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抗逆力不但是指一种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更是指一种对环境适应良好的后果。儿童抗逆力与儿童的心理、社交及学业发展状况关系密切,因此提升儿童抗逆力对儿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来看,当前我国儿童抗逆力提升的障碍主要来自于生态系统中各层级子系统与儿童个体互动中产生的风险因素对儿童成长造成的消极影响,而提升儿童抗逆力的有效途径也可以从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入手,努力增加其与儿童互动过程中的保护性因素,进而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助力。
关键词生态系统 儿童 抗逆力
0 前言
抗逆力又称为复原力、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处身困难、挫折、失败时的心理调适能力,[1]更是指一种对环境适应良好的后果。[2]儿童抗逆力不足将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和正常的社会化,甚至会引发他们成年后的社会不适应,因此提升儿童抗逆力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皆具有重要意义。
从构成因素上来说,抗逆力包括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两个方面,其中风险因素是指环境中对个体生存和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的因素,风险因素虽是激发个体抗逆力的条件,但更会增加不良适应后果的可能。保护因素是指能够促使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事件、减少消极发展的因素,[3]包括个体和环境两个方面,其中个体方面主要是指抗逆力作为一种应对挫折的能力和积极的心理品质[4]对个体形成的内在保护,现有研究中对这种内在保护因素的心理要素及形成过程的分析已然非常丰富,在此不再赘述。环境方面的保护因素是一种外在性保护,涉及到个体生活的复杂外在系统,但现有的相关研究多止步于微观和中观层面,如有学者认为影响儿童抗逆力发展的因素多来自个体和家庭、学校和社区等,[5]且尚缺乏更具综合性的理论视角对个体所处环境系统中的多种外部保护因素及其相应的风险因素做出全面的分析。
5.宗族恶势力或者地痞流氓阻挠土地信托流转。在农村部分地区,宗族恶势力和地痞流氓影响力不可低估,甚至已经影响了基层政府的正常运转,老百姓敢怒不敢言。他们早就对农村一些优质的地块和项目垂涎三尺,现在岂容别人插手?传统土地流转一般在农户之间小范围进行,他们一般不方便阻挠,现在土地大规模、长时间通过信托转让出去,当违反他们意愿时,他们就会千方百计进行破坏,明的暗的都来,让你防不胜防,提心吊胆,甚至会明目张胆的动用武力,对宗族恶势力和地痞流氓不依法予以严惩,部分农村地区土地流转难以正常进行。
生态系统理论为我们认识儿童抗逆力问题提供了一种相对综合的视角,按照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儿童在成长中所呈现出的抗逆力不足问题并非完全由自身的心理原因和社会胜任力不足造成的,还与长期生活的互动环境中所存在的风险因素有关,正是这些风险因素的存在导致了个体的适应不良,即心理韧性不足或者说是抗逆力不足,因此需要分析个体与不同层次空间系统互动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创造更多的保护因素,提升儿童抗逆力。
1 儿童抗逆力与儿童成长
近年来,我国有关儿童离家出走、患抑郁症、甚至自杀的新闻层出不穷,这些匪夷所思的事件背后隐藏的是儿童抗逆力不足的问题,这将对儿童心理发展、社交能力、学业成就等多个方面产生不利影响,进而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基础饲草为:豆秸(市购);复方阿胶浆药渣(由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药渣主要营养成分见表1);除基础饲草外,每头驴每天补充1 kg精料补充料,饲粮配方及营养水平见表2。
1.1 儿童抗逆力与儿童心理发展
社会第三方服务组织、特别是社会工作组织在儿童福利方面发挥着给予儿童正面形象的功能和对儿童教育的弥补和干预功能,[10]对儿童的成长、教育等皆具有积极意义。但就当前我国的情况来看,社会工作组织特别是专注于儿童社会工作的组织仍然不多,且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相较于发达国家的基本全覆盖和较高水平的社工服务,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儿童社工服务仍是呈星点分布且服务水平较低,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儿童仍无法享有高水平的社工服务,特别是不能享有社工组织的陪伴成长、弥补学校和家庭教育空隙、情感支持、能力提升等各方面的服务,正是因为儿童在这些方面的成长需求无法得到来自社会组织的强力支持,所以增加了我国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遭受风险因素攻击的概率。
1.2 儿童抗逆力与儿童社交能力发展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生态系统发生着密切的互动,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就是以个体为中心向外画圆所推及的多层级的空间环境,一般分为四个子系统,分别是微系统,如家庭、朋辈群体等;中系统,如社区、学校等;外系统,如社会服务机构等;宏系统,如社会制度、国家政策等。儿童抗逆力提升的障碍来源于以上各层级生态系统与儿童个体互动中产生的风险因素对儿童适应产生的消极影响。
1.3 儿童抗逆力与儿童学业发展
学校中隐藏的风险因素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教师的教书风格上,当前我国小学的普适性教育模式导致了对儿童个体间差异的忽视,易引发儿童学习上的不适应,从而加重儿童学习上的焦虑和压力;教师应试化的教书风格使得儿童期的学校教育表现出明显的课业倾向,对儿童期社交、心理、社会化等方面的关注较少,表现在学校的教育安排上就是课堂教学居多,而社会实践机会和锻炼平台远远不足,这加大了儿童适应社会的难度,对其抗逆力的提升极为不利。社区方面,当前我国大部分社区的功能仍然停留于居住这一单一方面,未能为居住者特别是儿童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特别是社区服务差、环境嘈杂混乱、安全等级不高、活动形式单一、参与性活动缺乏、配套服务欠缺等极大的影响了儿童对社区的归属感、满意度以及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度,对儿童抗逆力的形成和发展不利。
