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裁判原则论文_徐智超,王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证据裁判原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证据,裁判,原则,中心,事实,主义,证言。

证据裁判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徐智超,王娜[1](2019)在《浅析证据裁判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证据裁判原则是我国证据制度中一条至关重要的基本原则。回顾了证据裁判原则的发展历史,探讨了证据裁判原则的概念和基本内涵,提出案件的事实认定必须依靠证据,证据必须具有证据资格,用于定案的证据必须是在法庭上查证属实的证据(除非法律另有规定),认为证据裁判原则的意义在于不仅有助于认定案件事实,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限制追诉权、保障被追溯者的诉讼权利和人权,防止法官滥用职权,捍卫司法公正。(本文来源于《西部学刊》期刊2019年11期)

夏红[2](2019)在《证据裁判原则之功能分析——以审判中心主义为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证据裁判原则是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改革的核心与关键,该原则与冤假错案防范和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关联密切。证据具有客观理性、价值理性和程序理性叁重特质,以证据为基础的证据裁判原则也因此具有主客观统一性、价值理性和程序理性叁重特性。证据裁判原则的叁重特性共同作用,确保其在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中发挥着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统一的叁种功能:微观上,构建裁判事实;中观上,锚定程序以审判为中心;宏观上,推动诉讼构造的持续改善。(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樊崇义[3](2018)在《虚假诉讼与证据裁判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8年9月26日发布了《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共12条,自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解释》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的加大对虚假诉讼的惩治力度,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当前,在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尚不完备的情况下,部分个人和单位出于种种目的,故意捏(本文来源于《人民法治》期刊2018年21期)

罗欣[4](2018)在《用证据裁判原则消弭认知分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嘉宾研讨的基础上,下面对该案涉及的几个焦点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其一,对鉴定意见的采信应坚持证据标准。司法实践中,对于涉嫌交通肇事罪、故意伤害罪等案件,鉴定意见作为关键证据往往影响到犯罪嫌疑人的出罪入罪。该案中,"无法证明民生诊所使用的头孢消炎药与被害人死亡存在因果关系"的鉴定意见,能否采信以及如何采信是该案的一大争点。从证据法层面上看,鉴定意见作为独立的证据种类,是指鉴定人运用自己具有的专门知识对案件(本文来源于《人民检察》期刊2018年08期)

郑帅[5](2018)在《证据裁判原则对公安机关刑事侦查的影响及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证据裁判原则是我国刑事审判中的重要原则,其要求在刑事审判中必须要有证据认定犯罪事实,如果没有证据则不得认定犯罪事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此后2016年出台《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的对证据裁判原则进行了说明。由此可见,证据裁判原则在刑事审判中的意义极大,证据裁判原则需要被贯彻到侦查、起诉、审判的各个环节中,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提高司法人员的对于证据的重视,对于非法证据的判定并且及时排除。文章核心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证据裁判原则进行概述分析,角度包括证据裁判原则的法律内涵、法律价值及现实意义;第二部分通过案例引入及数据的分析,具体研究公安机关刑事侦查的证据对于审判的影响;第叁部分介绍了证据裁判原则的适用对公安机关刑事侦查的影响,本文认为,证据裁判原则的适用实质上是冲击了公安主导的以侦查权为中心的证据体系,对侦查权的冲击主要分为叁个角度,包括侦查卷宗的证据能力及证明力的讨论、非法证据排除的路径选择、公检法叁机关权力分配及分工的问题;第四部分是公安机关如何应对证据裁判原则应用对刑事侦查的影响,我国应构建以法院为主导的证据原则体系,强调法院在整个刑事诉讼中的主导作用及绝对中立性,通过在不同环节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及犯罪嫌疑人之间的监督及分工,解决庭前证据能力、审前非法证据排除、庭审证明力这叁个问题,实现对公安机关侦查权的限制、明确公安机关的侦查卷宗证明力、排除非法证据及平衡公检法的职责与功能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3-20)

朱秀芸,杨尚东[6](2018)在《浅析证据裁判原则及其要求》一文中研究指出证据裁判原则是刑事诉讼的基石性原则。2016年出台的《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其中第二条明确规定:“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证据裁判要求,没有证据不得认定案件事实……侦查机关、人民检察院应当按照裁判的要求和标准收集、固定、审查、运用证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纪检监察报》期刊2018-03-07)

