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荒漠化指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指标,水肥,民勤,锡林郭勒盟,温室,石羊,体系。
荒漠化指标论文文献综述
赵媛媛,高广磊,秦树高,于明含,丁国栋[1](2019)在《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指标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适宜的指标体系是高效开展荒漠化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关键。文中从地面调查和遥感监测两个方面综述了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的指标体系。地面调查的指标体系一般从叁个层次上构建:以单一植被盖度指示荒漠化,综合植被、气候、土壤、土地类型等监测荒漠化状态,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理论框架系统构建荒漠化监测与评价体系。遥感监测与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多期影像分类指标、植被参数和土壤参数叁个方面。最后总结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多类型-多尺度-多维度"的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指标框架,可为遥感与地面相结合的多类型和多尺度荒漠化过程监测与评价提供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5期)
贾若楠[2](2017)在《基于最优植被指标的锡林郭勒盟荒漠化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生产能力的下降,它不仅阻碍着一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威胁着一个国家的生态安全。因此对区域土地退化过程监测,荒漠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综合评价方法以及防治措施研究,成为荒漠化研究的主要内容。近些年,遥感技术由于其精度高,回访周期短及覆盖区域大,成为区域荒漠化评价的首选数据源,同时也确保了评价结果的客观准确。基于遥感技术进行长时间序列、大范围、定量化的荒漠化综合评价成为目前荒漠化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的前提下,采用时间序列MODIS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源,结合气象数据及相关辅助数据反演出4种表征植被变化的植被指标(NDVI最大值、NDVI平均值、NDVI生长季累加值和NPP),并尝试基于地面实测生物量数据,寻找适合锡林郭勒盟荒漠化评价的最优植被指标,综合采用Sen+Mann Kendall趋势分析法、相关分析及R/S分析等方法,从过程-格局-未来叁个方面对研究区近15年的荒漠化情况进行遥感综合评价与分析,并利用高分辨率的气象数据集,定量分析不同气候因素对区域荒漠化的贡献,以期为荒漠化遥感监测与评价方法的改进及生态脆弱区域植被保护与荒漠化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研究区2001年-2015年遥感影像数据,高分辨率气象数据集和相关辅助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法,改进的CASA模型,构建了多种表征荒漠化的时间序列的植被指标数据集。(2)2001年-2015年锡林郭勒盟植被变化时空特征表明,植被变化空间差异明显,总体呈现出自西向东逐渐增强的地带性变化规律;时间变化特征上,锡林郭勒盟近15年植被活动整体是在增强,但并未出现显着性的变化。(3)结合地面实测生物量样本数据,对比分析不同植被指标对荒漠化指示作用的敏感程度,提出指示锡林郭勒草原荒漠化的最优指标。结果表明,NDVI_sum即生长季累计NDVI值数据与实测样本数据相关性更高,更能反映研究区植被生长的真实状况,并以此作为锡林郭勒盟荒漠化综合评价指标。(4)通过从月尺度及季节尺度,研究气温和降水对研究区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发现整体上降水与植被NDVI的相关性要高于气温,但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季节,气温和降水与植被生长的相关性存在差异,植被与夏季降水呈正相关,与气温呈负相关;春季和秋季降水对植被生长的影响较气温更大;气温和降水对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影响更大。(5)通过采用最优植被指标的荒漠化综合评价方法,在利用K均值法对研究区荒漠化情况进行等级划分的基础上,从发展过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对锡林郭勒盟荒漠化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荒漠化程度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自西向东荒漠化程度不断减轻的变化特征。时间上,重度荒漠化区域明显减少,由原来的38.84%减到23.99%,未发生荒漠化的区域由13.12%增加至23.72%,荒漠化程度整体在降低,植被状况在好转。植被未来的变化趋势则是以持续改善和由退化到改善为主,仅在西部部分地区易出现退化的趋势。(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王新源,杨小鹏,陈翔舜,李玉霖,曲浩[3](2016)在《荒漠化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以甘肃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荒漠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土壤退化过程,严重威胁区域内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因此,针对甘肃省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现状,结合现有的监测手段和技术条件,提出了荒漠化监测的重要前提,并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入手,设计了科学有效的监测指标体系,其中科学技术体系描述了荒漠化监测所需的信息要素和生态地理指标;社会经济体系主要评价了影响荒漠化过程的人为因素。(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6年07期)