有人指出,网民并不需要官员微博能为自己做什么,他们需要的只是信息的互动和交流。地方政府官员只有做到对网民答疑解惑,解困谋利,才能真正树立起自身的亲民形象和公信力,得到群众的认可和信任。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身上都有可挖掘的宝贵资源。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都有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因此用合作探究的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所以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的前提下,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把一定的问题解决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能够通过合理的分工,高效完成问题解决的任务。
2 生态系统中风险因素解读:儿童抗逆力提升的障碍
社交是个体与他人互动时迅速做出认知—情感—行为反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最为关键,它对情感判断和行为反应起决定作用,因此社交能力是儿童与他人建立和维持友好关系的基础,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获取支持性资源的关键,而儿童抗逆力水平又影响着其社交能力的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儿童成长。有学者通过儿童人际关系认知实验认为:具备较强抗逆力的儿童相比于缺乏抗逆力的儿童来说,对人际关系类型的认知更为准确,对人际关系性质的认知也更加具有积极性和建设性,[7]这意味着高抗逆力儿童在准确把握人际关系类型和性质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更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情感反应和行为反应,从而更易获得积极地人际交往结果和社会支持资源,进而集聚更多支持性资源来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低抗逆力儿童难以准确把握人际关系类型和性质,不能做出合理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这使其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减少了获得支持性资源的可能性,从而抑制了其更好的发展可能。
2.1 微系统:儿童与家庭和朋辈群体互动中的风险因素
提升儿童抗逆力的有效途径可以从儿童所处生态系统的多个层次入手,努力增加儿童与各层系统互动过程中的保护因子,使儿童在更为完备有利的生态系统中实现健康成长。
2.2 中系统:儿童与学校和社区互动中的风险因素
学习是一个从“不知”到“知”的过程,所以学习过程中必定困难重重,这就需要正处于学习知识阶段的儿童具备乐观的心态和迎难而上的毅力。抗逆力在学习上表现为敏而好学的态度、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愈挫弥坚的毅力,必然对儿童的学业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低抗逆力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会选择放弃或逃避,缺乏攻克难题的信心和毅力,在学习上过度依赖老师,容易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而高抗逆力儿童则相反;另一方面,抗逆力还会对儿童的学校适应能力产生影响,进而间接作用于儿童的学业发展,如有学者利用《儿童心理韧性量表》进行实验研究得出了“心理弹性和学校适应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8]的结论,说明心理弹性较好的儿童能更好的适应学习环境,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而心理弹性较差的低抗逆力儿童因不能快速的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其学业发展也多受到了不利的影响。
2.3 外系统:儿童与社会服务组织互动中的风险因素
儿童心理健康是儿童成长和成才的基础,而儿童的抗逆力水平与儿童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通常情况下,低抗逆力儿童会表现出孤僻、冷漠、低自尊、自卑、敏感、多疑等心理特征,在其成长过程中易产生焦虑、愤怒、敌意、抑郁、脆弱等消极情绪,这种低水平的心理状况使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极易陷入自我否定、自我效能感低、社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成长困境,甚至陷入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相较之下,具备高抗逆力水平的儿童则表现出自信、果敢、热情、坚韧等性格特征,这些积极的特征使其更容易获得外部支持性资源,进而成为其健康成长的助力,因此当儿童面对较多不利生活事件的冲击时,高抗逆力儿童能够对其心理健康进行积极的维护,[6]从而减少逆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利影响,增加其健康成长的机率。
2.4 宏系统:儿童与国家互动中的风险因素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与国家和社会的互动是不可避免的,当前我国设置的儿童社会政策严重不足,使得儿童在面临困境时缺乏必要的政策保护,比如在儿童抚育方面,虽然法律上承认是儿童抚育是家庭、社会和国家共同的责任,但是当儿童因家庭贫困、父母服刑等原因使其健康成长遭遇风险时,国家却缺乏足够有效的应对策略给予困境中的儿童提供及时的帮助,[11]儿童极易因此陷入无所依靠的境地,进而产生自卑、消极、逃避社会等消极情绪,甚至一蹶不振,致使个体成长受阻。另外,国家的教育政策导向也对儿童的抗逆力成长不利,在国家应试教育政策的长期影响下,社会上普遍受“儿童工具性”价值观念的影响,缺乏对“儿童本体性”的关注,这就造成了家庭和社会在儿童培养的过程中片面追求学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学业特别是“分数”成为评判儿童的最重要指标,而忽视了儿童其他方面的成长需求、特别是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儿童抗逆力水平的提高。
