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模型论文_赵海龙,王新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热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热,模型,风电,等效电路,温度,参数,储能。

电热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赵海龙,王新杰[1](2019)在《U型电热微驱动器温度分布方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MEMS驱动器提出了一种基于焦耳热效应的多晶硅材料电热驱动方式。根据电热微驱动器的结构特性,建立了用于计算其温度的简化模型;利用傅里叶定律和能量守恒方程导出的导热方程建立并求解得到热臂、冷臂和柔性区上的温度分布方程。最后用ANSYS Multiphysics软件对驱动器进行热-电场耦合分析,结果表明驱动器上温度理论值与仿真结果保持一致,该温度分布方程可用于优化电热微驱动器设计并计算其热膨胀量、驱动位移及力矩。(本文来源于《机械与电子》期刊2019年11期)

和嘉宇,宗鸣[2](2019)在《微型断路器中电热式电流测量法参数辨识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智能断路器的不断发展,万能式断路器以及塑壳式断路器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智能化,但是微型断路器的智能化受限于体积、成本等因素很难进行实现。其中,实时监测电流是断路器智能化必不可少的步骤。为实现电流的实时监测,本文首先介绍了影响微型断路器温升变化的因素,并简单叙述了参数辨识的原理,通过对热平衡原理的分析,确定了需要辨识的参数分别是什么。运用电热式电流测量的方法,通过辨识有限的参数,从而达到预测电流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理工农医)》期刊2019-10-10)

王春雨,崔纳新,李长龙,张承慧[3](2019)在《基于电热耦合模型和多参数约束的动力电池峰值功率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峰值功率(State of power,SOP)直接影响电动汽车的加速爬坡性能以及回馈制动的能量回收能力,然而其不能直接测量,且准确估计十分困难。这源自于电池内部复杂的电化学特性,尤其是电池运行是一个电热特性相互耦合的过程,过高的充放电功率可能引起电池过热,进而导致电池寿命加速衰减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引入电池温度作为峰值功率的重要约束条件之一,综合电池温度、电压、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等多参数约束实现峰值功率预测。首先建立电池电热耦合模型,准确描述电池电、热动态特性;进而在多参数约束条件下预测电池峰值功率;最后,改进了电池热模型的参数辨识方法,并在不同温度环境和动态工况下试验验证电池建模和峰值功率预测方法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预测电池充放电功率,提高电池使用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20期)

滕云,孙鹏,罗桓桓,陈哲[4](2019)在《计及电热混合储能的多源微网自治优化运行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电池储能存在成本较高,频繁充放电易导致寿命降低的问题,建立基于电热、电氢、氢电及氢热能量转换方程的电热混合储能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微网自治运行策略。该文首先研究无电池储能的热电联合微网系统中加入电转氢(power to hydrogen,P2H)设备,形成了含电热氢综合能量的储能系统,建立一种以微燃机、电转氢设备和电锅炉为核心的电热混合储能(electro-thermal energy storage system,ETSS)模型。其次,以微网内多种能源综合运行成本最低和最大化消纳弃风为目标,建立电热混合储能系统多目标运行模型,进而提出微网多能源自治运行策略。最后以我国北方地区某多能源微网为例,建立基于电热混合储能的多源微网自治优化运行仿真模型。算例结果分析表明,与含传统电池储能热电联合型微网相比,采用电热混合储能的多源微网系统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经济性,并能够提高风电的消纳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8期)

