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孔活性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活性炭,孔径,红中,物理,刚果,等温线,水蒸汽。
中孔活性炭论文文献综述
公绪金,董玉奇,李伟光[1](2019)在《原位载铁中孔活性炭吸附As和天然有机物效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配煤、原位浸渍和两步活化法制备了4种原位载铁活性炭(FGL1/2/3/4),并以空白炭C-GL为基础的表面铁浸渍后改性炭(Fe-GL-2/3/4)为对照,研究了原位载铁炭对水中As和腐植酸(HA)的同步吸附效能.结果表明,炭化料原位载铁促进了比表面积(S_(BET))和中孔结构的发育.其中,原位载铁炭FCL4(载铁量6.51%)在45?~480?的范围内的中孔容积(V_(mes))比C-GL增加了0.1146cm~3/g;而后改性载铁则造成S_(BET)和V_(mes)的显着降低.原位载铁同时促进了表面碱度的增加,保证了中性条件下更好的As离子吸附能力;FCL4对As(Ⅲ)和As(V)的Langmuir最大吸附量(L-Q_(max))分别达到2.566和2.825mg/g.原位载铁炭进一步发育的中孔结构促进了对HA(<10mg DOC/L)的吸附效能,FGL4对HA的Langmuir最大吸附量(Q_(HA))达到46.25mg DOC/g.As-HA共存体系内FGL4对各组分的吸附容量有所降低,但As(Ⅲ)和As(V)的吸附容量仍达到2.325和2.675mg/g.(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邓锋,解强,刘德钱,万超然,黄小晴[2](2019)在《2~5nm孔集中分布泥炭基中孔活性炭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泥炭破碎、粉磨、浸渍磷酸后,压块成型、再破碎,置于管式炉经不同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制得活性炭。对浸渍磷酸后的泥炭样品在氮气下进行热重分析;测定活性炭样品的碘吸附值、亚甲蓝吸附值和焦糖脱色率,利用气体吸附仪、激光拉曼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表征其孔结构、碳结构、表面化学和微观形貌。结果表明:泥炭在磷酸活化过程中发生了交联反应,炭化/活化最大失重温度从300℃附近降低至200℃附近;随着磷酸浸渍比和活化温度的升高,活性炭中的无规则石墨层增多、羟基含量减少;磷酸浸渍比增加时,孔隙逐渐发达、吸附性能增强、2~5 nm孔段孔容增大;活化温度升高时,孔隙先收缩(400~550℃)后发生破坏(600℃)、吸附性能下降、2~5 nm孔段孔容减小;随着活化时间延长,活性炭的羟基含量先大幅减小(120~150 min)后无规律变化,孔隙先扩大(120~180 min)后收缩(>180 min),吸附性能>180 min后迅速下降,碳结构和2~5 nm孔段孔容无显着变化。在磷酸浸渍比1.5、活化温度500℃、活化时间180 min条件下,制得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678.52 m~2·g~(-1),2~5 nm孔段的孔容达0.1475 cm~3·g~(-1)、占总孔容比率为31.04%、占中孔容比率为70.24%。(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张蒙蒙,陈雄木,李领肖,赵风清[3](2018)在《废菌渣基微/中孔活性炭的制备与结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微波与碱液的协同作用脱除废菌渣中的含氮物质,脱氮后的滤渣用于制备活性炭,旨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实现废菌渣的清洁化利用。分别以碘吸附值和亚甲基蓝吸附值为目标,采用响应面法(Box-Behnken)得到两种孔径活性炭的定向制备条件。(1)微孔活性炭:活化时间1h,活化温度425℃,Zn Cl2质量分数20%,浸渍比1∶3.85。产品的碘吸附值为884.76mg/g,平均孔径为1.83nm。(2)中孔活性炭:活化时间2h,活化温度600℃,Zn Cl2质量分数30%,浸渍比1∶4。产品的亚甲基蓝吸附值为448.65mg/g,平均孔径为3.15nm。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等手段对活性炭结构进行表征,发现在活性炭表面形成了大量的表面官能团,包括羧基、羟基、内酯基等。(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8年12期)
张智亮,曹方方,潘费杨,赵强,艾宁[4](2018)在《羊栖菜基中孔活性炭的制备及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羊栖菜生物炭为原料,采用CO2物理活化法制备中孔活性炭。应用响应曲面中心组合法设计实验,考察了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及CO2流量对制备的活性炭吸附亚甲基蓝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并采用N2吸附脱附对所制备的活性炭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活化温度为900℃,活化时间为30 min,CO2流量为1.8 L/min时,制备的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1 329 m2/g,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值高达235 mg/g,总孔体积为1.176 9 m L/g,中孔率为65%。(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8年10期)