马勇[7](2017)在《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裁判原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事实认定活动中遵循证据裁判原则是当代刑事诉讼的主要特点之一。我国《刑事诉讼法》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证据裁判原则,但是该原则在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中有所体现,并成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可以说,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证据裁判原则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议题。证据裁判原则在证据法领域的核心地位虽已确立,但是其内容是什么,应当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方法选择去实现则是尚待澄清的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本文的核心内容。“透视社会依次有叁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①,对一种法律原则的剖析也大致如此,本文将从理念、技术和制度叁个层次对证据裁判原则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其实现的途径。具体说来,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阐述了证据裁判原则的含义、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证据裁判原则的基本含义,第二部分以理性主义为视角考察了两大法系中证据裁判原则的发展脉络,并就我国古代法律制度中与“证据裁判”相关的内容进行了介绍。第叁部分从价值论和认识论两个维度对证据裁判原则的含义进行了剖析。价值论上,证据裁判原则是以程序正义观念为基础的,强调裁判方法、手段的合法性;认识论上,证据裁判原则受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人类认知能力的变革决定着证据裁判原则的深度和广度。第四部分就证据裁判原则的内容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关于证据裁判原则内容的两种解读方案:形式上的证据裁判原则与实质上的证据裁判原则。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进步,证据裁判原则的内容应当从形式面向实质面发展。第五部分就证据裁判原则和自由心证原则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本部分提出自由心证原则在语义逻辑上属于证据裁判原则的下位概念,而且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证据裁判原则的规范领域将逐步扩大。第二章从理念层面对证据裁判原则进行剖析。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证据裁判原则的认识论基础,该节从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判断标准等方面对证据裁判原则进行考察的。从认知来源上看,证据裁判原则兼具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内容;从认识能力上看,证据裁判原则预设了一种可知论的哲学基础;从认识的检验标准来看,证据裁判原则应当以基础的融贯论为基础设定检验规则。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证据裁判原则的价值基础,该节分别从公正价值、效率价值、法的安定性以及国民的预测可能性等方面对证据裁判原则的价值进行了考察。第叁部分就证据裁判理念的选择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裁判的可接受性决定了价值理念的选择,而特定时期下人类的认知能力决定了证据裁判模式的取舍,此外,法律政策、社会道德规范也对证据裁判原则的理念产生着影响。第叁章从技术层面考察了证据裁判原则在运行过程中所遵从的方法论原理。第一部分从较为抽象的视角对证据裁判原则的方法论内涵进行了考察。参考法理学关于方法论的论述,证据裁判领域应当以“抽象系统”和“解释系统”为主要部分,统合证据裁判中的概念、假说与模型等内容构建起一个统一、完整的方法论体系。第二部分对证据裁判中涉及到的相关证据模型进行了引介。首先讨论了证据推论模型,主要着眼于如何从证据材料推论出证据事实,分别介绍了图示法模型、证据论证模型、故事讲述模型和混合模型;在证据推论模型之外,还介绍了心证描述模型,主要着眼于裁判者如何形成心证,分别介绍了概率论模型、代数学模型和随机模型。第叁部分讨论了证据裁判中的诸模型在实践中的意义。证据裁判中的方法论模型不仅能够为证据裁判活动提供一种过程上的控制工具,还能为司法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帮助,对于证据裁判原则而言,证据模型还能为理论上的反思提供镜鉴。第四章从制度层面探讨了证据裁判原则在运行中所依赖的制度、程序。第一部分主要探讨证据裁判的内部制度,即刑事证据制度与司法证明制度。前者主要从证据形式与证据方法、证据属性、证据能力规则加以阐述;后者则从证明对象制度、证明责任制度、证明标准制度叁方面加以阐述。第二部分则是从外部程序角度进行分析,主要讨论了审判主体制度、庭审制度、上诉制度与证据裁判原则的关系。在对相关制度、程序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该章的第叁部分探讨了证据裁判制度中的正当法律程序,包括程序法定、裁判者的中立与理性以及被追诉人的有效参与叁个基本方面。第五章主要讨论证据裁判原则在我国的实现。以本文第二、叁、四章的内容为基础,本章第一部分分别从理念、技术和制度叁个方面对我国证据裁判原则的特点进行了归纳。第二部分主要也是以理念、技术和制度为主要的分析框架,分别从以经验法则类型化为基础的证明简化、证据印证证明规则、新法定证据主义等叁方面阐述了我国证据裁判活动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第叁部分讨论了如何贯彻证据裁判原则。首先从理念的层面分析了我国应当确立的证据裁判理念,随后分析了模型化方法在证据裁判原则中的应用,在确定理念和方法之后,该部分从制度方面阐述了贯彻证据裁判原则的制度保障,包括:落实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保障,强化证据规则的可操作性,协调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制度等内容。第六章着眼于科学技术和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讨论了司法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法对证据裁判原则的影响。该部分是一个展望性的内容,本文在第一部分指出,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证据裁判原则的作用范围、作用方式都会有较大的拓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恰恰印证了这个趋势。(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12-04)