卢翔,赵淼,单泽众,罗名俊[5](2019)在《复合材料雷击防护电热耦合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复合材料雷击防护(lightning strike protection,LSP)系统在雷电流作用下的损伤规律,基于雷击过程中的能量守恒关系,建立复合材料层合板雷击防护的电-热耦合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在ABAQUS中建立铝涂层防护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CFRP)层合板雷击烧蚀损伤有限元模型,并对雷击烧蚀损伤进行分析,和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仿真的有效性,得出复合材料层合板在不同峰值雷电流、不同组合波形和不同铝涂层厚度雷电流作用下的烧蚀损伤规律。结果表明:铝涂层厚度相同时,峰值电流从50 kA增大到100 kA时,复合材料层合板损伤面积约增大1.5倍;10/350波形50 kA峰值雷电流作用下,基准件的损伤面积约为0.05 mm厚度铝涂层防护系统下复合材料损伤面积的4倍。(本文来源于《航空材料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高肖璟[6](2019)在《基于风冷散热的电动汽车电池组电热耦合模型及温度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能源短缺问题日渐严重,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利用率高的出行工具被广泛推广。电池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影响着汽车性能。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自放电率低等优点,被广泛用于电动汽车。电动汽车运行过程中,锂离子电池持续放电,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锂离子电池适宜的工作温度为15-35°C,当工作在高温环境中,电池寿命和电池容量快速下降,同时大量的热积聚在电池内部,锂离子电池可能会发生热失控甚至是爆炸。因此有必要有效估计并控制电池温度。由于电池内核温度与表面温度存在不一致性,在极端工况下,内核温度会先于表面温度达到热失控临界点,且内核温度无法通过传感器直接测量,因此,建立电池组热模型实时估计电池表面及内核温度变化,并通过控制入口处冷却空气温度,改变电池散热情况,将电池内核温度维持在目标温度附近,有利于提高电池性能,保证电池安全。在选择风冷散热的基础下,本文研究内容为:建立单体电池的电热耦合模型估计电池表面及内核温度。电池电热耦合模型由等效电路模型和热模型组成。将电池等效为电池表面与内核两部分,分别对电池表面与内核进行生热特性和散热特性分析,建立电池表面与内核的热平衡方程,组成电池热模型。热模型参数采用最小二乘法辨识。等效电路模型部分采用二阶等效电路模拟电池充放电特性。等效电路模型参数通过充放电实验离线辨识。独立辨识等效电路模型及热模型参数,大大降低了模型参数辨识的复杂度。通过等效电路模型计算电池生热量,并传递给热模型。热模型在得到电池生热量后,估计得到电池表面及内核温度,并将电池温度传递给等效电路模型,决定等效电路模型中与温度相关的参数。等效电路模型和热模型之间通过生热量及电池温度的传递耦合组成电池电热耦合模型。基于单体电池的电热耦合模型,分析电池组模块中单体电池间的热量传递,建立了电池组的电热耦合模型。在ANSYS中建立对实际电池系统结构和散热条件高仿真的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型,采用实验关联式对CFD模型进行可靠性验证,说明CFD模型仿真得到的温度数据可代替实验数据,用于验证电池组电热耦合模型的精度。在恒流工况、新欧洲驾驶循环工况(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NEDC)、高速工况(High Speed/Load Transient Control Cycle,US06)下,验证电池组电热耦合模型精度,结果表明,提出的电热耦合模型可以准确估计电池表面及内核温度变化。基于电池组电热耦合模型线性、时变、存在约束的特点,设计模型预测控制器(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通过控制入口处冷却空气温度,改变电池散热,进而将电池组内核温度维持在目标温度附近。通过ANSYS-MATLAB联合仿真,验证模型预测温度控制器有效性。ANSYS模拟在一定冷却空气温度下,电池表面及内核温度变化,并将温度数据传递给MATLAB。基于得到的电池温度数据,MATLAB中的温度控制器计算得出冷却空气温度,并传递给ANSYS。ANSYS仿真得到此冷却空气温度下的电池温度。分别在恒流,NEDC,US06工况下,比较恒定冷却空气温度,PID温度控制器及MPC温度控制器对电池散热的影响,观测电池内核温度变化,验证模型预测温度控制器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建立由等效电路模型和热模型组成的电热耦合模型估计电池组表面温度及内核温度。分别通过充放电实验及最小二乘法辨识等效电路模型和热模型参数,降低模型参数辨识复杂度。设计模型预测温度控制器通过控制入口处冷却空气温度,进而将电池内核温度维持在目标温度附近。利用ANSYS-MATLAB联合仿真,验证了模型预测温度控制器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蔡国伟,西禹霏,杨德友,张铭宇[7](2019)在《基于风-氢的气电热联合系统模型的经济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减少弃风电量,提高风能利用效率,具有电转气功能的电热联合系统被认为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一种新形式。为验证该应用形式的经济效益,提出基于双域动态最优潮流的具有电转气功能的电热联合系统经济模型。采用粒子群算法,在2种常见电热生产模式下,求得优化期间内各个单元的最优出力及标准煤耗,并与传统单一燃气能源供应形式进行比较。最后,UK-22节点系统仿真结果表明电转气在能源利用与节能减排方面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康志辉,唐旻,普鹏飞,孙寒玮[8](2019)在《短沟道FinFET器件电热耦合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器件建模是半导体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它在半导体器件设计和参数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统器件的建模过程中,通常忽略了热效应对器件电特性的影响;而纳米级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器件自热效应非常突出,严重影响了器件的电流驱动能力。本文基于FinFET器件的短沟道效应电模型以及解析热模型,建立了FinFET的电热耦合模型。模型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揭示了自热效应对短沟道器件性能的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201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期刊2019-05-19)