3 生态系统中保护因子重建:儿童抗逆力提升的路径
家庭是儿童成长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抗逆力的发展过程中,家庭因素的作用出现最早,作用更直接,影响力较持久,[9]所以家庭中原本存在的和儿童与家庭互动产生的风险因素是影响儿童抗逆力提升的主要障碍之一,如家庭贫困、不稳定的生活状态、父母不和谐的婚姻关系、父母不良的生活习惯、父母不科学的教育理念、病态的家庭结构、亲子之间非正常的互动模式等均会影响儿童自我认同感、自我调节能力、角色适应能力的形成,进而造成儿童抗逆力发展的障碍。朋辈群体是儿童成长微系统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儿童与朋辈群体的互动过程是儿童人格发展与巩固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所包含的风险因素主要是儿童与朋辈群体互动不足、互动方式失当或者受到成人家长的过多干涉(如过度保护、过多介入儿童间矛盾、甚至代替儿童处理问题等),都会使儿童丧失培养和提升抗逆力的重要机会。
3.1 微系统:爱、高期待与尊重
微系统层面儿童抗逆力提升的路径主要从家庭和朋辈群体两个方面着手。在家庭方面,一者,要营造“有爱”的家庭氛围,对儿童给予无条件的爱、关心和支持能够使孩子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是儿童形成强大抗逆力的心理基础和力量来源,同时也要注意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和互动方式的合理性;再者,要抱有“高期待”,父母应对孩子抱有较高期待并为其提供有意义的参与机会,父母对孩子拥有较高的期待就是“正向标签化”,能够给孩子积极地暗示并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为其向好的方向发展提供动力,而有意义的参与则能够强化或者检验教育的成果,以便父母决定是否继续或者调整教育方案。在朋辈群体方面,“尊重”尤为重要,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更多的融入朋辈群体并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特别是要把握好保护孩子与尊重孩子之间的度,比如在面对儿童之间矛盾、冲突或者其他不愉快事件时,要理性对待,相信儿童有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给孩子足够的决定权,更利于儿童抗逆力的形成和发展。
3.2 中系统:科学规划课程、重视个别化和营造社区环境
学龄期儿童几乎一半时间都在学校,学校在儿童抗逆力培养和提升中的地位不言而喻,首先,在教育理念上,学校应该理性对待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多关注儿童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健康发展,增设有关儿童抗逆力培养的课程,使儿童能够学会正确认知自我、管理情绪及应对挫折等;其次,在资源配备上,学校应该增加生活老师和心理老师的配备,使其与授课老师相互配合,紧密合作,共同关注儿童的个别化成长;再次,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学校应增加儿童社会实践活动和平台,为儿童提供心理和适应能力增长的机会。另外,社区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社区环境对于儿童抗逆力的内在保护因子,诸如身体健康、智力发展、胜任感、自我效能感、归属感和社会参与度等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需要重视社区环境营造,如优化社区环境、维护社区治安、重视社区治理、丰富社区活动等,通过社区工作者的科学规划,为儿童营造一个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社区环境,通过培养儿童抗逆力的内在保护因子,进而提升儿童的抗逆力水平。
3.3 外系统:发挥专业社工组织的查漏补缺作用
专业社会组织的发展可弥补儿童成长过程中存在的正式资源不足的问题,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从细节上深度回应儿童成长需要,增强儿童抗逆力发展过程中的保护因素。为此,国家应该大力推进社会工作、特别是儿童社会工作组织的发展,借由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运用为我国儿童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支持,如通过个案社会工作为有需要的儿童提供个别化服务,如心理建设和辅导、特殊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重建等等,从而起到弥补家长、老师精力不足的作用;又如通过小组社会工作方法组织和开展小组活动提高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参与度等;再如通过社区社会工作方法营造社区环境、链接社区资源、丰富社区服务内容从而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积极支持等。
3.4 宏系统:关注儿童“本体”,完善保护制度
从宏系统层面入手提升儿童抗逆力需要增加儿童在与国家和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保护因素。首先,要增加对“儿童本体性的关注”,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外界不宜过分的干预其自身的成长轨迹,为此,社会应宣传理性、客观、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将儿童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而非自身的附属品去培养,国家和社会也要重视儿童精神、道德和情感等发面的发展,尊重儿童的自主性,鼓励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12]从而营造以儿童为本的社会环境。其次,要不断完善儿童保护的相关政策,国家可以设立、开展儿童保护专项服务,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并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在儿童因自然灾害、家庭变故等不可抗拒因素身处逆境时,能够有相应政策为其提供及时有效的保护,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增加儿童成长系统中抵御风险的合力,从而为其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从容面对社会变故提供宏观的制度保障。