沈晶[8](2017)在《侦查阶段贯彻证据裁判原则之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证据裁判原则是证据法学领域的基本原则,侦查阶段亦应遵循证据裁判原则。但在实践中侦查阶段贯彻证据裁判原则有所不足,表现为以证据为依据的理念及行为习惯尚未完全建立;偏重控诉证据,忽视辩护证据;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重视不够;对定罪的证明标准把握不准等。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对侦查阶段贯彻证据裁判原则进行深入思考。(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7年10期)

艾金鑫[9](2017)在《审判中心主义背景下的刑事证据裁判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近年我国纠错平反的几桩错案中最具代表性的陈满案为切入点,从错案的成因,剖析我国侦查中心主义向审判中心主义转变的刑事诉讼制度。揭示出我国在适用刑事证据裁判原则上,相比较现代法治国家比较滞后的现实情况,并就完善刑事证据裁判原则提出一些建议。文章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陈满案由死缓的有罪判决到无罪释放并获得巨额国家赔偿的基本案情。从原审判决认定陈满具有作案的时间与侦查机关收集的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存在矛盾、原审判决认定犯罪事实的证据不充分、认罪讯问笔录的真实性存疑叁个方面阐述了陈满最后被判无罪的理由。第二部分从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以侦查中心主义为主导、司法实践中不够重视刑事证据裁判原则两个方面分析了造成陈满蒙冤的原因,并从中揭示出我国的刑事诉讼体制也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侦查中心主义主导刑事诉讼向审判中心主义主导刑事诉讼转变。第叁部分阐述了刑事证据裁判原则的内涵和要求。第四部分结合陈满案反思了我国的刑事证据裁判原则的不足,主要包括证据规则体系不完善、高阶法律缺位、侦查机关和辩护律师收集证据的能力失衡、有罪证据的认定不够审慎、刑事诉讼司法理念的偏差、证据裁判原则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六个方面。第五部分提出了完善证据规则体系、细化证明标准、规范刑事证据收集、管理、保全程序、完善保障制度、培植证据裁判司法理念等顺应和推动审判中心主义的完善建议。(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7-10-08)

张中[10](2017)在《法官眼里无事实:证据裁判原则下的事实、证据与事实认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证据裁判是诉讼进步与司法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证据裁判原则下,有叁个关键性概念,即事实、证据和事实认定,在逻辑上它们是一种命题、论据与结论的关系。作为司法证明的逻辑起点,案件事实不同于哲学意义上的事实,也不同于作为裁判基础的事实,它有法律上的规定性;作为认定事实根据的证据,更强调形式上的相关性和合法性;事实认定是司法证明的逻辑终点,虽然它是一种理性的、严格的证明,但案件事实是过去发生的事实,法官能够看到的只是证据,只能凭借证据来认定事实,这就决定了事实认定具有不确定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证据裁判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证据裁判原则是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改革的核心与关键,该原则与冤假错案防范和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关联密切。证据具有客观理性、价值理性和程序理性叁重特质,以证据为基础的证据裁判原则也因此具有主客观统一性、价值理性和程序理性叁重特性。证据裁判原则的叁重特性共同作用,确保其在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中发挥着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统一的叁种功能:微观上,构建裁判事实;中观上,锚定程序以审判为中心;宏观上,推动诉讼构造的持续改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证据裁判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1].徐智超,王娜.浅析证据裁判原则[J].西部学刊.2019

[2].夏红.证据裁判原则之功能分析——以审判中心主义为背景[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樊崇义.虚假诉讼与证据裁判原则[J].人民法治.2018

[4].罗欣.用证据裁判原则消弭认知分歧[J].人民检察.2018

[5].郑帅.证据裁判原则对公安机关刑事侦查的影响及应对[D].浙江大学.2018

[6].朱秀芸,杨尚东.浅析证据裁判原则及其要求[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

[7].马勇.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裁判原则研究[D].山东大学.2017

[8].沈晶.侦查阶段贯彻证据裁判原则之思考[J].文化学刊.2017

[9].艾金鑫.审判中心主义背景下的刑事证据裁判原则[D].黑龙江大学.2017

[10].张中.法官眼里无事实:证据裁判原则下的事实、证据与事实认定[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7

论文知识图

二、“证据裁判”原则的内涵及其合理...(二) 科研成果情况3. 中国政法大学科研成...(二) 科研成果情况3. 中国政法大学科研成...(二) 科研成果情况3. 中国政法大学科研成...(二) 科研成果情况3. 中国政法大学科研成...(二) 科研成果情况3. 中国政法大学科研成...

标签:;  ;  ;  ;  ;  ;  ;  

证据裁判原则论文_徐智超,王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