寇霜[9](2019)在《锂电池电热耦合模型参数辨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池是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叁大部件之一,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纯电动汽车的性能。因此,研究其模型并进行参数辨识非常重要。结合项目需求,以锂离子动力电池为研究对象,从基本工作原理出发,研究其电热耦合模型,采用混沌粒子群算法进行模型参数辨识,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对锂电池工作原理和重要性能参数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对其生热机理及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然后,分析了锂电池常见的等效模型,并对相应模型的优缺点分别进行了总结。最终选用二阶RC电路为电气子模型,将其与双态热子模型经电路参数的发热和温度依赖性耦合而建立了锂电池电热耦合模型。(2)在模型参数辨识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粒子群算法,并基于混沌序列研究了混沌粒子群算法。然后,以Rosenbrock函数为测试对象验证混沌粒子群算法的优化性能,结果表明混沌粒子群算法鲁棒性好、收敛性强、全局优化效果良好。(3)通过恒温条件下的脉冲充放电循环实验以及不同荷电状态下的恒流放电实验来分别辨识电气子模型参数和热子模型参数,然后利用所得的电气子模型和热子模型参数,采用混沌粒子群算法进行耦合模型参数辨识。最后,将所得的耦合模型分别在恒流充放电工况和DST工况下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电热耦合模型的电压估算误差总体较小,可以较好反映电池电压特性,验证了所提出的电热耦合模型及参数辨识方法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10)

付中洲,袁铁江,皮霞[10](2018)在《含储热的电热联合系统优化调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供热期弃风严重的现象,首先从电热联合的角度进行考虑,通过在电力系统和热力系统的电源侧结合点热电联产机组处和负荷侧结合点电锅炉处加装储热装置,建立了含储热的电热联合系统;其次建立了含储热的电热联合系统优化调度模型并利用改进的遗传算法进行模型求解;最后基于北方某区域数据,仿真对比了含储热的电热联合系统调度模型和传统的调度模型的弃风消纳情况和经济性。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能以较低的成本大幅度增加风电的消纳。(本文来源于《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期刊2018年14期)

电热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智能断路器的不断发展,万能式断路器以及塑壳式断路器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智能化,但是微型断路器的智能化受限于体积、成本等因素很难进行实现。其中,实时监测电流是断路器智能化必不可少的步骤。为实现电流的实时监测,本文首先介绍了影响微型断路器温升变化的因素,并简单叙述了参数辨识的原理,通过对热平衡原理的分析,确定了需要辨识的参数分别是什么。运用电热式电流测量的方法,通过辨识有限的参数,从而达到预测电流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热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赵海龙,王新杰.U型电热微驱动器温度分布方程模型[J].机械与电子.2019

[2].和嘉宇,宗鸣.微型断路器中电热式电流测量法参数辨识的模型研究[C].第十六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理工农医).2019

[3].王春雨,崔纳新,李长龙,张承慧.基于电热耦合模型和多参数约束的动力电池峰值功率预测[J].机械工程学报.2019

[4].滕云,孙鹏,罗桓桓,陈哲.计及电热混合储能的多源微网自治优化运行模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9

[5].卢翔,赵淼,单泽众,罗名俊.复合材料雷击防护电热耦合模型[J].航空材料学报.2019

[6].高肖璟.基于风冷散热的电动汽车电池组电热耦合模型及温度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9

[7].蔡国伟,西禹霏,杨德友,张铭宇.基于风-氢的气电热联合系统模型的经济性能分析[J].太阳能学报.2019

[8].康志辉,唐旻,普鹏飞,孙寒玮.短沟道FinFET器件电热耦合模型[C].201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2019

[9].寇霜.锂电池电热耦合模型参数辨识[D].长安大学.2019

[10].付中洲,袁铁江,皮霞.含储热的电热联合系统优化调度模型[J].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2018

论文知识图

阿拉山口测风塔周边地形模型(歪曲模...基于FLANN的热电偶逆电热模型辨...1功率模块电热模型Fig.1El...双层膜电热微驱动器的结构示意图(a...2-4典型的电热模型仿真结果电热模型等效示意图

标签:;  ;  ;  ;  ;  ;  ;  

电热模型论文_赵海龙,王新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