张琼[5](2018)在《配煤法制备煤基中孔活性炭的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配煤法制备煤基中孔活性炭是否满足要求,因此对其进行试验探究。选取的材料源自山西大同,并选取山西平朔某地煤作为辅助材料,采用活化法调控活性炭孔隙结构,按照《煤质颗粒活性炭分析测试标准》分析试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本次研究制定的活性炭满足中孔结构要求,孔径低于3.5nm时,孔容微分峰值达到最大。(本文来源于《山西化工》期刊2018年03期)
曹方方[6](2018)在《羊栖菜基中孔活性炭的制备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孔活性炭是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中孔率较高的吸附剂,传统制备中孔活性炭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法、催化法、模板法。本文以羊栖菜基生物炭为原料,通过CO_2物理活化法制备了性能优良的中孔活性炭。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活化温度、活化时间、CO_2流量对活性炭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及烧失率的影响,确定了实验因素与水平;以亚甲基蓝吸附值及烧失率为响应值,采用曲面响应法进行工艺优化,获得较优工艺条件。在小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间歇与连续中试实验,初步确定连续生产工艺参数,并将获得的产品应用于模拟废水中刚果红去除的研究。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并对去除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在静态吸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动态吸附实验,考察了不同的因素对穿透曲线的影响,对吸附过程进行了BDST与Thomas模型拟合。论文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在活化温度900℃、活化时间30 min、CO_2流量1.8 L?min~(-1)的较优工艺条件下,获得比表面积1329 m~2?g~(-1)、亚甲基蓝吸附值235 mg?g~(-1)、总孔体积1.1769mL?g~(-1)、中孔率65%的活性炭,其孔径均集中分布在4 nm左右。(2)中试生产实验表明,在活化温度900℃、进料速度4.5 kg·h~(-1)、CO_2流量25 L·min~(-1)、炉膛转速30 rpm时,不同时间段获得的活性炭亚甲基蓝吸附值稳定在255-300 mg·g~(-1),主要性能指标符合木质净水用活性炭国标(GB/T 13803.2-1999)一等品标准,优于小试实验制备的活性炭。(3)吸附实验结果表明,羊栖菜基中孔活性炭对刚果红的吸附能力优于其他吸附剂,适用于染料废水中大分子物质刚果红的吸附。(4)羊栖菜基中孔活性炭对刚果红溶液的快速反应阶段能较好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其相关系数的范围为0.9979~0.9999,表明该反应是以化学吸附起主导作用的吸附过程。(5)BDST与Thomas模型拟合曲线相关系数R~2>0.99、0.85,说明拟合程度良好,均能较好地描述固定床内活性炭对刚果红的吸附。以羊栖菜下脚料生物炭为原料,采用物理活化法制备获得了性能优良的中孔活性炭,具有环境污染小、工艺简单对设备要求低等优点。不仅实现了羊栖菜生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为染料废水中大分子物质的有效去除提供了一种新的材料,具有较好的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耿朝阳,梁锦平,丁跃华,黎建明,高建勇[7](2016)在《中孔活性炭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孔活性炭由于其特殊的孔结构,在催化剂载体、超级电容器、水处理等众多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因此中孔活性炭成为活性炭研究中的一个热门方向。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对中孔活性炭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化学活化法、催化活化法、模板法、聚合物共混炭化法、有机凝胶炭化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孔径控制关键技术。(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6年26期)
吴超,张双全,王楠,王杰,赵硕[8](2016)在《配煤法制备煤基中孔活性炭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同煤为主要原料,通过配煤,采用物理活化法对活性炭的孔隙结构进行调控,制备得到活性炭。采用氮气吸附仪测定了不同烧失率活性炭的吸附脱附等温线,并通过BET方程和QSDFT函数理论对活性炭孔结构进行表征,其结果与扫描电镜分析的活性炭微观结构一致。研究显示,在烧失率为70.2%和80.5%的条件下制备得到了中孔率分别为37.2%和48.0%的活性炭产品,为煤基中孔活性炭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本文来源于《炭素技术》期刊2016年04期)