谢徽,郭浩[4](2015)在《荒漠化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土地荒漠化已成为最为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自199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以来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热点。荒漠化监测与评估是荒漠化研究与治理的关键环节之一,其指标体系的建立既是荒漠化评价与分类的基础,也是荒漠化监测与评估的理论依据。文中介绍了荒漠化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历程,并就其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简要评述,以期为完善荒漠化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以及为荒漠化监测与评估和治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世界林业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李晋昌,魏振海,张彩霞[5](2010)在《民勤荒漠化过程中气候综合指标的年际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和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民勤作为我国最典型的干旱荒漠化区域,近50年生态环境呈持续恶化趋势。选择相对湿度、降水量、蒸发量、气温、日照时数和起沙风日数作为指标因子,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对1956-2005年民勤各季节及全年气候整体环境的年际变化利用气候荒漠化指数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民勤1956-2005年春季气候总体处于重度恶劣等级,其他季节和全年处于中度恶劣等级;春季、秋季和冬季气候环境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夏季和全年气候虽有明显好转趋势,但本世纪以来仍处于中度恶劣等级;气候好转程度对荒漠化进程并未产生明显影响,在总体处于中度恶劣等级的气候背景下,人类活动是导致民勤荒漠化的主导因素;逐渐好转的气候环境将对该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产生积极的意义,政府可以在有利的气候背景下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荒漠化防治措施。(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0年04期)
张东昱,陈修斌,张文斌,许耀照,闫芳[6](2010)在《荒漠化地区温室黄瓜水肥耦合效应量化指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叁因素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灌水量、氮肥、钾肥的耦合效应对黄瓜的影响,得到黄瓜产量对叁因素的回归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叁因素影响黄瓜产量的顺序为施氮量>灌水量>施钾量。各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H2O与N、H2O与K2O、N和K2O在低于0.500和1.682、0.500和0.501、1.682和-1.351水平时对产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在分别高于以上水平时又会呈负相关关系。经过计算机模拟,得到黄瓜最高产量达88.74thm-2时,相对应的灌水量、施氮量、施钾量分别为1620m3hm-2、1070kghm-2、682kghm-2。对试验结果进行的验证表明,构建的模型准确可靠。(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0年02期)
陈修斌,杨彬,鄂利锋,许耀照,闫芳[7](2008)在《荒漠化地区温室芹菜水肥耦合效应量化管理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3因素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探讨灌水量、氮肥、钾肥的耦合效应对芹菜的影响,得到芹菜产量对3因素的回归数学模型。结果表明:3因素影响芹菜产量的程度为施氮量>灌水量>施钾量。各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水量与N、水量与K2O、N和K2O在低于0.500和1.682、0.500和0.501、1.688和-1.343水平时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在分别高于以上水平时又会呈负相关关系。经过计算机模拟,得到芹菜最高产量达82.44 t/hm2时,相对应的灌水量、施氮量、施钾量分别为1 050 m3/hm2、637 kg/hm2、847 kg/hm2。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构建的模型准确可靠。(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李萍,徐广[8](2008)在《石羊河流域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羊河流域作为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退化的典型,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我国北方沙尘暴的重要源地之一,影响到整个北方地区的天气状况。本研究在建立解译标志的基础上,对1999年和2004年两期卫片进行比较,并到现场进行重点核实,首次建立了石羊河流域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荒漠化面积呈发展趋势,而且从程度上来说,向两极发展,即极重度、轻度面积增加,中度和重度面积减少,这与有关专家的预测和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08年02期)
