥沙输运数学模型,对渠道不同水位、流速、流量下的含沙量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塔河灌区输水渠道涨落急流速平均误差小于0.14 m/s,流量峰值误差小于75 m~3/s;灌渠流态合理,含沙量计算误差小于0.02 kg/m~3;渠床冲淤误差为0.023 m,与测量值相差23%,该数学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灌渠挟沙水流泥沙输运情况。(本文来源于《水利科技与经济》期刊2016年06期)
挟沙水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泥沙输运过程是研究海洋环境问题的一个基础课题,水流挟沙力是近岸海域泥沙输运研究的一个关键技术。通过对国内外海洋水流挟沙力研究成果的分析,分析了各类水流挟沙力公式应用的可能性和局限性,综述了波、流共同作用下的挟沙力研究进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挟沙水流论文参考文献
[1].王延召,张耀哲,叶瑞禄.水流挟沙能力及其双值关系分析[J].泥沙研究.2018
[2].张文虎,周长友,甘申东.近岸海域水流挟沙力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18
[3].魏杨,欧阳前超,周霞,张超波.尊村引黄灌区渠道水流挟沙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
[4].裴云,王文海,靳廓,吴冬,魏亚男.黄河叁湖河口站断面水流挟沙力公式探讨[J].内蒙古水利.2017
[5].李娜.叁峡蓄水后水流挟沙力变化规律及库区泥沙淤积模拟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7
[6].原文超.汾河水库挟沙水流水质模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
[7].胡元园.地形扰动和物质交换不确定性对挟沙水流数学模拟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7
[8].李东风,白福青,赵海涛,罗晶,臧振涛.水流挟沙力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6
[9].王志国.U型渠道挟沙水流流速分布规律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6
[10].何瑛.基于Delft3D模型的挟沙水流泥沙输运特征分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