刘皓,邓保炜,陈娟,白晓惠,张楠[9](2016)在《兰炭基中孔活性炭的制备及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兰炭粉为原料,水蒸汽为活化剂,采用物理活化法制备中孔活性炭。分别讨论了活化温度、活化时间、水蒸汽质量流量对活性炭碘吸附值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利用全自动物理吸附仪对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活化温度的升高、活化时间的延长和水蒸汽流量的增大,活性炭的碘吸附值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规律。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水蒸汽活化兰炭粉的适宜条件为:活化温度900℃,活化时间60min,水蒸汽流量1.25g/min。此条件下制得的活性炭具有多级孔的特征,而且以中孔为主,其碘吸附值为924.45mg/g,比表面积为818.52m2/g。(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6年10期)
苏伟,吴菲菲,孙艳[10](2016)在《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在中孔活性炭上的吸附平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活性炭AC1为吸附剂,在体积法实验装置上分别测定了其对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4种气体的吸附等温线,吸附温度分别为283、293、303和313 K。利用77 K吸附氮气数据表征AC1,得到其比表面积为956 m~2·g~(-1),孔体积为1.36 m L·g~(-1),孔径分布在1~5 nm,中孔的比例达到了61%。AC1对4种气体的吸附等温线均为I型等温线,分别采用Langmuir方程和Langmuir-Freundlich方程(简称L-F方程)对吸附平衡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L-F方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为后序的多组分吸附平衡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AC1对乙烷/丙烷的吸附平衡选择性系数在1.7~2.5,吸附选择性随吸附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吸附温度对吸附选择性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化学工业与工程》期刊2016年03期)
中孔活性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泥炭破碎、粉磨、浸渍磷酸后,压块成型、再破碎,置于管式炉经不同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制得活性炭。对浸渍磷酸后的泥炭样品在氮气下进行热重分析;测定活性炭样品的碘吸附值、亚甲蓝吸附值和焦糖脱色率,利用气体吸附仪、激光拉曼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表征其孔结构、碳结构、表面化学和微观形貌。结果表明:泥炭在磷酸活化过程中发生了交联反应,炭化/活化最大失重温度从300℃附近降低至200℃附近;随着磷酸浸渍比和活化温度的升高,活性炭中的无规则石墨层增多、羟基含量减少;磷酸浸渍比增加时,孔隙逐渐发达、吸附性能增强、2~5 nm孔段孔容增大;活化温度升高时,孔隙先收缩(400~550℃)后发生破坏(600℃)、吸附性能下降、2~5 nm孔段孔容减小;随着活化时间延长,活性炭的羟基含量先大幅减小(120~150 min)后无规律变化,孔隙先扩大(120~180 min)后收缩(>180 min),吸附性能>180 min后迅速下降,碳结构和2~5 nm孔段孔容无显着变化。在磷酸浸渍比1.5、活化温度500℃、活化时间180 min条件下,制得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678.52 m~2·g~(-1),2~5 nm孔段的孔容达0.1475 cm~3·g~(-1)、占总孔容比率为31.04%、占中孔容比率为70.2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孔活性炭论文参考文献
[1].公绪金,董玉奇,李伟光.原位载铁中孔活性炭吸附As和天然有机物效能[J].中国环境科学.2019
[2].邓锋,解强,刘德钱,万超然,黄小晴.2~5nm孔集中分布泥炭基中孔活性炭的制备[J].化工学报.2019
[3].张蒙蒙,陈雄木,李领肖,赵风清.废菌渣基微/中孔活性炭的制备与结构表征[J].化工进展.2018
[4].张智亮,曹方方,潘费杨,赵强,艾宁.羊栖菜基中孔活性炭的制备及工艺优化[J].工业水处理.2018
[5].张琼.配煤法制备煤基中孔活性炭的试验分析[J].山西化工.2018
[6].曹方方.羊栖菜基中孔活性炭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
[7].耿朝阳,梁锦平,丁跃华,黎建明,高建勇.中孔活性炭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J].价值工程.2016
[8].吴超,张双全,王楠,王杰,赵硕.配煤法制备煤基中孔活性炭的试验研究[J].炭素技术.2016
[9].刘皓,邓保炜,陈娟,白晓惠,张楠.兰炭基中孔活性炭的制备及性能表征[J].材料导报.2016
[10].苏伟,吴菲菲,孙艳.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在中孔活性炭上的吸附平衡[J].化学工业与工程.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