齐雁冰,常庆瑞,刘梦云,张静[9](2006)在《农牧交错带荒漠化程度土壤评判指标的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陕北农牧交错带的荒漠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元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确定了荒漠化程度的土壤评判指标。结果表明,评判土地荒漠化程度时,土壤物理性质指标应选择0.25~0.05 mm砂粒含量,土壤化学性质指标应选择土壤有机质含量,并运用这两个指标建立了荒漠化程度土壤评判指标体系,即通过荒漠化土壤表层0~20 cm上述两个指标的量值来评判荒漠化程度。(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9期)
张东,张贤瑞,方天纵,丁国栋[10](2006)在《区域荒漠化灾害预警指标研究——以浑善达克沙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防为主的荒漠化防治策略是荒漠化危害预警的基本出发点,因此对于荒漠化灾害预警的研究尤显重要。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荒漠化预警指标体系,使预警工作难以进行。本文以浑善达克沙地为例,通过对该地区荒漠化成因及其过程进行分析,初步提出浑善达克沙地荒漠化灾害预警指标及其警限,为将来建立预警指标体系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期刊2006-01-01)
荒漠化指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生产能力的下降,它不仅阻碍着一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威胁着一个国家的生态安全。因此对区域土地退化过程监测,荒漠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综合评价方法以及防治措施研究,成为荒漠化研究的主要内容。近些年,遥感技术由于其精度高,回访周期短及覆盖区域大,成为区域荒漠化评价的首选数据源,同时也确保了评价结果的客观准确。基于遥感技术进行长时间序列、大范围、定量化的荒漠化综合评价成为目前荒漠化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的前提下,采用时间序列MODIS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源,结合气象数据及相关辅助数据反演出4种表征植被变化的植被指标(NDVI最大值、NDVI平均值、NDVI生长季累加值和NPP),并尝试基于地面实测生物量数据,寻找适合锡林郭勒盟荒漠化评价的最优植被指标,综合采用Sen+Mann Kendall趋势分析法、相关分析及R/S分析等方法,从过程-格局-未来叁个方面对研究区近15年的荒漠化情况进行遥感综合评价与分析,并利用高分辨率的气象数据集,定量分析不同气候因素对区域荒漠化的贡献,以期为荒漠化遥感监测与评价方法的改进及生态脆弱区域植被保护与荒漠化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研究区2001年-2015年遥感影像数据,高分辨率气象数据集和相关辅助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法,改进的CASA模型,构建了多种表征荒漠化的时间序列的植被指标数据集。(2)2001年-2015年锡林郭勒盟植被变化时空特征表明,植被变化空间差异明显,总体呈现出自西向东逐渐增强的地带性变化规律;时间变化特征上,锡林郭勒盟近15年植被活动整体是在增强,但并未出现显着性的变化。(3)结合地面实测生物量样本数据,对比分析不同植被指标对荒漠化指示作用的敏感程度,提出指示锡林郭勒草原荒漠化的最优指标。结果表明,NDVI_sum即生长季累计NDVI值数据与实测样本数据相关性更高,更能反映研究区植被生长的真实状况,并以此作为锡林郭勒盟荒漠化综合评价指标。(4)通过从月尺度及季节尺度,研究气温和降水对研究区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发现整体上降水与植被NDVI的相关性要高于气温,但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季节,气温和降水与植被生长的相关性存在差异,植被与夏季降水呈正相关,与气温呈负相关;春季和秋季降水对植被生长的影响较气温更大;气温和降水对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影响更大。(5)通过采用最优植被指标的荒漠化综合评价方法,在利用K均值法对研究区荒漠化情况进行等级划分的基础上,从发展过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对锡林郭勒盟荒漠化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荒漠化程度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自西向东荒漠化程度不断减轻的变化特征。时间上,重度荒漠化区域明显减少,由原来的38.84%减到23.99%,未发生荒漠化的区域由13.12%增加至23.72%,荒漠化程度整体在降低,植被状况在好转。植被未来的变化趋势则是以持续改善和由退化到改善为主,仅在西部部分地区易出现退化的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荒漠化指标论文参考文献
[1].赵媛媛,高广磊,秦树高,于明含,丁国栋.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指标研究进展[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
[2].贾若楠.基于最优植被指标的锡林郭勒盟荒漠化评价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3].王新源,杨小鹏,陈翔舜,李玉霖,曲浩.荒漠化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以甘肃省为例[J].生态经济.2016
[4].谢徽,郭浩.荒漠化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15
[5].李晋昌,魏振海,张彩霞.民勤荒漠化过程中气候综合指标的年际变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
[6].张东昱,陈修斌,张文斌,许耀照,闫芳.荒漠化地区温室黄瓜水肥耦合效应量化指标研究[J].土壤通报.2010
[7].陈修斌,杨彬,鄂利锋,许耀照,闫芳.荒漠化地区温室芹菜水肥耦合效应量化管理指标[J].江苏农业学报.2008
[8].李萍,徐广.石羊河流域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8
[9].齐雁冰,常庆瑞,刘梦云,张静.农牧交错带荒漠化程度土壤评判指标的确定[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10].张东,张贤瑞,方天纵,丁国栋.区域荒漠化灾害预警指标研究——以浑善达克沙地为例[C].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2006