2015年11月某天深夜,刚刚入睡的我突然被一阵电话铃叫醒,经验告诉我,可能发生了事情。我接通了电话,是王主任打来的,他说高一(7)班一名女生在宿舍划破了手,正在医院缝针。我简单了解了情况,穿上外套就跑去医院。
参考文献
[1][4] 沈之菲.抗逆力: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J].思想理论教育,2010(18):73-78.
[2]乔倩倩.贾志科.“抗逆力”研究现状述评与展望[J].社会工作,2014(5):140-156.
[3] 李燕平.青少年研究的新趋势-恢复力研究述评[J].青年研究,2005(5):1-8.
[5] 万江红,李安冬.从微观到宏观: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保护因素分析——基于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6(5):26-43.
[6] 周永红等.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10):52-58.
[7] 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儿童的人际关系认知[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6):607-618.
[8] 张光珍.王娟等.初中生心理弹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1):11-20.
[9] 孟利艳.家庭社会资本对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影响及其反思[J].中国青年研究,2008(5):92-95.
[10] 张柳清.成海军.社会工作在儿童福利机构中的功能和作用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2(4):114-119.
[11] 杨雄.我国儿童社会政策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2011(1):1-6.
[12] 郑新蓉等.我国儿童政策的价值基础辨析——兼论儿童教育[J].儿童教育专题研究,2015(1):32-39.
mprovement of Children's Resil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system
FENG Xiaoping,FAN Xiaodan
(School of Literature,Law and Economics,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Hubei 430065)
AbstractResilience refers not only to strong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bility,but also to good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Children's resilien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children's psychological,social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so improving children's resilienceisofgreatsignificance to children'sgrowth.Fromtheperspectiveofecologicalsystemtheory,thecurrentourcountry barriers to promote the children's art force mainly comes from the ecological system of the subsystem and children at the level of individual interaction of risk factors on the negative impact of child development,and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children's art can from the ecological system of multi-level,efforts to increase the protective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its interactions with children,to providing help for the healthy growth of children.
Keywordsecosystem;children;resilience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5.057
基金项目: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生态系统理论下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研究”(编号2018X05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阶层分化下的失地农民风险分配与转移研究”(13CSH017)
标签:儿童论文; 互动论文; 因素论文; 个体论文; 风险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心理学论文; 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 《科教导刊》2019年第15期论文; 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生态系统理论下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研究”(编号2018X05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阶层分化下的失地农民风险分配与转移研究”(13CSH017)论文;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